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纯音乐有哪些

伤感纯音乐有哪些,第1张

 从一首纯音乐,你可以看见作者的思想、情感、胸襟、人格,甚至他的灵魂。那么伤感纯音乐有哪些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01 伤感纯音乐——殇

 感伤的旋律,柔柔轻拨,是心痛的驿动,是心愁的缓泻 ;大提琴如泣如诉感伤的旋律令人唏嘘,弥漫的哀怨、凄婉的倾诉,感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悲欢离合了。殇,一个不动声色便足以传达哀怨的字眼,一个令人欲哭无泪的字眼,它让人叹息生命的转瞬即逝。她是上帝派来安抚人类不安灵魂的天使,她是集上帝的恩宠和撒旦的苦难于一身的绝无仅有的被神选中的人。

 02 伤感纯音乐——我心永恒

 撕心裂肺的乐调诉说着二十世纪初一场特大的海难,一个超越了生死、命运、让人心痛的故事。面对生与死,体现出人性善恶最真实的一面,还有爱情的真谛得到最好诠释。在这一场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的那种教养和秩序使我们当今的人自愧不如。那句“女士和儿童先上船”足以让我泪流满面,体现出了人类理性的最强音。敬忠职守的船员,超凡脱俗的乐师,以及临危尽职的传教士无不让我们肃然起敬。泰坦尼克号沉没了,永不沉没的是灾难中体现出的美丽的灵魂。

 03 伤感纯音乐——夜曲神秘园

 神秘的忧伤。那旋律已非单纯的小提琴曲,而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声音,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切的悲悯,但这又并非是悲叹调。悲叹调予人以虚空,而它的悲凄,穿透生命表层,直抵人心。只有心中存留往事及梦里的人才能融入这意境,体味这悲悯。人生永恒的无奈与真实,没有失掉曾经易感的情怀,没有失掉聆听安静与忧伤的心,曾经一起笑过的,爱过的,伤过的,梦过的,都飘散成为遥远而清晰的印记。真正的音乐是在灵魂深处勾勒的东西,神秘园体现的不仅仅是音符,它是缓缓地、轻柔地穿透,直至充溢在脑际,在心灵深处旋出飘渺的景致。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可探究的净土,便是原始的未经雕琢和凿透的心中圣地。

 04 伤感纯音乐——杨柳

 低沉的大提琴,缓缓抽动琴弦,一声一声,不经意间,将心纠结。灵动的钢琴,音色游离于厚重与轻快之间,犹如阵阵时缓时急的春雨,敲打心间。独奏时掌控旋律,和鸣时完美配合。静静地欣赏,钢琴敲击着我的灵魂,提琴牵动着我的神经。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意境:“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没有经历过楼前暗绿分携路,谁没有体验过那一丝柳、一寸柔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05 伤感纯音乐——睡莲

 一支曲子,惆怅哀伤,用二胡表达,那彻骨的忧伤,通透地打动了我,这就是贾鹏芳的二胡曲《睡莲》。这支凄美绝伦的曲子出自怎样的心灵是怎样的一双手在拨动琴弦,让心在弦上跳跃,让莲在弦上呢喃又需要怎样的心灵去谛听,才能明白莲的内心与命运

 06 伤感纯音乐——琵琶语

 琵琶天生属于女人,尤其属于被红尘灼伤太多的女人,幽怨至深,如诉如泣,可尘埃落定之后,又是那样的无欲无求,恬淡平静。一曲《琵琶语》,如同对着一个手执琵琶的女子,不知不觉悲从中来的时候,她却在压抑之后,一切淡然。琵琶声舒缓泣泣,清音、冰弦,语漫,思绪便也随之远了。舒缓的琵琶声里,心总是先被轻轻的刺痛一下,然后就会变得澄澈安静,仿佛能清楚的看到自己多少年固守的一份纯纯的情感。在这滚滚红尘之中,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了。总是在看到的时候慨叹,然后又找出诸多的借口将其掩藏。穿越多年的寻觅,是否还旧梦依稀

 07 伤感纯音乐——The Day I Lost My Love

 苦涩悲伤的旋律,深沉而沧桑的声音,让人不自觉沦陷其中。这样的声音透着悲凉、绝望。强有力地冲击着你的胸腔,划过你的心灵,带给你震撼,让人束手就擒,欲罢不能。大提琴和埙交叠凑响的乐调,其声绵绵,无限伤感。也许,这不是一首乐曲,只是一场痛彻心扉。压抑的,沉重的,让人逃脱不得。我虽然不能真切体会那是什么样的感觉,但是这一曲足已让我的心在深邃的夜里不停颤抖……

 08 伤感纯音乐——SongFrom A Secret Garden

 异常伤感,凄美,舒缓,充满了思忆,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些许多的忧愁令人不得不沉醉于其中。伤感能杀死人,让人像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黑暗的看不到天,找不到出口,沉溺在这样的黑暗中,像一个人孤独的坐在路边大树的阴影下,静静看路上人来人往,别人看不到你你也不想被看到,因为你害怕,因为你孤独,你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只有这样,受伤的心才能感到一丝安全,这样的孤独一直在诱惑你……

 夜深人静,听着那哀婉的曲调,我在为都市里已经沉睡的人们,编织着一个伤感的童话。没有公主和王子和古老的城堡,只有夜色,轻风,明月,一座神秘的花园,笛声,风筝,太阳鸟,莲和牧童,以及他们曾共同拥有的那个梦想——飞翔……

 09 伤感纯音乐——The Rain

 轻柔舒缓,如傍晚的风、如淙淙小溪。轻风中带来故事,溪水中微微漾起一些情绪。在这些温暖的乐符包围下,世界显得格外宁静平和。听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勾画你的面,与你倾心的对话, 为你唱一首歌 ,引来蝴蝶翩翩 ,为你讲述一个唯美故事,你会深情感动……

 10 伤感纯音乐——故乡的原风景

 它拨动了你心中那根最纯美无瑕的弦,这根弦也许是纯朴的乡情,也许是纯真的爱情……,无论是什么,都带着一个共性,那就是至真至美。可惜尘世的种种不断地为这些纯真蒙上尘垢,因此在你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才会觉得恋恋不舍,似曾相识,甚至潸然泪下,眉尖心上全是那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轻愁与苍凉。因为那本就是你往来的地方,那是你心灵的故乡,回到心灵的故乡怎不让人潸然听笛声悠然响起,那是来自心灵的呼唤,是对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最质朴、最纯真的感怀。

 11 伤感纯音乐——风居住的街道

 风儿,轻轻佛过;云儿,轻轻掠过。千言万语却化为青烟一缕,袅袅升腾的是思念的愁绪。二胡忧伤的曲调娓娓诉说,钢琴悠扬的弹奏默默陪伴。于千千万万中凝固时空惊鸿一瞥,相遇的美丽背后却流淌着哀怨、寂寞、伤感、回旋、缠绕、多情……轻舞飞扬着含情脉脉的倾诉,相知相悦的爱慕飘荡在空中无处安放。风居住的街道,一次不期而遇,刹那间,前尘往事,纷至沓来,跌进了一片怅惘。几许深情,几许柔情,几许愁绪,几许无奈。在这个浮躁的城市中,难得寻找一片心灵的宁静。当风把记忆吹醒,回到那条宁静狭长的街道,有青石板记录埋藏的故事。你,曾来过我的世界……Jyfr86口袋Jyfr86口袋

 12 伤感纯音乐——绿野仙踪

 清淡恬静,象融融月光,流淌在心底。箫音伴随钢琴轻柔的托出,百般缠绵地悠悠滑落,悠远,清凉,缥缈……织就一幅略带忧郁却恍然如梦的画面,弥漫起一阵如诗般的薄雾,如梦如幻,迷离恍惚,几分凄迷委婉,几分柔肠绕指。乐曲中蕴含了无尽的想象和慑入心灵深处的震撼。有人说箫声只宜在有花有月的夜晚,无花,失之于伤感,无月,失之于平淡。而今夜,我推窗望去,无风无月无星,只有庭前那棵玉兰花开了碗大的白色花朵,幽幽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搅动几分夜色,人在花香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感觉到自己内心流淌的欲望和芬芳,慢慢地,从心子里软化开来。

 13 伤感纯音乐——雪千寻

 一起一伏的曲调,配上悠远婉约的笛声,轻轻的弥漫着悲伤。多情总为无情苦,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慨叹世间如此痴情女子,真让人痛心。化不开的愁云,在记忆深处,是隐隐的心痛。问世间,情何故,唯希愿,思难睹。有些记忆值得一辈子去回忆;有些承诺值得用一生去遵循;有些人值得一心一意去守侯;有些梦需要用千年去追寻。梦中梦,情中情,一梦千寻。

 14 伤感纯音乐——宁月

 旋律委婉流畅,意境深邃。二胡的那份绵绵愁肠,像是孤独凝望着暮霭远去背影的人,口里道着珍重,又满是哀愁,乐声越来越轻最后静止。这首“宁月”,风吹静夜动,尺八幽幽,衬托出宁静的夜里,静愈趋静,清冷的月色之下,无言地陈述一幕幕的生离死别,愁入心扉。弦起处,让所有的光华都要归于沉寂……

 15 伤感纯音乐——乱红

 笛子诉说忧伤缠绵,不断重复低回的旋律,可谓匠心独具。笛声外明内郁,长愁绵绵;细碎曼妙的钢琴声伴奏,衬托出一幅落叶飞花纷纷的意境,令人愁肠百结,窒气凄楚。层层递进的笛声深情演绎寄托无限思绪,好像是在听着一位韶华已逝的女子在泣诉自己的人生不幸,让人听了柔肠寸断,凄伤绵绵。一曲《乱红》使人欲断不能,欲语还休。正是:“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绵绵入里,声声沁扉。怎个落花逐流水,无语东去,韶华易逝,凄凄自飘零……

你在百度MP3中搜索 《无觉》

这是一曲情感文字经典的配乐。

可以给你一篇用这个配乐朗诵的情感文字的地址,感受一下效果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796585/

  1,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2,①鲁迅先生初到日本东京,尽管那里的清国留学生很多,但他们却醉生梦死、不学无术,让鲁迅倍感失望,一股孤独感油然而生。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历可以看作是“孤独的雪”的绝佳注脚。

  ② 由东京易地仙台后,在时事**上看到的麻木愚昧的国人,于是觉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决然辞别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这不正是“死掉的雨”变成“雪”的过程吗?

  ③作者之所以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为她不甘于像暖国的雨那样单调、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样屈从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的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张扬与独立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作者极力赞美朔方的雪顽强不屈、追求理想的斗志。

  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但总的说来,他“并无敏感”,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鲁迅语)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明确: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体现。

  (一)、雪(作者:鲁迅)

  在《雪》中,鲁迅先生以细致生动的笔墨为读者展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雪: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在对比中他的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阅读这首散文诗关键在于弄懂他为什么会特别钟情于朔方的雪,换句话说,朔方的雪的哪些特点吸引了作者并使之产生共鸣?阅读时不妨找出那些隐含有深意的句子和词语,帮助分析全文主旨。

  1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绘江南雪的优美?

  作者文中描绘出江南雪的优美是从两方面展开的:第一描绘江南雪的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表现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其二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的一面——“塑雪罗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在欢乐的儿童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间,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资质,而且和前面的风景描绘相映衬,使情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柔媚多姿。

  2 、文章是怎样描写北国雪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文章写北国雪时,着力从多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一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寥寥数笔,朔方飞雪撼天动地之力兀露,其势逼人,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因而表现出北国雪的独立不羁,昂然向上的性格特点。

  3 、文章描绘两种雪,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在《雪》中,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

  5 、文章第一段写得很生动,谈谈你对第一段的理解。

  (提示: 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本段写江南的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接着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者写作时神采飞扬之状也情态毕现。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腊梅花的深**和杂草的冷绿,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江南雪的“美艳”便进一步具体化了。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得”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整个场面因这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而充满了生机,正隐约着前面的“青春气息”。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人生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教师 钱小明重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是因为它被选入了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新教材。这篇文章,我上学时肯定是读过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对它已几乎一无所知了,或者应该说我本来就对它一无所知罢。为了编点教学资料,也因为莫名的潜滋暗长着的一份好奇,我开始反反复复地读它。诗质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很快征服了我的心。可是,众多的疑惑竟也一并攫住我的神经,让我难以自拔: “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如果作者写“江南的雪”和塑雪罗汉是要表现“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情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引号中为课文中的旁注语),那文章的第三节是否显得画蛇添足,大煞风景?整整用了四个下午、四个晚上——20多个小时上网读《野草》,读关于《野草》的评论,读关于鲁迅的评论,最奇怪的感觉竟然是,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雪》,偶尔有片言只语,终难尽解我心头之惑。我所看到的意见无外乎两种。一种意见我称之为“追求美好说” (看来教材编者也接近这种观点),即“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也可补上“精神”、“战士”之类的词)。姑且不论这种说法与普遍认同的“对比”特点是否一致,仅就“滋润美艳之至”六个字,就让人总觉得讽刺意味更胜赞美意味。另一种意见可以叫做“灵肉说”,如就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金瑞锋先生(虽然他发文时只是大一学生,但我愿意这样称呼他)认为:“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艳至极,是炫耀的肉体,这种只适于塑罗汉的柔和的雪永远只能在冷风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地飘洒,和飘飞着的灵魂一样,徜徉在空中,飞舞,蓬勃,奋发,闪烁永久的光,鲁迅期待着这种灵魂的诞生。”读了几天的“网文”,这段文字是最让我忘却眼酸腰痛的。然而“暖国的雨”呢?难道它仅仅是为了给结束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创造一个呼应?难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样的语句竟可以没有一点意味? 2004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的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一时间心头不由得也迷信起来。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的学生却是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的打着花伞,男的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的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的我的心里面来。“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罗汉了。”我自然地想道。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的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讨人喜欢的缘故了。而“朔方的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的,于是尽管它“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别有一种“壮美”,但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 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象征着三种人生——“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让“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人生;“滋润美艳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宠,却终究因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匆“过客”的人生,永远独立独行,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的人生。如此,“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太难理解了,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更与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6 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这一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得到了细密的展开。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二、问题研究

  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

  2.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练习说明

  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教学建议

  一、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二、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三、鲁迅曾说过他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面,让学生目前去理解《野草》还有些困难,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有关资料

  一、心灵的探寻(节选)(钱理群)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一再地表示,他所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如《好的故事》,他所着重的依然是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飞动”的美,从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但总的说来,他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在《野草·雪》里,“与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较,他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鲁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人与自己。

  (节选自《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铁屋中的呐喊(节选)(李欧梵)

  (《野草》)集子中写得最好的抒情篇章或许是《雪》,这里抒情场景围绕着南方和北方两种雪的对比而给以启示:雪的两种形象,成为诗人往昔青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隐喻。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色彩丰富的: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以及作为中心形象的、孩子们堆塑起来的有着鲜明色彩的雪罗汉。但是诗人现在居住在那里的北方的雪,却是没有色彩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这些描写可以说都是实景,但是在雪化为雨时,所写的景物就是不那么现实主义的了: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这些抒情诗里,自然景象的描写似乎已经浸透了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这不仅赋予鲁迅的散文以诗意,而且由于大胆地离开了中国古诗中自然意象的运用,决定了鲁迅散文诗的“现代性”。普实克曾论证鲁迅的散文诗读来很像波德莱尔的《散文小诗》。如果说,鲁迅的小说虽有许多象征主义的属性,却仍然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他的散文诗却绝对地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

  (节选自《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

  三、“优美”与“壮美”的完美统一(节选)(张向东)

  一九二四年岁暮,北方降雪。十二月卅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字颇富诗意。可见作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此时已萌发创作冲动。十七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便诞生了。显然,现实中的自然景象给予作者的印象是《雪》产生的契机。但《雪》又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和扩展,作者张开想像的翅膀,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终于将一腔情思作化绝妙的南、北雪景图: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接着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者写作时神采飞扬之状也情态毕现。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蜡梅花的深**和杂草的冷绿,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江南雪的“美艳”便进一步具象化了。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恰如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以一“闹”字点眼,整个画面因这想像中的蜜蜂的存在充满了生机,这不正是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如少年闰土神奇的生活世界(《呐喊·故乡》);同小伙伴一起夜吃罗汉豆的小船(《呐喊·社戏》);有无数的故事、趣味无穷的百草园(《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作者笔下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写作《雪》的前后确曾常常忆及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情景。《雪》成后一月内,又连续写出了涉及这方面内容的《风筝》《好的故事》等作品。因此,作者在《雪》中不仅工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明艳秀丽的江南雪景图,同时还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中的一幕。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在欢乐的儿童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间,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在这里,作者着重写了雪罗汉的形象,这与孩子们的欢欣连在一起的雪罗汉,起初“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发光”。等到孩子们用龙眼核和胭脂口红加以装饰后,它便“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了。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形象啊!它不仅集中地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姿质,而且和前面的北景描绘相映衬,使意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柔媚多姿了。

  但是,诗中的朔雪却是另一番景象。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昂向上的性格。你看: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1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