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的含义,第1张

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其文明更是无比辉煌灿烂。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起步最晚的,但从来没有中断过,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并非秦始皇所取,自古就已有“中华”这一称谓。最初取这一称谓时,是因为古代的华夏族是以黄河为中心生活的,同其他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中心,于是就以中国自称,而“中华”这个词语就是中国,加上华夏的合称。

-中华民族

因为两岸人民都是华夏血脉并相沿至今,几千年来,在同一文化认知基础上,一起走过了共同的坎坷之路,外来强权侵入台湾的历史则是相对短暂的,不可能割断既有的历史和文化,因此说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是台海两岸最强烈的纽带!

世界公认三大优秀民族是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中华民族。

1、犹太民族

说到世界史上的伟大民族,犹太族是必然要给予充分重视的。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属闪米特人,人种为欧罗巴人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广义上来讲,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

一说到犹太人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聪明。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

2、日耳曼民族

说完犹太人,下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耳曼人。虽然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冲突,但是不可否认,日耳曼人和犹太人同样是优秀的民族。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现在已经成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民族。

现今的冰岛人、挪威人、瑞典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荷兰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都属于日耳曼语族,其中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的语言为德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术和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并以自己的日耳曼人血统而自豪。

3、中华民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在我看来,相较于其他两个民族,中华民族无疑是最为优秀的。在历史上,我们是赫赫有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相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我们国家的文明从未断裂。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延续传承、兼收并蓄的重要佐证。

当然,“中华民族”一词是在近代才被提出来的。在之前,中国因为民族众多,一直没有统一,各民族归属感并不强。而且,在当时,对中国最传统的汉人,公认的最准确的叫法是“华夏族”。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民族文化、民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现在永远被提在发展的路程上,中小企业也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关于建国时礼炮的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54门礼炮代表当时我们国家的五十四个民族,现在56个民族中的藏族和位于台湾的高山族当时还未解放,所以没有列入其中。另一种说法是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

中华民族的概念发展

在古代,中华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因居于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且历史悠久,遂以中华之称。

在近代,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再到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最终使中华民族称为中国所有民族共同体的代称。

在现代,中华民族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具有广泛的含义。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知史明史,实现主体自觉。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青年学生放眼国际、憧憬未来固然难能可贵,但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尊重历史。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尊崇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髓。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应通过专业渗透、比较研究、政治疏导、文献佐证、言传身教等不同方式和载体,真正将反映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通过历史的镜头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历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民族精神教育,更需要高度关注历史之维,用时空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觉。

精神当与时俱进。

时代是最鲜活的课堂。青年学生在第一课堂增长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主动融入、自我选择、价值塑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最根本的是弘扬爱国精神,让青年学生心存国家,懂得如何爱国和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中防止“去国家化”倾向和过度民族主义思潮。在今年的“918”前后,广大青年学子表达了理性爱国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青年的声音,传达了自信、成熟的民族情怀。

理性精神需要培育。

理性精神、理性态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全球化的今天,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包含着当下的世界观、世界发展观和中国发展观及民族进步观。众所周知,东方文化传统中素来缺少对法制、自由和尊严的遵从或追求,其根源还是在于东方文化中素来缺乏理性精神。西方的理性精神导致了一系列精神和科学层面上成功因素的产生,并保证了几百年西方世界和民族的崛起。大学是培养青年理性精神的关键时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灌输,而是需要把民族的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理性对比和价值考量,尤其是要把30多年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成就向学生讲明白、说透彻,以增强说服力。唯有这样,理性观点才站得住脚,民族自信才有活水源头。

情感认同是最大安全。

青年最富有激情,增强情感认同是加强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诉求。“认同”可分为自我认同和集体(社会)认同。个人可以有多重的集体归属和认同。当集体认同主要建立在民族等基础之上时,认同感会更为强烈和持久;而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民族或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认知以及由此引起的归属感、忠诚和奉献精神。从青年学生角度出发,民族认同与情感认同进而体现为文化认同有着天然的同向性和合力效果。

大学生本身就是情感主体,有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基因,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情感认同已经不再是封闭式的,而需要开放的环境建构,需要扎实的发展依据,需要来自内心自觉和自我选择的文化认同。中国***作为执政党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确立,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选择的理性结果。这种选择的认同、情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必须通过主课堂、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式得到强化,以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高层次认同。青年认同安全才是最大的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把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精髓还原到现实中,用启迪和熏陶让青年学生理智选择,用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鲜活精神来充实教育内容。这样,民族精神才能日久弥深,发扬光大。

中国56个民族有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

还有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提出: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信仰包含政治信仰、民族信仰、文化信仰、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 。

1、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人类各组织团体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持守的信仰,是其对所追求的政治目的的坚信。政治信仰虽也面向未来,却有其明确的此岸性、属世性,是其生存处境中的社会理想追求,即以政治手段来改善或革新其所在社会。血缘、语言,甚至宗教信仰都被置于次要地位,而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才具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2、民族信仰

民族信仰是相关民族之魂,是其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民族信仰与民族精神有密切关联,民族精神因其继承性、延续性和永恒性而成为了信仰,对其民族精神的持守就是其民族信仰的表现,信仰本民族的精神即意味着守护其精神家园、传承其民族文明。

3、文化信仰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精、气、神,是各民族及各社群的灵魂所在。这里所言的文化并非泛指的文化,而有着相应民族、相关国度文化的特质性。文化的这种民族、国家特色导致其提供的精神家园也各不相同。相关人群在其文化中的安身立命,也使之有着相应的文化信仰。

4、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层面,给人类提出了“成圣”、“敬神”的要求和追求。”此后在儒、佛、道三教的历史中,宗教信仰得以集中和凸显。“敬天”、“法祖”、“仁爱”、“礼治”、“德政”等乃宗教、伦理、律法的有机共构,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各个方面。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

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0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