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上阕感情基调

忆秦娥 娄山关上阕感情基调,第1张

先看上阕,首四句写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脑海里不难想象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个凄冷的冬天早晨,天还没有全亮,深蓝色的天空里一轮冷月当空,凌厉的西风动吹,偶尔从头顶掠过的大雁也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连绵起伏的山领上百草凋敝,霜重地滑,一队红军队伍正迤逦前行。“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接下来仍是写景。只不过镜头往回拉,由远景而近景,由全景而特写,由纯粹的景物描写到了景物与人物的融合,单纯的景物之中融入了人物。这句的妙处在于写人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以虚写实,由虚入手,而让人感到愈加真切,如见其人,如历其景。试想冬夜凌晨,山风凌厉,霜重地滑,一夜急行军,早已是人疲马乏,更何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你看,连马儿的脚步都显得凌乱不堪,声声碎步,失去了往日轻快的节奏,而行军号角的声音也显得呜咽无力了。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作者曾自注此词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作者站在高处凭空远眺,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晚霞、鲜血、红旗,这三种意象在作者眼中汇成一体,作者心潮难平,豪情澎湃,诗意顿生,便临风吟成一首忆秦娥。

娄山关是长征途中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耸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部一拐的汽车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他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何等的气魄!不禁让人身临其境,可以感觉到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想象着当时战斗的悲壮与豪迈,自己也热血沸腾起来,似乎自己也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为了伟大的事业,扛起枪和他们在一起去战斗。这样读来这首词正因苍凉,更觉遒劲,正因凄凉,更觉豪健。在逆境中,在挫折中,我们的伟人就是以这样的胸怀对待困难的,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思想及生活活动。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片望不尽的起伏山峦,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西下残阳像血一般鲜红,简直是一幅雄浑的画卷,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内容:上阕:写红军在战斗中的情景。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基调是阴沉抑郁的。写出的是娄山关进军途中时抑郁的情景。

下阕:写战斗后红军娄山关的情景。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写出了跨越娄山关的豪气万丈情以及迎接新征程的精神准备。

全文内容:

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chen] 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白话翻译: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声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忆秦娥·娄山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8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