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逍遥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张

原文出自《庄子》,鲲是一种大鱼,几千里那么大鹏是一种大鸟,也有几千里那么大斥鷃不能理解,因为“自己一跳才几米高”,你们简直是胡说庄子用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一个人的视野是被自己的能力限制的,理解不了别人的原因是自己水平不够”

庄子也在嘲笑那些理解不了他的人,他好似在说“你们其实都是斥鷃,而我是鲲鹏”,你们当然理解不了我在说什么了!孔子也说过类似哲理的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老子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几位圣人说的话不一样,却是一个意思———你们不能理解我,是因为你们层次不够,其实我也不应该对你们说!

我们要自我警醒,不要轻易地批评别人,因为很可能是我们自己水平不够,理解不了别人相比之下,很多人动则批评“孔子”的腐朽思想,亦或是说“老子、孔子吵架的事儿”,其实那些人都是“斥鷃”而已自己差劲儿,所以理解不了别人

原文参考: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我妈冬夜炕头故事跑偏最严重的,是关乎历史有名的两个大人物,姜子牙与庄子的~休妻。

当然,休妻的理由大家也都知道,一个红杏出墙,一个嫌贫爱富,这种对渣女的蔑视与批判,沿着野史和传说真真儿地被八卦了几千年。

尽管这样,在当时愚昧的奴隶与封建社会,也没见把这两个女人的问题以点带面地上升到让整个社会堕落的层面,也许当时绝大多数的妇女都被男权与小脚统治着,思想活络、跑偏的那几个,成不了大气候。

我妈讲这两个故事时的情绪,是深度鄙视的,这让我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不就是个传说吗,隔条万里长城和现实也搭不上半点边儿,干嘛搞得像有人要撬你墙角似的,它又一点也不妨碍你三观倍儿正!

唉,后来我才懂得,还不是因为我爸他太帅了,帅气有才还爱家,格调高的就像是流落民间土墙上的一幅名贵的山水画般出秀,精贵得很,哪还由得我妈不酸、不爱!

栖于良枝,睿智的妈妈用一生的忠诚与勤劳成就了一段佳缘。

好的三观,得由双方成就。

殷商末年,在首都朝歌谋生的姜子牙72岁娶妻,妻子是68岁的黄花大闺女马氏。

如此高龄再婚,想必是枯树开花后的抱团取暖,以之后姜子牙的过激反应来推断,两人应该是很有感情基础的,不然就是能掐会算的姜子牙心眼两瞎。

话说两人成婚后,在以经商为主流的商朝,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姜子牙被马氏逼着做起了生意,然而天人都不遂己愿,太公的生意屡做屡败,导致家境日渐窘迫,于是一向养尊处优的马氏心生抱怨,两人也因此时常吵架。

艾玛!这一地鸡毛的婚姻版本是如此地熟悉,古今都一个德行。

到底是谁不行?

后来被马氏逼得紧了,姜子牙终靠做相士得到了纣王的赏识而得以官薪养家。

之后,好日子过了没多久,姜子牙看出了纣王的昏庸无度而要弃商转投西岐,受够了苦、不想再流离颠簸的马氏却坚决不从行,愤慨、伤心之余的姜子牙说出了一句针对女人的千古恶言~

‘ 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犹自可,最毒妇人心!’

让你任性让你作!从此这一个乌云盖顶的大黑锅,让格局不大、野心却不小的马氏背负了两千多年。

马氏心灰意冷,主动要求让姜子牙休了她,这一休,却休出了命运大反转,投奔西周的姜子牙终于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但凡民间八卦,善有善终、恶有恶报、沉冤得雪的结局才得皆大欢喜,所以抛却逻辑、迎合类我之炕头听众的八卦心理,野史、传说才能广泛传播得下去,所以安排马氏反悔求和,递上老脸去挨无穷无尽的打,大众才够意*得津津有味。

果不其然,姜子牙当众泼了一盆水让马氏收起便原谅她,这便是成语‘覆水难收’的出处。

擦!恶心人上升到如此高度,心胸和度量只能用掏耳勺量,我也是醉了!

水往东流,时间无法偷,墙皮剥落,错过就错过,一句‘东风破’咬着牙也该唱到不回头,何苦作践自己又给他人作践自己的机会呢?这道理,精明如马氏,怎能不自知!

总之,羞辱难当的马氏回到家后便悬梁自尽了。

呵呵,由古至今,对于不服从三从四德、挑战世俗、过分追求自我的女人们,弄死你再踩上几脚,然后再吐几口唾沫男人们心理似乎才会平衡些,不然,就好像谁会得了阳痿似的。

名人姜子牙在成功之余的报复快感平静后,可曾扪心自省一下,你是否是遇到马氏以后才开始上进的呢?不然你72岁以前都干什么呢?没有马氏的,就算是功利性质的督促,你是不是会每天泰山一样稳坐在电脑前,蜘蛛纸牌与斗地主交叉着洗练大脑、日复一日地守株待兔到油尽灯枯呢?

所有的相爱相杀都是相互的,女人的渣也是在合适的温床上滋长的,算账如薅毛,不可以只在一只羊身上可劲儿薅。

成功也是,姜子牙的军功章,怎么着,也应该有马氏的一半,

君不见,唐僧取得真经的路,有多少妖魔鬼怪舍身在铺垫。

君不见,宝剑锋从磨砺出,有多少磨刀石粉身碎骨任蹉跎。

(磨刀石这条有点过~)

总之!渣女与怨妇成就的,岂止只有堕落,还有崛起!

相对于有道德洁癖的姜太公,同样是休妻,庄子则休出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大境界。

想那庄周新婚三日便外出求学,这一去就是十年。

(估计是本硕博连读)。

十年寒窗,不亚于唐僧取经之八十一难,也许庄周成功之~实践一难的考验,已展开在他回家的红尘路上,

果不其然,庄周归途看见一个妇人对着一座新坟不停地扇风,庄周不解,于是上前询问,妇人说其刚死的丈夫要求她等自己的坟干透了才可以改嫁,妇人为了快点改嫁,故此迫不及待地给坟扇风。

(此女是不是白骨精的化身呢?谁说‘摆渡人’不可以是妖精呢?)

推己达人,庄周想起了自己年轻貌美的娇妻田氏,心有牵绊,顿时对美妻生出了怀疑之心,此心,佛曰‘嗔 怒 痴’。

归家后的庄周观察许久,并未发现娇妻田氏有何不轨之处。

然而由于执念太深、心魔蹉跎,令庄周又进行了一次先装死,然后化身为小鲜肉极力勾搭田氏、目的是捭阖自己纠结内心的COPYPLAY式的深度试探。

以庄子的才智,,我们完全可以脑补出《星你》《太阳的后裔》般的爱情大片儿来,这样的深度考验,我想没有谁会把持得住,除非非人。

如此,本为良家的田氏的心被搅得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般澎湃,最后为了救小鲜肉,不惜生出劈棺取先夫脑髓救情夫的举动来。

这真是应了鲁迅那句话,自古男人之两大爱好,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难道说先哲庄周也不免落了俗套吗?当然不是。

每一个经典故事高潮部分的那个点往往最具冲击力,向上是铺垫、粉饰,向下是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田氏的劈棺之举验证了人性的卑微与膨胀,这巨大的反差,也许正是庄周潜意识里需要的一种锥心的反推力。

我一直觉得有哲学思想的人了不起,任何困难与矛盾都可以作为他们深度思考的助力,开拓无限的逻辑思维、破解意识形态中的各种障碍是他们一生的功课,不成仙即成魔,庄周既是。

我们可以脑洞出这样一个场景,墨云翻滚,疾风爆旋,闪电裂空,天地一片混沌,暴雨像天河般泛滥,猛烈地向旷野里的那个摇曳的山神庙倾倒,停棺的庙内空无一人,烛火已熄,,,

然这些情景铺垫对正待破茧重生的哲人庄周没个毛用,庄周此刻脑海的小宇宙正在强力反刍 ,似已达到物我两忘境界,所有信息爆积到一块被庄周的脑力与心力推动着向质变转化,阶梯次第还是基因链旋转?剥丝抽茧?还是高温萃取?这质变的状态只有庄周自知自享,我等凡人若得一二,当合掌感叹造化不浅。

总之,管他天亮还是天黑,落雨还是初晴,有如卸掉了铠甲,庄周的思想终于升华出了翅膀,其境界如蝴蝶般轻盈,慧眼一睁,月朗风轻,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生命,不过是自我的一种体验,杯水溺虫,海可覆舟,如若精神自由,则宇宙无限、天地逍遥,凡尘俗事、名利情爱,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放下,即自在,放开,可遨游。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对待渣女背叛的态度,姜太公与庄周的思想境界天差地别。

这样的心境差距不是谁爱多少的问题,而是,只要境界到了,啥啥我都HOID得住,境界到了,不会谴责他人‘最毒妇人心’,境界到了,不会横指他人堕落,境界到了,我视繁华如梦,无我无求,境界到了,庄生在爱妻去了之后鼓盆而歌。

生死有道,死不过是摆脱了生的痛,体验过后,幻化到更高境界轮回修行,先我一步体会大千世界另一个维度的风景。大江东去,去就去,江头还是江尾,同饮一江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生死看透,值当鼓盆而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放不下的呢?

我只想说,妈妈讲故事的炕头,是我心头永远的江湖。

艺术家庄子和名学家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随口说道:“你看河里那些舒鳍摆尾轻松遨游的鱼,比我们人还要快乐呢!”好斗而爱挑剔语言和思维错误的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也开玩笑地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见庄子想回避问题,不肯轻易放弃,乘势追击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我的逻辑无懈可击吧!”庄子不甘于服输,强辩道:“请你回到谈话的开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可见,你再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违反了你的所谓逻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与惠施是终生的好友,两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但却棋逢对手。惠施死后,庄子哀叹“我再也找不到对话者了”。这段公案十分著名,由于是庄子或其弟子记录的,表面上看似乎庄子在辩论中胜利了,事实上庄子完全是强词夺理,他的逻辑破绽百出。庄子曾批评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的坚白同异论、白马非马论“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至少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辩论中,他对公孙龙的批评完全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而且,“胜人之口”的根本原因也不是他把惠施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而是因为这段故事是由他或他的弟子记述的,他们运用“话语权”让庄子说了最后一句,至于惠施接下来还说了什么,后人就不得而知了。这就如同街头相骂者一样,“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韩非),谁说最后一句话,谁就算胜者,所以街头相骂者往往已经辞穷,但还是翻来覆去地重复滥调,没人肯率先闭嘴。我相信如果这一事件由惠施或其弟子来写,情形就会完全不同。但是即便从庄子自我偏袒的记述来看,庄子也根本没有胜利。

惠施以名学家的敏锐,从庄子的一句随意的感叹中提炼出了一个需要证明的命题:“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并要求庄子作出证明。这个命题应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对世界的判断怎样才能与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相符,而不仅仅是主观想象?如果其认知符合客观真实,那么又如何证明,以便让更多的人心悦诚服地分享这一关于客观世界的真实知识?

然而天才诗人庄子根本无法回答这个最基本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他的杰出思想中从来就没有科学的成分,他不仅自己从来不作逻辑研究,并且终生以自己反科学的巨大天才反对逻辑研究。如果说他的某些深刻思想自然地合于逻辑,那仅仅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暗合。因为所谓逻辑毕竟不是凭空而来,逻辑本身就是从人类的正常思维中提炼出来再加以高度形式化的思维法则,所以通常的思维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暗合于逻辑的。但未经逻辑训练的头脑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几乎必然地会不自觉地违反逻辑法则而陷入诡辩,就像庄子此处所做的那样。

首先庄子没有按照“学术规范”用陈述句来正面回答惠施的命题(这真是万分遗憾,因为这很可能是中国科学发轫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最后机会,可惜庄子让它失之交臂了),而是以受到质疑的街头吵架者的口吻,使用了很不友好而且非科学的反问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实际上,惠施既没有否定鱼是快乐的,也没有肯定鱼是不快乐的。他只是以哲学和科学的态度假设:“鱼是快乐的”这一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但需要证明。在未经证明之前,这只是一个猜想和假设。所以惠施的话可以转换成更科学的语言:你不是鱼,你猜想和假设鱼是快乐的,怎么证明?惠施问的“你怎么知道”,就是“你怎么证明(你的猜想和假设)”。惠施根本没有断定说:“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说鱼是快乐的是错误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惠施就必须对这一命题加以证明。

但庄子却偷换了惠施的命题蕴涵,他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你不是我,有什么权利剥夺我猜想‘鱼是快乐的’的权利呢?”实际上,庄子强调的是诗人的想象权利——诗人的想象确实无须证明。要求诗人证明自己的想象,确实相当“煞风景”,像要求诗人为“月亮上面有嫦娥”这一想象提出证据那样煞风景。而惠施把庄子的诗意想象当成了科学假设,这就使两个人的对话变成了双向的对牛弹琴。

然而如果庄子明确声明所谓“鱼之乐”只是诗人的想象,那么惠施也就不会继续对牛弹琴下去,庄子不肯承认这只是他的想象,非要坚持鱼确实就是快乐的,非要坚持自己确实知道鱼是快乐的,非要坚持任何判断都无须证明。也就是说,庄子坚持用诗的想象,代替科学的判断——此后的中国人的格物致知大抵不出此范围。惠施只好也把科学原则坚持到底:“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所以才要请你对自己怎么猜想的加以证明);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所以你不能未加证明就声称知道鱼在水中优游时觉得快乐)。所以我的论证是完整的,我要求你对“鱼是快乐的”加以证明,没有任何过分之处。”

至此,庄子已经毫无退路,惠施把问题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惠施只要求庄子正面回答问题:你如何证明“鱼是快乐的”符合客观真实?

但这正是庄子完全陌生、根本不懂的科学思维,他要做“后息者胜”的人,必须再找出点什么话来强词夺理,他只好比刚才的混淆概念走得更远——诡辩。但可笑的是他还摆出一副公允的想说服惠施的面目。事实上,除了“你不是鱼”这一无须证明的事实,惠施从头至尾没有提出过任何一个命题,他的所有推论都是从庄子的“命题”中得出的合理推论,没有丝毫逻辑错误。惠施根本没有提出与庄子的命题相反的命题:鱼是不快乐的;或相关命题,比如鱼时而快乐,时而痛苦之类(否则他就会主动给出证明,这是所有名学家都能做到的,也正是先秦名学家比任何诸子都更富有科学精神的地方)。由于惠施没有提出任何命题,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惠施需要被说服的问题。庄子的诡辩是这样的:“你不要把水搅浑,还是回到开头。你不是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吗?只有在你已经承认我‘确实知道’的前提下,你才能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河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就这样非常无赖地以“在哪里知道的”,答非所问地回答了惠施的“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一场本该极有意义的哲学和逻辑讨论,变成了艺术想象对科学思维的嘲弄,变成了偷换概念对逻辑萌芽的捉弄。按庄子的荒谬逻辑,“怎么知道的”这一科学追问,是不能问的——而中国人此后确实再也没有问过科学和哲学问题。正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逻辑思想就这样被庄子以艺术天才扼杀了。诗的文化战胜了真的文化,中国成了诗与艺术的国度,而非哲学与科学的国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73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