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心理调查,有一条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最多的一条是:我害怕爸爸妈妈吵架,他们吵架的样子好凶!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夫妻吵架,孩子是什么感受?
成人的争吵不管谁赢了,输掉的都是孩子。
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吵架就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两败俱伤,更是孩子眼中恐怖的画面。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里,武艺曾在节目中说起自己的父母经常吵架。
武艺经常在半夜睡梦中被父母的吵架声吵醒,他心里非常害怕。
武艺妈妈坦言:“因为家庭关系的缘故,武艺的性格比较内敛,在不认识的人面前一句话都不讲。”
在父母争吵中长大的他,到现在都不敢好好谈恋爱,因为害怕自己的婚姻会重蹈父母的悲剧。
父母吵架带来的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心理专家表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75%是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其中父母吵架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项因素。
孩子想要的是正常和睦的生活,他们本是爱的结晶,不是恨的替罪羊。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家庭不和睦的氛围下,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更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父母在满是硝烟味的家庭里相爱相杀,最受伤的是那个负重前行的孩子。
婚姻里的痛苦,最后都会由孩子来买单,别让婚姻里的坎坷,摧毁了下一代的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卡明斯说:“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并以此来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安全的依据。”
父母能给孩子做的最好示范,就是相亲相爱。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只有相爱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家庭和谐美满是我们大家期待的,但是再恩爱的夫妻,偶尔的争执可能也在所难免。
当吵架不可避免,面对无辜的孩子,怎样才能把伤害减少到最小?
●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不敢想象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父母吵架时声嘶力竭的场面,他的内心会有多么无助。
陈小春和应采儿都是一点就着的暴脾气,但陈小春在一个采访中说过:“我跟应采儿从来不在孩子的面前吵架。”
夫妻的负面情绪需要宣泄,但是千万不要让争吵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有可能的话,还是要尽量避开孩子。
● 如果孩子无意看到了父母吵架,要向他(她)做解释
孩子其实很敏感,很多孩子在父母吵架后,变得特别懂事。
如果孩子看到了,就不要刻意隐瞒孩子,自然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声音可能有点大。
当然夫妻最好还是能好好说话,很多时候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会因为争吵变得更加糟糕。
● 告诉孩子,吵架并不是他的错
**《怦然心动》中有一段关于父母吵架后的处理方法,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朱莉看到父母在饭桌上吵了起来很难过,后来在朱莉的房间里,父母分别过来安慰她。
爸爸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妈妈说“大人的事情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会一直相爱,并且爱着你。”
朱莉很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且觉得自己更爱父母了。
● 记得为孩子疗伤
有时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本身,而是吵架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害怕父母吵架,根源在于害怕被父母遗弃。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达,能减少争吵带来的负面影响。
孩子是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别无选择,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一个和谐有爱的家,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以待。
当然是很重要,特别是孩子的情绪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亲密的父母,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那孩子的心情也会胆战心惊,从而影响学习生活,所以父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遇到事首先把情绪稳定下来。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的重要性
1、父母情绪稳定,有时比父母恩爱更加重要。情绪稳定却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那是一种和教养和气场相关的事,你当下的情绪多稳定,孩子长大后的情绪,就有多稳定。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当然父母的情绪也将影响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每天都面对着开心的父母,那么他的内心是高兴的,这时无论他做任何事情都将会乐观的去对待,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孩子。
3、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理性柔和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会收获更多被爱包围的感觉,也会自然而然学会爱别人,学会理解他人。
反之,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常常易怒暴躁,那对孩子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渐渐也会变得情绪暴躁,对他人冷漠。
父母在孩子面前怎样保持情绪稳定?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如果您这样做,孩子一定会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一定会高度紧张,心理滋生不安全感觉。因而,谨记不要当孩子面做这些事。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表露颓废情绪
家长对生活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如果家长经常这样,会使孩子过早接触社会或者生活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过早体会这个不安全感,承受不该有的年龄承受的东西,影响孩子一生。因此,提醒家长,无论多大生活问题,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和批评他人
有的家长生活中不注意,毫不避讳在孩子面前批评他人,认为孩子不懂事没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理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孩子健康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他学会这种不好方式。
1、昨天,妹妹带着小外甥来青岛看我,结果,女儿全程都像一只小刺猬,对弟弟充满了嫌弃和敌意。
好久没见小外甥了,我难免会亲亲抱抱,女儿一直缠着我:妈妈抱,妈妈抱,还去推弟弟。
知道女儿是在跟弟弟争宠,于是耐心地跟她解释:妈妈最喜欢的还是你,弟弟是客人,第一次来家里,咱们要热情一点哦。
可无论怎么解释,她都是一句话:不要弟弟,不喜欢弟弟。
第一次感受到女儿对我这么强烈的占有欲,我了解她对弟弟所有的敌意,都是担心弟弟会把妈妈抢走,那些一个个任性的小举动背后,都是想要独占妈妈的爱。
孩子任性不可爱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爱的时候,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爸爸妈妈的关注和爱。
2、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开播以来,黄圣依的儿子安迪备受关注。
他是节目中最不给妈妈面子的孩子。
节目开始,在小暖男嗯哼忙着把妈妈打扮成漂亮的小公主时,安迪却挑了一件自己最不喜欢的衣服让妈妈穿。
后来,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对妈妈充满了嫌弃。
不满意妈妈做的早饭:米饭那么少,菜那么少,水果那么少。
不满意妈妈妈准备的扮演警察游戏的小惊喜,转头就走。
不满意妈妈为自己挑选的衣服,全程都在大喊不要不要。
不满意妈妈带自己去拍照片,各种哭闹发脾气。
然而,就是这个不太可爱的孩子,又是最让人心疼的。
当节目组问他:爸爸妈妈不陪伴在身边的时候,会不会孤单,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孤单,已经习惯了。
在幼升小的模拟考试中,老师让他分享一些开心的事,这个6岁的孩子回忆了很久,依然摇了摇头。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竟然没有开心的回忆,内心是多么落寞和孤单啊!
原来,那一次次抗拒和嫌弃妈妈的举动背后,是无数个孤独而又无助的日子,有不满,更有对爱和陪伴的深深渴望和期待。
看到后来的节目中,黄圣依意识到了儿子的期待,努力修复跟儿子的关系,安迪开始习惯喊妈妈,跟着妈妈一起准备晚餐,依偎在妈妈身旁看妈妈弹钢琴,跟妈妈的关系日渐缓和,真心为他高兴。
3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当孩子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或者父母总是读不懂孩子的意思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小淘气尼古拉》中,尼古拉误会父母要给他生个弟弟而不要他了,于是,为了讨好父母,他请小伙伴到家里来打扫卫生,结果弄得房子乱七八糟:沙发烂了,桌布破了,猫被扔进了洗衣机……
当父母带他去郊游的时候,他又误会父母要把他扔到森林里去,趁着父母下车的时候把车子反锁,任凭父母怎么跟他讲道理,也不为所动。最后,父母不得不推着车子回家。
来源:《小淘气尼古拉》
父母很生气,却不知道,这个有点执拗叛逆、不可爱的孩子,只是希望父母不要抛弃他,只是想要父母继续爱他,把他留在身边而已啊!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知乎上有个网友曾经分享自己的故事:
从小父母会生气地把我关在门外,告诉我,如果我再不乖他们就不要我了,那时候,我想过死。
去死吧的念头常年在脑海里盘旋,我不想把这种情绪倾诉给别人,只能用文字封印在我的日记里。
后来,母亲偷看到我的日记,认为我是故意写给她看的,吓唬她的,于是又是一顿打骂:说什么自卑抑郁难过要死,我看你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你就骗我吧,骗到最后我死了,你就逍遥了。
听到母亲的话,我的心凉透了,我搜索了很多自杀的方法,甚至在顶楼呆呆地看了很久飘雪的天空……
4、孩子耍小性子发脾气,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表达,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父母只要做到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帮助孩子疏导情绪,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幸福。
用心看见那个顶嘴、发脾气、不太可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一位妈妈曾经分享过她的做法,值得点赞。
她家儿子用积木做了一个很漂亮的小飞机,特别开心地在客厅又蹦又跳,结果一不小心摔倒把飞机砸得七零八散。
孩子气得哇哇大哭,发疯似地乱喊乱叫,还把客厅的小玩具扔得满天飞,借此发泄心中的情绪。
这位妈妈没有责怪孩子发脾气,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先是用共情的方式跟儿子说:宝贝,这么精致的飞机被砸散了实在是让人伤心,确实很让人生气。
然后瞄准一个机会进行情绪转移,跟儿子说:你不用过来捡了,妈妈帮你扔过去。
后来,两人你来我往,沉浸在一场投掷玩具的游戏中,儿子很快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还邀请妈妈一起重新制造了一个更大更漂亮的飞机。
一个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任性,发脾气,哭闹,某种程度上是对父母的信任,他相信父母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爱自己。
不要等到那个孩子变得懂事,甚至是小心翼翼的讨好,不再叛逆,不再耍小性子,或许那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吧。
作家蒋方舟前段时间在《奇葩大会》中,自曝是讨好型人格,自小习惯了一味地去迎合和讨好别人,甚至在亲密关系中都不敢跟对方大吵,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总是习惯道歉,完全丢失了自己。
看见你的孩子,看见那个有点不太可爱的孩子,在孩子变得懂事甚至讨好前,珍视他的小任性,用心看见他的期待。
TED演讲《如何爱与被爱》中,演讲人说,生命中那个无条件爱你的人就像太阳,每天无条件地分享自己的温暖和光亮,即使在寒冷的二月的早上亦是如此。
希望我们是孩子心中的那个太阳,无条件地给予他爱和能量,温暖他的内心,照亮他前行的漫漫人生路,让他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袋鼠妈妈有办法)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帐号,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1、双方的期待不同,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可以说天下每个父母都无法避开对孩子的期望。
从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想象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上学长大以后,期望更多了。
只有为人父母了才能理解那种期待。
但是不少父母往往期望过高,特别是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封建残余思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成龙成凤,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地成长上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努力造就成功完美的孩子。
但是到最后,出类拔萃的孩子毕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孩子仍然要回归到正常轨道,去过常人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与现实永远成不了正比。
而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父母应该体谅我,让我自由选择。
一直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成年子女,却经常得到父母的否定。
所以,双方期待不同,相撞时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
又因为是亲人,双方都认为对方改变是理所当然的,在彼此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沟通就困难,冲突就发生了。
孩子的命运有千万种,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父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
只要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的生活就够了。
而作为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你会发现,当你有一点点成就,父母就会很高兴很满足。
2、父母和子女有代沟
知乎上有个女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说,以前流行“求包养”的时候,我在QQ空间里发说说,里面最后写了“求包养”。
过了很久家庭聚会的时候被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围起来教育说我败坏整个家族的名声,我家世世代代没出过我这样不知羞耻的人一次问爸爸:
老爸,你有微信吗?
爸爸说:有屁的威信,都是你妈说了算。
晚上在朋友圈发美食,配文字“深夜报复社会”老爸留言:别发反动言论,快删掉!……你看这都是典型的代沟问题。
人们常常说三岁一代沟五岁一鸿沟,很多父母苦恼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父母和孩子有代沟怎么办?
其实只要父母与子女之间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想法,父母经常与孩子保持思想交流,就非常容易消除代沟。
最容易造成矛盾的是父母和孩子都永远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不会换位思考和沟通。就像我们宝萍老师说的:懂比爱更重要。
3、错误沟通的模式一直没改变
很多成年的子女经常跟父母发生冲突。
表面上看是意见不合,实际上也有跟幼年时不愉快的沟通经验有关,比如,小张在小时候,一没做好,父母就严厉地批评她,指责她。
这导致在成年后,遇到了某些类似的情境,幼年时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就被唤起了,于是争吵必不可免。
说教式沟通和审问式沟通是中国父母和孩子经常用的沟通方式,而这两种沟通方式也往往是孩子讨厌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
如果父母不改变,孩子逆来顺受,也不愿意去改变,那么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就会和冲突一起时不时发生。
最后再说个故事,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说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父母经常吵架,自己和他们沟通也经常是吵架。
于是考大学毫不犹豫地考了很远的大学,毕业以后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几年,突然发现曾经吵架的父母,居然也变得很恩爱。
而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在时间里也变得柔和。随着她自己恋爱、结婚、生孩子,好像也能理解当年父母遇到的问题。
这个朋友的经历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今天看来让人很痛苦的事情、烦恼,过后也会变得和谐。
所以,做父母,做子女,都不容易。但不论怎么样,我们和父母是一种缘分,一方面我们要珍惜,另一方面要放下,不要死磕。
「不买我就不起来!」
「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 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 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这是前段时间知乎上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
话题中的场景多么熟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几乎每一位父母, 都曾被孩子的哭闹「要胁」过。
而父母对此的反应无非这几种:
第一种冷处理, 一言不发, 随孩子闹;
第二种抛弃威胁, 直接走掉:你呆著吧, 我走了!
第三种就是妥协, 心软地做出退让。
以上这几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孩子, 在不同的场合下, 可能起到一点作用, 但事实上, 每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在第二季的《妈妈是超人》中, 马雅舒就是这样一位面对孩子哭闹很容易妥协的妈妈。
虽然她最爱说的话是「不行」、「不可以」、「不要这样」, 但是两个孩子经常对她的话充耳不闻, 继续我行我素。
孩子们在屡次的尝试中, 知道了只要他们一哭一闹, 妈妈必定退让。
女儿米娅不想吃饭, 想吃雪糕的时候就哭, 妈妈马雅舒给了她雪糕。 同样的, 不想去幼稚园上学, 哭得撕心裂肺, 妈妈也心软了, 差点就把她抱回家了。
马雅舒自己也说过:
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每次只要她哭, 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零下了。
面对孩子的哭闹威胁, 马雅舒一再的妥协, 孩子们非但没有成为听话的乖宝宝, 反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撒谎, 不好好吃饭, 甚至上幼稚园因为种种问题, 面临被幼稚园劝退的风险。
孩子的哭闹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手段, 一种尝试, 目的就是为了让父母妥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哭闹的背后往往都是撒娇和威胁。
孩子小的时候, 哭闹一般都是撒娇, 但是等孩子长大了, 他的欲望和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了, 哭闹撒娇就变成对父母的威胁了。
如果孩子一哭闹就妥协, 就哄, 孩子会觉得这招很好用, 长大后孩子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 直到父母无法满足。
孩子哭闹时, 父母如何应对, 真的很重要。
孩子还小, 哭闹本属于正常行为。
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世界相处, 所以要用各种方法试探, 得到鼓励时则会认为方法正确, 而一直坚持使用。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强调, 孩子6岁之前家长要学会说「不」, 但不是靠打骂来让孩屈服。
她认为, 3岁以前的孩子, 哭闹是因为痛苦, 3岁以后的孩子, 哭闹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所以, 当孩子懂得拿哭闹来要胁你的时候, 我们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骂, 会给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二、不要打, 孩子还小, 你打他不公平。
第三、不要说教, 孩子正闹著, 说什么都是噪音, 听不进去。
第四、不要走开, 他闹给你看, 你就看着他闹, 等他情绪平复。
为了便于理解, 优妈用生活场景来给大家仔细分析一下。
当孩子在商场哭着吵着要一个玩具时, 对照四个基本原则, 你就可以这么做:
先把孩子抱到一个安静点的地方, 比如商场墙角等人少的地方。
然后你就安静地看着孩子, 任他吵闹, 只要保证他的安全就好, 不打不骂, 也不要给孩子脸色, 不要试图去给他讲道理,
不要试图阻止他发泄。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孩子哭闹时,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 而不是试图阻止。 要知道哭闹、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 阻止才是。 」
看他哭得激动时, 你可以给孩子一点爱, 比如给他擦把汗、抹把眼泪, 但要坚定, 不能妥协, 孩子还想哭, 就让他继续哭。
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 你可以抱抱他, 告诉他你仍然爱他, 能理解他的心情, 跟他说「以后有事情, 可以好好说, 如果你能说服我, 我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但是哭闹没用。 」
一次两次, 孩子可能还是会使用哭闹要胁, 但次数多了, 孩子就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了。
当孩子收起哭闹, 好好跟你说的时候, 李玫瑾教授提出要坚持「三比一」原则, 即三次满足一次, 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 但又不是每次都给,避免形成变相妥协。
这种交流关系一旦建立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反之,则不然。
Wendy妈有话说:
孩子哭闹,表面看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其实本质上是呼唤父母的关注,期待父母爱的回应。
只要父母用坦诚,尊重彼此的话来代替指责,用充满爱的方式回应孩子,孩子内心爱的需求被满足了,原本哭闹的目的反而无足轻重了。
孩子的每一次哭闹,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父母用爱去回应孩子,孩子也会用爱去回应这个世界。
但又不是每次都给,避免形成变相妥协。这种交流关系一旦建立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反之,则不然。
Wendy妈有话说:
孩子哭闹,表面看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其实本质上是呼唤父母的关注,期待父母爱的回应。
只要父母用坦诚,尊重彼此的话来代替指责,用充满爱的方式回应孩子,孩子内心爱的需求被满足了,原本哭闹的目的反而无足轻重了。
孩子的每一次哭闹,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父母用爱去回应孩子,孩子也会用爱去回应这个世界。
5岁宝宝发脾气打爸妈
5岁宝宝发脾气打爸妈,孩子乖巧可爱的时候让爸爸妈妈感觉这是一个小天使吧,可是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还会打爸爸妈妈的,以下来了解5岁宝宝发脾气打爸妈及相关资料。
5岁宝宝发脾气打爸妈1孩子这个年龄属于第一个叛逆期。家长要给于正确的引导,不要过分的训斥他。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多陪伴他。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并且示范给他看。
宝宝爱发脾气怎么办
1、首先家长在看到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情绪激动大声的责骂宝宝,更不能动手打人,这时候要找出发脾气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出现了疾病,或者是某个愿望没有被实现,也不要长时间的去哄宝宝,这样只会让脾气更大。
2、宝宝发脾气是因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是玩具,食物等多方面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这时候家长要通过好的方法,合理地满足宝宝的需求,并且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好榜样的力量,采取正确的处事态度,并且通过电视剧,图书以及实际中的事件,来对宝宝进行合理的教育,告诉对方正确的观念。
3、平时可以带宝宝到游乐场,公园里面去玩耍,做亲子方面的互动,这样可以和宝宝很好的进行沟通,并且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在宝宝发脾气的时候,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不要采取过激的做法,那样对于解决问题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5岁宝宝发脾气打爸妈25岁男孩发脾气猛打自己,孩子生气时为什么会自我伤害?
01、一个小女孩被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撞倒,磕到嘴角了。
男孩急忙向过来的父母解释:“我不是故意的,我们在玩。”
他父母认为他做错了什么事还狡辩,大声责骂他:“闭嘴,赶快道歉。”
男孩痛哭流涕:“我说我不是故意的!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呢?”
他的脸上满是泪水,看上去很无助。
我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但第二秒钟,男孩的举动吓坏了周围的人。
他突然大叫一声,抓住头发,然后开始狠狠地扇自己一巴掌,好像他的身体是他的敌人。
男孩的父母也很惊讶。他们立刻拉着他打自己的手,大声喊道:“你怎么打自己?”
他们不太明白。他们正常管教孩子,为什么他怎么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这个孩子怎么了?
在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是为什么孩子们生气时会伤害自己。
其中,最好的答案是:当愤怒和悲伤无处发泄时,那就对自己动手好了,因为生气时最容易伤害自己。
事实上,这个男孩的自责是为了发泄他的不满。
他不小心犯了个错误,所以他的心很慌乱。他希望得到父母的情感安慰和支持,但父母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反而斥责他“狡辩”和“不服从纪律”。
当他觉得自己在情感上被父母“抛弃”时,内心的恐慌变成了悲伤。
心理分析:当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而产生悲伤、自责等负面情绪时,紧接着就是愤怒。
男孩的心理变化在几分钟内波动:
做错(惊慌)父母不理解(悲伤)但无法改变现状(愤怒)无处发泄(沮丧)
当这种愤怒和痛苦的感觉无法抑制,却找不到发泄的机会,也无法发泄给别人时,他们就会转而攻击自己,自残。
别伤害你自己?
他们受伤了!但心理上的痛苦比身体上的痛苦更难以忍受。
02、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
从一岁半开始,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得到了增强。他们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如果他们遇到挫折,很容易情绪爆发。
如果孩子有一些无法解释的暴力行为,那么隐藏的情绪可能是他们无法忍受的愤怒。
日前,一位家长在小组里公开问老师:
孩子的手臂上每隔几天就会有一系列的牙印。在学校肯定是欺负和欺负。让老师给你个主意。
“孩子们不会咬自己吧?”老师发出了质疑。
老师调出一周的监控录像,发现男孩真的咬了自己!
视频显示,只要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他就会非常生气,但他并不生别人的气,经常会生自己的气:狠狠地拍他的头,然后偷偷地咬他的胳膊。
这孩子的行为一点也不奇怪。
数据研究表明:
20%的孩子会故意打自己的头,打自己。男孩的自虐几率是女孩的三倍,两岁左右是自虐的高峰期。这种自伤行为会持续很长时间,少几个月,多几年。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自虐行为,不仅不加以控制或干预,还会对孩子进行刺激和质疑,一旦这种行为习惯形成,很容易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想想今年7月的一则新闻:
重庆一名9岁男孩因家庭作业与父母发生争执,受不了母亲的严格要求,跳楼自杀。
这样的案例很多。
我们不仅会问:孩子们怎么了?他们年轻时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遭受一点挫折,或是与父母有一点冲突。
很容易想象,那些在冲突后咬自己、扇自己、打自己的孩子,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干预,将来会成为这些自杀的孩子之一。
每个人都有表达情感的欲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长大后,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挫折,甚至和父母发生很多矛盾。
当孩子面对父母的逼迫、生活的苦恼和压抑,却无法抗拒和改变时,也许他们选择的发泄方式就是伤害自己的身体。
03、吴志红在《你为什么伤害人》中说如果你的孩子有问题,家长应该先考虑一下。
与我们的育儿方式相比,也许答案很容易找到。
一、不要给孩子发泄情绪和表达需求的权利
对孩子来说,不管是发脾气、打别人还是打自己,都只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给父母的信号是,我们有麻烦了,心情不好,需要他们的安慰和支持。
然而,许多家长给出了错误的回答:
“别哭!如果你再哭,你给我站一边去。”
“你给我闭嘴。做错事是合理的吗?”
“如果你这样捣乱,我们就把你送回我爷爷奶奶家去!”
这些词发出的信号是:
父母拒绝与子女平等沟通;否认作为个体的独立意识;一步步受到威胁、恐吓和压迫。
美国心理学家希拉德(Jacques Hillard)说:“愤怒是一种内心的不快乐反应,是由感觉不公平和不可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正是这些不公平、不可理解、侮辱性的话语,让孩子们闭上了心扉,独自咽下了自己的委屈和痛苦。
二、父母行为的心理暗示: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你必须接受体罚。
我们收到一位母亲的信息:
我们的孩子都很外向,可以说是淘气。父亲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孩子做错了事后,只要背着说话、辩论,他上来就是几个巴掌打在屁股上,孩子就常常委屈地哭。
不料,这个坏了。有一天,爸爸又批评他了。爸爸还没来得及做任何事,就突然扇了自己一巴掌,吓得我们大家都害怕。以后,只要他受到批评,他就会打自己。我们跟他讲道理,训斥他,阻止他是没有用的。
儿童的心理结构和自我意识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分不清怎样才能做对,让父母高兴。
当他们发现“只要挨打,父母就不会生气”时,他们就会向父母学习:没有你,我也会打自己。
这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行为暗示,会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造成无言的伤害。
三、一旦孩子摔倒,他/她就会妥协,父母就会成为可能受到威胁的对象
有个妈妈说她家孩子每次发脾气,都打自己的脸,脸都会肿起来。他的家人既焦虑又愤怒,但无事可做,所以他们不得不妥协。
现场分析的老师说:
“强者的所有自虐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你以前做过的所有方法都是妥协。因为他意识到他哭着打自己的结果是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他会用你最在乎的东西。”
一旦父母成为孩子的威胁,他们就会用最好的方式来恐吓甚至报复父母。
04、孩子容易生气,脾气暴躁,这是情绪的自然宣泄。但如果孩子们以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我们必须及时干预。
否则,随着儿童情绪的日益强烈,很可能发展成“自虐”甚至“虐待”。
首先,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一步一步地按压孩子,给他们留下呼吸的空间。
当孩子犯错时,他/她通常会很兴奋。此时,不要强迫他/她立即道歉,甚至使用暴力或武力。你可以给他/她一段冷静和内省的时间,让他/她冷静一段时间。
当孩子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后,他们可以倾听真相,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一味的强迫,会挡住孩子体内巨大的负面情绪,孩子很容易做极端的事情。
第二,帮助孩子们减少自残
家长不应该对自己的打人行为过于紧张,更不应该大声责骂制止打人行为。
家长可以蹲下,轻轻地握住他的手,轻轻地放在自己的手掌中,静静地看着他或抱着他,轻轻地拍拍他的背以示安抚,并暂时将其与自残行为分开。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时,他们很容易放松警惕:接受委屈,接受愤怒,接受错误,所以他们愿意“软”下来面对父母的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
当一个孩子想发脾气,虐待自己时,他的父母可以告诉他不要打自己或伤害别人。
可握紧拳头,大声喊道:“我很生气,我要爆炸,我要发脾气!”
当语言被释放时,愤怒将基本上被驱散。
如果孩子们还想做,他们可以撕一些废纸,打沙发垫等,或者出去跑步、跳跃、出汗这些都是好办法。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细心陪伴是非常重要的,这会让孩子们明白:我可以发泄情绪,转身,我也有父母做我的“靠山”。
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心理能量,孩子就不会被情绪操纵,成为情绪的傀儡。
情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孩子哭笑不得,成为一个活泼有趣的人;它还可以让孩子陷入困惑的漩涡,让他们否定自己,形成极端的行为习惯。
然而,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及时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控制情绪,成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人。
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出情商高的孩子,爱自己。
5岁宝宝发脾气打爸妈32岁宝宝爱哭闹发脾气,父母千万不能打骂,用6种方法处理更有效
网友@上善若水:1周10个月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些可怕的习惯突然就出现了,随手扔东西,;每天醒来不让穿衣服,穿衣服就哇哇大哭,经常是给他打开电视机,一边看一边穿,出去玩不回家,到家立刻鬼哭狼嚎,怎么说都没用,经常是气不过打一顿。
网友@一叶扁舟: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见过太多这种娃了,扔东西,大喊大叫,一点小事情不对就闹脾气,大人必须完全顺着他,可怕的2岁也不是没有道理啊。
网友@暖暖的大皮球:我家宝宝还好,说话也比较早,2岁的时候已经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妈妈玩皮球,妈妈穿花裙子,出去玩,当然也有闹脾气的时候,通常我都是告诉她,有话好好说,不然你先去旁边自己哭一会,想说的时候再说。这个时候她就会收住哭,说道,妈妈我不哭了,妈妈我爱你。
其实宝宝哭闹都是有原因的,2岁处在一个敏感期,发脾气、哭闹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当然也和宝宝先天的脾气有关系,发脾气往往在一岁末就开始了,高峰在两到三岁,一直可以延续到四到五岁以后就会好多了,孩子会发脾气,但他们并不“坏”。
2岁的孩子那么小,他知道什么呢,很想表达情感、愿望和需要,但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而哭闹比他说的话要响亮得多,于是就哭闹,饿了、疲倦了、兴奋了、太寂寞了都会发脾气。对待发脾气没有灵丹妙药,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以减轻发脾气的程度:
1、爸妈多关心宝宝,通过交谈引导他,在他想要某种东西时,用话语告诉她,宝宝是想拿皮球吗?走,我们一起过去。妈妈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多注意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在他哭闹之前,用语言引导他,使他忘记刚开始想哭的事情。
2、大人千万要冷静,发火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更加火大,你不能失去理智,于事无补。
3、可以先采取冷处理方法,妈妈假装做别的事情,如果他看见你不理他,自己哭哭一般也就过去了,但是不要长时间放任他自己哭闹,会给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以为妈妈不要她了。视情况而定。
4、分散注意力,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他和你一块儿干,他就会忘记发脾气的事。
5、讲话要平静、温和,这表示你能控制自己,对他安静下来有好处。
6、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觉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其实两岁的宝宝也没有这么可怕吧,宝宝还小,父母只要平时多加引导,认真沟通教育,他们慢慢都会改正的。
每次吼完,看见孩子那胆怯的小眼神,可怜的样子就心疼。而吼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低着头默默地流眼泪。
而且渐渐地,朋友发现孩子和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什么都不找自己,也不会主动和自己说一些事情,以前那个贴心的小棉袄不见了。
有一次,因为玩具没有放回原来的位置她又吼了小孩子,孩子很委屈地钻到了爸爸的怀里,哭着说:我不要妈妈了。
孩子的话如针一样,深深地刺痛了她。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肯定有这样那样各种各样的问题。急躁的父母却用“吼”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笨,也不是懒和调皮,只是有时有他自己的想法而已,家长为什么要用吼来解决问题呢?
吼孩子,虽然就是几句话的事,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存在在表面上,而是在以后,潜伏在孩子内心。
之前湖北的某学校的假期作业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假期作业要求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假期21天不生气”的实践活动。
短短的21天,看似很容易,全班44名同学,最后只有一对双胞胎和父母完成了作业。
而后期老师统计家长生气的原因80%是因为作业。家长生气的几率要比孩子高出25%。
参与挑战的家长也发现,生活中自己确实是很爱生气,孩子的情绪也主要是来源于家长的情绪。
儿童心理咨询专家倡导过: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创伤基本上都来自于童年,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还会伤害到和谐的亲子关系。
知乎上对于“父母的语言暴力”的探讨,发现很多在“吼教”环境下长大的自述者,要不内心恐惧无比,不知父母下一秒会不会做出更疯狂的举动;要么畏惧胆小,做什么事都不敢去努力尝试。
自述者谈语言暴力对自己的影响:
“小时候我妈就是对我各种语言暴力,但是更令我害怕的是,我好像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她的语言暴力。自己总是无意识地把情绪带到话语中,一字一句地在伤人,所以我不敢恋爱、结婚、生孩子,因为我怕我会用语言暴力把我身边的人伤害。我宁愿自己沉默也不愿意同样的悲剧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很明显,正是父母的吼骂,让孩子长大以后都不敢接纳别人。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只是1分钟的事。但对孩子而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贯穿一生。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那些经常被家长吼的孩子,最后容易形成这几种性格:
做事情优柔寡断,超级不自信;
性格懦弱,个人没主见;
性格孤僻,不外向,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应该如何做,才能解救受伤的孩子
●家长放下身段,安抚孩子的内心恐惧
虽然我们每一个妈妈都立志做一个慈母,和孩子相亲相爱一家人。但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稍不留神,就变成了“父母吼,孩子哭”,鸡犬不宁。
一旦我们大声吼了孩子,要记得给自己几分钟平静时间。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
待到情绪平复下来,试着去抱着安抚孩子,告诉他:
妈妈虽然对你发了脾气,但是对你的爱一点没有减少。而且保证下一次,妈妈一定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会吼你。
●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恐惧的情绪
情绪是能够传递能量的。父母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负能量的影响,很多时候会用沉默不语来抗拒这种情绪。
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些负能量。孩子长时间的不说话,只会让负能量长时间地积压在心里,最后就会形成负面的人格和生活态度。
当吼叫伤害形成后,父母一定要事后补救
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除积压内心的想法。
并和孩子好好阐明:家长的做法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在纠正对错,更不是在惩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