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脉络?(简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脉络?(简述),第1张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

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不愿意侍奉权贵,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情。

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节选原文: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年),一说天宝五载(746年)。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诗描写作者游天姥山的奇幻情景,运用神奇的想象了天姥山雄奇壮丽如仙境一般的景色,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以表现作者对光明,自由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厌弃以及对反动权贵的蔑视之情

在**和电视剧中,我们都见过这样的病人。当他们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们经常离开他们开始入睡的地方。他们甚至在睡梦中走路和做事,但他们永远记不起什么时候醒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梦游,但它也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人认为梦游是一种疾病和一种睡眠障碍。那么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的日常睡眠实际上分为几个阶段,如快速睡眠。前者是最常见的梦境,通常伴有接近清醒状态的脑电波。随着睡眠深度的增加,脑电波会慢慢出现,人们的睡眠会变得更深,进入深度睡眠期。

现实生活中梦游的人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事实上,人们在这个时候做梦也不多,大脑控制身体的能力也下降了。梦游的人有很多种活动。有的只是坐起来不动,有的会散步,有的人会站起来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正如在影视剧中提到的,杀人或梦游等其他犯罪行为,虽然概率不大,但可能发生。

梦醒后,梦游者不记得在这段时间之间发生了什么,因为在深度睡眠期间,大脑基本上没有记忆功能。梦游症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它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故障。也可能是由于一些外在因素,如精神压力,药物,或者是因为身体过度消耗了很长时间。它通常被视为一种睡眠障碍,但它似乎不是一个特别严重的疾病,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症状。

有人会说梦游醒来的人真的会让他发疯吗?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它等同于你醒来一个深度睡眠状态,但是如果长时间的暴力醒来,它也会导致精神和情感上的问题。所以当你发现身边有人时,如果你在梦游,尽量不要打扰,以确保他们是安全的。只是不要做对身体和他人有害的事情,只要不醒来就好!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室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写的,距离现在巳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首诗又叫《别东鲁诸公》。当时李白正要离开山东,到南方的吴越去游历。在这以前,李白曾经在长安做官。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而且因为自已不感趋奉权贵,道到了权臣和宦官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心中充满苦闷,因此他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用这个办法来追求解脱。但是,李白并没有在丑题的现实面前低头,相反,他那种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更加昂扬了起来。《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正是抒发了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他认为世间万事都不过象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固然要看到作者思想的消极方面,更要滑到作者恩想的基本方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威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抗争。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和奢望,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象他自己所说: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不愉快呢!这首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来源:人民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2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