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如何投入感情

唱歌如何投入感情,第1张

问题一:怎样唱歌才可以唱得有感情?怎样才可以投入 唱歌技巧

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

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把我知道的尽可能的与大家交流。

第二是情感。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

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 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

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

问题二:唱歌的时候如何投入感情 其实,唱歌好不好主要是音准、节奏。

这两点有了只能算会唱,然而感情才是最高境界。

艺无止境,为情是岸。

另外:音域,音准,假声都是可以通过练习的到很大提高的。拔音高练习时千万注意适度,不然声带很容易受伤。

音准很多时候是耳朵,在你唱歌的时候,其实耳朵更重要,

我们往往在演唱时忽略了用耳,要认真的听自己唱出来本声,

才可把握音准和情感(一定听过,带着耳机唱歌的人,音乐声盖过自己的声音,所以跑调)。

再就是要多听原唱,也要用耳朵认真听演唱者的声音,人耳天生就有分辨能力,你要从音乐中分辨出伴奏和人声,将来甚至到每一层乐器

先练耳朵,再去谈别的慢慢来,一定行!

问题三:唱歌怎样投入感情? 先不要考虑假音的问题

想唱好的话先去看歌词

理解那个意境

等有了感觉之后再去唱

如果没有感情是唱不好假音

假音一定要用腹部发力才可以唱得比较响比较有力

纯粹用喉咙的话很轻也不好听

多练习就会好了

总之感情最重要

看歌词常或者联系自身生活经验

都不错的~

问题四:怎样用心唱歌,让歌听起来投入感情 唱歌技巧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把我知道的尽可能的与大家交流。第二是情感。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理解歌词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 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吐词才会更清晰、气息>>

问题五:唱歌时候怎样才全程投入感情,我总是办不到 首先你得保证唱的歌很熟悉,记得住词,不能跑调,深入歌词的意境当中,把自己当成演唱者,在诉说自己心里的话,这样就好了。

问题六:唱歌的时候,怎样才能让感情更投入 其实,唱歌好不好主要是音准、节奏。

这两点有了只能算会唱,然而感情才是最高境界。

艺无止境,为情是岸。

五音不全是你没有用耳朵,

音准很多时候是耳朵,在你唱歌的时候,其实耳朵更重要,

我们往往在演唱时忽略了用耳,要认真的听自己唱出来本声,

才可把握音准和情感(一定听过,带着耳机唱歌的人,音乐声盖过自己的声音,所以跑调)。

再就是要多听原唱,也要用耳朵认真听演唱者的声音,人耳天生就有分辨能力,

你要从音乐中分辨出伴奏和人声,将来甚至到每一层乐器

先练耳朵,再去谈别的

介绍几种唱歌练习方法:

高音问题---首先,教你一个简单易学的,飙高音的技巧:嘴角夹个牙签唱歌,不要掉,很容易唱高音。 (也就是常说的开内口)

颤音---主要是通过气息的控制,让气流像波浪一样经过嗓子,就产生了颤音,有些人是通过嗓子来控制气流,这种唱法很过时,叫震喉音,振幅很大,不自然。

每个人的音域都不同,有些人天生音高就很高,音高是需要练习的,(但要注意,不能过分疲劳,会把嗓子唱坏,)

其实你不必太追求音高,找一些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练习,或者稍微一点点吃力,但还是可以唱上去的高音。

唱歌前是要开声的,喝点开水有助于把声音打开。声音打开后,就嗓子不会难受了。

慢慢来,科学的认识自己的嗓子,每个人都可以唱好歌。

问题七:唱歌非常投入有感情的女生,有什么样的心境 歌词就是她的心声!!!!!!!!!!!!!!!!!!!!!

问题八:唱歌时的感情投入怎么才能把握好呢? 歌的意境要理解,唱的时候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其中,多次练习,每有一种新的理解就加入其中去练习,不断完善对歌曲的演唱,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唱歌重要的是心情,能让自己开心、高兴起来。呵呵!摇起来吧!~

问题九:唱歌怎样投入情感 5分 首先,你要把心沉静下来,然后用心感受歌词的含义,从歌词和旋律中找到从属的环境感,自然而然你就会饱含感情。

共情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情感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能设身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在情感上与别人产生共鸣。

具有同理心、富有同情心,是共情能力强的人的显著特征。

共情能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共情能力强的人,通常都比较敏感,能敏锐地捕捉到别人情绪上和行为举止上的微妙变化。

共情能力强的人,一般都比较善良,内心比较柔软。如果是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待人冷漠自私,共情能力会极度欠缺。

共情能力强的人,是内心充满阳光和温暖的人。他们共情能力强,但并不缺乏理智。共情能力和判断能力不是分离或者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共情能力强,并不意味着情商低,恰恰相反,共情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不低的情商。共情能力强的人,同样有清醒的头脑,有明断是非的能力。他们的共情能力再强,也不会任由感情的洪水泛滥。他们的“共情”,有一个理智的闸门,有一把情商的钥匙,不会失控,不会见人就打开,不会不分对象,对谁都“共情”,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对什么事都“共情”。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共情能力越强,其心智越成熟,判断能力越强。

一个心智成熟、辨是非、明事理的人,无论共情能力有多么强,内心多么善良柔软,他们也不会对自私、肮脏、贪婪、丑恶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共情。他们的共情,不会对恶人开放,不会因恶事而产生。

如果把那种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一味讲究哥们义气的言行,视为“共情能力强”,这是对共情能力的曲解。

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是心怀悲悯的人。他们总是容易理解别人的难处和不易,同情别人的坎坷遭遇,对别人的弱小和无助产生同情。他们越是理解别人的艰难不易及弱小无助,越是会对那些恃强凌弱、骄奢*逸、极度自私的行为感到厌恶。

共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内心温柔的体现。一个人共情能力强,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会因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别人的难过而难过,因为别人成功而欣慰。但这些情感体验,都是自发的,是内心情感自然流动的一部分,怎么会是一种“内耗”呢?

按照对“内耗”的解释,内耗,“特指因内部纠葛而形成的无谓消耗”。而共情能力无论有多么强,都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纠结,只会让情绪体验更深刻,情感更丰富,谈不上“无谓的消耗”。

如果与别人共情时,你会纠结、犹豫、矛盾、痛苦,那就证明,你的共情能力较弱,怎能称之为“共情能力强”呢?

再说,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无论有多么强,但由于不是事情的亲历者,所谓的“感同身受”,不过是产生一种情绪上的同频共振,情感上的一种交流回应,一种道义上的同情、安慰、声援,与亲历者的切身感受是有差距的。

例如,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像一个失去亲人的人那样撕心裂肺地痛苦,不会悲痛得嚎啕大哭。他们对不幸者的共情,是能理解其痛苦,甚至会触碰到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为他们的不幸难过流泪,但绝不会失控到悲痛欲绝。又怎么算得上是一种情感上或者说情绪上的“内耗”呢?

如果一个人自私地认为,对别人的情感和处境产生共鸣,也会消耗自己的情感,那么,留着这些寒凉的情感,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连共情都不愿意做到,我们的精神世界岂不是一片没有感情温度的荒漠?

如果一个人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去与别人“共情”,那么这种“共情”并不是真正的情绪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呼应,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伪装的“共情”。这种假“共情”,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当然是一种情感上的内耗。这种伪装的共情,会成为伪装者的负担,甚至为此感到痛苦,只不过是他们临时运用的一种工具,不会持久。这种“伪共情”,不在我所理解的“共情”范围内。

如果一些自己从来不身体力行而只会用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别人的“行动的侏儒”们,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行要求别人“共情”

也谈不上是“内耗”。这些言行,只是打着“共情”的旗号,贩卖伪善。

因为,无论你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真正信奉高尚道德的人,就会崇尚“身先垂范”,要求别人在道德上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别人在情感上共情的,首先自己要富有同情心并付诸实践。

我们不能把某些打着“共情”旗号,要求别人“共情”,而自己却从不共情、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无事生非者的行为,加到共情能力强的人身上。

人生在世,总要和别人沟通,建立某种联系。有的人,很好说话,很善于理解体谅别人,通情达理、谦逊克己,这样的人彼此沟通起来就很顺畅;有的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固步自封,你很难说服他,也很难改变他,如此之人,交往起来就会很累。前者值得我们深交,后者可以敬而远之。

那么具体来看,具备何种特点的人,更容易成为我们上面所说的这种内心柔软,我们与之交往起来不累,如春风化雨般令人感到舒服、温暖的人呢?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交往呢?

一,选择与共情能力强、能感受别人之感受的人交往

所谓共情能力,其实就是换位思考能力, 感同身受地感别人之所感,想别人之所想的能力 。在别人高兴的时候,懂得一起快乐,在别人有麻烦的时候,懂得体恤别人,安慰他,照顾他的情绪,分担他的忧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很多人明明缺乏共情能力,但总是拒不承认 或者根本不肯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具备这种能力,连这个问题本身都懒得理睬,这种人其实就是一种固执、偏执、很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这种人往往忽视别人的感受,所有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他自己的感受,他们高兴时,身边人也感觉很好,和平相处,万事大吉,他们不高兴时,身边人就马上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与这种人相处,完全是凭着他自己的情绪来决定相处的质量的,他不会顾及你的情绪反应。

一个共情能力好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善于倾听、善于自省的人 ,你很难想象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或者建议的人,他有良好的体会别人 情感 和感受的能力。而那些不自省的人,他们的模式是:他的对和错是一个不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为他不可能是错的,他永远是对的。

二,选择与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重要更优秀的人交往

我记得作家王蒙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能太把某件事情当回事而过于担忧。

我觉得这种说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他是在讨论关于睡眠问题时,说出如上观点的,即失眠者不要把自己放入一种窘境,要有一种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去看待失眠,去看待其他事情,这样去看问题,问题本身反倒能够获得解决。

由此引出一个观点,很多问题,包括心理上的问题,很可能都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而逐渐引起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真正的状况要复杂得多,但这种观点至少为我们看待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思路。

把自己看得平淡一些,不那么重要一些,甚至就像佛教所说的“无我”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可能就会少很多烦恼。

不自以为是,既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态度的选择,其实也是客观现实的映射 ,每个人本就是平凡众生中的一员,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平凡是一种客观事实,过于自以为是,显然与客观事实不符,所以是错误的世界观。

不自以为是的人,就不会那么盛气凌人,不会对人颐指气使,不会以高于别人的姿态和人交往,别人和你接触,也会觉得舒服很多。

三,选择与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热爱自然、心性豁达的人交往

我看过一篇余秋雨写的关于“出走”的演讲文,此处的“出走”就是 旅游 , 旅游 的价值很可能被我们低估了 。当一个人觉得很多问题无解的时候,或者你的生活陷入停顿,没有新鲜的思维给你提供灵感的时候,出去走走,去看看其他的地方,看看其他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包括搞学术的人,做研究的人,一个课题很难有进展的时候,走走看看,自有别种风景,勾起你的新的思考和突破。

一个人的心胸,是读书读宽广的,也是风景撑大的 ,看的地方多了,见识广了,了解的别人的生活和状态多了,不由自主地就会影响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便再顽固的人,也会被改变。

很难想象一个去过很多地方的人,当他返回之后,还会和身边人不断地吵闹,纠结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他在他之前的性格基础上,大概率会有某种程度的改善。

看过的风景,最后都转化成了心中的乾坤,豁达的情绪和开阔的认知,将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成为他人生的常态和处世的方式。

总结一下就是,当一个人把自己看得不那么重要,不那么太当回事时,同时又善于体会别人的情绪和 情感 的时候,再加之多经历多见识,在客观经历上让风景把自己的心胸撑得大一些,具备这些特点的人,其实极容易沟通,心肠也比较好,比较柔软,具备共情能力,这种人应该谁都喜欢靠近,并且交往起来也不会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4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