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经典唱段100首》精选了越剧广为流行的100个唱段,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名剧选段”,选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五大名剧的主要唱段;第二部分为“独唱名段”,选编了各剧目中可以单独表演并深受戏迷喜爱的名段;第三部分为“对唱名段”,选编了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对唱唱段 。
越剧:
《红楼梦》
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女: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男: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男: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梁祝 十八相送》
女: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男: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
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女:清清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
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男:配鸳鸯,配鸳鸯,
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女: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你看那井底两个影, 一男一女笑盈盈
男: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离了井 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
女:观音大士媒来做啊,我与你梁兄来拜堂
男: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女:你我鸿雁两分开,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男: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女:要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做大媒
男:贤弟替我来做媒,但未知千金哪一位
女:就是我家小九妹,未知你梁兄可喜爱
男:九妹与你可相像
女: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男:此事多谢贤弟来玉成
女:梁兄你花轿早来抬
黄梅戏:
《天仙配》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女:随手摘下花一朵,
男:我与娘子戴发间。
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在长期艺术实践和艺术竞赛中,许多著名越剧演员的唱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如“袁派”柔婉细腻,“尹派”辗转缠绵,“范派”醇厚质朴,“傅派”俏丽圆美,“徐派”高亢洒脱,“戚派”朴素流畅,“陆派”婉约柔和真可谓色彩缤纷,姿态各异。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一、七字句:
七字句的排列格式有两种。一种按照“二、二、三”顺序排列。如“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另一种是按照“三、二、二”顺序排列的。如“碧波潭微波荡漾,桂花金黄影横窗,空对此一轮明月,怎奈我百转愁肠。”
二、带冠七字句:
带冠七字句是剧情需要,在七字句前面加三个字。如:“想当年,疏篱斜阳碧草萋,与妹妹,慈母膝前笑相嬉”。这种句式一般都混合在七字句中,单独成一唱段不多见。
三、十字句:
十字句的排列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三四三”顺序排列的。这与带冠七字句相似。如:“该讲些仕途经济好学问”;“学会些处世做人真本领”;“正应该百尺竿头求上进”;“何必与优伶为伍掷光阴”。另一种格式是“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空城”。
唱词是为内容服务的。当原有的句式不能充分反映剧情时,越剧的唱句还采用六字句、九字句甚至更自由、更灵活的句式。同时,越剧唱句节奏感鲜明,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味道,比较讲究韵律。所谓韵律,就是上下句的下句要押韵。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如《送凤冠》里的陆氏劝李秀英媳妇的唱段,就是以“肉”、“和”、“婆”、“错”、“火”、“做”、“果”等字押韵。
四、曲调和板式:
现在常用的越剧曲调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四工腔](也称[四工调])。通常,它是F调,胡琴定弦6-3,与京剧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点是单纯、明快,有跳跃性,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在山涧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虽然用得不多,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西厢记》中的“闹简”和“赖简”两场,[盘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类是[尺调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它是G调,胡琴定弦5-2。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
第三类是[弦下腔]。它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除上述三类调腔之外,越剧里还有[C调腔]。属于C调,胡琴定弦2-6,是[四工腔]的反调,在[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西皮]的因素发展而来。它在男女合演中,男演员演唱的比较多。
越剧知识普及
越剧的`十三大流派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的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则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王派——是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调节奏与语势感情的结合。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也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则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王文娟的甩腔极具特色,句幅较长,委婉曲折,情深意长。《孟丽君·游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风流皇帝察觉出孟丽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游上林步步进逼。女扮男装的孟丽君则处处留神巧与周旋。王派优秀传人有孟莉英、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萍、洪瑛、李敏等。
袁派——是袁雪芬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袁派唱腔的特点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袁派十分讲究重点唱句的演唱,擅用喷口、气口、加虚词以及强音、顿音等技巧进行特殊处理,造成演唱上的高潮。袁派的甩腔也常通过句幅的扩充、节奏的顿挫、调式的交替、结构的变化,使旋律迂回曲折,回味无穷。如《白蛇传·断桥》中的"到如今,凤泊鸾飘两地怨"的甩腔,通过句头、句幅的乐汇扩充,显得柔婉悠长。袁派优秀传人有戚雅仙、张云霞、李沛婕、陈慧迪、徐琼、徐晓飞等。
范派——是范瑞娟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范派唱腔音域宽,旋律起伏大,长句多,擅长运用抒情性较强的[慢板]揭示各种人物的情感,曲调显得华彩而有气派;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过对唱句尾音的装饰加花,或把伴奏的过门作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深情缠绵。在唱腔中不通过过门,直接转调的特殊艺术手法,是范派的又一特色。范派[弦下调]旋律性强,曲调抒情悠长,作为[弦下腔]的首创者,范瑞娟不断创新,拓展这一曲调功能。如《宝莲灯·对月思家》这段[弦下腔],则吸收了[四工腔]明朗流畅的因素使其显得明快而欢畅,且富有喜剧色彩,加上唱词是长短句格式,在节奏上又作了多种变化,音乐节奏显得更加活跃。范派优秀传人有丁赛君、陈琦、史济华、邵文娟、史济华等。
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清新舒展,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尹派的慢板优美舒展,尤其擅用大段叙述性“清板”细致刻划人物感情;创腔时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起腔的安排、插句的运用、板式的转换、甩腔的变化等等,使整段唱层次分明。尹派的起腔有鲜明特色。它起音较低,音调亲切自然,在不同剧目中根据不同人物的具体感情,变化多端。如《山河恋·送信》中的“妹妹啊”,音调亲切婉转,充满深情柔意,真切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尹桂芳在塑造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时,广泛吸收兄弟剧种的营养,丰富自己。在《何文秀》的“哭牌算命”一场中,唱腔以[四工腔]为基础,吸收借鉴了杭剧[武林调]和苏州弹词的因素,创造了新颖的[算命调]。这种曲调说唱结合,节奏灵活,幽默诙谐,声声入耳。尹派优秀传人有: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陈书君等。
傅派——是傅全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傅派的唱腔极具特色,尤其是她的甩腔,吸收了京剧长拖腔的特点,迂回曲折,为突出总结性唱段和渲染人物情感,常用句幅扩展、节奏顿挫、调式交替等手段,形成句幅特别长,又变化多的甩腔。《梁祝·楼台会》中,“记得草桥两结拜”这一段唱的甩腔“马家势大亲难退”“势”字以重音演唱,又运用六度下滑音的运气,唱完“大”字,戛然停顿,“亲难退”三个字上加花扩展,在“亲、难”上用两个短促的小气口,抑扬顿挫,表现了英台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恨,这都是傅派典型的甩腔。傅全香嗓音条件好,音域宽,音色甜亮,素有“金嗓子”之称。她演唱的时候真假声结合,强调声音的位置和共鸣,中低音委婉柔美,高音区峭拔明亮,高低音衔接很自然,这样就形成傅派唱腔与众不同的特点。傅派优秀传人有:薛莺、张金月、洪芬飞等。
徐派——是徐玉兰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徐玉兰唱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并蓄,华彩跌宕。徐玉兰的常用乐汇丰富,并始终以各种形态反复贯串于唱腔中,因此特征音调鲜明。特别是起腔、甩腔旋律华彩,节奏多变,如《红楼梦·金玉良缘》的起腔“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音调自低到高,层层上扬,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后快速下行,整句唱音域宽至13度,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人物当时的感情。徐派优秀传人有:金美芳、刘丽华、汤丽芳、刘觉、汪秀月等。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雅仙的唱腔朴实流畅,深沉含蓄。她的音域并不宽,但根据自己音色醇厚的特长,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唱腔旋律,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戚雅仙的唱腔不仅擅长表现悲剧情绪,也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唱腔。戚派唱腔的另一特点,是在平稳的旋律中常出现下行小六度的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腔,以加强语调,渲染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尤其是[清板]起落分明,善于根据唱词语调和人物感情在唱腔音调、节奏处理、润腔唱法上巧妙进行多种细微变化,寓华彩于朴素,藏变化于平淡。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王杭娟、邹红等。
陆派——是陆锦花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陆锦花最擅演穷生戏,演“鞋皮生”和“破巾生”堪称一绝。她表演潇洒儒雅,含蓄大方,动作简练传神;她的嗓音清亮,音质纯净,音调朴实流畅,行腔松弛舒展,尤其讲究吐字清爽,声声送听,听她的唱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入人的心田,清新柔美,耐人寻味。陆锦花的唱腔由于是在马樟花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演唱[尺调腔]时仍保留着不少[四工腔]的因素,因此听起来别有风味。陆锦花的唱腔有鲜明特色,但她不是仅仅从形式、技巧上着眼,而是始终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行腔、润腔都是为了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陆派优秀传人有曹银锑、陈文治、夏赛丽、黄慧、廖琪瑛、许杰、裘巧芳、张宇峰、徐标新等。
毕派——是毕春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毕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具有粗犷的男性特点。她的嗓音脆亮,音域较宽,底气充足,唱腔中常出现一种切分符点音型,因此行腔棱角分明,音调富有弹性。她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并强调重音处理。毕春芳在创腔时,根据塑造人物需要常吸收越剧其他流派、行当和兄弟剧种的音调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如《三笑·点秋香》中的起腔“秋香姐姐呀”,吸收的是传统名剧《盘夫》中旦角严兰贞的起腔“官人啊”的音调略加变化,使唐伯虎潇洒飘逸的形象更为鲜明。毕派优秀传人有:杨文蔚、丁莲芳、董蓓芬、丁莲芳、毕继芳、徐宁生、杨童华、张镇英等。
张派——是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划人物不同的个性,比如在《游龙飞凤》她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她们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异的年轻女性,一个是官宦**范楚楚,爱慕虚荣,李代桃僵。一个是农村少女刘菁菁,不贪图荣华富贵,不畏惧权势;区别非常鲜明。张云霞的唱腔中行腔变化丰富,真假音结合运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状》中诉状一段唱,她根据人物感情的发展,用[尺调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动细致地表达了人物感情的层次。张云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马旦、闺门旦,对同一行当的不同人物,她根据各自的性格赋予不同的音乐形象。张派优秀传人有:薛桂珍、袁小云、何赛飞等。
吕派——是吕瑞英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吕派唱腔在继承袁派委婉典雅、细腻隽永的风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活泼娇美、昂扬明亮的旋律色彩。吕派唱腔曲调活跃多变,擅长在中高音区运用俏丽的小腔,较多采用大幅度的音程跳动使唱腔旋律华彩,富有活力。在吕派唱腔的音调中常出现4音和7音两个偏音,由此又促使了唱腔中频繁的宫徵调式转换;板式运用也灵活多变,根据人物情绪变化,通过速度快慢、节奏松紧,使旋律色彩丰富,对比鲜明,富于层次,具有新鲜感。在润腔方法上,常用各种装饰音和切分音型细致传达人物内心活动。吕瑞英创腔时,根据内容需要,善于向兄弟剧种横向借鉴,丰富自己的音乐语汇。吕派优秀传人有:吴素英、孙智君、赵海英等。
金派——是金采风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金采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对传统的[四工腔],在音调板式、润腔处理等方面加以丰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金采风的唱腔结构严谨,善于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揭示人物感情深处的波澜,表演动作和唱腔音乐紧紧相扣。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裘锦媛、樊婷婷、樊建萍、张杭英、陈莉萍、史燕彬等。
张派——由张桂凤创立。张桂凤组织唱腔的能力很强,能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第六场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李娃传》中的“训子”吸收了绍剧的音调,充分表现出人物激愤的情绪。张桂凤创腔时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祥林嫂》中卫癞子的“东南西北全走遍”这段唱,根据人物不务正业、四处游晃的特点,继承运用了越剧早期的[平板]唱腔。这样做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张派优秀传人有:王金萍、张国华、孙伟娟、吴群、蔡燕等。
越剧演员顾楚楚和杨爱妮离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人或团队的原因。具体的离团原因可能涉及到以下方面:
1 艺术理念:演员对于艺术的理念和追求可能和团队的主旨不一致,因此选择离开。
2 角色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演员可能对剧本或角色的选择有特定的期望或需求,而团队无法满足,所以选择离团。
3 个人原因:演员可能因为个人原因,例如家庭变故、健康问题、经济压力等而选择离开团队。
4 团队决策:在某些情况下,团队可能会根据整体发展需要,对演员进行调整或替换。
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实际情况可能因演员和团队的特定情况而有所不同。
越剧《蝴蝶梦》唱词完整版
合唱:我所思兮,远在天涯,欲往相从兮,似隔万重烟霞,我所盼兮,游仙归家,欲往相依兮,碎了梦中图画。
田秀:(才忆新婚庆重逢)才忆新婚庆重逢,欢歌瞬间变丧钟,生离何长长,死别何匆匆,难道说,人生遭际真是命,这命运又有谁操纵,难道说,天聋地聋道也聋,恁教我,房空院空心俱空,问苍天,旷世哲贤还有谁呀,怎忍他,未做真神成鬼雄。
(白):先生,你这一去还要十年吗十年后你还会回来吗
田秀:想先生,芒鞋踏破烟霞境,常相伴,水淼淼,山重重,怜先生,抛家舍妻迷道学,美少年熬成了鬓白翁,总以为,天佑夫君满玄功,也不负我,赖一盏青灯,守十年幽衷,谁料风吹灯骤灭,希望成噩梦,谁继圣贤志,宏论怎传颂,恨妻无才承伟业,爱莫能助愧在胸,只能对茫茫大山,凛凛寒风,将逍遥秋水日夜诵,只能陪月光冷冷,白帷沉沉,长忆夫君影朦胧,夫君哎!
假王孙:(守灵)师娘容禀啊,敬师娘守诺请情深意长,遵遗言我岂敢入室登堂,只求在廊檐下就地守灵,香三炷烛一付草席半张,从今后天天拜读先生华章,夜夜祝祷师娘安康。
庄周:从此泪烛隔墙明,门内门外同守灵,数看圆月成残月,桐叶青转黄,山枫红更深,灵堂上她一潭清泉心如水,廊檐下我三更风雨彻骨寒冷,楚田瓜葛疑,真是子虚情,啊呀呀!这冤枉苦头我自讨寻。
田秀:(山中风寒秋更深)山中风寒秋更深,难得他檐下栖身一片诚,恭恭敬敬礼仪周,谦谦逊逊学问真,先生名篇皆熟读,果然不愧好学生。
庄周:(朝朝探夜夜等)朝朝探夜夜等,田秀果把遗言遵,我欲引她初动心再动情,我倒先不由得常动情性,想扇坟新寡也守诺,女人毕竟是女人,我试妻未到真火候,她不露真情我不现原形。
田秀:(可怜王孙病殃殃)可怜王孙病殃殃,这眼光似曾相识在何方。
假王孙:学生我太失态,冒犯你如仙师娘请原谅
田秀:先生文章酬知己,今日方识情谊长。
假王孙:先生风范作榜样,愿一生研读他道德文章。
田秀:南华藏书先生宏论,正需学子整理传扬。
假王孙:恳求师娘信得过,我将重任来担当,为贤哲文章千古传,我情愿终老南华长伴师娘。
田喜:(开尽黄花秋已凋)开尽黄花秋已凋,啼残百鸟山更悄,山静人难静,我心中乱糟糟,仙鹏暴亡谜未解,蓦地又飞来多情鸟,说不清道不明,总觉隐隐有蹊跷。
田秀:(王孙他志诚宽怀抱)王孙他志诚宽怀抱,如此男儿天下少,语殷勤性温存,重情谊品端好,公子啊,是先生文章联高谊,天赐知音慰寂寥。
庄周:慰寂寥坚冰消,果然她追逐青春情不老,情不老情不老,我庄周也被打动了,娘子啊……
田秀:(一声娘子把人扰)蓦地里梦蝶追,蝶梦绕,一声娘子把人扰,究竟是谁叫古井不波处,又掀夏涛与春潮,公子啊,先生仙逝骨未寒,岂能转眼咏桃夭,请谅折翅难共飞,辜负公子多情鸟
庄周:难得她心中留我一片真,真情敲打我庄子休,听着她软软絮絮语应酬,春风暖意漾心头,看着她楚楚秀秀眼波柔,神仙也不能不风流,雨撩云拨先湿己,我水淋淋顿觉魂难守。
假王孙:(顺乎自然是大道)顺乎自然是大道,男欢女爱本天性,我不忍,你作茧自缚捆自身,才将这,桃园移向你小柴门,从今后,檐前雨滴一起数,长夜寒衾双双温,山长水阔同遨游,齐物逍遥共唱吟,我弱水三千舀一瓢饮,请依允,师娘从此娘子称。
田秀:(天哪!)这柔情蜜语盼已久,这如花梦境春已透,可点活心苗一瞬间,我却又惊又喜又盼又怕,又惊又喜又盼又怕,手在颤啊心在抖。
假王孙:娘子啊,娘子啊……
田秀:仔细看,似曾相识一双眼,分明是深潭两团酷像庄周,酷像庄周,(哎呀!天哪!),回头想,半仙三扇能干坟,难道他真是庄周,隐身变形把妻引诱。
假王孙:(娘子,娘子你怎么啦)
田秀:眼前人文才不亚先生后,温柔体贴胜庄周,才色深情成两全,失之交臂再无有,扇坟女有胆争自由,这险路我也要自己走,若不然,此生孤眠几时休,残灯冷被该到头,假王孙若是真庄周,我更爱先生添温柔,先生啊!真王孙若无假,也算得百里挑一难寻求,管他王孙与庄周,认认 认,命中有缘推不走,错 错 错,将错就错凭真爱,圆 圆 圆,先圆蝶梦,先圆蝶梦再解疑扣。
(一夜春风到瀛洲)
合唱:一夜春风到瀛洲
庄周:我是庄周兮,飘飘荡荡似忘却。
田秀:他是王孙呀,朦朦胧胧全忘却
庄周:为什么鱼饵分明是我放,我也会连着钩儿把线吞下
田秀:为什么明知他把情网张,我还愿坠入网底情难舍
庄周:到如今进难进退难退,最后一步险棋还下不下
田秀:到如今要他自己把谜解,再笑嘲老学究不该风流耍
庄周:大圣人岂能认输来作罢
合唱:且将游戏做到底
田秀:要让他不丢面子把台下
对唱:(鼓盆相欢)
田秀:鼓盆相欢醉里同舞,两情相悦洞房之初
假王孙:枕上私语,你知我知,夫妻联对新娘试夫。
田秀:我上联是:南华山情结相思果
庄周:我下联是:紫竹林缘圆恩爱巢,船搁浅滩难调头,探水候潮再摇橹。
田秀:(萍聚萍散已看透)萍聚萍散已看透,自尊自重当坚守,情长情短平常事,何去何从随缘酬,该分手时当分手,留难住处莫强留,隐痛各有春秋疗,从今后,远书归梦两悠悠,我会常记先生好,我会常想南山幽,会思念,紫竹萧萧月如钩,溪光摇荡屋如舟,会思念,那一宵虽短胜一生,青山在绿水流,让你我只记缘来不记仇。
庄周:(你驾扁舟……)你驾扁舟不识风向与水性,探重山不辨路转峰回,庄周啊,你自诩修得清净道,却不清不净惹尘埃,自以为超凡脱俗人上人,博古通今道中魁,谁知试妻试自身,试出了皮囊还未脱凡夫俗胎,可笑我枯叶障目遮天地,不见青山与绿水,可笑我坐沐春风抱寒冰,还千般疑万般猜,放不下来丢不开,可笑我对扇坟女能生恻隐心,对妻苦衷却全不理会,更可笑牋人情性把理推,亲手将顺乎自然天道人性自宣名言条条抛到九霄外,羞羞羞愧愧愧,痛痛痛 悔悔悔,游戏真情把妻伤害,桩桩件件是我为,今方知知己更比知人难,此人生难题谁能轻易解得开,庄周我得道悟道根犹浅,学道还须从头来。
合唱:我所思兮,远在天涯,欲往相从兮,似隔万重烟霞,我所盼兮,游仙归家,欲往相依兮,碎了梦中图画! ;
一、历史
百年越剧 千古绝唱—越剧发展之不完全档案
1906年清明节前几天,嵊县桃源乡东王和黄郎地村的南派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李茂正、袁福生等结伴前往桐庐、富阳、于潜县一带唱书。在村民的要求下,艺人们第一次“登台做戏”,“落地唱书”开始向“小歌班”进化。
1917年4月,小歌班艺人袁生木、金荣水、俞存喜、钱景松、潘法金、黄小达佬、高和灿等聚集于嵊县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共商闯上海的具体事宜。由于演出水平低劣,在惨淡经营月余后,众人卖掉铺盖凑路费回家。
1919年冬天,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精心准备,周麟趾等四十余人三进上海。这次几乎汇集了当时男班所有精英。次年年初,周麟趾在沪重建华兴戏院,更名为升平歌舞台,这个舞台成了男班在上海打响的主要阵地。
1921年,《申报》刊出广告,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9日,越剧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村开科。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
1925年,女班到杭嘉湖地区演出,正巧遇到有男班也在那里,几位男艺人参加到女班中来,同台串演。但男女宫不协调的矛盾却成了女班艺术发展上的一大障碍。在摸索中,施银花等大胆创出了女子《四工调》,走出了女子声腔发展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末,女子越剧兴起,最早成名的女演员大多数是嵊州人,其中最有影响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施银花被誉为越剧“花衫鼻祖”,姚水娟则被称为“越剧皇后”。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在大批人士前往上海避乱的同时,“绍兴文戏女班”开始大规模进入上海,影响日益扩大,报刊、广告上开始正式称其为“越剧”。
同年9月,嵊县举办“嵊剧演员训练班”,这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形势下,由当时官方主办的艺人培训活动,对于推动旧剧改良、进行抗日宣传和提高艺人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界人士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有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1942年,在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
1946年5月,袁雪芬等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47年下半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10人,为筹建一个自己的剧场和创办越剧实验学校,冲破重重阻力,义演了《山河恋》,这就是越剧史上著名的“越剧十姐妹”。
1947年10月13日,著名越剧女演员筱丹桂因不堪恶霸张春帆的百般凌辱,忍无可忍,留下“做人难,难做人,死了”的八字遗言后愤而服毒自尽,以死抗争,死时年仅27岁。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也相继被搬上了银幕。此时,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唱腔,成了越剧界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的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其间涌现出了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蜚声海内外。
越剧发展史上的N个节点
落地唱书
19世纪中后期,在嵊州农村出现了田头歌唱的自娱性活动,其代表人物是马塘村农民金其炳。1860年前后,嵊州连年遭灾,经济萧条,清政府捐赋日增,当地农民度日艰难。为谋生计,他们开始模仿“扫地佬”等乞讨口艺形式,把田头歌唱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在本县、东阳、义乌、桐庐一带农村,用四工合调唱“彩头话”或生活故事,即“沿门唱书”。如《扫地佬送元宝》:“正月里来新春头,堂前高挂福禄寿,扫地佬,手拿金扫帚,一扫扫到店王大门口……”
到了同治年间,“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也逐渐扩展到了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在这一时期,沿门唱书、落地唱书和走台书一起并存,通称“落地唱书”。
文戏男班
1906年清明节前,嵊州南派艺人钱景松、李世泉等,在于潜乐平伍村唱书时,为了顺应观众的要求,走上了由几只稻桶搭成的简易台上进行说唱,一人担任一个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而北派艺人马潮水也在余杭陈家庄上台演唱了《珍珠塔》。同年清明,李世泉等又在家乡甘霖镇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一时轰动了剡城。不到一年时间,嵊州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戏班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剧种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叫法,一称“小歌班”,又名“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以后也有人称“剡剧”、“嵊剧”。
小歌班最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比较粗糙、简单,所演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鼓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是,小歌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小歌班
自小歌班诞生以来,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也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进军,从绍兴、宁波、杭州,一直到上海。
由于小歌班所演的剧目多是儿女情爱,同时又有丝弦伴奏,格调幽静文雅,与绍兴大班相比,显得非常文气。在1921年,上海《申报》刊出了广告,第一次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该名一直沿用了十几年。
在当时的班子中,参与演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演员,当时比较有名的有四大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锡芳、费翠棠;四大小生:王永春、张云标、张志帆、支维永;四大小丑:马阿顺、张瑞来、金瑞苗、谢紫云;四大老生:马潮水、娄天红、童正初、金小邦等。由于演出人员以男演员为主,所以这一时期的班子,又称“绍兴文戏男班”。
文戏女班
在小歌班向绍兴文戏过度、男班在沪打开局面时,上海开始时兴一种“髦儿戏”,即女子演戏。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还有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表演,以其俊美的扮相和甜美的唱腔,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同时,也影响和冲击着绍兴文戏男班。针对这一现状,艺人们创办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
1923年春天,同为嵊州人的上海升平歌舞台前台老板王金水和艺人金荣水,在艺人们的支持下,回到了嵊州施家岙,准备筹建女子科班。这时,有男班艺人在离施家岙五里的上碧溪村也办了一副女子科班,但由于是一副子弟班,又没有培养出成名的演员,因此未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而施家岙的女子科班,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涌现出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沈兴妹等一批名演员,开创了女子越剧的先河。施家岙女子科班在越剧发展史上被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
在1929年以后的几年中,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班数之多,难以数计。这些班子,主要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尤其是杭嘉湖一带。这段时间,被越剧史上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女子越剧
20世纪30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已十分普及。据有关资料记载,1935年,嵊州全境40万人,有2万多人参加了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到了200多家。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或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在那段时期,“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涌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在报刊、广告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就已出现,曾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因用得很少,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了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打开了局面。而“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为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逐渐替代了其他名称。
1942年,在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1946年5月,演员们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了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在艺人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新剧目,并创出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改人改制改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艺人们进行了以“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举行了全国、华东地区和浙江省戏曲调演,越剧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繁荣时期。
随着越剧艺术的广泛流传,越剧演出几乎遍及了全国各省市,并开始走向世界,受到了法、德、美、荷兰、比利时等欧美国家和朝鲜、日本等地观众的欢迎,成为了受国际文化界所瞩目的全国性大剧种。
在这期间,越剧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被搬上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唱腔流派色彩纷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越剧艺术终于发展成了戏曲界的一朵奇葩。
二、唱
越剧音乐曲调、流派的发展
音乐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40年代的改革中,曾创造了〔尺调腔〕和〔弦下腔〕等新曲调,并开始出现流派唱腔;曾吸收新音乐工作者刘如曾参加,他是受过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新文艺工作者中投身戏曲改革的第一个。解放后,越剧音乐继续得到发展。
从1950年起,一批新文艺工作者陆续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从事越剧音乐创作及改革,其中有陈捷、薛岩、顾振遐、项管森、高鸣、杜春阳、周茂恒等人,他们为演职人员传授乐理知识,进行识谱视唱训练,提高大家的音乐素养;全面挖掘、收集、整理传统曲调,出版了《越剧曲调》,编印了《越剧老调》、《四工调》、《越剧音乐发展概况》、《曲牌集》、《锣鼓经》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等人的唱腔资料集共十多本,为越剧音乐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此外,从事越剧音乐改革及创作工作的还有连波、唐惠良、苏进邹、金良、李修等,他们为越剧音乐创新作了不少努力。
新文艺工作者与演员、琴师结合进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越剧音乐创作方法的改变
1953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顾振遐、陈捷、项管森等选择了传统剧目《粱祝》中的"十八相送"一折(由傅全香、赵雅麟主演),将全部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对伴奏进行配器,首次实行了定腔定谱,从而改变了历来配器由作曲写、唱腔由演员按传统程式即兴演唱、乐队伴奏无固定曲谱的做法。此后,这种做法在上海各越剧团得到推广。实行定腔定谱后,每个剧目的唱腔和伴奏音乐有了总体布局,由此,建立起以作曲者为主,与演员、琴师紧密合作的作曲新体制。这一重要转折对越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充分运用原有的越剧传统曲调
在创作中,除继续以〔尺调腔〕、〔弦下腔〕为主腔外,根据剧情的需要,广泛地运用越剧原有的传统曲调,包括〔四工腔〕、〔南调腔〕、〔北调腔〕、〔四工唱书调〕、〔呤哦唱书调〕、〔宣卷调〕及山歌小调等,丰富了曲调,增强了表现力。
3.唱腔旋律、节奏、调性、调式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越剧音乐表现力的拓展,扩大了唱腔音区,增强了唱腔旋律性,丰富了腔句的落音变化。在唱腔节奏方面,切分节奏、弱起强收以及句幅紧缩和扩展手法经常被运用,使原越剧唱腔的方正结构和单一贷板的节奏有所突破;行腔更讲究腔、词、情的紧密结合,从而改变了过去侧重于口语化、旋律变化不大的倾向。唱腔进行中运用了自然七声音阶,丰富了唱腔调式、调性,唱腔、过门中转调转板等已成为常用手法。
4.完善丰富了原有板式,创立了新板式
建国后,越剧唱腔在慢板、中板、快板的基础上,发展了十余种不同板性、不同速度的板式,唱腔更富有层次感,增强了表现功能。
〔尺调腔•中板〕4/4节拍,四分音符为一拍,一板三眼,速度每分钟84-108拍为中中板,108-135拍为紧中板,182-260拍为快中板,260拍以上为特快中板。中板的功能随速度不同而异,中中板较为平静,叙述性强;紧中板常以明快的节奏和扩充句幅的手法,使唱腔呈现活泼、轻快的情绪;快中板及特快中板则速度快、节奏强烈,音调简练而明朗。以上中板都以过门接唱。见谱例〔尺调腔•中板quot;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
〔尺调腔•清板〕清板为无丝弦伴奏、仅以鼓板伴奏(或以某一管弦乐器独奏托腔)的演唱形式。一般均以主胡等丝弦乐器伴奏的唱腔转入清板,转入清板前必须掼腔,通称"掼清板"。
〔尺调腔•慢中板〕4/4节拍、一板三眼,速度为每分钟56-68拍;稍快些就称"缓中板",速度为每分钟68-84拍,是中板与慢板之间的板式。慢中板的基本结构与中板相同,因速度较慢,较多在中低音区展开,旋律加花趋繁,行兴更为曲折委婉,长于表达低沉抑郁的情绪。
〔尺调腔•慢板〕4/4节拍、一板三眼,速度为每分钟28-56拍。慢板的曲体结构与中板相同,一般由引唱过门起唱,速度慢,旋律加花扩展句幅,装饰音运用频繁,行腔柔婉细腻,唱腔音区大都在中低音区。〔尺调腔•慢板〕为越剧唱腔中抒情性最强的板式,长于表现哀伤、悲痛、深沉的情绪。
〔快板〕2/4节拍、一板一眼,速度在每分钟135拍以上,节奏强烈,音调简练有力,均为七字句,各乐句紧相连接,直至结束句。
〔一字板〕1/8拍或1/4拍,有板无眼的快速板式,一字一拍,情绪强烈,比快板更为紧张急切,一般用在多板式唱段的最后部分,造成唱腔的戏剧性高潮。
〔嚣板〕1/4拍或4/8拍,中速以上,伴奏过门中吸收融化了绍剧的〔流水〕节奏和音调,为无定次反复式伴奏过门。唱腔旋律落音均与中板相同,节奏自由,可快可慢,演唱可随时进入。50年代末,〔嚣板〕的唱腔及伴奏渐趋规范化。〔嚣板〕既可抒发高亢、激愤之情,亦可表现思索、焦虑的情绪,同时还发展运用了多种音型的伴奏形式,如2/4节拍的摇板伴奏形式和1/4节拍的流水板伴嘈问剑��窃骄绯�恢懈挥斜硐至�拖拭魈厣�陌迨街�弧br> 〔男调板〕1949年冬,袁雪芬主演《相思树》时在作曲及乐师的协助下首创。以男班"丝弦正调"时期的唱腔为基础,并吸收了绍剧的〔二凡〕板过门因素衍化而成。2/4节拍,中速以上,一板一眼,板弱眼强,每句腔幅均为五板,上下句一气呵成,无明显分句,由固定音型的连接式短过门作引唱过门或句间过门,长于表达欢快、喜悦、思虑等情绪。如"门外阵阵西北风"唱段。
〔叠板〕1950年袁雪芬在《借红灯》一剧的"怀抱孩儿哭声娘"唱段中,吸收男班艺人支金相的叠板唱腔因素,初步形成;1956年她又在《祥林嫂》一剧的"听他一番心酸话"唱段中作了丰富和发展,并吸收了徽调中联弹加垛的词格形式,形成了平叠相同、对比鲜明的唱腔特色。如"听他一番心酸话"唱段。
〔弦下腔〕的丰富和发展:
建国后,〔弦下腔〕得到广泛运用通过继承吸收优良传统和广泛借鉴兄弟剧种的养料,扩大了唱腔音域,丰富了唱腔旋律和腔句的落音,增强了表现力,常用板式已有慢板、中板、快板、散板、一字板、嚣板、流水二凡板、导板等。它的曲体结构、速度均与〔尺调腔〕相同,只是调高、旋律有所差异。〔弦下腔•慢板〕为最主要板式,它可独立构成大段唱腔,一般均由一段委婉悠长的长过门后起唱,在多板式唱段中均为核心唱段,擅长抒发哀伤、悲愤的感情。尤其是徐玉兰的〔弦下腔〕,发挥其高亢的嗓音优势,提高了唱腔的常用音区,并吸收融化了越剧早期的〔南调〕中粗犷、朴实的音调,以及徽调〔高拨子〕和绍兴大班的音素,形成了高亢激昂的〔弦下调〕特色。quot;宝玉哭灵"唱段。
〔六字调〕的丰富和发展:
〔六字调〕原为〔弦下调〕降低一调的称谓,定弦2-6,1=C,唱腔结构与〔弦下调〕相同。由于调高不同,旋律较多在高音区展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既能表现悲哀忧伤的情绪,又具有清新飘逸的音乐特色。典型唱段有袁雪芬的《双烈记• 夸夫》,傅全香的《情探•行路》。
〔四工腔〕定弦6-3,1=F,4/4节拍,中速,板起板落,节奏规整, 旋律多级进,起伏小,音调简练。〔四工腔〕的引唱过门节奏明快,音调跳跃,从而形成朴实、活泼、粗放的鲜明特色;唱腔开始时,大部分有起腔或哭腔起唱,以预示唱腔的基本情绪。〔四工腔〕现基本上被〔尺调腔〕所取代,目前最常用的就是中板。如:"官人好比天上月"唱段。
5.男女合演唱腔的探索
上海越剧男女合演的尝试起始于1950年,1954年戏曲学校越剧班同时招收男女学员,进行系统教育、训练,1958年以该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后,在女子越剧〔尺调腔〕的基础上,通过调性变换、演唱方式的男性化而逐步形成男角唱腔。男演员如史济华、张国华等既继承传统,又有所革新,在观众中已有一定影响。男女声对唱方面,采用了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多种方法,因戏而异,因人而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乐队的组合、过门及调性的转换等方面,也已形成了相适应的体系。
6.流派唱腔的提高和发展
在40年代形成的越剧流派唱腔,如袁、尹、范、傅、徐派,在建国后有了很大提高,不断丰富,艺术更臻成熟,各自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代表性唱段,在全国广泛流传。如袁雪芬的祥林嫂唱段,尹桂芳的何文秀唱段,范瑞娟的粱山伯唱段,傅全香的祝英台唱段,徐玉兰的贾宝玉唱段。与此同时,又一批著名演员的唱腔也逐渐形成独自的风格,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为观众所公认的有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王文娟、张云霞、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徐天红、周宝奎等。80年代以来,先后由连波、项管森、李梅云、马良忠、顾振遐等分别编辑出版了范瑞娟、尹桂芳、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的唱腔选集及《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集》等著作,促进了越剧音乐的推广与普及。
三、演
水袖翩翩情意传(越剧)
戏剧中水袖使用的姿势有二三百种之多。例如投、掷、抛、拂、荡、抖、回、捧、提等等。投袖,凡男女角色出场时整冠、捋髯、整衣、整髯,都有投袖动作。掷袖、抛袖,是抓水袖用力甩向对方,表示愤怒和不满。将水袖轻轻地向对方挥一下叫拂袖,表示轻微的不满和嗔怒。将水袖在背后生下一角,演员背着手慢慢踱步,叫背袖,用在沉思和徘徊。翻袖,是把水袖高举过头,往外侧一翻,常用于悲痛、哭叫或感情激动时刻……
水袖要适应各种戏曲身段的运用,演员还必须结合自己的身材条件,要善于掩盖自己身材上的缺陷。如果是狭长一条,不仅不好看,用起来也很难得心应手。
越剧这个年轻的剧种善于吸收京、昆、川等剧种中的水袖功并化为己用,使其成为“动于衷而形于外”的重要表现手段。比如在越剧《碧玉簪》中,李秀英新婚时受尽新郎冷遇回娘家,当天接到丈夫的信,叫她“原轿去原轿回”,李秀英不能向母亲透露丈夫对她的种种折磨。面对母亲的责难、丈夫的严逼,李秀英彷徨无计,急冲冲走向下场门,准备上轿,猛然间,她想到应该再向慈母告别一下,但正气恼的母亲仍背过身去赌气不理。她再走下场门,又猛然止步回身……如此三往返,这就是《碧玉簪》中有名的“三回头”。在节奏一浪高过一浪的伴奏中,扮演李秀英的著名越剧演员金采风不发一语,背朝观众,只靠形态,特别是或左或右的两只水袖的飘舞,简练而明白地表达出一位窈窕淑女当时欲哭无泪、欲告无门的心情。她的水袖,有时只是单臂挥动,使一边水袖飞越双肩;有时挥动双臂,让两只水袖轮番飞舞。好像水袖也被李秀英的泪水沾湿,饱含她那沉重而苦恼的心情,一次一次地洒向观众的心田。
戏曲表演程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在水袖的运用上有不少上乘创新之作。旦角长水袖的发明、运用增强了戏曲表演的舞蹈性,强化了人物性格,美化了人物形象,观之令人赏心悦目。而生行使用长水袖表演则更令人耳目一新。著名越剧演员吴凤花在其“个人专场演唱会”上表演的《周仁献嫂》折戏中,甩起了长达五尺的长水袖,时而“雄鹰展翅”,时而“上天入地”,两条飞舞的长水袖挥动出多少悲愤、多少幽怨、多少凄凉。这在越剧小生行当中利用长水袖传达人物感情尚属首次,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吴凤花的水袖功夫并传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传统戏曲演出过程中也不能因循守旧,力求年年演年年新。演员每场演出对舞台人物都有不同感受,才能使传统戏的演出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青年演员,我也在不断吸收、借鉴前辈艺术家的成功经验,并在所创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中加以消化运用。在《红楼梦》中我扮演王熙凤一角,当元妃省亲已毕,众人回到大观园稍歇,不免有种失落感,言道“大观园顿觉冷清清”,不料触动了老祖宗心经,王熙凤是何等精明之人,即改口“我该打”,惹得老祖宗爱恨不是。我在这段戏中运用了投袖、拂袖、捧袖等一连串水袖动作,结合唱词的词意,时而无力投袖,时而热情捧袖,时而夸张翻袖,充分表现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精明、干练、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戏曲演员,除了要以优美动听的唱腔宣泄人物思想感情之外,还必须牢牢掌握戏曲程式中的身段和水袖功,利用复杂、多变、优美,不断创新的水袖功来为戏曲人物传情达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