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总是吵不过对方,是因为反应迟钝吗?

吵架总是吵不过对方,是因为反应迟钝吗?,第1张

不是因为反应迟钝,因为以下原因:

01自尊水平02认知差异03性格使然

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成员。”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互动过程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皆因每个人的处事方式存在差异。

所以人与人之间有相处和谐的,也有相处不好的,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争吵,从而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明明有理,却吵不过别人,事后才想起回怼的话,非常懊悔和生气。

我们总是以为自己脑子反应迟钝,没有对方聪明,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和这三点有关。

01自尊水平

什么是自尊?就是你怎么看待自己,你喜不喜欢你眼中的自己。

通常来说,吵架厉害且不讲理的人,内心充满自信,她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喜欢眼中的自己。看似懂得保护自己,自尊水平高,但其实自尊水平很低。

他们吵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赢了对方,不能受到一点损失和伤害,至于吵架是否给他人带来不好的结果或是个人影响,统统不考虑。

永远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人非常自私。

吵架弱的人,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怼不过别人,气得浑身发抖,脸涨得通红,更懊恼的是,事后才想起回怼的话,但是事情已经过了,也没必要再去争吵,所以时常不喜欢眼中的自己,觉得自己太笨

他们会顾及到自己带给周遭的影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会以声势的大小和蛮不讲理,强行地让别人屈服。

与人争吵时,脑海中会蹦出评价对方的词语:“丢人,没面子,不是一个层次,素质低下”,出发点是维护自己的自尊水平,自然想不出怼人的话。

而对方把重心放到了如何赢你,击垮你,同一时间,你和对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

为什么事后才想到怼人的话?因为不稳定的高自尊,大多数人都属于不稳定的高自尊,包括我在内。

比如:听到别人夸奖鼓励,会自信满满,听到别人贬低,会产生失落。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吵架时维护自己的自尊,自尊水平达到顶峰,吵架过后没有环境的影响,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感受,自尊水平降低。

有些人会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肯定吵赢对方,遗憾地告诉你,即使给你几次机会,也依然吵不赢,因为对方的自尊水平始终比你低,不需要顾虑,而你始终受限。

02认知差异

什么是认知?通过活动认识,了解,它是由一系列发展能力组成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了行为模式。

正向的认知,产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视烦恼,困难为向上的挑战和动力,从而人生路越走越顺。

负向的认知,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视烦恼,困难为向下的绊脚石和阻力,从而人生路诸多不顺。

吵架厉害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讲道理,声势极高,恨不能吃掉对方。一种是话语不多,但每说的一句话,都能将对方怼得无话可说。

前者认知能力极差,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不经过分析思考,妄下结论,属于冲动无脑型。

后者认知能力极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经过缜密的思考,让人信服,属于成熟智慧型。

而吵架较弱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心地善良,宽厚待人,不与无知的人争高下。这种人的认知极高,他们的人生态度是不与小人为伍,要与智者同行。

若是与亲人发生冲突,会选择先安慰,实在不行立马消失一会儿,等对方消气再表明自己的态度。

若是与外人发生争吵,会选择甩袖离去,懒得浪费唇舌。事后虽然想出怼人的话,也会一笑而过,不放在心上。

另一种是“君子动手不动口”,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吵不过就直接动手,这种人性子比较直,没啥心眼,很实在,但也属于有勇无谋。

他们对吵架厉害人的认知是正确的,知道对方的行为是错误的,自己不会像对方那样不讲道理,但是对自己的行为认知是不正确的,因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永远离不开沟通,而非动手。

认知的差异,导致了争吵时被情绪所控,自然怼不过别人。事后认知恢复正常,情绪稳定,想出一堆怼人的话,也无济于事。

03性格使然

我们经常说,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后天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其实不然,基因遗传只是一小部分,原生家庭的影响则占了最主要的一部分。父母给养成了某种习惯,成年之后才真的很难改变。

父母若是蛮横不讲理,很大程度上培养出不讲道理的孩子,父母若是脾气很坏,孩子则不会控制情绪,脾气也会不好。

虽然性格外向,但脾气极差,很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吵,人际关系相对也不好。

父母若是憨厚老实,不爱说话,孩子的性格也会相对内向,虽然脾气好,但不愿与人沟通和交流,遇到不讲理的人,只能被欺负和受气。

发生争吵时,脾气不好的人,气势上直接碾压对方,而内向的人,气得一句话说不出来,并非反应迟钝,是习惯了不沟通不说话,遇到突发事件,大脑一片空白,只想逃避。

即使事后想到了怼人的话,不敢也不想找人再次理论,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造就了内向的性格,养成了或多或少的社交恐惧症,所以吵架自然吵不过别人。

吵架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不管赢还是输,都会影响个人的心情,并且气大伤身,损坏自己的身体,得不偿失。

与其吵架争输赢,不如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沟通,因为吵赢吵输,事情都未必能解决,不被情绪所控,才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1、归属不同。声势活动属于音乐教学,手指游戏是属于游戏活动。

2、锻炼目的不同。声势活动属于全身锻炼,促进身体平和发育。手指游戏锻炼手指灵活,促进左右脑和谐发展。

3、控制部位不同。声势活动利用的是身体的脚、退、手、臂等部位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手指游戏针对的部位是手指,锻炼的手指灵活性。

  声势教学的理念源于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学法,它用身体作为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利用自身所熟悉的肢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有规律的节奏,可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动作的协调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等。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动作,使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在这几年对声势教学的课题研究实践中,笔者逐步产生了以下的感受与启示:

一 声势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声势教学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体验和发展人更加敏锐的节奏感。例如:在欣赏《新疆之春》时,有一个典型的新疆音乐的节奏:××× ××,之前用过很多方式,如:讲解、读节奏的形式,但学生总是

不能准确掌握,在接触过声势教学后,我采用××× ××,

脚手手 脚手

的形式,不仅节奏打得准确,而且身体还会合着音乐律动起来,为新疆舞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见,声势教学特别适应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初中生来讲,通过动作来发展其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则是最佳年龄接受期。因为这个年龄段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身体的协调、身心的敏锐反应及表现能力,都最适宜结合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而向往和崇尚动感歌舞,本来就是人的天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现象。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中所倡导的跺脚、拍手、拍腿、捻指等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基本节奏的长短关系,体验其中的节奏感,也是将人的身体运动与乐音的时值相联系来进行节拍、节奏感知的最好方式之一。声势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音值长短和强弱拍位的规律,还体会到音乐的长短强弱、徐疾张弛、动静平衡的对比,理解不同作品的节奏特征与风格。如达尔克罗兹所说:“我们在节奏中生活。”使学生生活在节奏的运动中,灵敏化心灵、活泼化性情、严整化纪律,达到个人生活自然、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张弛有度、和谐统一。

二 声势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声势教学方法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更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音乐欣赏中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转化为用身体乐器来表现、感受的形式,回到了音乐的原本性。例如:在讲授《走进曲艺》一课时,请同学们为天津快板伴奏音乐,根据旋律的走向,为每一句句尾填充一个恰当的声势语汇。学生不再是坐在座位上聆听,而是眼、耳、脑、口、手、脚一起调动起来,亲身去参与、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不再是像做算术题一样,得出一个答案就可以了;也不像写作文,用文字的方式来描绘事物,毕竟用语言来诠释音乐似乎显得有点苍白无力。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一些知识,学生不必回答,已能从他们的身体语言中了解到答案了。

这种方式与以前的提问方式相比,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音乐演奏的快乐,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逐步形成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同时这种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性活动,逐步养成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 声势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游戏为载体是奥尔夫声势教学的一项基本特征,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以身体乐器再现音乐、表达音乐内容,在游戏活动中即兴表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如在感受《溜冰圆舞曲》旋律起伏的特点时,试图让学生根据音乐把溜冰的线条表现出来,图例:,这样将游戏活动载入声势活动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因此,只要我们教师设计出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尝试着参与声势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音乐的学习,学生就会特别地感兴趣,从而对音乐产生无穷的向往,对音乐课充满无限的期待。

四 声势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声势活动需要聆听者对聆听到的音乐做出即时的反应。这种动作反应强调的是音乐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并通过动作具体地再现立体音乐状态。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疏密以及音色的明暗等,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声响表现出来。这种反应不是孤立的,有时需要集体配合才能达到,尤其是在多声部节奏的训练活动中,同声部要关注节奏的准确和音色的统一;多声部之间更要注意声部的和谐与均衡。因此,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就更能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和集体探究的愿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在实践参与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是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在表演中一起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这种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其参与意识,增强团结合作精神,且能帮助部分弱势群体回到课堂中。通过声势教学的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集体的精神,引导他们如何与他人共处,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声势教学虽然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但以此来作为阶梯,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音乐敏感性,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及其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音乐表现力等,是切实可行的。有关声势教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声势教学,而且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完善、钻研、发掘,让学生在洋溢着丰富情感的艺术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责任编辑:庞远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741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