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赏析
此篇前景后情,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古今同梦的悲慨,大有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上片以问句起,已见悲凉凄怆之情调,下接以荒城“枕碧流”和当年争战地的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更加突出了这种迷惘哀伤的情调。下片抒怀,表达了人间若梦的哀感,其落句“多少英雄只废丘”是这种哀感的点睛之语
这一日,纳兰容若出使梭龙一行已至松花江畔。此地原为古时争战之处。放眼观望,狼烟已逝。茫茫苍荒之间,唯一带碧水相绕。塞上早秋,冷冽风霜催早寒,胡雁高飞难,飕飕惨惨。叹想这千万年来,这方土地上经历过多少霸业之争,也不知道要何时才能休止。可知那些英姿雄发立马横刀的男儿,总有一天也要白发苍苍垂垂老年。时间多匆匆,切莫用大好的年华去换取浮世的功名。历史长河何止百代,多少英雄不是败给了光阴而最终沉睡成一把冢中枯骨呢。
康熙二十一年秋,容若奉命出使梭龙。这一阕《南乡子》,便是作于是年。人说纳兰小令,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扈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此阙《南乡子》不仅格调高远,更是彻头彻尾皆豪纵的佳作,情致哀凉凄怆,读来是快意悲意溢满胸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古诗里,李贺对天下书生如是摇旗呐喊。容若他写,何处淬吴钩。如此一问,可见在容若心里,他一方面痛恨战争所带来的民生苦痛,另一方面又深埋个人的未酬之志。战场,是血流成河之地,亦是试剑扬名之地。一如他心里的矛盾与叹息,相关相联,深不可解。
吴钩,兵器名,形状似剑而弯曲,因吴人最善铸钩而故称,后也泛指宝刀,利剑。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人作金钩,赏之百金。后有人杀掉自己两个亲身儿子,以其血涂于钩上,铸成二钩献给吴王。为求赏金而弑亲子,是可愤,亦是可悲。战争之中,人命从来就是贱如草菅。为求一名半利,人性即可达到最可怖的地步。然这世间,又有哪一柄争战的利刃,不是饮够了鲜血呢——这是兵器的宿命,生,即为其战,不血不锋。
一片城荒枕碧流。容若以此一句做了一个完满且痛心的自问自答。枕碧流三字,应是源于五代词人李珣的《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李珣这两句,妙在三个字:依,枕,锁。有此三字,通篇俱活。幽幽碧水做枕,可李珣那边枕的是行宫,而容若这边枕的是荒城,真是凄凉之至。
龙战地,即古战场。龙战自出《易经》“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句。依卦象说,城外为郊,郊外为野。玄黄指天地之色。天地为最大的阴阳,其血玄黄即指阴阳交战流血,是为凶兆。龙战,便是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用来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据年表考,是年容若一行于秋天出行,严冬返还。再从词意来看,此阙《南乡子》,应是作于往途之中的松花江一带。前句城荒所枕的碧流正是奔腾的松花江。这里亦正是满族入关前各个部族血战争斗之地,还是极目苍莽,风霜纵横,满地逢秋之时,容若行至于此,于情于景,都是不能不感慨万千的。
吟读这阙词时,我不得不想起**《特洛伊》的片头语。序幕拉开:灼灼烈日,生灵涂炭。黄沙漫天,尸骨遍野。胜者高歌,百姓流亡。一丛一丛的无名植物蘸着血迹漫不经心的摇摆。一个沧桑的男声似从时光深处而来,轻轻几问,却是那样的痛击人心——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名流千古吗?在我们消失很久以后,当陌生人再听到我们的名字时,会知道我们到底是谁吗?我们战争时,有多勇敢吗?我们的爱情,有多伟大吗?
天地苍茫。细数千百代兴亡,惟有星月依然逐斜阳。滚滚光阴之中,人渺若微尘。我们自认为轰轰烈烈的情感,终归将淡化成虚无里的虚无。于是,纳兰容若说,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对于功名利禄,成败之争,他似已看了个通透。韶华可贵,岂可轻换浮名?
多少英雄只废丘。这一句,容若将他的深深哀感先绾后发,余韵悠悠。多少,多少,争逐一世的英雄绮梦,换得就是一个屈指凄惶。这一笔点睛,有舔血夕阳之悲荒,亦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磊落情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常在,江月常留,而千古风流者终会身名俱灭。韶华何其有限,何不举酒相酹,笑对人生。赤壁亦是古战之场,曾有东吴英姿周郎大败八十万曹军。东坡叹自己是壮志未酬身先老,而岁月流逝匆匆。可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的感慨里,不曾有一丝失望与半点颓靡。这一阕词的惊涛拍岸,一如他那句“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奔腾千里荡尘埃。苏东坡过的,从来就是泼墨淋漓的酣畅人生。
容若这阙《南乡子》虽是小令,境地却丝毫不逊色于一首长调。苏轼的气骨,是一杆风流长戟。容若的意脉,是一柄霜风短刃。如此并观,自有妙处。
素秋千顷,且折逝水为镜,照万古之兴衰悲欢。战争带给人类的,是太多火热水深的牺牲。浮名如尘土,剑煮酒无味。英雄男儿合眼一梦,多少星霜已从枕边悄然划过,甚至,闻不见飕飕。
方案A 打开题目这扇窗
一、赤壁怀古:词人是怎样“怀古”的?
1.词人来到赤壁,想到了什么?
一读全词。
学生回答:①想到了“千古风流人物”;②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豪杰们;③想到了周公瑾;④想到了“我”……
2.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有怎样的感觉?
这一句中,地点是大江,时间是千古,人物是风流人物,融自然、历史、人事为一体,博大雄壮,豪放有力,富有气势。
3.词人在上阕是怎样描述赤壁古战场的?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气势?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扣住“乱”“穿”“惊”“拍”“卷”等关键字词赏析,能够感受到雄浑的意境,能够读出磅礴的气势、激越的感情。
描写波澜壮阔的景色为的是烘托赤壁战场的惊心动魄,而写战场又是为了进一步烘托英雄。
4.“惊涛拍岸”一句,有的版本为“惊涛裂岸”,你认为“拍”字好还是“裂”字好?为什么?
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5.“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为什么只想到周公瑾一个人?是怎样写周公瑾的?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展现周公瑾的风采?
再读全词。
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如:
①在赤壁之战中,周公瑾是最英雄最风光的一个人物;
②“羽扇纶巾”的周公瑾是一个儒雅潇洒的儒将,而词人苏轼是一个儒雅潇洒、风流倜傥的文人,二人灵犀相通;
③作者越是将周公瑾写得风流潇洒,越能显示“浪淘尽”中“淘”的力量,越能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
……
可让学生扣住“初”“羽扇纶巾”“谈笑”等关键词语来赏析周公瑾的形象。
二、赤壁怀古:词人“怀古”获得了什么?
三读全词。
思考:1.“多情”指的是什么情?2.怎样理解这里的“梦”?
可以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提升。如:
1.感伤说(感奋说)。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2.超脱说。像周瑜这样在赤壁“豪杰”中最为出色的“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了,一个渺小的“我”,尽管有着建功立业的“多情”,也会淹没在滚滚的“大江”之中。这体现了词人对功名虚幻的透悟与旷达超脱的情怀。
三、诵读文本
通过进一步诵读,深入地体会词人的情怀,体味豪放词的风格。
方案B 还原生活场景,品悟词人情怀
一、初读文本
边诵读边想象。
二、再读文本
1.口头描述赤壁古战场情景,品悟词人情怀。
要求:⑴找出描述赤壁古战场场景的诗句,并由关键字词展开联想想象。⑵在描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还原”而不是那样“还原”。
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提示学生:应扣住“乱”“穿”“惊”“拍”“卷”等关键字词联想想象,既与上文的“淘”相呼应,体现出“淘”的力度;又力求突出景物雄奇壮阔的特点,呈现出奔马惊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也可进而由自己的积累联想到赤壁之战的场面,突出“一时豪杰”的英姿。
学生的描述是富有个性的,它源于对词人情怀的不同感悟。应提示学生:所描述的场景要富含词人的情思,如“乱”“穿”“惊”“拍”“卷”等字词灌注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又如词人对“豪杰”寄寓着怎样的感情。
句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里要突出周瑜的装束、神态。让学生扣住周瑜的“谈”“笑”等字眼,可想象周瑜“谈”些什么“笑”些什么,他当时应是怎样的神情,并设计出周瑜的举止,以突出周瑜儒雅潇洒的风度和成竹在胸、从容不迫的气魄胸襟。还要扣住“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想象曹军惨败的场景,侧面衬托周瑜指挥若定的神态。
2.口头描述词人以酒酬月的情景,品悟词人情怀。
要求:⑴找出描述以酒酬月的情景的诗句,并由关键字词展开联想想象。⑵在描述过程中同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还原”,说明“还原”的依据。
句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里应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可重点展开。
“故国神游”的应该是谁?
A.假设是周瑜,要想象并设计出周瑜与“我”对话的情景。
对话时周瑜与抒情主人公两人的神情是怎样的?两人怎样对话,分别说了些什么?要品悟出周瑜两次“笑”的不同内涵,并扣住“笑”的内涵来描述神情与对话。
B.假设是词人,体验词人面对周瑜的“笑”的感受,试写出他的内心独白。
句2: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A.品悟“梦”字所包含的情思,并由此想象并描述词人洒酒祭月的神态与动作。
B.词人在祭月时如果要对江月有所倾诉的话,他会说些什么?
三、三读文本
思考:词人笔下的“大江”“千古风流人物”“周公瑾”和“我”四者间是怎样的关系?
对“赤壁古战场”“周公瑾”而言,“大江”“千古风流人物”是背景,“赤壁古战场”“周公瑾”是主景;对“我”而言,“大江”“千古风流人物”“赤壁古战场”“周公瑾”等,都成了一个广阔而又悠久的时空背景,而抒情主人公“我”则定格为主景。作品就这样将自然、历史、人生三者定格——自然是永恒的,历史是苍茫的,而“我”是短暂的、渺小的,从而抒发出旷达与超脱的情怀。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人书法作品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对词人对自身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编辑本段诗词讲解
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强虏”,指曹操的军队,含有贬义。“灰飞烟灭”,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感伤的情调,产生着极不健康的影响,读时值得注意。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 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为历代读者所传诵。
意思是: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出自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节选: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因写下此词。
思想主题: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是一个假设,假设时空可以逾越;假设生命可以被拷贝;假设我们在这个时代拥有一种活法还能在另一个时代拥有另一种活法;假设三个二十世纪的大学生介入到三世纪的三国的社会生活中……那么将有怎样的生命奇观、灵魂放歌和情感诗篇?这是一位18岁少女写就的关于生命、爱情和事业的故事,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在为一部已被翻阅的历史做全新的注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