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中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岳阳楼记》中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第1张

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 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 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宋诗词中月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相关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意象”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象、映象、影象、形象,译为意象最好。意象就是情意融注在形象中,而这形象是包涵并体现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义和客观意象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美学呈现状态。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为什么浪漫的诗人们都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下面就从“悲”“欢”“离”“合”四个层面分析唐宋诗词中“月”的意象。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等等,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代文人的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月不但像美人,月宫中就住着一位绝世独立的美人——嫦娥。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诗人的想像一改嫦娥在人们心中孤傲的形象,赋予嫦娥更多凡人的心理情感,甚至是炫耀自己美貌的虚荣心理,此时,嫦娥已不是神仙,而是一位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美人。月是嫦娥的家,月是嫦娥的广寒宫,因为嫦娥的美家喻户晓,月也经常被当作美人的象征。

  2、月与爱情

  唐宋诗人在爱情诗词中常常用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

  总之,在唐宋诗人的笔下不论是描绘美人,还是抒写爱情的作品,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月。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幻化为温情与喜悦。

  三、离——分别、思念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别诗,其中不乏借助“月”来寄托离情别绪的作品。另外,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又如: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意象不胜枚举。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四、合——团聚、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新月”相对的“满月”“圆月”历来象征着团聚、团圆,也因此华夏儿女至今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的满月有一份长久的期待与珍惜。唐宋诗人在咏叹团聚的作品中多用到“月”的意象,这里就不赘言了。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梦里水乡

  撑一把油纸伞,踏入了幽深的雨巷,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茉莉的芬芳……

  江南的水乡是烟雨缭绕的。闭上眼,用耳来倾听雨滴的脚步;用鼻来嗅一嗅水乡人家在细雨中的烟火气息;用心来感觉被雨湿润的土壤的柔软。不知不觉,就像坠入了梦境一般……感受雨中的水乡真是一种享受。没有人世的喧闹,没有森林的荒寂,有的只是细雨朦胧的静谧。雨,在天地间,深情地喃语;烟,在巷里,朦朦地飘散。

  水乡的水从任何时候看来都是格外美丽、别具一格的,水赋予了你灵动的魂。在薄雾的清晨里,桥的倒影在漂浮着雾气的水面上若隐若现,分外神秘,这梦幻般的倒影给予了我无限的遐想。旭日东升,澄清得如银镜般的水映入眼帘,真切与虚幻,梦境与现实,都在这别具一格的水中旋转、交织、融合!混真假于一体,聚梦幻之灵气!

  在这画卷之中,水面之上,是同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午后,太阳将光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只见湖面上“金光闪耀”,如同点点繁星散落在湖面上,此情此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有着一种无语言表的魅力。夕阳西下,它如一团火,染红了天与水,远远望去,水天相连。一片金红,即便是天,也荡漾着金红色的波浪。

  “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让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不要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化作一缕青烟,已消失在远方……”那若有若无的歌声飘进了我的耳畔,我的思绪随着优美的音乐停留在古老的石桥上,荡漾在那水天相连的湖面上。

  梦里水乡,你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你是人间的天堂,你是绚丽的梦境。你的烟雨朦胧,你的水天相连,使我永远陶醉……

  美无时无处不在

  春夏秋冬,鸟蝉虫雪声声不绝,生活何等宁静惬意!昼夜山水,棋箫松瀑处处相伴,人生何等潇洒逍遥!

  总有人对中国古人怀有强烈的向往。古老的沉静,间杂着些许轻灵与飘逸,就这样在时光的彼岸朦胧着,以一种神秘的向心力充当着无数后代的精神栖息地。

  然而,有一个问题总是被不着痕迹的忽略:时光远去了,但这些美的事物可曾随之消失?既然没有,为何我们现在对他们的美如此陌生?我们丢失了一种心境,发现美、体会美的心境。无论古今,生活总是生活,有喜乐,有愁苦;美总是美,无论表现形式怎样,它无时无处不在。

  周国平这样说到:“人类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了,这是又一种寂寞。现代人对两种寂寞都体味甚浅又都急于逃避,旅游业因之兴旺。”现代人很忙,忙着工作,还要忙着悠闲,忙着去匆忙看一眼世人口中的美,然后逢人便侃侃而谈,生怕自己显得不够见多识广。美在变得廉价,美在失去生命力,美不再是个人独一无二的心灵享受,而正在成为文凭式的评价工具。太多人打着自我保护的招牌理直气壮地冷漠,在功利与冷漠面前,美的力量太微弱。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普及程度之高反而阻碍了很多人对其含义更深刻的领会及实践。发现美,用眼,用耳,归根结蒂是用心。有了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美的涵义便会无限拓展,超出世俗认可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遗迹,而涵盖一切有价值的事物。高中作文

  美是真实的,生动的,可感的!它无时无处不在。如果你能用心培育一株植物,在自家阳台狭小的空间里看它沐浴着阳光散发勃勃生机,这美会胜过林海匆匆三日游;如果你能用心吟咏,品味《滕王阁序》,无论环境如何,它给你带来的美感,比之在人头攒动中瞥一眼那块石碑要珍贵、真实得多。

  美与道德不同,它不是普世价值,因此,刻意体会美的过程也就是漠视美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回归美的本质,去珍惜事物与心灵契合的瞬间,迎回感动,迎回温暖,迎回一颗善感的心。

  美无时无处不在。我们都可以发现自己的“鸟蝉虫雪”与“棋箫松瀑”,不论它们以何种面貌呈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8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