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求凰
司马相如 〔两汉〕
其一:琴曲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译文
有位俊秀美丽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
可惜那心中的佳人啊,未曾住在我家东墙邻近的地方。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与你携手同在而成百年好合。
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于情愁而欲丧亡。
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
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遨游天际。
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
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
展开双翼一起远走高飞,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这首《凤求凰》表达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畅明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合了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为后人所不能逾越。后来的人根据二人的爱情故事,谱成了经久不衰的琴谱“凤求凰”,千年以来吟唱不已。
第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
“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
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
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又《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凤凰皆来止其屋,穆公为作凤台,后弄玉夫妇皆乘凤而去。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凰”,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
“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佛教及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得到弘扬,出现了精美绝伦的敦煌莫高窟(泥塑造像)和云岗、龙门等石窟造像,盛唐时期(713年至766年)发展到高峰。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出现南移,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和重心也随之南移──宋元以后的整个经济重心也基本转移到南方,而且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金牛道(1)是其路径之一,从而使岷江、嘉陵江等流域的佛教石窟造像得以大量出现和发展,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留下了大足、安岳等代表中国石窟艺术巅峰的宋代石刻造像。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要冲的邛崃、当时辖有数县之邛州,由于盛产盐、铁、酒、茶,其商贸及经济的发达,文化交流的频繁,直接推动并支撑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出现了唐代摩崖造像中别具特色的精典之作、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邛崃石窟:石笋山、花置寺、磐陀寺石刻造像。
圆融清倩 · 花置寺
记得读小学时候,学校组织到小柏树(地名)拉练、野炊,才知道离城区六七公里处还有千佛岩(花置寺遗址旁)这么一个所在。沿山沟而进,溪水潺潺,翠竹森森。当时那里正在修建水库也就是今天的竹溪湖,还可以从花石山下的竹溪边爬上三四百米陡峭的石梯到达千佛岩。竹溪成湖以后,山间林木日渐葱茏,凫游鹭飞于碧波之上,只有乘船才能前往三面环水的花置寺千佛岩一睹其风采。
花置寺石窟旁有《花置寺新造无量诸佛石龛像记》(2)碑,记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上京章敬寺(3)大师马采奉旨来此建寺造像之事。唐贞元年间(唐德宗李适年号,785年至805年),僧马采带着唐王朝旨意南下弘扬佛法,在邛州城西两公里的白鹤寺即今鹤林寺(魏了翁《鹤山营造记》)设坛,宣讲佛法,在花石山“前山、后山,或龛、或室”,于“大唐贞元十四岁戊寅”(798年)开凿了“千亿万佛”造像。花置寺千佛岩现存的13龛石刻造像与白鹤山后山的33龛小型摩崖造像及5座方塔也应为当年或之后不久所造。至于白鹤山南面半山刻于民国5年、坐高约5米的弥勒佛造像旁的漏米洞(周边也有唐时石刻)及传说,与当年邛州所辖蒲江飞仙阁石窟漏米婆婆造像及传说也应该是大有关联。但是,当年在白鹤寺设坛的马采僧为何舍近求远到两三公里之外的花石山开岩造像却是不得而知,而且,花置寺兴废的相关史料或传说也鲜有所闻。
花置寺1号石窟的无量寿佛(立式)端肃雄浑,背光(4)饰以忍冬纹,缭绕的祥云与轻柔的衣袂互为映带。其左侧相连的两龛三世三千佛之过去世庄严劫千佛共1700余尊,高约25厘米,均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两龛中部各有一凸出于壁面的佛像、菩萨、天王、力士雕像,加上圆刀技法的运用,增强了整个佛龛在递进中的立体之感。千佛龛上方凿刻的藻井(5)中,还有玄奘等形象,据相关资料介绍,应为明代以后维修时所绘。这也可以看出摩崖造像艺术的传续与变化。
其3号龛为西方净土变(6)。内龛下部正壁雕宝瓶及生出之莲枝、莲叶,四周屋宇飞檐,亭阁天桥相连。上方祥云刻出“凸”形平台,雕莲座刻一佛二菩萨像,佛后是火焰纹大背光菩提双树,披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圆台之上,菩萨分列两侧,着璎珞纹饰。
在千佛龛的左侧,有一些带纪念性质的宋人石刻题记:“郡守陈知存,宇文邦彦,建中靖国改元(7)暮春十八日,临邛令孙校、椽蹇明、程度……休于此”,说明这里很早就是仕宦文人的游玩之地。陆游、文同也曾到此游赏,魏了翁还有“一目百奇怪,随景发诗癖”的吟咏。在2号龛两侧还分别竖刻有“滴露成仙岛”、“岩开聚佛场”,不知是当时所刻还是后人所为?但似乎还真的“预见”了竹溪成湖之事。而“竹溪”的得名则源于宋代诗人、临邛郡守张方,其所题五尺余径的“竹溪”二字刻于花石山积翠岩上。1985年,张爱萍将军莅临于此,又留下了“竹溪湖”墨宝。
丰隆疏朗 · 磐陀寺
我知道磐陀寺是在初中年代, 1979年的春天吧,梁学茹老师、柳惠珍老师、梁桥老师、张志林老师带我们去那儿春游、野炊——在鹤林寺与花置寺北面,离两地都大约两三公里远近。当时只惊叹于邛崃的石刻佛像之多而还不懂其精美及历史的久远。
磐陀寺《古佛全像记》碑记载:“肇自唐元和十有五年,僧因山石之形镌佛”,即白鹤寺利安法师于820年主持开凿,应该是先有造像而后建寺。唐时为开元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重建时改名磐陀寺,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有载:“磐陀寺古刹也,有大石如磐形,故名之也。”“万历时郡进士杨伸于石上书‘咏壑’二字,书法工妙。”现存有摩崖造像6龛和明代大殿及泥塑、彩绘壁画等。
磐陀寺1号龛刻“一佛二菩萨”,阿弥陀佛造像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之上,坐高3米有余,螺髻正中饰宝珠一枚,披通肩袈裟,领口低垂,双手仰掌置叠于膝上结“禅定印”,神态雍和安祥。其身后有火焰纹及花卉、莲珠纹饰背光和头光。龛顶有团花藻井图案,座下台基前方雕壸门四个,各刻一伎乐,头挽高髻,着圆领广袖衣,结跏趺坐于地,一人弄箫管,一人弹琵琶,一人击拍板,一人吹长笛。主佛左右壁上分刻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立像,像高28米,头带宝冠,身披璎珞着长裙,帛带飘垂。观音手提净瓶、身姿微呈“S”形立于莲座之上,十分生动。主佛背后龛壁左右两侧又分别刻一拱顶小龛,龛中浮雕仰覆莲座上骑坐大象、狮子的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桃形光头,披戴宝冠璎珞。其所刻刀法及线条圆润流畅,带有明显的中唐风格,并有向晚唐过渡的“简雅”端倪,而且这种把释迦佛的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刻于阿弥陀佛身后的做法,也体现了中晚唐以后佛教“世俗化”的倾向。只是佛像、菩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世俗信众现代重装,令人扼腕。
龛外除“元和十五年”古朴雅致的题记外,左右两侧各凿刻一座13级密檐式方塔,塔下有饰仰覆莲须弥方座,塔正面雕有象征性圆拱门,第一级正中尖拱小龛内刻结跏趺坐佛像,这不由让人联想到邛崃天台山下的南宋石塔寺石塔(8)。
崖壁左端的2号龛为千佛龛,中部凿有凸于崖面的平台,其上小龛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左右各有十五排、十六排近500尊佛像,身着通肩袈裟,袒露胸肩,有桃形背光。其形制、布局与花置寺千佛龛造像大体相同。
西方净土变属3号龛,正壁雕一佛二菩萨座像,其后刻有三层殿宇楼阁,天桥船舫,笙歌乐伎,祥云飘飘,不知其天上人间矣。
石窟前面(东面)明代重建的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式(9)建筑,保存至今殊为不易。殿内有泥塑西方三圣,四壁有明景泰7年(1456)、天顺元年(1457)工笔重彩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虚心求教、不断进取以求菩萨道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佛教故事。壁画约80平米,各个部分都以山水、林木、流云、屋宇、楼台相间隔,相互贯通而又独立成章。画面结构严整,用笔遒劲流畅,人物刻画细腻,设色绚丽明艳,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画精品。
磐陀寺集唐代摩崖造像、明代建筑和碑刻、壁画、泥塑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雄浑精雅 · 石笋山
今《邛崃县志》引清嘉庆《直隶邛州志·祠祀》“石笋寺在州西四十里,一名七佛寺。因有孤石屹立,山周围四丈,高三丈,其形如笋,故名”以指石笋山摩崖造像所在,实为错讹。城西何场村属兴福寺(寺内有七佛殿)寺庙群落的石笋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大殿西南侧一形如巨笋的石崖上确有唐代石刻造像(另有一尊明代石刻佛像),但绝非地处城西北的大同景沟石笋山摩崖造像及寺庙遗址,而且当年的寺庙也不叫“石笋寺”。胡立嘉先生在《西屋杂记·石笋山与石笋寺正误》中已作过考证。不过,石笋山曾经有过的寺庙可能也不是“常乐寺”而应该为“九顶寺”。民国《邛崃县志·寺塔桥渡记》记载:“大兴场寺院古今异名者多……古常乐寺,明弘治时僧庙也……旧志:九顶寺在邛西九十里,明建。”至于“常乐寺”的位置志书上没有载明,而志书所述“九顶寺”的方位、距离则与石笋山位置大体相符,而且,大同场镇(即大兴场)周边之人一直把远眺如锯齿般的连山叫作九顶山,其方位就在石笋山一带。所以,石笋山之古寺应为“九顶寺”,可惜没有更为准确的相关史料记载。
从大同古镇由北而西行,青山蜿蜒,山路盘曲,直到一西北——东南斜向耸立的山峦绝壁处,便是石笋山石窟所在。因其对面山峰突兀卓然,状似春笋,故名石笋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即知晓有石笋山佛刻造像,但因其地处交通不便的深山之中,一直到2006年才得前往拜谒。
石笋山摩崖造像依势上下两层斜向排列,现存造像33龛、700多尊。但不知为何人主持开凿,仅29号龛侧有一段漫漶不清的文字:“石笋山菩提释迦二像龛并铭……大历三年二月十五日”(768年),凿刻年代早于花置寺、磐陀寺。其32龛下又有“乾德三年九月九日思安生俗游”题记,当为前蜀乾德三年(921)或宋乾德三年(965)的游者所记。其造像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半圆雕,“一佛二菩萨”、“净土变”、“飞天”等为其中精华,部分造像收录《中国美术大全·四川石窟卷》。
这里最具魅力而让人震撼的是31至33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造像。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之法身)端坐莲台,髻拥青螺,双手施禅定印,慈祥雍容,尽显大唐气象。阿难、迦叶分列两侧;普贤菩萨骑白象于左侧,文殊菩萨坐青狮于右侧,其下举莲花童子形神毕肖。毗沙门天王高约4米,身披甲胄,脚踩夜叉,右手叉腰,左手托塔,威风凛凛,另一天王赳赳雄武,曲尽勇猛可畏之势,与龛沿肌肉怒突,面目狰狞的力士互为呼应。在唐时,毗沙门天王崇拜曾兴盛一时,城楼军营皆有庙建,甚至连军旗上都有其威武形象。
观音造像在多龛造像中都有出现,体态婀娜而健美,面像雍容而妩媚。在表现形式上,虽然也有“S”造型或亭亭玉立之势,但出现了身躯稍稍倾侧的姿态变化,轻柔的披巾璎珞由左肩下垂,经左胯横贯两腿,自然地一垂一绕,呈现出更加生动流畅的线型。而“飞天”头髻高挽,裙带飘舞,半裸而飞,轻盈动人。其所刻的供养人(10)也是有立有坐,体态各异,丰颐而又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石笋山佛刻造像技法及风格同花置寺、磐陀寺佛刻造像一样,是盛唐的继承与演进,并形成了一种带有流派色彩的风格。
20号龛是“维摩经变”,文殊菩萨趺坐于左壁莲台之上,维摩端坐于右壁厢,二人作觑面问难与解辩之状。正中的诸佛弟子身体微微前倾,似在屏息静听,情景生动逼真。其余部分分上中下三层,雕刻《维摩诘经》相关故事场景。正壁中间有阙形城楼,脊上有奔马飞象,其垂檐门楼翘角上,还有飞天降临……而大门前的五位官人正在拱手施礼呢。真一个佛国净土与人间俗世相融的婆娑世界!
“净土变”在4号、6号龛。其6号龛为代表性精品之作: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中央,七宝莲池中满是黄金、白银、玛瑙、琥珀之类;殿宇塔刹、楼台轩榭等又以回廊相连,各色人物或徒步游走,或伸腰展臂。其下部雕有“划船图”:船尾隐于桥洞而船头高昂,三个船夫或仰头蹬腿,或弓腰埋头,或扭身拱背,正合力划船渡河。而船上所坐之人则沉浸在两岸敲锣打鼓、空翻跟头的各式杂耍之中,一副怡然自乐情状,形神兼备,动感十足。这里刻画的是佛国极乐世界,反映的却是唐时社会风情。而同样表现仙界与尘世生活场景的第4龛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右壁中央那位只穿亵裤、身体微侧的裸体女子,应当是勾栏妓女一类人物,这恐怕就不仅是唐代世情的一种间接呈现,而更是对佛教教义的一种深刻诠释:佛者怜悯天下众生,不管其身世如何,只要放下执念,诚心向佛,皆是佛门弟子!所以,即便地势偏远,也能广聚善缘哉。
如今的石笋山,道路通达,青山满目,早已不是当年的僻远之地,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无不惊叹于田园风光与历史人文之美。
于此,我不禁又想起一桩轶事:那是一个正下着大雨的夏日午后,领导打电话说正好有时间,要到石笋山去看看。我随即请胡立嘉先生、何吉民先生一道陪同前往。刚到大同场镇,雨就小了许多,虽然一路崎岖泥泞,总算安全到达石笋山下,天上的雨也停了。一行人随胡立嘉先生边看边讲解,来到毗卢遮那佛龛时,满是乌云的天空突然一道金灿灿的阳光照将下来,恰好落在大佛及领导身上。不过一二十秒钟时间,立马又是乌云满天,山雨欲来。这让我们都大感神奇,莫名惊讶!
之后不久,领导认真研究了相关建议意见,决定实施石笋山道路的维修改造,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利于文物保护展示。而路还没有竣工领导即调离邛崃,但依然挂念着石笋山的道路建设,还专门打电话问及此事,而谈到曾经的相与共事,更是颇多感慨:得遇富有情怀之人尤其是具有人文精神的领导,那真正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和幸福呵!
是以为记矣。
注释: (1)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是故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继路段。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和蜀郡同称“天府之国”,两地人民相互交往的路线通称“蜀道”或“秦蜀栈道”,金牛道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叫五丁道、剑阁道、蜀栈、南栈。(2):《花置寺新造无量诸佛石龛像记》:据《四川通志》记载,唐代及宋代重刻之碑为:《大唐邛州临邛县花置寺新造无量诸佛石龛像记》,而现成碑记为:《大唐嘉定州邛县花置寺新造无量诸佛石龛像记》,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再重刻的,因为此时邛州降为了邛县,属嘉定州(乐山)管辖。(3)章敬寺:《唐会要》记载:“章敬寺,通化门外。大历二年(767)七月十九日,内侍鱼朝恩请以城东庄为章敬皇后立为寺。因拆歌舒翰宅,及曲江百司看屋及观风楼造焉。”《长安志•郭外》载:“大历元年作章敬寺于长安之东门。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次年正月,代宗亲临该寺,度僧尼千人。唐贞元七年(791)七月,德宗与群臣在该寺唱和,德宗有《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权德舆有《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4)背光:指佛教诸佛像背后的光圈或装饰图案。一般在佛和菩萨的头部和身后。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又称佛光、圆光、光相等。背光是佛“三十二相”中“眉间白毫”和“长光一丈相”的体现。背光的含义是表示佛光普照四方,所以是佛本体的一部分,从不单独出现。(5)藻井: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纹饰样,所以称为“藻井”。(6)净土变:佛教画名,又称“西方净土变”。佛家谓“五浊不染,故曰净土”,以佛所居之世界为净土,与世俗众生所居秽土相对称。依据净土宗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创作的变相画称“净土变”,包括雕刻、绘画。经变即是佛教经典的“变现”,也叫变相。每一“变”中含若干“品”,每个“品”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以把文字的东西转化为图像的东西,加深信众对佛理的直观理解。(7)靖国改元:宋代年号,即1101年。(8)石塔寺石塔:又叫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建于南宋乾道9年(1173),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用红砂岩石砌筑,为13层密檐式,外廓呈棱柱形,通高约17米。其第一层塔身设宽大四方形檐,尤其是高大须弥座上设附阶为国内古塔所罕见,唯安徽歙县十寺塔可与之媲美。(9)歇山式: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外观似硬山顶(即屋顶有一条直脊和四条垂脊)与庑殿顶(即顶为“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或戗脊等五脊组成。等级高于歇山式)的结合。上部如硬山顶,两山面垂直,与前后坡构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俗称九脊殿。(10)供养人:指因信仰某种宗教如佛教而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也是佛教徒为修建功德自我示意的造像。
1谢道韫 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
2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到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蔡邑)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膻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3李清照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著名词作有: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17岁丧夫。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白头吟》:
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取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