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需要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你都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是一种漠视和冷淡,你又怎会去关注生活呢,不关注生活创新又从何来,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它不是神话,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我们只有热爱生活,并关注生活,而且要好好享受生活,这样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艺术也一样是源于生活,这一点是相通的,不妨以艺术为例来证明这同一道理。
二、正视创新内核:创新思维
1、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
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创新的思维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知识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谈教育时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的谈话绝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还必须具有智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一句话: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他说的这个火把点燃的正是人们头脑中的创新的思维。
3、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求是精神(即科学精神) 。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如果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创造性是先天自然属性,它随着人的大脑进化而进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不同人之间这种天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大小之分。创新的可开发性是指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和提升的。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显能,这个显能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后天的创新能力。潜能转化为显能后,人的创新能力也就有了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由弱变强,迅速提升。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有慧语说: "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
三、生活中有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
参加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班,学习一些创新理论和技法,经常做一做创造学家、创新专家设计的训练题,能收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四、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
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创 设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中小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因此教师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
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 再次,教师要善于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由于情感体验的自律特征,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自由、宽松就成为主体情感得以顺性舒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我的做法是千方百计跟学生结成最佳学习拍档,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语文世界。比如,师生互考。除我考学生外,我常让学生考我,他们自然是积极性高涨。预习,复习,查资料,互相商讨……,学生挖空心思要把我考住,其学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我还让学生互督、互查、互考,结成前后同桌学习同盟。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初一每周不少于三篇,初二每周不少于两篇,初三写周记。每周师生共荐日记题目5个,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供学生挑选,每组选三名学生当组长评日记,只评最大优点与不足。我每日抽查,每周总评,让学生将评语记下并据此改进,并将优作进行张贴。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无论思想认识,还是习作水平均有大的飞跃。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语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答问、品评。
再其次, 以语言描绘情境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或描绘,或抒情,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由于不受时空、物质、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借助语言描绘情境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最基本的一种情境创设方法。我利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通过课堂观察,
我觉得教师力图显现一种精炼、平实的语言风格。这样做,对于创设情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认为场景有其特殊特点,包含着一种氛围。所以教师应该使用更多生动形象,极具文学色彩,有一定鼓动性的语言来创设更多情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情景等综合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录音等,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图文并举、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生动的感知,能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以体态模拟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借助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人体语言将文本中的某一特定的情境演示出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其实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参与。恰当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有效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放思想贯穿于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层面
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丰富的内涵,最主要的包括道路、理论、事业三大层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道路、理论、事业,三者相互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融为一体,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丰富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内涵。因此,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一项政治宣言,而且是一个行动纲领,同时是一种社会实践。高举旗帜,就要在拓展道路、坚持理论、发展事业上下功夫。离开道路、理论、事业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内涵,高举旗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无论是道路的拓展,还是理论的创新,抑或是事业的推进,都与解放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都内在地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制度问题。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形成,是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解放作为前提和动力的。没有对“本本”和固有模式的思想突破,不可能形成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需要继续以解放思想作为前提和动力,这就是要进一步突破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脱离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的理想化成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牢固建立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国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当前亟需进一步突破那种空洞谈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不加分析地归咎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偏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市场机制的认识和运用,真正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原则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基本点上,赋予社会主义经济以内在的活力。非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无从谈起。又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突破几千年来“官本位”体制和观念形成的顽固而深重的思想影响,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人本位”、“民本位”的观念与机制。非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无从延续。再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华文化这三大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以符合时代要求、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引领和支撑整个文化改革和文化发展,做到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各种悖离时代要求、脱离人民利益的陈腐文化理念和习惯势力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否则,就有可能把糟粕当成精华,把腐朽当成国粹,走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每一个层面、每一步推进,都离不开把进一步解放思想作为前提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
作为理论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主义问题。要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这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真正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很长时期,人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或者从理想化的愿望出发,表面化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原则,笼统地把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等属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加以固守,甚至当成不可更改的圭臬,这是导致现实社会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甚至陷入空想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经验深刻警示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价值。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或内在规定性。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精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概括,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一新概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目的三个层面,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依据。所谓社会主义的价值,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体的价值功能和社会主体的价值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功能和最高价值,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民主自由和公平正义的过程,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应该体现和实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以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我们要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观念从不符合这两条基本原则的思想禁锢中进一步解放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是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
作为事业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建设问题。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在我国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断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不断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水平,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地造福于全体人民,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这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动摇。坚持做到这“三个不动摇”,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冲破一切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不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乃至工作作风,把各项方针政策和建设措施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主义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上,既存在着种种右的思潮的干扰,更存在着种种“左”的思潮的禁锢;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的思潮根深蒂固,在当前仍然有比较广泛的市场和基础。防止右的尤其是“左”的思潮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和方针政策,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要高举解放思想大旗,进一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精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无论是抓住机遇加快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还是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迫切要求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复杂矛盾的重要法宝。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的思想解放应当深入地贯穿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各个方面,内在地融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之中。
那么,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抓住哪些主要环节、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呢?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寓意深长,是我们科学把握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思想解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指针。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和时代发展的主潮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在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为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变化的主潮流。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集中表现为四大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同时种种逆世界潮流而动的政治势力和社会思潮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和平、发展、合作大趋势的影响与干扰。时代大潮流和新变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拓展世界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大趋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更加适应现代文明大趋势上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化步伐,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应当进一步确立世界眼光,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以创新的方法推进自己,从各种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以坚定不移的解放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以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同现代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一条主线。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格局,这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这样一种改革主旋律和发展大趋势,也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加以统筹解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应当敞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新生活,满腔热情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如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而绝不应当囿于某些传统观念和陈旧思维而对生机勃勃的改革与发展采取隔膜或对立的态度,更不应当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改革开放隔绝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可以说是新的起点上推进新的思想解放要解决的最要害问题。
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以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30年改革开放历程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民强国之路,是使广大人民不断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光明大道。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依据,也是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据。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把思想观念从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陈旧思维模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坚持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四,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以如何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上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方面的最新理论结晶。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面向新的时代和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际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过程,本身就是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过程,任何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割裂开来乃至对立起来的认识和行为,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广大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依靠力量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迫切需要各级领导者、决策者进一步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由“以物为本”、“以官为本”、“以权为本”切实转变为以人为本。没有这样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更新,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无从谈起,甚至会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因此,必须把坚持解放思想贯穿于、渗透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部过程。
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思想解放,归根到底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深刻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据。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为根本“坐标”,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任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创新思想,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责任编辑 殷 真
理论创新的例子是如下:
1、数字媒体实验室对数字报的原订阅系统的改进,废弃了客户端方式,大大简化了网上阅读步骤,为网上收费订阅与用户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山东省文化共享工程创新运行应用模式,本项目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山东省的实施。
3、大型歌舞集锦 《 云南映象 》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
4、在面积仅为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来自全世界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争奇斗艳,呈现非凡的兼容并蓄。
5、上海外滩建筑群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