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桂南会战开打,为了把中国的出海口全部打掉,断掉中国海外运输通道,日军占领了中国南宁。令人意外的是,接下来日军没有继续深入广西腹地,而是主动找到了白崇禧。这是因为白崇禧有汉奸相?看起来并不像。那日军为什么会诱降白崇禧呢?因为他们曾经有过合作。
1939年桂南会战开始后,日军凭借海空军优势在钦州湾登陆后咄咄逼人,占领了中国广西的省会南宁。由于南宁的丢失,老蒋决定以白崇禧为总指挥,任命他为桂林行营主任反攻南宁。南宁是中国重要出海口,南宁的丢失将另抗战更加艰难。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开始动了诱降白崇禧的念头。
其实白崇禧和日军也不算完全不相识。事情还是要从1935年说起,那个时候日军还没有开始全面侵华。而此时老蒋的那套“攘外必先安内”除了搞红军,也搞到了白崇禧的头上。由于老蒋在国内到处打击,日本人找到了白崇禧。此时桂系受到老蒋的威胁,又没有老蒋这么有钱,就接受了日本人的援助。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桂系建立了空军,培训了200多名飞行员还拥有了60多架飞机。
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老蒋开始对桂系动手。老蒋也是不怕死,后面是日军在华北搞摩擦,他还想动白崇禧和陈济棠。随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和陈济棠的粤军联合起来反蒋。老蒋的中央军别看气势汹汹,桂军一直都有广西狼兵之称。战事可不像老蒋想的那么轻松。
而随后舆论开始朝有利于桂系和粤系的方向发展。老蒋再次被不抗日光打内战给推到了风口浪尖。由于老蒋国内名声太臭,被各界人士声讨。最后两广与中央和谈,老蒋的中央军停止对两广进攻一致抗日,而桂系则放弃与日军合作。
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经过一系列大战,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而在1939年的桂南会战中,白崇禧再次与日军打交道。而这一次日军也觉得可以争取一下白崇禧。于是派出了当年在桂系当教官的中井到白崇禧那里游说。此时日本人也不傻,他们也不是直统统就来的。当时白崇禧建议把自己的桂军调过来发动南宁反攻战。但是老蒋的气量大家都懂,军队是派过来的,不过是中央军。由于中央军势力的渗透,给了日本人机会。
在游说的过程中,中井承诺只要李宗仁和白崇禧跟日军合作,就可以获得独立。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连老蒋都不敢明目张胆打压地方势力。国难当头,白崇禧和李宗仁还是比较清醒的。直接说:“你们日本国内资源即将耗尽,再打下去失败的一定是你们。”于是,中井又被礼送回去。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日军给白崇禧写了一封信,如果不合作就将继续进攻。这正好符合白崇禧的意思,白崇禧指挥部队出昆仑关与日军展开决战。
白崇禧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精通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后来,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且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白崇禧(1877年-1961年),字友云,号觉民,湖南省湘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将领,曾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少将。
在日本留学期间,白崇禧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日本期间,还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护国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白崇禧的家族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据考证,白崇禧的祖先是明朝宦官白彦芳的后代。白彦芳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他在宫廷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曾被封为“东厂千户”,并参与了多次政治斗争。白彦芳的后代在明朝末年时迁居湘阴县,定居下来。
回国后,白崇禧加入了国民党,并且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曾经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并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华。
白崇禧晚年暴亡虽然并没有史书记载具体的原因,但是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上可以推测出白崇禧的死亡明显是被人暗害,至于这个人选其实都不用多说,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受到蒋介石高官诱惑的白崇禧当国民党失败的时候,白崇禧作为蒋介石的谋士自然知道远离蒋介石才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可惜的是当蒋介石承诺他来之后给他一个高官当当的时候他心动了。所以在明知不可为的时候依然决定来到老蒋身边,自此狼入虎口,再也没有以往的风光。
一入台湾再也没有自由身刚开始老蒋对白崇禧还是比较和蔼可亲的,毕竟还要用他来制衡李宗仁。但是当在美国的李宗仁公开的反对老蒋的再次上任之后白崇禧的处境就变得摇摇欲坠了。此时的白崇禧身边根本就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再加上老蒋明里暗里的排挤,所以白崇禧心中也是很难过。
到最后老蒋的排挤已经达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甚至还直接的派人弹劾白崇禧。当白崇禧想要找人来自己家下棋的时候也要经过里三层外三层的盘问,更别说当他离开自己家的时候甚至还有人公开的刺杀他。
突然暴毙其中疑点重重白崇禧在死亡的时候可以说完全没有征兆,他根本就没有任何身体上面的不舒服,直接暴毙。那么说他是死于急病显然并不可能,要知道虽然说白崇禧一直心情郁闷,但是也知道小命重要。再加上当初在出门的时候还有人公开的想要用火车撞死他,这样看来他最终的死亡很可能就是被人暗害。
要知道当时的白崇禧虽然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更对有心人也没有威胁,但是这也架不住有些人看见他就讨厌,巴不得把他除之而后快。所以他的死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自从**《绝命后卫师》上映后,很多人开始知道了长征中造成中央红军巨大损失的湘江之战,但是,对这场战役的过程和艰难程度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浴血之战。
战前态势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9700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人。虽然沿途红军扩红征召了部分新兵,到达湘江边上时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加上军委纵队也就剩七万人左右。眼前,是国民党布置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当时红军的态势是,后面是中央军周浑元部及粤军的四个师;北面是湘军何健部的四个师(缺一个旅)及四个补充团、三个保安团,湘军后面还有中央军薛岳的五个师;南面是桂系白崇禧指挥的桂军第七军、第十五军以及八个保安团。
当时中央军的如意算盘是驱赶红军进入西南诸省,逼迫地方军阀与红军血拼相互消耗,然后中央军顺势追击,这样既剿灭了红军又平定了西南;当时桂系的态度是阻止红军进入广西腹地,同时阻止中央军进入广西,而且,桂系在南京的卧底也将蒋的图谋密报给了白崇禧。于是,白崇禧向蒋介石发报要撤出全州,防务交给湘军何健,11月22日,蒋复电同意,没等到湘军接防,当天夜里白崇禧就将桂军主力撤出全州、兴安、灌阳,主力部署到兴安以南一百公里的恭城。仅仅在全州留下两个营,兴安、灌阳各留一个团。而湘军在接到蒋介石接防命令后也是一拖再拖,直到27日才进入全州县城(距离红军渡湘江的界首渡口五十公里),但在进入全州后又停止南下。
从11月22日桂军撤离到12月1日桂军占领湘江各渡口,长达9天时间在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大开。白崇禧在湘江战役中对红军实行的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策略,桂军内部当时有两种意见,一个是第四天开始出击,预计能截留红军尾部较大部分;另一种意见是等到第五天再出击,能截留少量掉队红军。然而,此时的中央军事上由王明派来的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把持,这两个人一个是年轻的书生,一个是没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又没什么天分只会纸上谈兵的班排长水平的“军事家”,结果是红军行动迟疑不决拖拖拉拉。
当时白崇禧和何健都判断红军主力两三天就能渡过湘江,湘军的目的是将红军往广西赶不让进入湖南,而桂军是想让红军快点离开。但是红军行动的迟缓让桂系以为红军是想滞留广西,于是,27日后湘、桂两军都向红军发起了凶悍的进攻。
白崇禧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他多谋善断,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连毛泽东都评价他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
北伐中,白崇禧的指挥才能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龙潭战役。龙潭战役是北伐中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役,是一次血战。压迫敌人丧失战斗意志。此役基本上消灭孙传芳的部队。行政院长谭延闿写了一副对联送给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白崇禧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而这句话可以说并非过奖。(多次与白崇禧交手的林彪评价)
白崇禧一生只娶了她这么一个女人,
与其他国民党高官动不动就迎娶三妻四妾相比,
这实属罕见。
这位民国奇女子,
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
01
媒妁之言定姻缘
马佩璋,1903年生于桂林的一家书香门第,
曾就读于桂林女子师范学校,
父亲马健卿,母亲骆氏。
父亲自幼饱读诗书,是清末贡生,
曾任湖南永明县知事、民国初回广西任兴安县县长、广西银行常务董事等职,
是桂林颇具名望的绅士。
桂林青山绿水环绕,
家庭书香浸润熏陶,
马佩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大家闺秀,
亭亭玉立,秀外慧中,是桂林有名的美人。
马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上门说媒的人络绎不绝,
快将马家的门槛都给踏烂了,
而父亲马健卿的择婿标准却极严格,
这一才貌兼备、品学兼优的掌上明珠,
一定要找一个以后有一番作为的可靠男人才行。
而且马家是回族家庭,
回教有非教不通婚的规矩,
这让马家择婿范围就更小了。
而眼看女儿马佩璋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
却没有满意的女婿人选,
这着实让马家上下犯难。
这时一位广西战场上的军官引起了马佩璋的注意,
此人就是白崇禧。
1924年白崇禧与李宗仁合作,
打败了实力雄厚的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
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
这一战让白崇禧名声大噪,
马健卿也看中了这位新桂系的风云人物,
便动起了招贤纳婿的念头。
虽说白崇禧在桂林已小有名气,
但毕竟是出身于农村家庭,
论家族地位,
两家并不算门当户对,
如果两家结缘马佩璋就算是下嫁了,
所以马健卿必须要亲自对这个女婿人选过目,
看看他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标准。
据白崇禧儿子白先勇的描述,
他的外公会相法,
见到白崇禧后对他评价甚高:
“此人一表人才,器宇不凡,有宰相命,
而且同属回族,甚喜甚喜。”
就这样,马家主动央人做媒,
由白崇禧族兄白崇临为白崇禧与马佩璋做“保亲”牵线。
儿子能娶到在桂林的名门望族、马氏的掌上明珠,
白崇禧年过70的老母亲也非常满意这门亲事。
双方择定1925年2月27日(回族吉庆日),
在桂林市府前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婚礼。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一桩美满的姻缘就这样促成了。
白崇禧的母亲由于年事已高,
从郊区赶过来腿脚不方便,
便没有出席儿子的婚礼。
几天后白崇禧携新婚妻子回乡探亲,
马佩璋这才拜见了自己的婆婆。
通过几天的相处,
白崇禧的母亲感到这位儿媳妇虽是富家**,
但对老人体贴,对姑嫂很有礼貌,
相处得非常和睦,
老人家不断称赞儿媳妇贤惠温顺。
02
战火笃定夫妻情
桂林郊外的田园风光秀丽无比,
也让这对新婚夫妇享受了几天惬意的日子。
然而这难得的安逸时光很快就被打破,
白崇禧的参谋官前来报告,
云南军阀出兵广西,
大军围逼柳州,
必须要白崇禧前去营救,
军情如火情,
白崇禧只能放下新婚妻子与母亲奔赴前线。
白崇禧走后一天,
马佩璋便坐轿子返回桂林,
此时,曾被白崇禧打败的桂系旧军阀趁机偷袭桂林,
攻占桂林后直指白崇禧夫人马佩璋,
全城悬赏报告马佩璋下落的人,
最后全城搜捕也没有看到马佩璋的人影。
马佩璋利用军阀入城时的混乱伪装成农妇的样子,
逃到中山中路119号的道生医院。
医院由英国圣公会女传教士柏德贞所办,
旧军阀对外国人办的医院不敢入内搜查,
马佩璋最后才逃过一劫。
在柳州解围后白崇禧帅兵援救桂林,
进入桂林城后他抛下部队直奔医院,
新婚夫妻劫后相见悲喜交集,
但也加深了对方在彼此心中的分量,
患难夫妻更加笃定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在战乱的年代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实属不易,
但这打不倒马佩璋,
反倒更彰显出她的女性大智慧—— 有勇有智,无畏战争纷乱,
一心挂念丈夫安危,
多次带领家人逃难。
据白先勇的描述:
“在北伐和抗战时期,几次逃难都是母亲带着全家,母亲带着大批人马——年龄最大的有九十多岁的奶奶,最小的未满月的弟弟,八十多个人由母亲带着逃到重庆。一度误传父亲跟孙传芳激战时阵亡,母亲不相信,独自在兵荒马乱中穿越枪林弹雨寻找父亲,从上海一直找到南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结婚两年后的1927年,
马佩璋听闻白崇禧在龙潭战役中“阵亡”了,
如此噩耗对马佩璋来说简直是晴空霹雳,
但消息不知真假,
身处上海的马佩璋坐不住了,
执意要到战火前线南京一探究竟。
马佩璋找到了表哥马竟强,
要求表哥开车带自己去南京,
表哥劝其说:
“现在上海到南京的这条路上很乱,
逃兵、土匪到处都是,
何况南京现在的战况不明,
我们还是再等等吧。”
但是思夫心切的马佩璋说:
“你不带我去,我自己去。”
最后劝说无果,
表哥马竟强只能开车载她去南京。
在路上他们遭到孙传芳的乱兵围车,
智勇的马佩璋大喊表哥“开枪”,
趁乱冲出了重围。
据后来白先勇的描述,
马佩璋甚至还爬过战壕,
才冲出了防锁线,
头上的流弹满天飞,
经历九死一生马佩璋最终抵达南京,
得知白崇禧没有死后,
她心中的石头才最终落下。
白崇禧得知夫人马佩璋是冒着枪林弹雨到南京寻自己,
二话不说紧紧将妻子抱入怀里。
在经历了两次危险之后,
白崇禧暗下决心,
以后北伐的路上都要带上妻子。
03
一心甘做大将背后的平凡女人
婚后马佩璋生育了10个子女:7子3女,
丈夫在外连年征战,
家中子女的养育及大小事自然由妻子马佩璋操持,
照顾一个近百人庞大家族,
这个担子着实不小,
但对马佩璋来说都不在话下。
1944年,白崇禧母亲马太夫人九十大寿,
马佩璋一手策划,操办了这场寿宴。
在白崇禧老家广西桂县私邸内,
灯火辉煌、红烛摇曳,摆席三天,
并搭台邀请桂剧皇后小金凤、桂剧名角露凝香演唱《打金枝》,
白崇禧平日生活简朴、不喜排场,
但对这次妻子的安排却非常欣喜。
寿宴当天,马太夫人精神抖擞地坐在寿椅上,
内心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对儿媳妇这一手操办的寿宴感到十分满意。
马佩璋深居简出、作风低调,
一心甘做大将背后的平凡女人。
作为国民党高官夫人,
她并不热衷于政治,
抗战期间,
她曾多次拒绝担任妇女代表、“国大代表”等职务的邀请,
而是选择在家中替白崇禧操持家事,
把白家一家老小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
到了台湾之后,
她除了每年应邀参加宋美龄的晚宴外,
其他应酬一概托病推辞,
被称之为冬日里的“傲霜枝”。
在台湾的日子虽清贫大不如从前,
但一家人却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和、团聚。
夫妻俩的感情非常融洽,
白先勇回忆父母时说:
“我父母关系很好,
我父亲是个性强悍的人,
但是他谦让我妈妈,
吵架了,我妈妈撒点‘老娇’,
他就让了。”
不幸的是,在1962年12月4日,
马佩璋因高血压症逝世于台北一家医院,终年59岁。
年老丧妻对白崇禧是重大一击,
这对相互陪伴了30多年的患难夫妻,
就这样永久诀别了。
据说,在夫人下葬的那一天,
“白将军眼泪几乎没有断过”,
可见哀痛之深。
马佩璋被安葬于台北近郊六张犁回教公墓,
按照回教规矩,
亡者40天内家属须于每日清晨到墓前诵经祈祷。
白崇禧以69岁高龄,
每日必躬率儿孙辈准时前往夫人墓前念经,
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见者无不为之动容。
与其他国民党高官动不动就迎娶三妻四妾相比,
马佩璋是白崇禧一生唯一的妻子。
在战火纷乱的年代相携相伴,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这令人无限感动的故事,却道出了爱情中最平凡的形态。白崇禧戎马半生,马佩璋携子相随,曾经的富家**嫁做人妇后,努力让自己成长蜕变,为爱人奋不顾身,为家庭独当一面,爱真正的伟大或许就源自它平凡的付出与相互扶持。
-END-
近代史上最被高估的人——白崇禧。白崇禧常常被人夸做“小诸葛”,自称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然而人们说起白崇禧来,就立刻能举出国民革命北伐、台儿庄战役、四平战役、青树坪战役等例子来。可是,这几个例子实在是有些经不起推敲。
1,国民革命北伐,白崇禧始终不是主角。北伐第一阶段,白崇禧担任第七军的参谋长,既不是军事主官,也不能调度各军,作用实在有限。北洋军队的军阀混战,本来就是朝天放枪的银样镴枪头,被***为先锋的国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实属正常。
2,台儿庄战役,白崇禧没得青天白日勋章。台儿庄战役,主要将领为李宗仁、王铭章、汤恩伯、庞炳勋、张自忠等人,这些人在战后都得了青天白日勋章,白崇禧却没有,可见白崇禧在这场战役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大。
3,四平战役,白崇禧是国防部长,坐镇中央,远隔万里。四平战役和白崇禧有两个微弱联系,一个是1946年5月16日作为国防部长到东北督战,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等将领一举击溃优势兵力的东北野战军,第二个是白崇禧儿子说白崇禧曾要求老蒋乘胜追击,把东野赶出黑龙江。一个四平战役,足以打造白崇禧、杜聿明孙立人和廖耀湘等一众名将,然而真正负责四平守城的陈明仁上将却没人说,只是因为陈明仁后来参加湖南起义,成了解放军上将。至于白崇禧儿子的事后诸葛亮,更不能听。
4,青树坪战役。青树坪战役,说白了是钟伟49军轻敌冒进被桂军围攻,可是在消息不通给养不足的情况下,49军146师被桂军最精锐的3个师围攻一整天,最后在145师接应之下脱离战场。桂军的战斗力实在弱爆了。最搞笑的是衡宝战役,解放军的军令是——先到的指挥后到的,于是团长指挥师长,师长指挥军长,桂军整个三兵团一下子全军覆没。最关键的是,白崇禧并没有参与青树坪战役。
纵观白崇禧的一生,主要有两次作为军事主官,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生病,白崇禧担任第五战区总司令,第二次是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司令,主管华中五省战事。作为第五战区总司令期间,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倒是把大别山建设成桂军总基地,后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现无法扎根。
那咱就说说担任华中剿总司令期间他做了些啥事情。白崇禧做华中剿总总司令,是从国防部长位置上下来的,自然不好受。当初当国防部长时,白崇禧就要求统一指挥华中华中两个战区,可是老蒋愣是不同意。现在,老蒋想让白崇禧担任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的司令,白崇禧却拒绝了。
白崇禧拒绝的原因只有两条
第一条是华东的大部分兵团司令和军长,都是黄埔系的骄兵悍将,如孙元良、邱清泉等,除了蒋介石,谁也不听,去了也指挥不动,还不如不去。
第二条,则是李宗仁给他打电话,想要挤掉老蒋自己当总统。基于第二条原因,白崇禧不仅不打算指挥淮海战役还打算给淮海战役添堵。当时华野和中野已经统一指挥,白崇禧的华中压力大减,老蒋就让隶属于华中的黄维兵团、张滏兵团调入淮海战场。白崇禧说,黄维兵团是你的,去吧,张滏兵团是桂系的,不能给你!
于是黄维兵团刚一出门,就被中野围在了双堆集,陈诚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土木系,一下子全败光了。于是老蒋准备把隶属于华中的宋希濂兵团调入淮海战场。宋希濂兵团下辖第二 、二十、二十八军都是全美械的中央嫡系军,开到武汉被白崇禧百般阻拦,等淮海战役结束,也没能投入战场。
而在淮海战役前,华中战场的襄樊战役,襄樊绥靖区川军三个军21万人,被中野6纵全歼,中野伤亡仅600多人,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奇悉数被俘虏。康泽向白崇禧求援,白崇禧说电话信号不好,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说共军阻击太顽强。白崇禧就这样给老蒋添堵,最后居然还敢跟着去台湾,只因为还做着当”行政院长“的美梦。白崇禧到台湾,拥立老蒋复位总统。1950年白崇禧在台湾给美国的民国总统李宗仁发电报,劝他辞去总统职位,仍然担任副总统,让老蒋当总统。李宗仁则是发表公开信谴责老蒋复位总统违反宪法。
当老蒋坐稳台湾的小江山后,开始了对老白的迫害,把国军战败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伪国大代表责向白崇禧:“不知当时华中统帅临去之日 , 曾凭壕守过一夜否 数十万之众 , 曾对敌放过一弹否 ” 仿佛白崇禧一枪不放丢了全中国一样。事实却是,白崇禧是个老实人。老蒋下台后曾用大批黄金收买白崇禧,白崇禧却用这些黄金当作军费抵御解放军。
如今,老蒋的支持者们骂白崇禧“ 实与安禄 山之截留河北 岁贡 、 吴王之把持山东盐铁 , 如出一辙 ” , “ 上列金银 , 为数甚巨 , 究何所属 , 抑或朋 分 。 ” 1965年,李宗仁回归大陆,老蒋也在不需要白崇禧帮他争取美国舆论支持,与李宗仁隔空骂战了。最终,在台湾特务部门的安排下,白崇禧死在了家中。
原来白崇禧的夫人去世,他本人人老心旺,心里很寂寞,便与身边的护士日久生情,与护士谈起了恋爱。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好一点,白崇禧就找人去买壮阳药,当白崇禧找人去中医处拿药时让保密局的人知道了。蒋介石下令让医生在给白崇禧的药方中下的药力猛一点。 于是白崇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每每都用药来泡酒,在药酒中得到了不少助力,有返老还童之感,与身边的护士来往次数更加频繁 了。
1966 年 12 月 1 日,张**再度前往白崇禧官邸留宿。第二天上午,白崇禧便死在自己的家中,死时身体裸露在床上。白崇禧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1948年11月8日,奉蒋介石命令,黄维率领国民党第12兵团向徐州出发,意在挽回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颓势。
因黄维长期在南京总部工作,缺乏战场经验导致贻误战机,他们被一路追击,落入了设好的袋形阵地,被我军围困在双堆集地区(时属安徽宿县)。
彼时双堆集地区的农民们已结束秋收,离开了村庄。除了两个30多米高的土堆,双堆集就是片开阔荒芜的平原,既无地理屏障可依,也无粮草可补。
危困之际,战风强悍的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于同年12月初乘坐专机前往双堆集战场指挥战斗。
黄维,被任命为第12兵团司令,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因十分听话甚得蒋介石的信赖。他本是新制军官学校的校长,不上战场多年,正准备在武汉建立一所中国的西点军校。
让黄维成为司令,颇有“请个书生当将军”的意味。国民党军中最适合的人是素有名望的胡琏,当时国民党内大家都对此心知肚明。
因为第12兵团虽然由4个军队(第10军、第14军、第18军和第85军)和1个纵队(第13绥靖区王凌云部的第2、15军)组成,但其中第18军才是兵团核心主力,是嫡系中的嫡系,被称为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而第18军的老军长正是胡琏。
我军著名的“三杨”之一杨勇将军说过:“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也不愿俘虏十个黄维。”足以证明胡琏和黄维的差别,在司令的任命上,孰优孰劣一眼便知。
蒋介石最终选择黄维,委屈胡琏做副司令,说到底还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严重。白崇禧素来不喜欢作风泼辣剽悍的胡琏。也有台湾资料认为即使没有白崇禧的反对干预,蒋介石也不大愿意用胡琏,因为他没有黄维听话。
正是这项任命失误,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问题,使得第12兵团一步一步成为了瓮中被捉的那只鳖。
起先,黄维深知任命之缘由,自知难以服众,尤其是面对胡琏的老部下。他甚至为了安抚大家,公开表示不会当司令员太久,总会交给胡琏的。却不知这话非但无用,反而更加扰乱本就离散的军心。
由于无法和兵团中老资格打成一片,黄维启用的幕僚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参谋。像曾跟随胡琏征战多年的第18军参谋萧锐、时任第18军的军长杨伯涛等人,很难在作战意见上获得黄维的认可。
时年11月18日,萧锐、杨伯涛都建议以蒙城为据点,稳扎稳打,既能向东推进,又能保证后方供给。但黄维只听蒋介石的“圣命”,没做任何争取,就放弃了蒙城,为后期的供给埋下巨大隐患。
至11月20日,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路线开始逐渐进入我军布置的袋形阵地,黄维和杨伯涛当即皆有所意识。 杨伯涛立马建议应该加紧行军赶到80华里外的固镇,取得补给,还能和李延年会师互为协同配合。
黄维缺乏作战经验,不晓得时间紧迫,只知道等待圣命批准。
当时通信也差,然而他等了1天仍未下达前往固镇的命令。就是这至关重要的一天,敌方未动,我军已先行一步,到24日凌晨,我军合围之势便都已部署完毕,将黄维兵团围困在了双堆集。
自20日到24日的这短短五天中,黄维兵团因将令不明、辎重繁多、人马杂沓,在前去固镇的路上来来回回,导致十万大军行进混乱,道路堵塞时有发生。
为了夺路,甚至出现18军前去85军部队叫骂的情况。
直到26日,蒋介石才意识到第12兵团陷入绝境,他要求黄维去攻打固镇,以同李延年部队会和,然为时已晚。先后错过蒙城、固镇等重地,失去供给和援军,黄维兵团再无机会接近固镇。
此时黄维依然心存侥幸,有资料显示他到达双堆集后,曾下达军令:“休整一日,27日再全线向东出击。”
彼时,胡琏在哪里呢?他做了副司令,且心中不太快活。10月底,又恰逢老父亲在汉口病重逝世,就告了假回去给父亲治丧。
按理来说,战事吃紧,办完丧事,他该立马回到第12兵团,可他却要去上海治牙。早年因被子弹穿过双颊,他的牙齿有所损伤。
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地下党员郭汝瑰曾回忆道,11月22日,他去劝胡琏随军前行,胡仍不同意,还是到上海去了。好几天后,得知战况急转直下,胡琏才匆忙赶回前线救火。
我军在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邓小平的指挥下,派出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可谓日夜兼程,并对第12兵团两翼猛冲猛追,就是为了合围黄维在方圆不到20里的双堆集。
双堆集是一个小县城,因其北面的平谷堆、南面的尖谷堆而得名,两个土堆高度只有约30多米。11月下旬的淮北平原,庄稼早已收割,百十来户人家也早就人去楼空,村子里什么都没有。
每到白天,看着如此开阔荒凉、毫无遮蔽的地形,国民党军队不由感觉一阵惶恐。与此同时,我军正在加速掘壕前进,日日向第12兵团的阵地推进。
如果从天空中俯瞰这片双堆集平原,就如同看到一条条蜿蜒的巨蛇从四面八方,向着猎物紧紧逼近。
黄维兵团山穷水尽、弹尽粮绝,自11月27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双堆集实施空投补给。将士们抬头望向飞机扔下的物资时,有人不禁感叹:“投这些东西不济事,最好把胡老头投下来。”
“胡老头”说的就是原第18军军长、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然而就在他回来之前一天,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11月27日,时任第85军110师长廖运周自告奋勇,提议由自己带领110师队,代替其它部队,独自打先锋,为后面的部队打开缺口。
是日清晨,廖运周率领两个团共5000余人向外突围,顺利通过我军的封锁。
不过,第12兵团后面跟上的人马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他们遇到了我军炮火的顽强阻击。
原来,廖运周是一位具有20年党龄的地下党员,他的部队已记名于中部野战军第六纵建制下。廖运周的起义,无异于给黄维兵团为带来了沉重打击,官兵士气愈发低落颓败。
以上种种,不难发现,当胡琏抵达双堆集时,国民党军队正面临三大难题:我军围剿收紧、双堆集物资短缺、以及军心离散。
回到部队的当晚,胡琏召集部下开会,同时作出详细指示:
一、每军派两个团,共八个团全副武装正面攻击我军占领的村庄,攻下后拆木料、抢粮食;二、所有10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统归第18军指挥,以节省作战物资,集中攻击,力求弹无虚发。
为了死咬住还在做困兽之争的第12兵团,时年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总攻黄维兵团命令》。
这项命令将中野军和华野军重新整合,组成东、西、南三个攻击集团,从双堆集东、西、南三个方向力图全力歼灭第12兵团。
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
胡琏回到前线后,随即传达了蒋介石调兵增援作战的决心,要求大家死守双堆集,等到救援。
他的到来,似乎给绝境中的国民党军队将士们带来了“希望”,他们都盼望着这位能征惯战的老长官能继续曾经的辉煌战绩,带着他们再次冲破困境。
粟裕在获知胡琏空降双堆集的情报后,知道这位老对手重新接手第12兵团后,自然不会像黄维那样“纸上谈兵”,胡势必要发动更加激烈的战争态势。
粟裕下令再调我军3个纵队共计8万人左右,一定要捉住到手的瓮中之鳖。
胡琏集中了剩下的装甲部队,在轰炸机的掩护拼死突围,多次和我军发生阵地争夺,而其中最为血腥惨烈的一场战争就发生在大王庄。
大王庄是一个不到20户的小村庄,离黄维、胡琏所在的第12兵团司令部只有5公里,位于其西南侧。可想而知,这个地理位置对国民党军队来何等重要,一旦大王庄失守,国民党军队西南侧的防线就会溃败。
胡琏把第18军33团部署到大王庄,严令团长陆志家死守大王庄。33团号全团3000多人,全部由第18军的老兵组成,号称“老虎团”。
他们素来军纪严明、军心团结、军事素养了得,可谓勇猛无双,据说抗战时连日军都畏惧他们。
同样,我军也十分明白大王庄的战略意义,要想拿到总攻的胜利,大王庄必须拿下。我军派出了华东野战军7纵队20师,师长是张怀忠。
时年12月9日下午6点30分,战斗打响了。
我军派出了20师的58、60团,在炮火的掩护下,经过40分钟的激战,顺利拿下了大王庄,拿掉了33团的团部和2个营,俘获了副团长以下700与人。
晚上8点10分,59团接替58、60团守备大王庄。
可大王庄的战斗并未结束,陆志家作为33团的团长,虽然被端了团部,但还尚有兵力,誓死也要夺回大王庄据点,完成老首长胡琏的嘱托。
第二天,即10日上午,战斗从10点30分打响,一直持续到夜里。敌军第18军派出的4个团对大王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我军58、60团伤亡惨重,一度只剩下守备的59团,被敌人的炮火逼到了大王庄的西南角,依然坚守阵地不退缩。
为了像钉子一样牢牢守住大王庄的阵地,59团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根据当时的参战将士、新四军老战士、时任华东野战军7纵队连长魏守满回忆,有千余名烈士牺牲,59团团长刑殿卿、政委舒少同志均光荣牺牲,可见伤亡之大。
南集团指挥王近山听闻后,迅速把中原野战军6纵46团调到了大王庄前来支援,58、60团在46团的掩护下,继续同敌军展开激烈争夺。
一时间,大王庄的房子都被夷为平地,看不到一处完好的房子,将士们鲜血染红了整个村庄,炮弹爆炸的声音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敌军33团反攻态势顽强,他们先用一整个连的建制反攻,等到整个连全部打完了,就用一整个营的建制去反攻,最后把后勤兵都派了上去,直到全军覆没。
三千国民党军队,无一幸免,33团团长陆志家被当场击毙。大王庄战斗使黄维、胡琏率领的第12兵团彻底丧失了西南侧的屏障,也粉碎了敌人的出逃幻想。
大王庄战斗结束后,大王庄旁边的小王庄,驻扎着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第85军的一个主力部队,看完大王庄的惨烈场战斗后,第85军第23师黄子华无心再战,带领师阵向我军投降。
黄子华的上级是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第85军军长吴绍周,而吴绍周统帅的第85军如今已经丢了两个师,沦为光杆司令。
胡琏于12月8日坐飞机到南京找到蒋介石求助援军和空军掩护,然而蒋介石只是邀请他饭后看**《文天祥》,其意已明。黄维希望胡琏留在南京,在后方为第12兵团谋求出路、安抚家属。胡琏只说了“临难勿苟免”,最后回到了双堆集。
蒋本同意空投“化学弹”,可11日、12日天气不好,国民党空军未能出动。
至12月13日,我军吹响总攻的号角,黄维和胡琏不再等待蒋介石的命令,率领残部逃出包围圈。胡琏、黄维和吴绍周分别乘坐三辆坦克突围,胡琏、黄维的两辆坦克先行通过一座桥后,桥被压坏,吴绍周的坦克便不能通过。
据说吴绍周索性和两个卫士从坦克里出来,坐到了一个玉皇庙门口,等待被俘。
后来,黄维的坦克也被俘获,只有胡琏竟逃过一劫。
12月15日夜12时,攻击双堆集的战斗宣告胜利结束。
我军活捉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兼第85军军长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至此,黄维兵团全军覆灭。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自1948年11月23日起至12月15日,共23天,是淮海战役三大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其意义之重不言而喻。
我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劣胜优,用顽强的决心和毅力,经过阻击、包围和歼灭三个阶段的浴血奋战,在双堆集地区歼灭了敌军。
从黄维第12兵团的快速覆灭中可以看到,即使不乏虎将如胡琏、不乏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依然无法拯救早已腐朽的蒋军。
潜伏在国民党军队高层中多年的***地下党员郭汝瑰在回忆中直接指出:“蒋军的战略失败,主观原因在于不知自己军队腐朽,客观原因在于脱离群众,丧失民心。”
[1]淮驹黄维兵团双堆集被歼经过[J]文史春秋,2010(06):49-59
[2]孙晓鸥黄维折戟双堆集 记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的覆没[J]湖北文史资料, 2000(01):91-95
[3]郭汝瑰淮海战役中我所知道的蒋军关键性决策(上)[J]军事 历史 , 1988(06):31-36
[4]罗山爱淮海战役中的胡琏与国民党12兵团[J]坦克装甲车辆, 2020(24):40-47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024008
[5]魏守满 淮海战役中我的战斗经历[C]//铁流——纪念淮海、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2008:177-18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