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莆田湄洲岛那边的嫁娶风俗吗?

谁知道莆田湄洲岛那边的嫁娶风俗吗?,第1张

  “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的来历

    话说在宋朝,莆田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莆田人称“疯五”,他才高八斗,为人风趣,幽默又急公好义,家学渊博,且说他的舅舅是国舅爷,他的伯父是宰相,他若想取点功名,易如反掌阿,但他却不热衷于功名,整天四处游荡,不合世俗礼仪,爱为人出头,但却也讨人喜欢,深受乡亲的爱戴

    且说这一天,风高气和,风和日丽,整儿个就是谈情说爱,赏花吟诗,晒晒麦子,晾晾花生的好日子嘛,我们可爱的少爷又出发了,偶尔做做打油诗,摘摘花惹惹草

    又逛到了湄洲湾附近的一家小村庄,却说同时来到这个村庄的,还有一个大人物----广东省的省长,xxx人,人家的名字我也忘记了,且说这个省长,也是科举出生,中过探花,来到莆田,不知道莆田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还以为荒芜未开化呢

    这一天他带着他老婆---一个很有个性的福州女和一堆家丁,大摇大摆走在这里吟诗作对忽然发现呢,莆田的女孩都这么的pp,而且勤劳能干,温柔善良 想想自己的悲凉,情不自禁地吟起诗:

    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妹

    没有想到,话刚出口,他老婆就揪住他的耳朵,把他拉回了现实中来,赶快改口:

    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他老婆才罢手,但是偏偏这一句诗被偶们的可爱的少爷给听到了,我们少爷心想:“想我们莆田女,温柔勤快,貌美善良,天下难寻,默娘梅姑,芳名远播,怎么说也得好男不娶莆田女,纵得功名也枉然嘛!想我为了留在莆田。连那功名都不屑,于是随口也说了一句:

    “好女不嫁莆田男,纵然富贵也枉然”

    心里耻笑那个省长:“我们莆田女都是好女,要嫁也要嫁给我们莆田好男,

    才不会看上你这种烂东西呢”却说那省长听了,心中不禁感叹,莆田竟然男的也是如此才高啊,不禁汗颜,回去把此事记叙了下来就有:

    好男不娶福州女

    纵得功名也枉然

    

    [好男不娶福州女

    要娶就娶莆田妹]

    

    好女不嫁莆田男

    纵然富贵也枉然

    

    不料,他记下如下事,却被后人给误传成 :

    “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了

    想偶们莆田男,就这么名声被诬蔑了

    

    查阅多方,终得如上的史实!以求为莆田人更求名声~

    

    参考文献:

    《兴化县志》

    《兴化人物随笔》

    《南粤州记》

    《少府纪事》

    PS:并不是提起纷争,大家也别做这样的争论现在是好女也嫁莆田郎,好男也娶福州女!

    似乎很多人一提及莆田,就会说莆田人脾气坏,说话凶,喜武好斗,蛮劲十足。就是莆田人和莆田人之间用方言平常对话,旁人听起来也好似吵架,得赶紧远观。

     莆田虽说古时为“文献名邦”,但到后来莆田民众的整体素质都比较差。莆田人的性格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独特的性格,纵然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毕竟它的根源就是因为当时的莆田穷,贫穷之中自然易生怪异的个性。

     莆田人在外,颇有抱团意识。莆田人若是被人欺负,只要用莆田话一声招呼,纵是不认识,也会一拥而上,打了再说。好像觉得是“自己人”被欺负了,不管对方是对是错,也一定要上前帮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都是先出手动粗了再说。

     前些年,莆田人一拥北上,闯东北去了。

     而现在,只要东北人一听是福建莆田人,都会有这样的说法:莆田人没文化,莆田人太凶狠了。其实,东北人并不了解莆田人,莆田人也极其崇尚文化,如果有个莆田的孩子上了大学,乡里乡亲都会不约而同地为之庆贺,似乎一人得荣,荫庇一方。

     莆田人的性格是很独特的:莆田人精明,却不像上海人那样能算会计;莆田人聪慧,却没有广东人那样深藏不露的沉着和灵活多变的花样;莆田人仗义,却没有燕赵之士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风度,往往会先为自己留着点余地;莆田人直爽,却没有东北人那样的没遮没拦。莆田人表面上喜欢说大话,好摆谱,其实说到底就是想要回那么一点的小面子,真正说来也并不骄狂,甚至可以说骨子里有一份谦卑。

     有人说莆田人把面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我觉得这话一点不假。

     对于莆田人,你如果懂得其为人之道,顺着他的意,他便对你好得不得了,甚至不惜为你的事丧失自己的处世原则;但如果你不尊重他,他便处处跟你过不去。不过即便是你得罪了他,之后若能请他喝上一杯,说些对不住的话,给足他面子,他便又视你为友,立即忘记以前的不快,且为你办事时又忍不住要丧失点原则。

     与莆田人相处时间短的人,多半会对莆田人持贬意评价,因为他们只撞得见莆田人的易暴易怒这一环节,却见不到莆田人于一笑中尽释前嫌的环节。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许多外乡人也慢慢地融会到莆田的那片土地上。潜移默化的结果吧,现在在莆田人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多少蛮狠的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并不了解的人还心存芥蒂,不过您如果和莆田人相处或在莆田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莆田人性格的可爱之处。

  本文转自莆田旅游网,出处:http://wwwptlywcomcn/thread-3654-1-1html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台湾省) 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于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于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汉扛着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他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遶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齐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着名的元宵活动。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于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于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相对于“乞龟”,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赛新丁粄(粿)”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粄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粄放在庙前的广场。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里面包上萝卜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棱线,蒸熟即可。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带着一盘猪笼粄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粄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只,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着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着“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着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领取奖品。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现将传统的各种花灯概述如下: 据传,明末一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当时在朝为官的林兰友奏请崇祯皇帝曰:“微臣家乡枫亭灯事之盛,不逊于京都,敬请陛下到时驾临观灯。”崇祯皇帝听毕,表示届时亲临观灯。于是林兰友速返故里,为了迎迓圣上莅临观赏,把宫廷长廊的花灯、御花园树上披着彩灯和花盆上灯,分别仿制成象征性的蜈蚣灯、松树伞灯和用菜头雕作的花盆菜头灯

枫亭里民为了歌颂太平盛世,驱妖除邪,按林兰友的描述,加于创造构思就制作形似蜈蚣的彩灯,故曰蜈蚣驱邪灯,传承迄今四百多年,枫江独具一格,全国不多见的。

早年制作的方法,采用竹片、竹篾、木板、布料等材料。首先把竹片、竹篾、木板按不同规格折编、绑扎成长丈余、宽三尺多的状似蜈蚣型,然后用花布、色纸裱糊装饰,每架从头至尾部成为长方形的前部装上蜈蚣的头,尾部亦装上尾巴,共装上14排,每排系上6盏纸灯笼。形似一条庞大的蜈蚣,俗称“蜈蚣灯”,下方备有四支木架支撑,由八名青年灯手轮换高擎,慢步行走,远远望去,形似蜈蚣爬行,甚为奇特壮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灯具艺术也不断创新,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蜈蚣灯的规格愈来愈大,采用两张胶合板连接制成,长6米,宽3米,装饰艺术更加讲究,除用花布,断路灯幔遮周边外,正面

用有色的灯泡组成“欢度元宵”、“天官赐福”、“振兴中华”、“科技时代”、“安定团结”、“太平盛世”、“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可装上灯泡300个,两边配饰电条10支,还配备日光灯、用手扶拖拉机的动力供电,蜈蚣闪闪发亮,架架相随而行,相映交辉,目不暇接,成为枫亭灯具一大特色,名闻遐迩。 花盆菜头灯是用木制花盆,用白萝卜雕刻而成的各式花样,故称叫“花盆菜头灯”。这一汉族传统民俗艺术瑰宝,在兰友、学士两个社区民众传承已有四百多年,枫江独有,全国罕见。

据传当年林兰友描述御园花盆缀灯,里民不甚了解,既无花盆、又是无奇异花草,就把自家种植的白萝卜拿来,用刀雕刻花鸟之类图案,用木板钉成花盆,用猪油点燃作为灯具,加入游灯行列,尔后逐年加于改革,沿承至今。

花盆菜头灯制作分为中四个程序:一是花盆制作,取其木板钉成上面70公分,底部45公分,高50公分的方形花盆,盆口用双木片加固,中间留个孔口,备作插进花树冠,外边用花纸裱贴饰装,显得雍雅美观;二是选择油茶树或榕树,树冠要有平展、平整,配有刚开的桃花丛,仿扇形而作单面盆景,缀上纸蝴蝶或鸟之类。在树丛中预装着竹签25条30支,作为菜头灯的插座了;三是制作菜头灯,经过匠师精心设计,具有独运的艺术功力,选用白色萝卜头,精雕细刻上飞禽鸟兽、花卉之类的图案。如“孔雀开屏”、“双凤戏牡丹”、“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白菊傲霜”等十来个品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菜头背面凿个小洞,向花卉延伸,以备串上灯蕊;四是精制灯蕊,这是菜头灯关键,既要保证灯光通明,又要预防被风吹熄,必须选用生猪板油,压成厚纸状,剪成4寸长、3寸宽,包上粗纱线,搓成条状,从小洞通至菜头灯之上。零件制毕再行组装,将雕的菜头插上花树,又移装在花盆之上点亮,游灯时两人前后抬杠,慢步行走。若是在“菜头灯”缀在松树冠上,便称曰“菜头枝”,由一人支撑。走动时灯辉闪闪发光,洒在雪白的菜头图案上,映照花树、相互辉耀。灯光和星辉交织,胜似火树银花,为节日增添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如今,菜头灯装饰有所改革,改猪油作蕊点火为干电池或发电机供电,花盆菜头灯装置在新车上,由三轮车运行,节省人力扛抬,似乎向现代化进了一步。 松树伞灯是林兰友从京都御园树披彩灯仿效,在家乡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灯具,至今有四百多年之久。寓意激励后人保持高风亮节的品格。

制作之前要上山观察选择枝叶并茂的青松树,要求形状下大上尖,高约2米,剪去多余枝叶成为伞状,由底部向上分层系挂“纸灯”,一般可挂80—120盏,用蜡烛点灯,由一人支撑,火光闪烁发亮,观者感到新奇。如今改用铁圆圈、塑料带制作,裱糊色纸和纸花,装上电灯,放置在三轮车上,具有浓厚地方灯具的文化特色。 枫亭兰友街的“百戏彩架灯”始清末,早年只是规格小,用平板搭个平台,扮妆人物坐在竹椅上,人物二至三人,动作简单。时至1941年闰六月十九日,集英亭举行隆重观音大士升天吉日祭祀活动,盛况空前的。当时,聘请南安师傅作“水架灯”时人手不足,特邀请刘宝泉(大名大毛)、林开玉、陈文端等四人为师傅帮手。在做的过程中,他们眼神精灵,心领神会,学会了饰架的基本要领。翌年元宵节把“水架灯”演变为多样的“百戏彩架灯”,一直流传至今。

早年的“百戏彩架灯”,制作简单,规格较小。取用双铁支作主轴,中段装上坐垫,用铁器佯装宝剑、钺戟、矛、刀等兵器,便于脚踏着盘子、茶杯或红柑之上。底部用木架和木板钉牢,并用花带幔着,以山水图案为后景。扮饰戏剧典故的男女孩童标眉粉妆,身着华丽戏装,高悬半空,出奇惊险,扣人心弦。早年这种彩架,由八人身强力壮男子轮换抬扛着,高举汽灯、火把,慢步行进。

如今,彩架规格加大,长八尺至丈二,宽六尺,高丈余,用木板作底座,改人扛为胶轮车推进。设计戏架艺人薛金荣、刘吉石、薛金华、陈德七奇思妙想,精心制作楼台亭阁、高山流水、古井喷泉、年年各异,蔚为壮观。近几年架灯的典故:妈祖救驾,林则徐销烟,中国杂技,中国航天,春草闯堂,枫亭工业园蓝图等数十个剧目。彩架上配饰电灯、日光灯、电条、断路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出奇入胜,观者大饱眼福,赞声不绝。

十多年前,“全国首届纪念和平女神妈祖千年学术研究会暨妈祖千年祭”、“莆田市建市十周年”、“仙游县建县1300周年庆典”,枫亭彩架灯应邀展演,备受赞赏。尔后在鲤城、涵江、黄石和惠安、崇武等地参加文艺踩街,博得数以万计的海内外观众喝彩叫绝:“枫亭的百戏彩架灯”是莆仙文艺的一朵奇葩”。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清光绪年间,枫亭学士里锦屏山之麓北,为古驿道通衢。行旅往来不绝,又是是海产品集散销售墟场,贾商云集。莆田湄洲岛、惠安崇武等地的渔民把出海捕捞返航的海鲜产品,源源运至枫亭学士南市街出售,市场繁华,辐射莆、仙、惠三邑。

据传,某一年正月十六日,学士里举行盛况空前元宵游灯,招引着众多观灯者。其间亦有湄洲岛、崇武等地渔民加入游宁行列。他们一则观赏元宵花灯,再则做海产品销售广告。特备许多鱼类水产品,用竹箩筐盛装,挂上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夫妻双双扛着鱼箩筐参与元宵游灯活动。

尔后,学士里民仿效前年渔民扛鱼游灯的情景,便创造出地方特色的灯具。用竹片、竹篾编制成形与马鲛、鲈鱼、鲳鱼、鲤鱼、鲢鱼、乌贼、龙虾等鱼类的形像,约长三、四尺的框架,然后用白纸裱糊再画上鱼鳞,形状逼真,巧夺天工,很难区辨真与假。

把制作成的水产品,放置在竹箩筐里,在鱼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各挂上一盏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灯光摇晃荡动,闪烁发光,颇具地方特色。

游灯时,挑选若干名青年男子,佯装夫妻伴侣。男的身穿着浅淡**衣裳和黑裤,腰束绸布带,头戴竹笠,脚穿草鞋;女的扮装为湄洲女和惠安女。湄洲女系是头梳船帆的妈祖发髻,插上一朵鲜花,身穿着蓝布镶黑边的短衣裳和黑裤,腰用花布为裤带,脚穿黑布鞋,;扮装成惠安女的,身穿花色布的短衣,绿色裤,腰系上白银链,头扎花巾披肩,戴上**兴尾竹笠挂上鲜花。一男一女搭档、用竹棍扛着,一手撑着长高胸肩齐的竹棍,一手护着肩上的竹棍,边走边戏说:“端明学士里,人人做生意,夫唱妻又随,价钱很合理,鲜鱼很新鲜,斤两称“先先”,童叟不相欺,先来就卖先。”

男的又说:“我是学士人,卖鱼做“高人”,有的挑去卖,有的送亲人。生意讲公道,斤两称无错,多少可以买,大家讲‘古道’”。

女的接着说:“老公去讨鱼,老婆在厝里,管教好子女,和睦咱邻里,今夜乐无边,渔翁渔婆灯,花灯真好看,全街喜万千”。

这种灯具在学士里,传承至今近百年,独揽枫江,全国少见时至今朝已濒危,亟待抢救。 皂隶舞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一种驱妖除邪的舞蹈。左传曰“士臣兴、皂臣兴、兴臣隶”。后来通称役于官署,出司呵殿,执杖而立者为皂隶。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元宵节日以太师、大人等武身之类的神祗出巡排列十警·八班·皂隶之仪仗。其中扮皂隶舞为四个人。其装饰是:头戴平顶将军帽,扎上红布巾,插一副一尺长金色纸花;脸罩假面具,(制作为眼睛大、鼻孔小,以兰·绿(黑)·红·黄四种颜色,分长舌歪嘴各两个面具),身着兰衣红裤,足穿草鞋、扎腰绑腿,手执刑杖(竹皮),威武神气。起舞之时,各人右手持竹,左脚踩地,低头弯腰,吸气丹田,随即挺身举首,大眼滚动,鼻孔冒气,俱各相对作揖,继而转身相背,移步前进,表演动作井条一致。舞态神奇,肃穆凛然。令观看之人生畏回避。纷纷让开通道。后表演者手持竹牌托地,小跪轿前,平举竹牌轻而抖弹三下,以示叩礼之意。待旗牌官传令三呼,九声响锣时立随轿前。为皂隶舞全过程结束。(演出时间、步数以场地长短而定)每逢驻驾迎神出入衙的时候,又再重新起舞。

皂隶舞是民间少见的一种独特舞蹈,古称“乡人傩”。枫亭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春游,皂隶舞出队表演,瘳瘳无几,能演出者少,而后续无人。继承发扬皂隶舞,方不致于濒危失传。 童身——菩萨的替身。通常由各宫社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选拔。选拔时先由各房族挑选出淳朴诚实,乐善好施,对菩萨虔心的青壮年男子五至七人。先在宫社焚香,后跪在菩萨面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接着坐在椅上,闭上双眼,头伏香案,由宫社长老焚香念咒,直至人有早先起舞,就算是菩萨的替身——童身。

童身起舞多在元宵春游佳节进行。

童身坐轿每年正月元宵游境时才有出现。

童身轿与菩萨轿不同,它构造奇特,其座位是由七把刀均匀地排列斜插在轿上,脚座上有一根横木。独特简单的构造都利于童身轿上舞。

童身坐轿出巡游境时其仪式和装束与踏火场相同。不同的是坐轿上轿上舞,踏火场是地上蹈,形成了历史性的舞蹈。因童身舞震动性大,抬轿者倍加辛苦,因此选派八人年富力强信众,身着白色衣服,腰扎红布带,分两班,轮换抬童身轿。起轿时,童身左手拎剑、球,右手举令旗,横眉冷对。在前方敲锣者打着“昌昌,昌昌,昌昌,昌昌昌”反复锣声中,护送游境的队伍徐徐向前。

在人口密集广宽地界,童身起舞了。只听童身“啐”一声,立即抡起刺球,朝自己背脊无休止地摔打,信众看到背上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淌,无不心疼。抬轿者拼命往前跑,到了尽头又转过头拼命往回跑,在锣声“昌昌昌昌……”中接班者扛过轿又继续来回奔跑,但见童身脚背勾着横木,臀部坐着七刀,上身往后仰,轿又来回颠簸着,观众看了无不心惊胆颤。“昌昌,昌昌……”恢复行进速度的锣声又响了,童身依然坐着刀架,左手拎着刺球,右手举着令旗,横眉冷对前方,游境的队伍又徐徐向前了。 舞龙、舞狮是枫亭元宵游灯的最后一项节目,始清咸丰年间。当时驻在枫亭天王院的“湖南勇”(即湘军),在观看元宵游灯之后,认为枫亭游灯没有舞龙舞狮是美中不足。于是,就教枫亭人制作龙和狮,并教习舞龙、舞狮的技艺,让他们掌握舞龙、舞狮的十八般技艺。从此,舞龙舞狮便成为元宵游灯的又一精彩节目。至今仅遗留舞龙八项技巧:即潜龙奋起、翻肚、脱鳞(龙身卧地、脱节、翻滚、变蝶)、化马(龙当马、执龙珠人骑龙头)、拧肩(扭转身子为绳)、穿尾翻头、龙门阵等;舞狮留下7项技巧:出洞(沿人群转三圈)、伸腰擦痒(用脚搔擦全身)、哺乳(小狮吃奶)、带子过溪(大狮子口叼一只小狮子,背驮一只小狮子)、三进三退(狮尾人举起狮头人,而后跳上桌面)、戏珠吐雾(高难度动作)、龙狮朝天(舞狮人手压狮头,脚朝天)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16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