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血色衣冠朱元璋攻略

三国志11血色衣冠朱元璋攻略,第1张

血色衣冠是三国志11的一个mod版本,包括春秋战国在内的中国各大王朝统统整合到了里面,玩家们将在游戏中与各朝鼎盛时期作战,阅览中国5000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三国志11血色衣冠朱元璋攻略,看看昔日的大明朝如何统一全国。

朱元璋攻略

1朱元璋是四朝中武将属性最弱的,内政人才一般,地理位置是最好,整个北方,只与大唐和神宋相邻,属于易守难攻之地

2最佳发展方向为灭掉大唐,抗住神宋,后期再打与大汉相邻的城池,这样就两面作战,让大汉帮忙拖住大唐和神宋

3开局将河北大部分兵力和人才集中在开封,开封优先建冶两个炼厂和两个兵营,之后全部市场,只要钱!让几个高智力去攻占陈留的港口,做陈留、大唐、许昌、宛引兵流

4彭城直接攻下小沛,临淄和平壤输送物资和兵力过来,彭城建造模仿开封,其他所以城池建市场!

5开局生产好足够戟兵和弩兵,由于引兵流已经将陈留兵力引洛阳方向,所以开封到陈留的路好走,以攻心加百战的戟兵为先锋,带一批弩兵直接来打,输送队在前方设置好军乐台,保证士气,把陈留兵营打掉,直接围城留一个缺口,让电脑出兵,目的是打完兵破城,不然城池耐久度不好消耗

6寿春去小沛那个小路,用堵路方式,或者朱元璋带攻心+铁壁或者连击堵路口

7彭城就是收港口发展就好

8刷技巧还不如直接编辑,单挑抓将太浪费时间,这种bug玩法不如不玩

9后期就是陈留、洛阳、长安、安定等这样发展,尽量先不打与大汉相邻的城池,等灭了大唐基本就平推了

10研究走筑城那条路,科技走弩兵和神火计

11四朝争统武将忠诚255,基本不可能登录,开局可以登录上其他历史武将,多抓将换钱或者关着,以免电脑出兵太强太多

作者:都梁

书名:大崩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ISBN 978-7-5502-1089-9

定价:4980元

上市时间:2012年11月底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日军发动了“一号计划”,豫中大战爆发,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国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司令官蒋鼎文、汤恩伯抛下数万大军,狼狈而逃。最终,连下郑州、许昌、洛阳等数城,直取长沙、衡阳,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直逼重庆,兵锋所到之处,遍地狼烟。

被抛弃的国军将领死守每一处被日军袭击的城池,河南农民佟满堂、史铁柱兄弟,被兵源不足的国军拉了壮丁,两人懵懵懂懂,毫无家国观念,时时刻刻想逃走,甚至一度给日军做了向导,但随着战事推进、沦为战俘、家乡沦陷,两兄弟被裹挟进滚滚战争洪流,再也无法脱身,也因对日军的痛恨而拼死抗敌,并因天生的战争能力,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数次死里逃生,成为两名成熟的老兵。

与这对农民兄弟相反,国军少将蔡继刚与飞行员蔡继恒兄弟,始终战斗在抗战的第一线,身为督战官的蔡继刚,经历了自抗战爆发以来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他冷眼旁观国军从上到下的诸多将领,深刻理解了国军之所以败退的原因,同时一身本事却被埋没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和政治纠葛中,其弟蔡继恒,王牌飞行员,以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在中美日空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战事推进,日军开始进攻衡阳城,国民党第10军驻守在此,大战爆发,持续四十余天,为抗战以来最为惨烈的攻防战,身为士兵的佟满堂兄弟、督战官蔡继刚、飞行员蔡继恒的命运,因这场战事而被捆绑在一起…… 一、《亮剑》作者都梁创作历时最久,投入心血最多,气势恢弘的战争史诗。

二、首度还原正面抗日战场豫湘桂大战血战日军的历史画卷,悲恸描述衡阳保卫战的每一个细节

三、深度思考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前人犯的错误,我们还会再犯吗?

四、关于六大历史问题的思考,发人深省:

(一)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

(二)关于一段被忽略的历史。大战略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略轴线由南北改为东西,从打响“淞沪会战”开始。

(三) 关于史料中的三次长沙会战,国军并非大获全胜。“天炉战法”适当宣传可以,但过分吹嘘就是自欺欺人了。

(四) 关于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军事价值微不足道。89万平民的死亡只换来7452名日本军人的死亡,当时的国民政府是想“壮士断腕”,关键是谁去充当这个“腕”?

(五) 关于中原大灾和豫中会战中“暴民”袭击国军部队。少数“暴民”可以原谅。抗战以来,中原民众承受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战争和洪水给平民带来巨大伤亡,天灾和苛捐杂税造成民不聊生,300万人被饿死,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国民政府难逃其咎。

(六) 关于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问题。敌后战场并非只有***军队,正面战场也并非只有国军。在侵略者面前,党派的分歧,历史的宿怨不再重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 2012年7月,我的长篇小说《大崩溃》第一部终于划上句号。为创作这部小说,我整整耗费了三年时间,由于事先对题材的广度及深度严重估计不足,直到创作后期我才发现,那场发生在1944年中国战场上的豫湘桂大战,岂是五十多万字可以表现的?在历时三年的创作中,我常常感到殚精竭虑,力不从心,无论怎么努力,我的思绪都难以穿越到六十八年前那场大血战的战场上,气急败坏之余我恨不得砸了电脑方能解气。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写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要竭尽全力地去完成,这是我的宿命。

在小说《大崩溃》出版之前,我有些创作方面的考虑想和我的读者们交代。首先,这部小说和《亮剑》、《血色浪漫》等这类的作品不一样,《大崩溃》是写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之战,主要是写历史,其次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书中的人物命运要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这叫以史带人。而《亮剑》的创作手法是以人带史,主要是写人物,写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这类手法比较讨巧,也容易被很多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这个人物,他嘴里不干不净,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恣意张扬,快意恩仇,天下事没有他不敢干的,而且干得痛快淋漓。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况且从创作角度上看,几乎书中所以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置的,就是连历史事件都是为他服务的,这样的人物不出彩才怪。

《大崩溃》是写大型历史事件,豫湘桂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这场大血战包括三个大型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其中大型城市保卫战就有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等,如此广袤的交战地域,众多的参战兵力,其中包括空军及装甲部队等重型技术兵器的使用,交战双方最高统帅及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排兵布阵,中国政府与同盟国政府及政府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要把如此巨大的历史信息都集中在一部小说里,除了使用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外,我还想象不出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在这部小说里,我力图向读者展现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像某些史料中披露的那样,蓄谋以久地从“七七事变”起就打算对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都做了些什么战争准备?在战前与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有些问题不用多说,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但我想展现的是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在我们的影视剧里,国军军官那身装束和做派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他们通常穿着笔挺的美式军服,皮靴锃亮,喜欢泡酒吧,喝咖啡,吃西餐。像远征军、中央军那样的精锐部队,其装备也是武装到牙齿。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后辈人的想象,真实的情况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当时的中国军队除驻印军外,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地方部队甚至连鞋子都不发,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穿着自己打的草鞋。政府不是不想发,而是实在太穷,根本发不起。一支连鞋子都发不起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作战中,由于攻击部队没有军靴,穿着草鞋在冲击路上遇到日军铺设的低铁丝网、竹签以及其他障碍都不容易通过。在行动停顿时,冲锋速度被延缓,则容易遭到日军机枪火网式打击。仅仅是1944年10月龙陵会战时,作为中国最精锐部队的第5军投入战场的时候,为了向盟军显示国家的尊严、中国的形象才给第5军特别配发了胶鞋。不仅是鞋子的问题,抗战时期国军的军装也是3年一发。

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军队面对强敌处于何种艰苦卓绝的状态。

从一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到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中国内地的钢铁年产量只有1200吨,经过不断努力到1944年也只达到1万吨。在近现代战争中,一个钢铁年产量1万吨的国家与年产量几百万吨的国家进行一场全面战争,除了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中国似乎别无选择。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全然未工业化的国家,国家财政收入更是有限,1936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4亿美元,到了抗战爆发,日军攻占沿海各省及大部分重要城市,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大部分丧失。

以一个处于中世纪水平的农业国家所能够集中的资源是无法支撑起几百万现代军队进行长期全面战争的。

中国在抗战期间一共征召了1400万人入伍。其中有1200万人经过训练补充到军队和人力运输队。当时的中国是个小农社会,土地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块,尽管自家耕地很少,男性劳动力一年实际上并没有几个月的活可以做,可是每个家庭又都不能缺少男性劳动力。按当时的兵役法规定,公务员、学生、技术工人、军需工矿工人、运输业员工等都是可以免征的,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实际可征召入伍的士兵在数量上与日本相比并不占优势。

惨烈的战争导致三百多万中国军人在战场上伤亡,这还不算大批士兵染病而亡或者逃亡。高度的职业危险性,艰苦的日常生活和微薄的军饷,渐渐地使民众畏惧于加入这样一支动辄伤亡惨重的军队。

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巨大差距更使中国军队处于雪上加霜的处境,据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将军计算,在战场防御日军40个师团,中国军队需要320个师投入作战,比例是1:8。但是前提是在山地进行防御战,一到平原就是防御战也无法支持。

对抗日战争中后期,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认为经“驼峰航线”运来的租借法案物资大都是为中国军队提供的各种现代化武器,但事实不是这样。多数空运到中国的军火,都是提供给驻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交给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只有其中的2%。这还包括驻印军和远征军的装备在内,能交给国内战场上400万中国军队使用的只有区区1706支冲锋枪,1000支步枪,96门山炮和351挺机关枪。

在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助战计划中,在东方战场上,美国应优先援助在印度的英国军队, 所以运送到印度的大批指定援助中国的物资先被交给英国, 而英国这个老牌殖民者便毫不客气地直接挪用了二十一个师的武器装备,原本美国计划装备中国六十个师的物资,只有三十九个师的武器装备最终在1946年才全部交付给中国,这时战争结束已经快一年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上,英联邦国家约占60%,调整后约占58%。在这部分物资中,英国占了大头,约45%,调整后约为40%。苏联约占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物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国,包括东南亚国家抵抗力量总共加起来,分到的物资不到总额的10%。《租借法案》物资总价值达五百亿美元,参加分配的国家共有38个,至于中国战区,从1941年5月6日起到1945年9月3日止,得到的援助总额仅有845亿美元,还不到物资总额的17%。

1944年夏天,在盟国军事决策者的眼中,欧洲战区第一,太平洋战区第二,中印缅战区第三,而名列第三的中印缅战区中,中国战场则等而下之。

此时广袤的中国战场,从最北端的北纬53度线,到南端海南岛三亚的北纬18度线,到处燃烧着战火,中日两国的数百万兵力正在厮杀,成千上万的城市和村镇在毁灭,上千万的军人和平民在死亡,这区区845亿美元的援助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就这点可怜的美式装备,还在史迪威的坚持下,90%用于装备远征军和驻印军,因为盟国的军事决策者们认为,英国在缅甸与印度的利益更为重要。

俗话说,要饭就不能嫌饭馊。尽管来自盟国的援助少得可怜,我们中国人仍然要感谢盟国的慷慨,因为这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这支穿着草鞋的远征军号称是美械部队,其实那只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吹嘘。从1942年至1944年9月,美国运到云南交给中国远征军的武器数量是,冲锋枪2724支,步枪20000支,机关枪663支,迫击炮284门,火箭筒524具,山炮302门。而中国远征军则有18个师之众。

穷惯了的中国军队硬是用这点装备装备出一百零六个所谓的美械师和半美械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不具备与日本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条件,筚路蓝缕,屡败屡战的中华民族几乎是用精神力量支撑到胜利的,这种精神的力量来自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来自一种几千年来通过不断教化融入血液中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是在本城的在野吗?其他城在野你登过来的话,他还在回来的途中,你暂时看不到的。

你可以点:情报-武将情报,查看该武将的“状态”,状态中有“所在”与“所属”。

所在,即该武将现在在哪里,所属,即该武将属哪个城。

例如:你许昌的曹操登庸了江陵的周仓,成功后并不能立即出现在许昌,你查看周仓状态时,他应该是:“所在”江陵、或襄阳、或新野(回许昌的途中),“所属”许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833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