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详细的,谢了啊

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详细的,谢了啊,第1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其一,道德自身具有善的属性人类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础,善则是真的目的一般而言,只有“真”才能成为“善”,而人类追求“真”,其根本价值目的在于追求“善”美是善的升华,而善则是美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类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而就“美”的核心价值内涵来说则是“善”不是“善”的,就不是“美”的因此,“善”在“真善美”中处于主体地位 其二,道德具有治国功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自觉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第一,道德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它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广泛性,是指道德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广泛性,能够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层次性,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来的多层次性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是以“必须怎样”为尺度,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为尺度的因此,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则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从而使其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导向性,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内在性,是指道德调节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心灵道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手段,尤其注重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这些优势,一方面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调节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社会和谐 第二,道德具有情感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又是道德运行的润滑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道德可以弥补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三,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虽然其他社会要素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还需要道德价值的说明与支持而道德的认识,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建构和谐社会,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又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应该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的根本特性是自律性,其根据最基本的是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凝聚为道德良心良心是道德自律的最高体现,是道德存亡的根据没有良心就没有道德;道德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完全在于人有良心良心同时又是道德自律的根据,是道德自律的运作机制从良心的机制来看,良心包含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种积淀;良心又包含着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最强劲的表现;良心还包含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直觉、本能、信念等因而,良心的心理机制不是单纯的理智、情感、理性或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道德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是良心中最基础的内在要素它既是理性、意志和情感的统一,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认识,而且是一种道德意志,还是一种伦理情感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它以其特有的“荣辱”范畴来判别道德行为的善恶;作为一种道德意志,它以其特有的“荣辱”信念来保障道德行为的实施;作为一种伦理情感,它以其特有的“光荣与耻辱”情感来调节道德行为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使人人都有羞耻之心,无论是对于道德良心的生成还是对于整个道德建设,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法治之路,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道德建设被忽视,那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既关系到社会的全局发展,又关系到长久性的社会和谐(

答案:A

学生品德形成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动力,道德意志是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故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故选A。

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道德认知是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道德感是与道德需要、道德观念能否实现密切关联的内心体验,它作为道德动机系统的构成因素制约着德行的发生和德性的发展。

道德概念发展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ΑЛ马利奥万诺夫、ΒΑ克鲁切茨基等发现,学生的道德概念发展水平往往与年龄不相称。道德观念和概念的认识水平和深度的提高,对于学生行为的水平、稳定性和原则性有着良好的影响。如果通过道德谈话,做道德题目的专门作业,利用相应的学科首先是文学和心理学,提高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知识水平。

指明他们日常行为与他们所想遵循但还不能始终遵循的那些崇高原则之间的真正关系,使道德标准成为真正的信念时,他们的行为就会有根本的改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也往往在日常的道德评价方面得到表现。美国认知理论家L科尔伯格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道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就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才使学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不仅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而且对道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下,通过训练形成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学生的品德是在客观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要素,根据不同的组合关系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多层次的完整统一体。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这四种心理成分一旦失去协调平衡,如果某一方面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影响彼此削弱,只有这些心理成分协调平衡地发展,才有利于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可见,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所以,培养学生品德的工作是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综合教育、综合管理的一项十分艰苦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79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