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
《北京的春节》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风俗志,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对比,显示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
不知道
在文中,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通过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表达了家庭内部的温馨美好,亲人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
春天一般以绿色等鲜明的色彩来描述,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
夏天是深绿等的颜色,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一般用金黄、橙色等暖色调来描述。
冬天是寒冷的季节,一般以蓝色、青色等冷色调为主。
完全属于个人观点
关于春节的情感目标
过了小年,春节就近了。很多人在做着过年的准备,网上一张相关的被疯传:一对年老的环卫工夫妇站在街头,手举心形卡片:“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击中很多人的痛点,一些大V发起春节感恩倡议,许多人都在微信和朋友圈里“体谅和感恩身边的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回家过年这件事上,中国人的情感高度一致。不论身在何方、职业如何、财富多寡,都想早点回家,过个好年。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遂其所愿,为了保证春运调度安全、节期安定祥和、公共服务供应充足,很多人在岗位上辛勤坚守,有的很晚才能回家过年,有的甚至整个春节都得值班,无法与家人团聚。对这些辛勤工作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确该说一声“谢谢”!
我们常常任凭抱怨抑制感动和理解。匆忙的回家路上,我们习惯于抱怨车票紧张、人多拥挤、服务跟不上,却没有注意到列车员面容憔悴,检修工人日夜加班,问询处的姑娘声音都沙哑了……我们挤一挤就到家了,他们中很多人还得一直坚守到春运结束。我们难道不该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吗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让对现实的不满遮蔽感恩的情愫,把对宏观问题的意见强加到具体的办事人员身上。高速入口的收费员、街头的城管执法队员等等,他们作为个体的辛勤值守,担得起我们的一声谢谢。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在理所当然中忽略身边人的付出。对那些兢兢业业的警察、电力工人、环卫工人、食品和卫生执法人员、的士司机、快递人员等坚守者,我们难道不该心怀感念吗
春运及春节期间,我们真该毫不吝啬我们的理解和谢意。人们费尽周折回家过年,回到家的港湾,寻得心灵的停歇、情感的慰藉,让社会角色归零,卸掉压力,回归最放松的“孩提时代”,尽情欢笑,积蓄进取的力量。而其实,春节的意义又不仅在于团圆。从文化功能层面理解,春节乃是中华民族善良和美好的一种交流与约定,“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感恩节’”。
春节,是一个表达感恩的契机。既感恩土地的恩赐,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感恩祖国昌盛,祈愿新的一年家庭和美,国泰民安;更要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感谢“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谢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每一个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辛劳的背影。每个人既是表达感谢者,也是被感谢者,既是理解他人者,也是被他人理解者,这种相互间的理解和谢忱,不正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纾解社会矛盾,求得社会共识的基础吗
一个人需要在理解和感恩中获得“灵魂上的健康”,一个社会需要在人们的相互理解中达到“兴储祥和,不复布戾悍”的预期。西方感恩节有这个用意,中国的春节也是这样一个机会。很快就要过年了,让我们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带着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踏上回家的路,带着对身边人的尊敬与感恩步入新年,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对所有为自己付出辛劳的人,说一声:“过年了,谢谢您;新的一年,祝福您!”
春节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集体表达信仰的节日,是集信仰崇拜、精神寄托和教化作用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在当今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节日中,春节内涵最丰富。春节宣扬的信仰逻辑就是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底层逻辑。春节,是我们祖先设计的最牛的文化制度,没有之一。
春节,传统称为过年,其原初含义,来自“年”字的甲骨文3,是人们在谷物丰收后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春节的起源即来自这种祭祀活动。祭祀,是由远古自然崇拜延续下来的一种官方活动。在我国古代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整体上,祭祀反映的是古代统治阶级的YS形态,而且是表达统治合法性的一种仪式,比如祭拜天地、封禅等。在古代,能与宇宙对话、与神灵沟通一般是宗教的权力。因我国的宗教从来隶属于皇权,重大祭祀活动由皇帝亲自主持,是“皇权""受命于天"的象征。
直到明清,春节的活动始终包括两个层面,一类是官方活动,清朝在腊月23祭拜天地和灶神,民间就把这天称为小年。另一类是民间家人团聚守岁的日子,则称为大年。因此,春节对中华民族来讲,一直是一种“礼"的存在。我们知道中国是"以德治国"或“以礼治国"的国家,因此春节的基因中承担有社会教化的职责。
春节本质上宣扬的思想,与易经思想一致。即天人合一°,天道轮回。因此,春节引导人们要积极生活(即入世),面对困难不要怕,天道会轮回(这是中华民族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最本质的差别,不承认现实生活是苦的)。引导人们要感谢祖先,尊重人伦,遵守秩序,合乎礼的要求(即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这些要求还不是硬邦邦的,是以各种民俗的形式出现,既充满了世俗生活的趣味,又达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类比一下西方的宗教,我们的传统教化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春节,其实就是重复中华民族最富人情味的信仰崇拜。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选自《聂绀弩杂文集》。作者用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