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队伍里的被俘国军:前期顽固难改造,后期被感化选择加入我军

东野队伍里的被俘国军:前期顽固难改造,后期被感化选择加入我军,第1张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刚开始闯关东”的东野人数才10万出头,就这些人还是从冀东、山东和新四军东拼西凑而来。而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东野在东北实现了爆炸式的扩张,人数到了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野战军已经达到80万,再加上地方部队已经达到了100多万。

也难怪当时东野的将领们放出口号,光靠东野就能击败关内的国军。

从东野在东北的100多万军队来看,出关的老部队其实不多,加上从晋察冀等地的募兵,才20%不到。而剩下的大多数是东北当地青年,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东野中的解放战士居然达到了30%以上,也就是说野战军中10个人中就有3个是原先国军的俘虏。这也坐实了老蒋“人力资源部长”的称号,不仅当运输队长送武器,更还送人。

那么在东北作战中,我军是如何对这些“解放战士”进行改造的呢?

我军入关开始的第一仗打山海关开始,就一直在作战中俘虏国军士兵。而且因为人手不够,还将这些俘虏兵进行简单甄别之后,加入到我军队伍里面去。不过在实际改造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东野夏季攻势的终结会上,我军干部是这么说国军的俘虏改造过来的士兵:

从上面我军的总结上,可以看出这些国军士兵虽然被我军俘虏,但都是心高气傲之人。这也不难理解,在1946年期间在东北的国军,分别是新1、6、、第52、53、60和71军,这些军都是国军中的“天之骄子”,很多士兵文化程度高,而且还是远征军系统出身,都不把我军放在眼里。认为在强大的国军面前,我军依然是“只会打游击战的土八路”,压根没有胜算,自然不会为我军作战。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不小心被我军抓住,国军才是正统。 尤其是新1军、71军的,刚来时思想非常顽固,气焰也很嚣张,明明做了俘虏,还撑着架子死不服气。

同时这些远征军系统国军,绝大多数是文化学生出身多数受反动思想的毒害,很多都参加过对日作战,想让他们自觉地调转枪口来为我方作战,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了看不上我军外,这些俘虏兵们经常会耍一些“小心机”。他们虽然表面看上去会服从我军的教育,但基本上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看起来老实的样子,但心理有点子,不调敢听从我军的宣。

战争初期,俘虏难改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海城起义的184师(滇军部队)。

在海城战役后,起义的184师一直被我军妥善安排,伙食供应也是以最高标准,在我军战士还在啃粗硬的高粱米时候,这些解放战士每天吃的都是大米。但我军的这些优待,并没有得到认同,反而让他们更加骄横,生活上挑三拣四,成天不满意;不仅不让我军派政工干部过去,还说我军像杜聿明一样歧视他们是滇军。每天也很少训练,军官们天天围在一起打牌,我军也很难对他们进行管理,但就是这么宽松的条件,还整天抱怨在东野升官也不发财。

最后这受不了我军的政策,部分军官拉起上1000多人的队伍跑回沈阳继续当国军了。

当然,初期俘虏改造成解放战士困难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军自己的思想工作也没做到位。

对于一些国军俘虏兵,我军缺乏耐心和细致深入的教育工作。在管理中方法比较粗暴,比如我军在攻入长春之后,就在伪满大楼上贴标语,让很多被俘国军对我军的工作比较抗拒,认为我军野蛮。而在一些解放战士的教育上基层干部们缺乏引导。比如在4纵的一个连队里面,有个解放过来的俘虏兵找班长借东西,还得晚了一点,班长就骂: 这个臭俘虏兵有什么用,用刺刀捅了你!”在平时的时候,我们的干部还和解放军战士吵架,有的骂他们混蛋,有的打耳光子。而往往是这种小事,直接引起解放军战士们的反感和抵触。

而针对我军对解放战士在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林总亲自带头在1946-1947年的多次整训中,对症下药对其进行改造。

在整改时,部队以连排为单位,进行自查和帮扶,而且要充分 肯定这些“解放战士”的优点,这些解放战士受过正规训练,军事素质绝对过硬和专业,打仗不会听到炮声就手忙脚乱。会用机枪点射和使用60迫击炮,就让他们作为训练尖子,以点带面对新战士进行帮扶。

而且我军对解放战士的分配上也是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这些解放战士打散分配到队伍中去,同时再派老革命的连排长,或者已经接受改造过的解放战士老兵去当班中,做事亲力亲为,在日常生活中团结这些解放战士。通过这些人的带头作用,让这些解放军战士更深刻地了解什么是“人民军队”。

而经过林总亲自整训之后的解放战士们,也开始进行蜕变。不断地涌现出战斗英雄。比如3纵解放战士王福禄,在攻打鞍山的过程中,就发明了“看一打一”的新战法,不到7分钟,他就端掉守军的9个堡垒。在面对顽抗的国军,他一边用机枪扫射压制,一边喊话 “我就是52军解放过来的,解放军优待俘虏!”。 在榜样的攻势之下,有半个排的国军也走出战壕投诚我军。

当时东野在解放战士的改造上有多成功呢?

首先,在我军的一些基层步兵纵队里面,解放军战士的比例逐渐增多。

比如韩先楚的旋风纵队——3纵,作为东野五虎之一,3纵8师的很多一线连排干部都是解放战士,整个部队中解放战士比例达到了30%以上,但别看是新部队,但其战斗力也仅仅是稍弱于7师,是东野的野战军主力师之一。同样还是3纵的9师,是以山东八路军为基础(师长是徐国夫),但解放战士比例却达到了45%将近一半,但在作战中却也不负“旋风”之名,能打敢打,在辽沈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除了3纵以外,7纵的22师有解放战士3700多人,10纵29师35%,30师解放战士、朝鲜族战士和东北当地百姓各占1/3。

其次,大量战士充实到我军其他部队的建设中。

当年朱瑞将军建立炮校的时候,从延安带过来的教员不得不说,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后来还将国军俘虏拿来使用。炮兵这样,装甲兵建设也是这样,在建设装甲兵的时候,有大约一半以上都是解放战士组成。陆军如此,空军也是如此,在东北老航校的建立上,就有大量解放战士(多是自动投诚过来的国军空军)加入,成为东野空军的中坚,甚至还参加了开国大典。

最后是,这些解放军战士都加入到了反战之中。

经过改造的俘虏有的人因为个人原因,比如陈明仁的特务团团长陈明信因为家人不愿意留在我军,他回到沈阳之后却在为反对作战积极奔走和游说,被卫立煌直接送回了南京。还有更多的一些解放战士们回到敌占区去反战,宣传我军和我党的政策,动摇了的国军抵抗,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的解放上,这些解放战士和军官也为昔日同僚的起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军在解放战士改造,从抗拒到接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解释了东野为何能在东北不断扩大。通过团结同志,通过道义和教育是感化这些俘虏兵,虽然在作战中有损失,但我军是越打越强,因为有很多解放战士和群众都认同我军,积极加入我军为东野解放东北,进军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东野,其野战军中也是有很多解放战士加入,这也就是国军号称800万大军却越打越少,抗战结束后小米加步枪的我军越来越强的关键所在。

民心和军心所向,这样的军队谁能战胜?

— The end —

我告诉你!!!一中是现代女子医院后面,一堆租房的,只是环境比较差,但到一中不要5分钟。。。。我以前就住那,至于二中那也就是西航校,还有教学楼后面的一坨坨平房。。。。还有就是111路到双子星的那一片,全是学生们租房的。。还有关键的一点,租房时间一定要挑好,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我以前租房的时候,真好赶上大家都租过了。。哎。。。害得我老妈跑了1个多月才搞到房子。所以租房时间最好选好,在暑假正好合适,也就是高考结束,因为毕竟大多数租房者都是高三的学哥学姐们,为了节约时间吗。。。。因此,高考一结束,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房源也就有了,那时不但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房子,还可以比较比较,哪个更便宜之类的。。。。

but,在外租房子,就别指望像家里一样好,外面的房子一般都很差,老鼠蟑螂是天天遇到的,而且那边的老房子隔音效果特别差,楼上楼下搞什么,听得一清二楚,以前在市里租房,楼下的一口子天天吵架,从晚上9点炒到半夜。。。想看书都不行。。。还有就是洗澡问题,老房子吗。。楼顶不会允许你在那装太阳能的。。。可是夏天一天不洗澡,你能忍吗?我妈就是厉害,在房子里装了个电热水器,可是问题马上就来了,老房子不能承受太多电功率,这边热水器烧着水,那边一开空调,马上就跳闸,害得我一晚上没看书,第二天还得找人过来换一个新的闸。。。。哎。。。。。可怜

所以以我个人意见,还是不租房的好,除非楼主家住大白地那边。。。我就是的,我家住海校,一天要在公交车上浪费2小时,但感觉上还是现在好。。。

恩,就这些。。看看分能个我不???。。。。please

总队扩为三团制,参谋长为符昭鶱。辖第一团周振强、第二团胡启儒、第三团张坤生(后易马威龙)、军士营、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连、通讯连、特务连、37高炮连、自动车队、卫生队、军官教育总队、军乐排、修械所,并列为一九三五年第一期整训部队。

西安事变教导总队初试啼声,整整一年之后这支众所公认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在长江边全军覆没,回顾前史,能无浩叹。

教导总队自南京撤退之后,即转往武汉整训,陆续收容流散官兵,新募人员,以原本储于后方仓库的武器装配新兵。在沪战时原本有一个系出湘军两旅四团制的第四十六师损失太重,残部拨入第十一师与第六十一师之后师部到湖南整编。

教导总队的第一仗是西安事变时的渭南战役。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消息传到南京时,教导总队正在举行运动会,总队长桂永清将军宣布停会,召集全体官兵宣布消息,全总队营长以上军官集体要求进攻西安。十五日,教导总队就在南京煤炭港上车,开赴郑州。十七日到华阳。十八日,教导总队步行到渭南东乡。

十二月十九日凌晨九时,教导总队向渭南攻击前进,炮兵向渭南后方延伸射击,破坏第一○七师后方交通线,交辎学校战车营战车在第一线展开,掩护教导总队第一团与第二团进攻渭南,骑兵团侧翼推进迂回。上午九时攻占渭南县城,叛军向西安退走。此役总队阵亡士兵三十九员,负伤五十余员。何应钦接报后急电桂总队长事变可盼和平解决,教导总队于是兵屯渭南。这是教导总队及战车营的第一仗。

抗战军兴,教导总队由副总队长周振强率领参加淞沪会战。周振强以一个团攻击公大纱厂日军阵地,该团猛攻三日伤亡过半,调到南京整补。桂永清当时正在英国参加英王加冕,闻讯急忙回国。九月桂永清返抵国门,晋见何应钦上将,何上将谕知桂氏将调教导总队入川扩编成为第二期准备军,固守长江上游。桂永清返回总队之后召集营长以上官佐开会,慷慨陈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到后方扩军,大家升官,我升集团军总司令,你们营长升团长,团长升师长,旅长升军长。另一条是到前方作战牺牲。长期以来,其它部队拿国难薪,只有我们拿全薪,论装备我们是全新德式。现在全国部队纷纷请缨参战,我们却到后方扩编,虽属命令,扪心自问,能无愧疚?别人一定说我们怕死畏战。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现在请各位表决……”。结果全体军官一致要求上火线。桂总队长马上报告蒋委员长及何应钦部长,蒋委员长乃将总队三个团调到湖南扩建,总队主力调入淞沪战场。

十一月六日总队到达上海,直接投入苏州河畔八字桥阵地接替第一军阵地,桂永清与参谋长邱清泉均在第一线巡视,教导总队死守阵地,日军敌前以橡皮艇强渡,被杀的血染河水。直到十一日金山卫被突破消息传来,总队才奉命撤退。

教导总队原本奉命直接撤到湖南,结果唐生智找何应钦吵架,吵到蒋委员长面前,硬是将教导总队留在南京。十二月七日,日军攻抵南京光华门前,教导总队奋起抵抗。八日守军第二团吴幼元营长被日军空袭重伤,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亲临督战。桂总队长闻讯,亲率医官到光华门火线救护吴营长,并要求第二团官兵效法岳家军精神,不为日寇捍动。教导总队主战场在紫金山,守军营长阵亡五员,伤亡殆尽。第五团邓文僖团长退出紫金山之后率部坚守最后阵地天堡城,桂总队长亲到天堡城督战,宣称与阵地共存亡。左右皆劝桂将军撤离,桂将军坚决不肯。 一月,军政部就以第四十六师师部及少量官兵与教导总队合编,成为新的第四十六师。

第四十六师师长原为戴嗣夏将军,此后即调军政系统,抗战时累官到军训部东南区督训处中将处长,一九四六年三月退役,一九五一年四月镇反中被处决。第四十六师原本已有一定之中央化,副师长为军校一期之孙常钧将军,参谋长为四期的黄华国将军。而第四十六师原来的官佐水平甚高,戴将军本身是保定九期、陆大九期之高材生。他底下的旅、团长也多是保定同窗,素质整齐。

一月合编之后师长改为桂永清,副师长李良荣(原航校特务团团长)、周振强。二月桂氏升任第二十七军军长,师长由李良荣将军递补(标准的连升三级),所属第一三六旅旅长鲁渭平(保定一期、陆大特四期)、李昌会;第一三七旅旅长曹典江(保定三期)、李蔼堂均为老第四十六师班底;由马威龙将军率领的第一三八旅则为原教导总队。

第四十六师整训近半月,稍复元气即开往兰封作战,伤亡五千余员,旅长殉职一员重伤两员。战后桂永清、李良荣均免职,第二十七军番号撤销。第四十六师只剩三千残兵,往昔宣赫一时的教导总队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第四十六师的残部以同学关系跟着胡宗南西撤,所以理所当然地由胡宗南整编。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正式委胡系将领黄祖勋将军为师长,辖第一三六旅王翰卿、第一三八旅王隆玑。后来跟着刘进第二十七军到太行山打游击,颇为狼狈。一九四四年一月纳入第五十七军。十二月第五十七军空运沾益。一九四五年二月华南国军整编,第五十七军裁撤,第四十六师也随之裁撤,充编第八师,成了第五十四军的一部份。教导总队至此完全终结。

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扩展资料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参考资料:

-林徽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5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