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所作所为。1934年10月10日,因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至11月13日,连续突破国民党军3道封锁线。这些封锁线并非同时建立,呈纵深梯次配置,而是随破随建。此时,国民党方面已经判断出中央红军欲前往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蒋介石遂于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 中央军 、湘军、桂军、粤军各部,力求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潇水以东地区。当时,国民党军各部的态势是:“第一路追剿军”司令官刘建绪指挥第16师、第63师、第62师、第19师第55旅,补充第1至第4团,保安第9、第21、第22团,集结黄沙河附近。“第二路追剿军”司令官薛岳指挥第59师、第90师、第92师、第93师和惠济支队,在零陵附近集结。“第三路追剿军”司令官周浑元,指挥第5师、第13师、第96师、第99师直趋道县,尾追中央红军。“第四路追剿军”司令官李云杰率第15师、第23师由嘉禾向宁远及其以南地区进击。“第五路追剿军”司令官李韫珩率第53师,经由临武、蓝山,向江华、永明前进,并与粤桂军保持联络。
桂军第15军夏威部,加强桂北各县民团,布防于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关,主力集结于灌阳县文市附近。桂军第7军廖磊部、第15军第45师及部分民团,布防于贺县、富川、钟山及恭城之龙虎关,主力则放在龙虎关方面。第7军独立团防守兴安县的界首。第24师第71团驻防咸水,守卫湘江。此外,数万粤军集结在粤北连州、星子一带,防备中央红军掉头入粤。蒋介石希望红军与湘、桂军迎面对撞,拼个两败俱伤,自己收渔翁之利,遂令第二、第三路“追剿军”的中央军嫡系放慢行程。桂军主将白崇禧侦知中央军与红军的距离从2日行程拉大到7天,便洞悉了蒋介石险恶用心。加之红9军团于11月21日占领江华,摆出一副准备深入广西腹地之势,白崇禧于当天决定除留1个团在灌阳,71团从咸水调守全州外,其他桂军军队全面后撤,退守桂北各关隘,既防红军入桂,又防中央军“假途灭虢”。如此一来,桂北全州、兴安、灌阳一带只有桂军3个团,从全州到兴安界首之间的百里湘江两岸,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防守,湘江防线洞开。这就是一些人津津乐道白崇禧“放了红军一马”的由来,只不过他们对桂军这个姿态究竟持续了几天避而不谈,也对其后桂军作战态度的改变视而不见。言归正传,桂军虽然一度收缩,但按说由湘军主力组成的“第一路追剿军”正集结在黄沙河地区,距全州仅25公里,距兴安界首也不过80多公里。如湘军立即行动,最迟到11月24日就重新封锁湘江。
不过,当何健要求“第二路追剿军”司令官薛岳接替湘军零陵、黄沙河防线,以便湘军南移接防时,却被薛岳以远来困顿为由断然拒绝了。何健指挥不动中央军,便从私利出发,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填补桂军留下空隙的命令,还电文往来,与蒋、桂两方扯皮打官司。非常可惜的是,由博古、李德把持的中革军委并没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天赐良机。迟至11月25日,才发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并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作为红军左、右前锋的红1、红3军团主力,立即疾驰向西。而携带着笨重辎重的军委纵队,继续缓慢前行。11月26日,中央军委纵队从永安关进入灌阳的桂岩,一天之内只走了8公里。此时的红1军团序列中的红15师(少共国际师)正配属红5军团行动。红1师2个团还在潇水打阻击,红2师并指挥红1师1个团,于11月27日凌晨由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后。红4团转向西南,于下午抵达界首渡口。留在此处的10余个当地民团望风而逃。红4团兵不血刃,便占领了这个湘江重要渡口。界首处的湘江不过百米宽,水流速较缓,水深及腰,可涉水而过。红4团利用找到的几只小船搭起了浮桥。林彪获悉后,一面向中革军委报告,一面令红5团沿江北上,希望能占领全州这个更大的渡口。非常可惜的是,桂军退守全州的桂军71团非常警觉,红5团没能在行进间袭占县城,便退守全州西南的觉山铺,掩护渡口安全。11月27日日终时,红1军团控制了界首以北30余公里的湘江两岸。其中有4个渡口,从北往南依次为屏山渡、大坪、凤凰嘴和界首。红8、9军团当日在三峰山受阻后,奉命改道向水车、文市前进。当天军委纵队从桂岩到达文市,行程仅6公里。由桂岩到最近的湘江渡点,不到80公里。如果中革军委下决心采取轻装急行军,一昼夜就可到达,全军仍可能以较小的损失渡过湘江。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博古、李德并未意识到危机正在降临,舍不得从苏区带出的那些坛坛罐罐,仍按部就班地缓缓而行。
11月27日这天,蒋介石获悉红军前锋已抵湘江,大为震惊,遂严令何健、白崇禧率部迅速出击。除薛岳部仍停在零陵附近外,其他几路“追剿军”也分别向道县、文市等地尾追红军。中央红军若与湘西红2、6军团会合,利益受损最大的是何健。因此他急令刘建绪的“第一路追剿军”直趋全州,然后向湘江上游沿岸攻击前进。与湘军相比,桂军虽也几近倾巢而出,但在具体的部署上,白崇禧却打起了小算盘。在他看来,总兵力只有3万人的桂军本钱小,与红军硬拼只会让蒋介石渔翁得利。因此他制定了一个“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作战方针。他估计红军既已夺得渡口,必全速渡江,按大部队每日行程40公里计算,红军后卫应在新圩一带。因此他将桂军一分为二,主力直扑距界首70公里的新圩“送客”。另一路从桂林直扑兴安,预计29日赶到界首“送客”。28日这天,担任中央红军右翼先锋的红3军团,以红4师、红5师、红6师的序列前进。前锋红4师已渡过湘江接手了界首防务。红5师师长李天佑率红14、15团位于新圩,13团在白塘附近。第6师则担任左翼侧后卫。白崇禧过高估计了中央红军当时的行军速度。当桂军第15军44师、第7军24师和第45师134团赶到新圩“送客”时,实际上是在拦击红军行军纵队的“腰眼”。新圩一失,红军将被“腰斩”,因此李天佑率红14、15团在新圩誓死抗击桂军。桂军在“尽快送客”的指导思想下,同样拼得很凶。11月29日这天,红5师继续在新圩死死顶住桂军的疯狂进攻。桂军第15军第43师和第7军独立团也抵达距界首仅5公里的光华铺,向在此阻击的红4师发起进攻。红4师10团在正面、11团在西部、12团东部分别建立了阻击阵地。红3军团指挥部设在离界首渡口只有100米的祠堂内。激烈的攻防持续了一天。
29日半夜,一小股桂军绕过红4师阵地,一度占领了界首渡口,离彭德怀的指挥所也仅200余米。红10团团长沈述清立即率2个营又把渡口夺了回来,但他在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彭德怀任命第4师参谋长杜中美接任红10团团长,要他把这股敌人驱赶到光华铺,同时令11团和12团向10团靠拢,收缩到二线阵地。11月30日太阳升起的时候,彭德怀权衡再三,令第6师18团接替损失惨重的红5师,继续在新圩阻击桂军。红5师和红6师红16、17团立即赶往界首和光华铺参战,誓死保住渡口,掩护军委纵队过江。兵力薄弱的红18团在枫树脚附近被桂军团团围住,另一股桂军则趁机向石塘附近的红5师红13团、红6师主力以及红8、9军团冲去。红8、9军团中的新兵很多被打散。李德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又令红5军团红34师赶往增援红18团,结果又陷入敌重围中。在界首、光华铺方向,红4师和刚赶到的红5、红6师以界首为中心一字排开。红4师控制飞龙殿制高点,担任界首西南防御;红5师担任光华铺北端百里村至界首一线防御;红6师(欠18团)担任界首东岸石玉村一线防御,并以1个营警戒界首渡口。在桂军炮火轰击和桂军轮番冲击下,红3军团的简易工事几乎全被摧垮,阵地上红军指战员伤亡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死战不退。
11月30日晚间,军委纵队终于开始渡江。12月1日凌晨,中革军委在红军主力面临覆没险境的情况下,终于决定放弃全部辎重和重装备,并号召全军迅速过江。由于浮桥过窄,不少指战员跳入江水,涉水而过。此时国民党空军10多架飞机在各渡口上空轰炸扫射,给正在渡江的红军造成严重损失。滚滚湘江水被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12月1日中午,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在桂军猛攻下遭受严重伤亡的红3军团奉命撤出阵地西行。其中损失最大的红5师仅余千人,师参谋长、14团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牺牲,14团政委、15团团长、政委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牺牲。由于界首、屏山渡,大坪渡口先后被敌控制,凤凰嘴渡口成了被隔绝在湘江东岸红军各部的生命通道。红1军团红15师、红 5军团红13师、红8、红9军团都先后集中于此。由于人数太多,渡河速度快不起来。当天15时许,尾追到此的桂军第44师给尚未渡河的红军各部造成了严重损失。红8军团最终只有1200人过江,红9军团也损失了4000多人。红15师政委肖华果断令红43、45团交替掩护,逆流而上,杀了个回马枪,奇迹般地从界首渡过湘江,但是部队损失过半。而作为全军后卫的红34师、红18团,他们在敌重重包围下战斗到最后,除红100团团长韩伟率少数人成功脱险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红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受重伤后被俘,在被桂军押送回桂林途中,陈树湘奋力拉断肠子自杀身亡。桂军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道城示众。
湘江战役堪称红军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国民党企图全歼中央红军的图谋固然破产了,但红军亦由战前的66万余人锐减至37万人,不仅战斗骨干伤亡严重,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建制损失。这些损失,大部分都是由桂军的疯狂进攻而造成的。战役结束以后,李宗仁、白崇禧得意洋洋地拍了部吹嘘桂军赫赫战功的**《七千俘虏》,不仅四处公映,还送到南京去邀功。而血战湘江遭遇桂军凶悍攻击,造成惨重损失,这事让林彪和彭德怀恨得牙痒痒的。特别是林彪,后来在东北再遇白崇禧,四平一战又吃了亏,一直记着仇。当然,全国解放后,被收进功德林的那帮刽子手们为减轻自己的罪责,在为全国政协撰写文史资料时,都尽可能对湘江之役桂军的罪孽轻描淡写,甚至声称压根就没抓到过7000红军俘虏。当年为拍《七千俘虏》这部**,李宗仁、白崇禧用了很多红军雇佣的挑夫充数的,甚至还有人称当时还让桂系民团在影片里演了回红军战俘。百般抵赖,却无法直面以下事实:战前5000人的红34师,战前近2000人的红18团,是毁在谁手里?陈树湘师长头颅,是谁砍下示众?是谁让战前5000余人的红5师仅剩千余人?是哪支军队在凤凰嘴渡口让红8军团折损8000余人,让红9军团折损4000余人?
李宗仁、黄绍竑
1929年3月20日,蒋介石接到报告,确知俞作柏在武汉、唐生智在天津策反工作非常顺利,李济深进入南京已受到秘密监视。蒋以为解决桂系,已有确切把握,于是就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对付桂系的意见。蒋怒气冲冲地说:“中央对于地方的不法事件,只有执行法纪,绝无所谓调停的可能。”这表明,蒋完全推翻了3月1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决议,要对桂系用兵了。次日,蒋即将对李济深的暗中监视改为公开拘禁,送去汤山温泉 “休息”。3月26日,蒋下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撤职查办。27日,蒋介石发表“为讨伐李宗仁等布告将士”文告。
李宗仁在上海得知李济深被囚,估计战祸无法避免,遂在上海市长张定璠的大力协助下,秘密离沪经香港回广西。28日,张定璠为此被蒋撤职。当李济深被囚消息传出后,广州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邓世增、师长徐景唐等深表愤懑,致电质问蒋为何囚李。可是掌握广东军政实权的陈济棠、陈铭枢早已与蒋介石妥协。所以两陈就在3月30日发出通电表表示不支持桂系,这样桂系便孤立了。
与此同时,蒋介石部署军队,进攻湖北。蒋电令在江西各部编成第一路军,西攻武长路,截断武汉退路;中央军第一、二两军为第二路军,沿长江西上攻武汉;以冯玉祥的主将韩复榘为第三路总指挥,由豫南向武汉进攻;当晚蒋介石也从南京乘“楚有”舰到江西九江,亲自指挥。由于李明瑞临阵倒戈,使得桂军很快就败退到广西。
李宗仁、白崇禧从上海、天津分别逃回广西,住在容县黄绍竑家中,原不打算有更大的行动。但到4月底,蒋介石却通电要将李宗仁、白崇禧缉拿到南京,听候查办。在蒋的重压下,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决定奋起抵抗。5月5日,李宗仁在梧州就任“护党救国军”总司令,通电反蒋。 蒋桂大战全面爆发。
1966年12月2日,75岁的白崇禧被家人发现死在台北松江路公馆的卧室地板上。现场睡衣和床单被撕毁成片,尸体也出现多处抓伤并且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尚未喝完的酒。
这种种奇怪的迹象,对于当时身处极为复杂政治形势的白崇禧来说,他的死到底是死于疾病,还是遭人陷害,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一、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于 广西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回族人,不过其祖先据说是迁徙而来的阿拉伯人。
临桂白家,原本是书香门第,但是到了其父白志书这一代开始弃文从商,开了一家经营日杂百货的店铺。起初,该店铺的生意非常红火,但是在白志书因病去世,账房先生卷走白家所有资产后,店铺也就倒闭了。白家也就此倾家荡产,生计尚且堪忧。
白崇禧的母亲马氏共生了七男四女,但是相继夭折7个男孩、1个女孩,白崇禧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三。虽然说这时白家已经落寞,但是在母亲的支持下,白崇禧依然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求学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的白崇禧加入了广西学生军,随后又进入了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白崇禧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于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
1921年,白崇禧代表当时已经是旅长的同学黄绍竑,到广州见孙中山,要求参加革命。据说,当时白崇禧还要求孙中山支持自己统一广西的革命。不过,孙中山最后听从了廖仲恺、朱培德的建议,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
那时,白崇禧与李宗仁领军的桂系部队被称为“钢军”,他们骁勇善战,又军纪严明。也正是在和李宗仁联手之后,白崇禧等人成功打败了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又逐出了唐继尧。在广西统一中,白崇禧可谓是功不可没,他之后的美名“小诸葛”,也是从此而来。
1926年2月,白崇禧以全权代表的身份前往广州,同国民政府洽谈,并达成了两广统一。同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同时,白崇禧也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国民党,他和李宗仁毕生的友谊也从此开始了。
在当时桂系军阀的势力中,白崇禧的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二人也常被人称为“李白”。从北伐到抗战,李、白二人始终合作,屡有胜果。
至于白崇禧的军事天赋如何?程思远曾这么说过:“他所指挥的部队,与他个人从无 历史 渊源,竟能运用自如,如臂使指。对此,充分显示出他的指挥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还是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
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1938年,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之后,白崇禧曾提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甚至还专门编著了《游击战纲要》一书发放到了各战区。
至于白崇禧的《游击战纲要》有没有借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笔者也弄不太懂,这里便不再多提了。不过,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倒是说,他父亲提出这个说法,是受俄国人的启发。俄国人曾把拿破仑拖进俄罗斯腹地,最后把他们拖垮。那白先勇的这个说法可不可信呢?各位读者也就见仁见智吧。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南岛追随在大陆败势已不可扭转的蒋介石奔赴台湾。
按照李宗仁的说法,白崇禧是受蒋介石承诺委以“国防部长”职务而赴台。可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白崇禧的选择绝不仅是出于权力的考虑,而是要向 历史 交代。
“要向 历史 交代”一词,出自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之口。他说:
虽然白崇禧无论如何都算为蒋介石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蒋介石却始终把他视为自己丢失大陆的败军之将,对他冷漠处理,白崇禧在台湾也再没有获得过蒋介石的信任。
白崇禧刚到台湾的时候住在圆山,后来台湾省政府腾出一些房子给从大陆来台湾的公务人员住,他便从圆山搬到了台北松江路居住,后来又自己买下了那栋房子。
据说白崇禧刚搬到松江路居住时,“国安局”曾突然前来查抄住所,连白崇禧家中的地板也被翻得乱七八糟。这让曾在大陆位高权重的白崇禧不能接受,为此,他曾致电蒋经国。而蒋经国则要他直接问蒋介石,蒋介石对此的回答是:“我知道此事,不仅对你如此,人人都应该这样来一次。”
不仅如此,白崇禧甚至还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白公馆曾经多次向台湾当局提出希望前往美国散心,但是始终未能获得批准,甚至连亲生女儿在美国的婚礼,白崇禧都未能前往参加。
三、
对于蒋介石而言,自己的三次下野都和李宗仁、白崇禧有关,所以他对白崇禧始终戒心重重。他之所以力劝白崇禧赴台,很大原因是希望借白崇禧的影响力,来牵制政坛宿敌李宗仁。
然而令蒋介石和白崇禧都没有想到的是:在1965年,李宗仁夫妇竟然回到了北京,且受到了中共***很高的礼遇。
毕生密友的回国,给了远在台湾的白崇禧一次致命的打击。白崇禧自己也十分明白,李宗仁一旦回到大陆,那么自己对于蒋介石来说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会消失。
据说,在李宗仁回大陆后,蒋介石曾迁怒于白崇禧,命令军统局高层毛人凤对白崇禧施行暗杀,毛人凤又将这一任务交给谷正文办理。
当时,谷正文收买了白崇禧身边的一位副官,并从副官那里得到了白崇禧将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的消息。也是为了避免外界辨识出这是政治谋杀,谷正文曾密令侦防组暗杀不准用枪,“要把一切制造意外死亡的条件收集起来”。
勘察之后,侦防组发现狩猎区有小型山间铁轨,可使用人力轨道台登山。而白崇禧当时已年逾七十,已不可能徒步上山,必然会坐轨道车。
白崇禧等一行人去打猎的当天早晨,侦防组的行动人员则迅速爬到桥下,将支撑桥面木墩的螺丝钉一一松开。到了下午,打猎归来的白崇禧和随从从高山背面乘坐的轨道台车滑出,白崇禧与两名副官坐在后面一辆车上。当第一辆车滑到已经去掉了螺丝钉的桥中央时,连人带车一起坠入深谷中,白崇禧的一名副官用力将白崇禧推出车外,自己则随车跌入深谷。白崇禧经此大难而不死,彻底明白了自己在台湾的境遇。
或许,曾在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需要扳机轻轻一扣吧。
四、
上海白公馆,这栋承载过风光 历史 的小洋楼,如今依旧豪华气派,花园里清透的水慢慢流过,仿佛时间也跟着倒流。白先勇曾回忆说,一家人难得在这小花园里照上一张合影,尤其是小弟,过于顽皮,总也不肯站在镜头前乖乖照相,总是站得好好的又忽然跑掉,于是大人就摘下手表给他戴,小孩子稀罕,又觉得好玩,戴了一手的手表,可算乖乖立定,也就有了白崇禧一家12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
可仅此一次,之后,白崇禧一大家子人就再也凑不齐了。
1925年,白崇禧在桂林与马佩璋结了婚。妻子马佩璋,是桂林当地出了名的美人,据说因为马佩璋的品貌太过出众,又有巾帼之气,从商的父亲对其疼爱有加,不肯让其轻易嫁人,同时由于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规则限制,马佩璋就一直没有婚配。
恰好此时,白崇禧奉命率北伐军攻打广西,打败了广西军阀,两人的婚事一时也传为了佳话。婚后不久,白崇禧在龙潭与孙传芳交火,在上海的马佩璋听到白崇禧阵亡的传言,她居然冲破封锁线,在枪林弹雨中历时多日,奔到前线与白崇禧会和。
马佩璋这样的气魄,实在不是一个普通女人所可以拥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果敢,马佩璋在白家的地位很高。也许,对于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的白崇禧来说,坚强的妻子一直是他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即使性格如此强悍,白崇禧对马佩璋始终谦让。
赴台之后,蒋介石复行视事,白崇禧也只剩“战略顾问”的闲差了,英雄至此早已无用武之地。对此,白崇禧的侍从参谋吴祖堂曾回忆,自国民党改造以后,白崇禧甚至连一个评议委员的身份都没有,可是即使如此,蒋介石召开的每月一次的小组会,白崇禧依旧是每会必到,不过蒋介石并不怎么搭理他。
过去三星上将的熠熠光芒,在政治舞台上已逐渐淡去,此时的白崇禧不但有职无权,甚至连举动都遭到严密的监控。据谷正文回忆,那时,白崇禧每天去了哪里,和谁同行,谁看他,他看了谁,都有着详实的记录。大概每一个礼拜前后就去和蒋介石汇报一次。
相较于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的苦闷岁月,以前一身军戎打扮的他显得十分风光,当时“二二八”事件才刚发生,他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赴台宣慰,让许多台湾人十分感念。
他允许本省人控诉,有冤屈的可以控诉,陈存恭回忆起当时前去白崇禧面前控诉的李建兴,“他抱怨说自己是开煤矿的,今天开到这里说是军事要塞,明天开到另外一处也说不能开。白崇禧听罢,说哪有这回事?准他开!遂下了准许令给李建兴”。
后来白崇禧回到台湾时,李建兴曾将仁爱路一栋独门独院的日本房子围好,欲送予白崇禧,让他居住,以表他作为一个“煤矿大王”对当年的一丝回谢。不过,白崇禧并没有接受这份“谢礼”,依旧住在自己松江路的宅子中。
令白家的后辈们记忆犹新的是,白崇禧特别为那片园地取了一个名字,叫“退思园”,即所谓“丢掉大陆,匹夫有责”,作为曾经身居高位的军事将领,当然“责无旁贷”。或许,这亦是他对 历史 的交代。失去大陆江山后,白崇禧便是在这“退思园”中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低潮,生活清苦却甘之如饴。
五、
1962年12月,马佩璋在手术开刀过程中过世的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劈到了毫无准备的白崇禧头上,令其悲痛万分。
按照回教的惯例,马佩璋过世三天就要葬下了,而后从过世起开始“走坟”,即从下葬开始后每天去墓前“走坟”。当时已经69岁的白崇禧每日清晨都会率子女到妻子墓前诵经祈祷,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持续了整整49日。
也许,对彼时的白崇禧来说,妻子的离去带走了过往生活留给他最后的美好。
1966年的那个冬天,73岁的白崇禧在清晨被发现暴毙身亡,死因众说纷纭。一说心脏病发,一说每天喝药酒的他遭人下毒。可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那一天,时任白崇禧侍从参谋的吴祖堂当时是第一个爬上窗户的,只见白崇禧睡在那里纹丝不动,惊觉情况不对,遂破门而入,发现已然身亡,直至幺儿白先敬到家的时候,父亲也依旧保持着“离去时”的模样。“我到家的时候我父亲还在床上,是仰躺在床上的,可是旁边那个床单有拉过的痕迹。”
人生舞台匆匆谢幕的白崇禧,身后突然勾起了人们的怀念。此时,最像父亲的白先敬在蒋介石面前吐了一口怨气。
“早上6点多我们在灵堂的时候,就有人来通知说蒋先生马上就到,我们就整理整理等他。等到三鞠躬礼完了以后,他就把我们每一个小孩子那样子看了一下,那时大哥站在第一个,我是最小的,在最后。他就用江浙话讲了一句:‘有什么困难?有困难来官邸找我!’”即刻,最小的幺儿白先敬脱口就冲出了一句:“白家子弟没有困难!”
就这样,随着一抔化作粉末的骨灰,蒋白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只是,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抗日名将既没有获得“国葬”,也没有褒扬令。他生前亲笔题的“忠肝义胆”,仿佛是为自己立的墓志铭,戎马一生,却落得晚景凄凉。
李宗仁与白崇禧都是当时国民军的一级上将,虽然抗日战争前,两个人为了“桂系”利益,不顾民族危难,私下称日军为友军。但是站在民族角度来看,八年抗战时期,两个人都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白崇禧的昆仑关大捷。
李宗仁白崇禧两个人虽然都同为广西人,并一起从广西起家,最后都成为国民军的一级上将,但是两个人最后走了完全不一样的路。由于双方追求不同,政治立场也不同,白崇禧最终选择和蒋介石一起,前往台湾,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至今未回归祖国,也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李宗仁则相反,解放战争后,他没有选择追随蒋介石,而是去了美国,几经辗转后,从瑞士转机回到了中国,并受到了周总理的热烈欢迎。周总理曾经说,李宗仁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政治家,他对民族解放战争有过贡献。
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白崇禧不顾李宗仁劝阻,只顾小团体的利益,在面对民族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着抗日的旗号反蒋,实际上却私下与日军来往甚密,甚至接受了日军的武器和装备。在此之前,两个人都一致认为蒋没有能力当军统的一把手,所以多次逼蒋下野。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白崇禧和李宗仁能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他们的军事能力确实突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白崇禧指挥的昆仑关大捷,对我国抗日战争有巨大的贡献,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虽然李宗仁和白崇禧有狭隘的军阀主义思想作祟,但是他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能顾及民族大义,率先响应号召一致对外抗日,而且立场坚定。
白崇禧的葬礼上,儿子说个8个字,蒋介石羞的满脸通红 文|布衣 解放战争中, 在与 的交锋中全面溃败,以至于许多认为 都是庸才没有人才,其实不尽然。 在民国时期是最大的党派,即便到了最后撤离大陆之前,也依然深藏了不少的人才,有「 ”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就是其中之一,此人被认为 最有军事指挥才干的将才。 白崇禧最早是跟随李宗仁桂系起家,后成为桂系军阀的主要将领,尽管表面上依附与蒋介石,但他与李宗仁有独立的军事指挥能力,多次令蒋介石头疼不已。白崇禧很会打仗,曾经打败过日本精锐部队,解放战争中还击败过林总的四野。淮海战役中,他因不满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不愿意担任 的军事总指挥。 白崇禧精明一世,却糊涂了一回。1949年12月白崇禧退守海南岛,最后的10万桂系军队被 消灭,他无奈地飞往了香港。此时他心里忐忑不已,不知下一步去哪里,蒋介石竭力邀请他去台,已经去了美国的李宗仁则告诫他,除了台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去。 可是,白崇禧在思来想去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李宗仁的建议,跟着蒋介石去了台。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白崇禧晚年的悲哀。因为到了蒋介石的地盘之后,白崇禧即没有了军权,也没有了人生自由,每次出门后面都会有人跟踪,因为李宗仁不愿意回来,蒋介石把怨气撒到了白崇禧身上,多次派人暗杀白崇禧,最后白崇禧都不敢出门了。 妻子病逝之后,白崇禧更加郁郁寡欢,非常会后悔当年没有听从李宗仁的建议,不过此时已经为时已晚。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发现死在卧室之中,全身发绿,死因不明,享年74岁。有人猜白崇禧是被蒋介石所害,蒋介石则声称白崇禧死于心脏病。 不过,白崇禧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而且葬礼当天,蒋介石来的特别早,当他见到白崇禧的家人时,蒋介石说「 ”节哀顺变,以后有困难随时来找我”,没想到白崇禧的儿子立即回了他8个字「 ”我们白家没有困难”,当时蒋介石就羞的满脸通红,只是碍于当他是白崇禧的葬礼,没有发作罢了。
1966年12月1日,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在台北去世,享年73岁。据了解,他死的时候非常狰狞,把床单都撕破了。第二天,当他死亡的消息登上报纸后,人们开始有了怀疑,有人表示,他是不是被蒋中正毒杀的?那么问题来了,真实死因究竟是什么?
白崇禧,1893年出生,祖籍广西。23岁时,在军校毕业,从此走入军队,开始革命。他起步相对比较高,通过和李宗仁合作,直接成为了新桂系的核心人物。
李宗仁勇猛,白崇禧有谋略,两人在一起是绝配。1926年,白崇禧在北伐战争中立下功劳。1929年,随着和蒋中正的矛盾激化,因为不敌蒋军,他们两人逃到了越南。后来,他们决定再集结势力是一次。1930年,他们再次失败。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外国侵略者,双方达成了合作。抗战胜利后,白崇禧先后担任国防部长、剿总司令等职位。淮海战役打响后,白崇禧没有救援蒋军,导致蒋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
“李白”曾三次逼迫蒋中正“下野”。第一次是1927年;第二次是中原大战后;第三次是1948年。1949年,白崇禧的军队被我军击溃,白崇禧去了台湾。去了台湾后,他的处境怎么样?
首先,蒋中正将他踢出了国民党核心人物名单之中;其次,国民党安排了专人监视他。从那之后,白崇禧只要是外出,身后总是有人跟踪。
有一次在外吃饭,白崇禧知道跟他的人也进入了饭馆,于是主动帮他们结了账。还有一次,他进了戏院,但是特务没有票进不去,于是白崇禧让人给他们送了票,他们一同看完的戏。之后,白崇禧遭遇过两次意外,都被随从救了。
那么,白崇禧死亡是不是蒋中正所为呢?不能说不可能,也不能说就是,只能说可能性比较小。首先,白崇禧去了台湾后,已经走出国民党核心位置,并且自己已经老了,根本不会给蒋中正带去什么威胁。
其次,有人可能说白崇禧生前遭遇的意外可能是蒋中正杀他的信号,但是,后来查了这两次意外,真的就是意外而已,没有太多的信息。然后,白崇禧的儿子证实了父亲有心脏病,医生也判定了白崇禧是因为心肌梗塞而死。
虽然是去了台湾受到了监视,但是自己的生命并没有受到威胁。
其实汤恩伯和李宗仁的交集并不是很多,就只是在打仗时有一些接触而已。而提到两人之间的恩怨许多人对此都有争议的。
1938年4月6日,台儿庄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落下帷幕,此次战役,可谓是兵力财力都充裕,蒋介石也亲自上阵,可见此次战役的重要性,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许多人的名声开始打响,李宗仁、张自忠等成为了大英雄,但是同样出力卖命打仗的汤恩伯却落得了一世骂名。
李宗仁计划让汤恩伯的军队南下,实行自己“包饺子”攻坚战的计划,但是汤恩伯并没有听从李宗仁的话,他并没有南下。因为他认为如果他的军团仍然奉命南下攻击濑谷支队,侧后的坂本支队肯定会出兵夹击。这样一来,汤恩伯军团肯定会被夹击,最终全军覆灭,而对于汤恩伯的这一想法却没有人知道,大家都认为是汤恩伯自己胆小怕事犹豫不决,实际上,如果没有汤恩伯的部署,台儿庄战役会胜还是会败是很难推定的。
而让汤恩伯背负如此罪名的则是李宗仁的晚年回忆录中的记载,他认为汤恩伯是故意不南下,而他这一举措很有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李宗仁和汤恩伯是刻骨仇敌,汤多次和李作对,双方积怨10多年。李自然不可能说汤的好话,还说汤恩伯故意坐视杂牌军拼光。但是这样却让汤恩伯白白遭受骂名,李宗仁的好友白崇禧却对这件事表达出汤恩伯的做法是正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