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5篇,第1张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 读后感 )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中国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 教学设计 (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篇4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 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推荐文章:“悟”读古文。

表达了作者对学习重要性具有深刻认识。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由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一)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二)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 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 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 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 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 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 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 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 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

 吕蒙:

 鲁肃: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给下列的词语注音)

 卿()涉猎()邪()孰()更()遂()

 二、试画出课文的停顿。

 三、解释下列词语。

 卿:

 当涂:辞:

 博士:(今义:)

 乃:涉猎:

 治经:见:

 往事:(今义:)

 非复:更:

 刮目相待:

 见事:及:

 遂:才略:

 四、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卿言多务,孰若孤

 9蒙辞以军中多务

 10蒙乃始就学

 五、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分别找出孙权、吕蒙、鲁肃说的话,小组内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想一想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说话内容语气(神态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2学习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背诵课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课后作业

 当方仲永遇上吕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 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品: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一、小组展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09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