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矛盾解决的建议

闹矛盾解决的建议,第1张

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和家人发生矛盾。因为我们和家人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摩擦,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矛盾是不会太深的,因为彼此理解。但是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的,我们在工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同事发生矛盾。但是同事和家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不会在短时间内谅解我们的。所以这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差别。生活是一帮生活习惯相同的人在一起生活;而工作是一帮习惯不同的人在一起共事。所以当我们在职场中和同事闹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怎么才能避免尴尬的问题呢?

1克制住矛盾的发源点

职场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且职场里面的人性格也都是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谨言慎行。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和同事进行合作彼此一件不和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应该要注意分寸,好好与同事沟通。如果在工作中和同事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小编这里指的控制也就是要努力控制矛盾的发源点。因为每一个矛盾爆发的时候都会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假如我们和同事在赶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的时候,同事因为一点工作问题发脾气。那么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及时发现同事生气的原因,进而完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情绪也变得焦躁不安,那呢工作则就无法进行。我们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和同事之间发生矛盾而且还能避免尴尬状态。所以大家学会了吗?

2有效的情绪管理

首先情绪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那些职场中人都必须学会的事情。情绪和金融一样都是需要管理的,因为它们可以在职场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情绪的波动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它也是需要有效的控制的。职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这里必须要小心翼翼。因为我们在工作中每天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职场中人在一天内一定会遇到这么几种人:公司老总、你的顶头上司、同事和客户。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和这些人共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你情绪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评价。例如:一个情绪很坏的人在向上司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一个情绪很坏的人在和同事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发脾气进而产生矛盾。所以我们在职场中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可以避免很多尴尬的。大家认为重要吗?

3多做事、少说话

虽然现在的大公司都讲究工作效率和企业文化。但是更多的时候,老板还是更喜欢多做事、少说话的员工。“沉默是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当都是一个不坏的时候。因为祸从口出,少说话总是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的。因为言多必伤人,话太多的人一定是工作效率不高的人。比如我们在公司看见的最高***或者是一些商业大佬,他们一定都是话不多的人。因为这些商业大佬需要用大把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而不是浪费在无用的侃侃而谈上。他们更加明白与其说一些无用废话来浪费时间倒不如充分利用时间多做事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矛盾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说话。所以说话是讲究艺术水平的也是需要及时控制的。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你会希望员工每天都在办公室高谈阔论吗?你希望看到你的员工专注于工作吗?答案一定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所有老板都深知工作效益才是王道。而且当老板看到员工总是在高谈阔论的事情,那么他一定会认为这个人做事不踏实。

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是一个踏实的人。在职场中也是一样的,同事们更喜欢值得信赖的人。因为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假如在工作中同事遇到一点小事而不高兴,那么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倾听。倾听就代表着一定要少说多听,这样才能使氛围更加轻松。而且你也会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同事的认可,他们很有可能是你发展道路的有力助手。最为关键的是少说话、多做事还能减少我们和同事之间的矛盾。

叶胜舟

“九·一八”事变前夕,郑振铎告诉顾颉刚,“沪上流言,北平教育界有三个后台老板,一胡适之,一傅孟真,一顾颉刚也”。三个老板都兵强马壮,各据一方,名扬全国学界。胡适有银子,是北大文学院院长,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掌握美庚款;傅斯年有机构,通过史语所一手抓胡适的美庚款,一手抓朱家骅、杭立武的英庚款;顾颉刚有成就,擅长办学术刊物,能出学术成果。

三位老板招揽“员工”的风格也各有千秋,“胡适凭名诱人,傅斯年借势挖人,顾颉刚以情动人”。傅老板与顾老板是北大同窗、新文化运动干将,并肩奋战在新潮社,一起筹备中山大学语史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令人惋惜的是,两人矛盾不可调和,相背而行。傅斯年霸气侧漏,先后与鲁迅、顾颉刚闹掰。

鲁迅负气出走中山大学

鲁迅对顾颉刚成见极深,势同水火,多次对顾进行嘲讽、攻击:“此辈的阴险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自然不久还是排挤,营私。”顾颉刚鼻红,俗称“酒糟鼻”。鲁迅在私人通信中,经常不厚道地以“红鼻”、“鼻”、“赤鼻”代称顾;甚至把顾恶喻为“梅毒”,称“与鼻不两立,大似梅毒菌,真是倒楣之至”。

鲁迅

1921年底,鲁迅在《阿Q正传·序》中影射,“阿Q”之名为“阿桂还是阿贵呢?”“只希望有‘ 历史 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考定。顾颉刚女儿顾潮在《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书中回应,“这便是讥讽那年春天胡适著《红楼梦考证》而父亲助其搜罗曹雪芹家世等史料之事。”

鲁迅又在小说《理水》中,塑造一个可笑的“鸟头先生”,“鼻尖涨得通红”、“鼻子红到发紫”、“红着耳轮和鼻尖”,影射挖苦顾。所谓“鸟头”,由“顾”(顾)字拆分而来。据《说文解字》,“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鲁如此憎恨顾,甚至以顾的生理特征反复进行人身攻击,主要缘由是涉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桩公案。

鲁迅极其愤慨,视为奇耻大辱,一直难以释怀。顾颉刚在日记中分析,鲁迅“妒我忌我”、他受鲁迅“排挤”的原因有四条,居首之条就是“揭出《小说史略》之抄袭盐谷氏书”。

2月1日,鲁迅发表《不是信》公开回应,“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1935年12月31日跨年之夜,鲁迅重提此事:“‘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交‘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离世前44天又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五四运动”前三天,傅斯年又在《新潮》上称赞,“《新青年》里有一位鲁迅先生和一位唐俟先生是能做内涵的文章的。……实在是《新青年》里一位健者。”其实,“鲁迅”、“唐俟”都是周树人的笔名。一般而言,周树人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署名“鲁迅”;发表杂感和新诗,署名“唐俟”。

1919年4月16日,鲁迅回函傅斯年,自谦“《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同时对《新潮》办刊提出多条意见,如:纯粹科学的文章“不要太多”;最好是“对于中国的老病刺它几针”,“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新潮》里的诗,写景叙事的多,抒情的少,所以有点单调”。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猛将、战友,无论是鲁迅的“呐喊”,还是傅斯年的“新潮”,都有一个默契的共识:“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破破中国的寂寞。”

傅斯年恃才傲物,领袖欲很强。留学前,他相对收敛,对鲁迅以师礼恭之敬之,回函鲁迅,落款是“斯年敬复”。留学时,已流露出对鲁迅不敬,或者说鲁迅的光环,对他而言已不复存在。他致函罗家伦说,“盖尖酸刻薄四字,通伯得其尖薄(轻薄尖利),大周二周得其酸刻,二人之酸可无待言。”(按:通伯为陈西滢字,大周指周树人,二周指周作人)留学后,傅斯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羽翼未丰,就与中文系主任、教务主任鲁迅直接过招,正面冲突。1927年6月27日,顾颉刚在致傅斯年信中评论,傅在中大“以其纵横捭阖之才,韩潮苏海之口,有所凭籍,遂成一校领袖,虽鲁迅不能胜也”。

傅斯年在朱家骅的坚持下,不顾鲁迅的坚决反对,坚持要把鲁迅“向来瞧不起”、“眼中钉”的顾颉刚,聘为中大教授,“办中国东方语言 历史 科学研究所,并谓鲁迅在彼为文科进行之障碍”。1927年4月初,听到顾可能要来风声的鲁迅,就在中大扬言:“鼻来我走”、“顾某若来,周某即去”、“他来我就去”;同时抱怨“傅拜帅而鼻为军师,阵势可想而知”,“先前竟想不到(傅)是这样人”。

顾颉刚心中有数,他能顶住鲁迅的强压,进入中山大学,幸亏“骝先先生(按:朱家骅字)及孟真相待之厚”。他向胡适老师报告,“来粤后,孟真强我为史学系主任”;也自嘲在厦大、中大“到处受排挤,精神上没有一天安宁”,“我真不知道前世作了什么孽,到今世来受几个绍兴小人的播弄”。

鲁迅不仅与顾颉刚的矛盾难以调和,更与朱家骅、傅斯年和中山大学校方的政见分歧日益扩大。1927年至1928年,国民党用暴风骤雨的手段血腥“清党”,“对国民党的不同态度(傅斯年赞同,而鲁迅反对)使他们逐渐疏远”。时任中山大学教授何思源回忆:“我曾见傅斯年与鲁迅吵闹,傅大哭大叫。”

继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清党之后,留守广州的李济深、李福林等发动“四·一五”清党。4月15日,中大学生被捕数百人。下午,鲁迅以教务主任名义召开营救被捕学生的紧急会议,说:“我们应当像是学生的家长,要对学生负责。希望学校把他们保出来。”

坐在鲁迅对面的朱家骅反对:“学生被捕,是政府的事,我们不要与政府对立。”鲁迅反驳:“‘五四’运动时,学生被抓走,我们营救学生,甚至不惜发动全国罢工罢市,那时候朱家骅、傅斯年、何思源都参加过,我们都是‘五四’时候的人,都是‘北大派’,为什么现在成百成千的学生被抓走,我们不营救呢?”朱家骅继续坚持:“那是反对北洋军阀,现在是我们自己的天下,教育要有领导地进行。”

紧急会议不了了之。4月18日,顾颉刚抵中大,火上浇油又刺激鲁迅。4月21日,鲁迅提出辞职。傅斯年随即因鲁迅反对顾入中大、学生抱怨他挤走鲁迅,也提出辞职。鲁、傅两人各自以辞职要挟中大,主持校务的朱家骅是“和稀泥”的高手:准许鲁迅请假离校;派顾颉刚携款到上海、北京为学校收购旧书避风头;又让学生表决鲁、傅、顾的去留。三人皆名师,“中大学生开会结果,主张三人皆留”。鲁迅负气未复职。

1927年5月30日,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否认他离开中山大学和政治有关,指责顾颉刚、傅斯年“为攻击我起见,当有说我关于政治而走之宣传”,他对“因‘亲共’而逃避”等流言懒得一驳,“‘管他妈的’可也”。

但据当今的中山大学官网“学校概况·中大校史·掌校人·朱家骅”专栏披露,鲁迅来到中山大学,和政治密切相关。他受聘中大教授,是陈独秀之子、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力挺。1926年8月,陈延年决定,恽代英、邓中夏代表中共广东区委,请朱家骅出面电报邀请鲁迅到中山大学“指示一切”。1927年9月27日,鲁迅与许广平离开广州,赴上海定居。

傅斯年与顾颉刚分道扬镳

一山难容二虎,尤其已有一“霸虎”。傅斯年评论,“史学的中央题目”,就是顾颉刚的“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曾对罗家伦、姚从吾等研究史学的行家称赞,“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又告诉中山大学的同学,“顾是北大文科十余年中毕业学生最能学问,最有成就之一人,我自己断不敢望。”

顾颉刚

作为《新潮》战友,顾颉刚曾对傅斯年说:“我在师友中,最敬爱的是你。……希望你有暇时再常常拿我教诲教诲,教我勉向正当的路上去。”又自称“是一个忠实的社员”,多次致函与傅讨论杂志的风格、内容。例如与傅共勉,“总希望我们的《新潮》杂志有真挚浓密的感情,去感动 社会 ”;直言“这几期你同志希(按:罗家伦字)都倾向文学方面去,我有些失望”。

排挤走鲁迅后,傅、顾只共事七个月,就因性格冲突和学术分歧交恶。1928年,顾颉刚在给两人老师胡适的信中,多次表达对傅斯年的不满。“孟真为人,能读书,能办事,而太不上轨道”,“他的多材多艺适使他毁坏了自己。我们屡屡讽他,但他终不能听”。拜托胡适“请勿把我对于他不满的话告他,因为他的脾气太坏”。

4月29日,两人矛盾总爆发。顾颉刚当天日记写道:“予之性情有极矛盾者,极怕办事,而又极肯办事。孟真不愿我办事,又不愿我太管事,故意见相左,今晚遂至破口大骂。”1973年7月,顾颉刚又补记1928年4月29日两人恶语相骂的原委:“孟真乃以家长作风凌我,复疑我欲培养一班青年以夺其所长之权。予性本倔强,不能受其压服,于是遂与彼破口,十五年之交谊臻于破灭。”

8月20日,顾颉刚写五千字长信向胡适诉苦、告状,傅斯年反对他去燕京大学,“骂我忘恩负义”,甚至威胁“你若脱离中大,我便到处毁坏你,使得你无处去”。顾也不是吃素的,倔强地表明,“孟真对于我的裂痕已无法弥缝,差不多看我似叛党似的。我决不愿把身子卖给任何人。我决不能为了同党的缘故而把自己的前程牺牲了”;“一定要我在他的支配下过生活。结果不但支配无效,翻激起我回想在北大研究所时的甜梦,怨恨我的自由已为名缰利锁囚禁了!”

这封信是回复两天前收到的胡适来信。胡适在信中“疑我因骄傲致树敌”,似乎偏向傅斯年有理些,更让顾颉刚心里憋屈,堵得慌。他在当天日记中记载:“写适之先生信,约五千字,直陈两年中痛苦”;“耿耿此心,每不为师友所解,强予办事,失其故我,奈何!”

1929年2月,顾颉刚不辞而别,悄悄离开广州,来到北平。同年9月,被聘为燕京大学 历史 系教授,再分别致信戴季陶、朱家骅,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傅斯年念念不忘这位才华横溢、不听指挥的同窗,一直想把他再网罗至麾下。

顾颉刚毫不动摇,好马坚决不吃“回头草”,3月25日请求胡适“劝孟真不必拉我,我非与孟真有意见,盖急欲在种种束缚中拔出此身也”。中间这句话言不由衷,也糊弄不了胡适,两个学生何止有意见?矛盾不可调和,已闹得一拍两散。

傅斯年不死心,趁10月10日与顾颉刚一起去陈建功家看滦州皮影戏时,劝顾回中研院史语所专任研究员,月薪四百元。顾依然拒绝,在当天日记中流露真实想法:“予既已脱离是非圈矣,何苦复投入耶!”

1931年,傅斯年又琢磨聘顾颉刚为北大教授,顾还是拒绝,并写信告诉胡适三个理由:一、听说孟真有意聘钱穆为北大教授,我问了钱,钱也愿意;二、我所能教的功课,钱都能教,而且钱的学问比我笃实;三、北大如请钱,比请我为好,因为我有流弊而他没有流弊。

傅斯年、顾颉刚这两朵“奇葩”爱恨交织,性格都有刚烈倔强一面,矛盾螺旋式深化。相互知根知底,性格缺陷也了如指掌,所以互掐极其情绪化,典型的“针尖对麦芒”。有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般,为日常琐事抠气,也会故意为对方“挖坑”。

傅斯年

顾颉刚铁了心不再和傅斯年在广州的史语所共事,摆脱傅的束缚和行政事务,只做中研院史语所特约研究员,一门心思留在美国人主办的燕京教会大学做学术、写专著。在教会大学教书、念书,不等于做亡国奴,更不等于卖国,这是常识。傅斯年怒了,写信给顾,故意找茬:“燕京有何可恋,岂先为亡国之准备乎?”顾在1931年6月12日的日记中反唇相讥:“我入燕京为功为罪,百年之后自有公评,不必辨也”;“中国学校聘外国教员亦多,岂此外国教员亦为作亡国之准备乎?”

六天之后,顾颉刚没憋住,还是要辨一辨。他在为燕京学生期末监考时,起草一封致傅的回函,开篇就抱怨“知我者莫如兄,不知我者亦莫如兄”,还新账老账一起算,宣泄不满:“弟生平从未受过此等气,眼前为之发黑。兄对我既如此,论理正当绝交”,“此事兄或忘之,弟则深记”,“弟非奴颜婢膝之流,决不会成洋奴”。

顾信中翻出的“老账”,被气得“眼前发黑”、“论理绝交”,就是一个接站的琐事,在旁人看来,并不严重。傅斯年从上海到北平,顾有感于他数月前曾长堤相送,“往而不来,非礼也”,自己到火车站迎接。

没想到傅斯年把他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当着他和赵元任的面,提议次日一起到车站接清华教务长杨振声,谋个清华学校的职位。其实是拐弯抹角讥讽顾钻营,来接站有其他目的,想谋清华教职。因为傅本人是史语所所长,不会向清华求兼职;赵元任已是清华教授,无需向清华求职。顾当然听出傅的弦外之音,现场隐忍不发飙,却一直憋在心中,憋到6月18日,终于憋不住,累积怨气一并爆发。

6月18日这封监考时写的长信没有发出,相当于写了篇日记。原来是顾颉刚的原配殷履安“劝勿寄,免多口舌,(予)听之”。傅斯年却没完,6月24日向顾坦白交代,他6月12日写信,是想挑逗刺激顾回信。竟然没收到回信,出乎意料之外,不像顾“斗士”一贯的态度。顾在日记中承认,傅斯年“此诚知我,非履安之阻,固早如其所料矣”。

1941年,傅斯年因严重高血压症,在重庆中央医院住院,自己、友人都对病情不乐观,更不能动怒。顾颉刚前来探病慰问,这两个极其自负、极其倔强、极其急躁的“老板”,竟然在病房中,因争夺学者、人才而吵架,闹个不欢而散,关系更僵。

顾说气话,“非破坏北大不可”。傅也光火,你既然以破坏北大为目的,“今后不能不与之绝交”。6月18日,傅斯年还致函朱家骅,指责顾颉刚“近年负其名字之文,多出他人之手,编辑亦是人代为之”,“凡与颉刚共事,最后总是弄到焦头烂额”。

中研院首届院士提名

1943年8月22日,顾颉刚最信任的学生和助手赵贞信致函老师,谈及当年中山大学同人评论顾颉刚、傅斯年:“论居心之忠厚当推吾师,若任人之适当则吾师不如傅先生,以吾师每行煦煦之仁而傅先生则断制严厉而赏罚分明也。”

赵的个人之见,傅斯年、陈垣的问题在于,“彼数人皆量小、有私、好专”;顾颉刚的问题在于,“感情极易冲动,使所行之事未能恰当”,“既不能识人,又不能察势”,“小材大用,常材奇用”,“谦虚其外,倔强于中,恣情任性,直意孤行,致多方树敌,亲近解体”,“于爱之时,则任之必过,及其衰也,又恨之极甚”,“好大喜功之性情,今与昔同,故每立一业,创一事,必有一张许多人之名单,必有一个大而难成之计划”,最后这个计划又“打水漂”,被人讥笑。

一周之后,赵贞信又致函顾,感慨老师“颇受书生气之累,其得罪人之处,亦颇多意气用事”,“机权二字,吾师远不及冯芝生(按:冯友兰字)、傅孟真诸先生”。1943年9月7日,顾颉刚记下“良友之言,当铭座右”。

1946年12月16日,为庆祝次日的北大校庆和胡适生日,在南京的百余名教育界人士餐叙。傅斯年出席并致词,和顾颉刚握手时,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摔转了头颈”。敏感而自尊的顾难以释怀,当晚10时在给续弦张静秋的家信最后,直呼其名痛斥:“傅斯年真不是东西”,“这个傲慢的人迟早要失败的,他失败之后必然又来趋奉我了”。

1947年5月,中央研究院开始遴选首届院士,胡适和傅斯年分别有一个推荐人文组候选院士的名单。温润谦和、广结善缘的胡适不提名自己,而在美国治病的傅斯年一点不矫情,当仁不让。他致信胡适,列出人文组21位候选院士名单,其中史学6位,在著名的“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之后,第三人就是“傅”。由此可见两者性情、为人、处事的差异。

傅斯年确实“霸”,但瑕不掩瑜,很多时候“霸”是基于公义、公心、公事。虽然傅、顾关系早已恶化,疏于往来,但在傅斯年的推荐名单中,不计前嫌,只论学术,依然提名顾颉刚,而且在“史学”中排名第四,在他本人之后。反而是胡适的推荐名单中,未提名顾颉刚。结果没有悬念,胡、傅、顾这“三个老板”,都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客观而言,胡适、傅斯年在教育界、学术界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派系、圈子,未“入圈”的学者容易被边缘化,学术资源、学术进步的空间小很多。幸好他俩的人品、眼光相当过硬,重才、识才、举才。以中研院首届院士提名为例,胡适提名院士17人,有14人当选;傅斯年提名院士21人,有19人当选。

(原文注释从略)

校对:张艳

大佬的意思有以下:

1、某些地区,如广东、浙江的口语,就是老大、大哥的意思,多为广东人所用。

2、大佬在某些语境中还有爸爸的意思,用于尊称等。

3、大佬是指在某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有话语权的人,一般是资历老,辈分高,说话顶用的人。

4、大佬也有大哥大的意思,指辈分高,权利较大的人。

5、在某些地方,大佬也是老板或者是权威人士的称呼。

6、形容一些非常资深或厉害的人。

7、学生群体中,表示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学广东歌的技巧:

1、先学会粤语。

你可以通过看粤语影视剧的方式来做到快速简单学粤语。这是最通俗易懂的方法。也可以学拼音,规规矩矩板板整整的从粤语拼音入手,真正上手粤语。

2、简单学唱粤语歌。

首先选择几首你喜欢的粤语歌,不要快歌,不要太复杂,不要太费嗓子的歌曲。例如《千千阙歌》、《光辉岁月》、《K歌之王》等都是适合初学者的,语速不快,音律也是脍炙人口。

3、对口型。

选好歌曲之后,大家要做的就是点开歌曲的mv,对口型。一开始练习关注的重点不是曲调,不是意境,而是歌星的嘴型。北方人喜欢过分翘舌,南方人又过分平舌。

唱粤语歌,翘舌的时候,舌尖顶着上排牙齿,每次唱字的时候把舌头打下来就好,不要把自己的小舌头压在下排牙齿规规矩矩的发音。

郭德纲和于谦相识于1998年,有朋友介绍,这是于谦,北京著名相声演员。当时郭德纲是大三――刚到大兴三年。那时候于谦老师还年轻,头发烫得很好看。熟悉于老师的人都知道,于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初次见面后,他们没怎么联系,直到于谦所在团里缺人找郭德纲帮忙,郭德纲和于谦搭档说相声,辗转于北京郊区,他们成了相声界的郊县大王。

郭德纲是一个嘴不饶人的人,身上也多少有些江湖气。要是喜欢你,不论你做错了什么,都会护犊子,要是不喜欢,就弄死你。那年徒弟打人,他得罪了媒体圈;看到北京前台长病逝又叫好,郭就是这么一个江湖气的人。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跟他配合的不是于谦,可能其他的搭档早走了不知道多少拨,郭的一举成名,也少不了这个笑对一切的捧哏。看过不少文章在讲,创业需要找什么样的合伙人,其实于谦就是最好的合伙人类型。在郭德纲大嘴巴得罪人的时候,他没有离开,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合伙人就是这个脾气,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爱好,于谦通过自己的方法也在逐渐缓和一些问题。10年的时候,各位弟子纷纷离开时,于谦也出面公开表示,“只要郭德纲不说话,永远不离开德云社。”

郭德纲应该庆幸,有这么一位好搭档,能容忍自己的脾气,能包容对待所有人,能跟他同舟共济把这一摊子事做下去。郭德纲把自己的大儿子交给了于谦,于谦成为了少班主的师傅。郭德纲也肯定能意识到自己脾气和做事方法带来的坏处,也不希望郭麒麟把自己身上的毛病都学走。相信郭德纲让他儿子拜师于谦,多少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吧。

在台上的合作,让郭德纲感到特别的惊喜。郭德纲从小学相声,跟很多捧哏演员合作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但是于谦让郭德纲特别满意,跳不出毛病。时至今日,郭德纲也曾有感而发:于老师这样的不好找,尺寸、劲头、火候都特别好,而且和郭德纲特别默契。于老师一看就是从小学相声的人,懂相声的人,郭德纲一说话,他能知道郭德纲准备说什么。后来于谦经常去德云社演出的小剧场玩,特别开心,所以就加入了德云社,郭德纲和于谦一直搭档。走的江湖路花的朋友钱,一路玩意儿惊动一路主顾,一路宴席款待一路宾朋,一路走过来到了2005年,北京德云社终于熬出来了。但是从此以后好像和同行的关系就不是特别好了,这时,郭德纲才体会到了“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的含义。

一般人家住房的面积正常一两百平方了不得了,于谦老师几千公里的家里就有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父亲到保姆那屋的,一条是母亲到厨子那屋的。家里的宝贝也很多,什么长颈鹿琥珀一类的,天下奇珍呐。因此郭德纲很清楚于谦对自己和德云社的作用,有句话就是独木难支,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郭德纲的相声如果少了于谦捧哏,换上谁都感觉欠缺一些火候,当然有些人会说没有谁离不开谁,可是至少相声方面,郭德纲和于谦可以说是黄金搭档。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两好才能合一好。要分析两个人的关系为什么一直那么铁,不能总从郭德纲的方面说。都说老郭喜欢怼人,可是郭德纲主动怼过谁,都是被别人怼了之后才还击,无论是收云 字事件还是现在炒的正火的与苗阜青曲社之间的暗战。而且这些年总有些主流相声界的大佬追着德云社反三俗,老郭除了在节目里调侃几句也是没有办法,在曲艺界,其实老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于谦无论从人脉人缘还是相声表演上,对德云社的作用都是德云社其他演员没法做到的,而且两人相处这么久,日久见日人心,共同患过难也共同富贵了,人品经过时间的检验,老郭只要是没疯是不会跟谦哥闹矛盾的。另外就是于老师的捧哏水平先不论,这么多年,从没有过任何负面的消息,人品艺德都是无可挑剔的,而且于谦本人性格比较豁达恬淡,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轻,或者说可能这些不是第一位的,于谦自己也说了,玩才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利益牵扯,既然没有利益上的分歧而且性格又可以合得来,为什么要闹矛盾

那么,郭德纲为何不跟于谦撕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二人间没什么利益冲突,相反,经过多年的交往与合作,他们早已是荣辱与共的生死搭档了。众所周知,在同于谦合作前,郭德纲有过好几任搭档,但舞台效果均不如同于谦合作时令人满意。所以,老郭自己明白,像于谦这样适合自己的捧哏演员,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在当今的相声界,于谦的捧人水平,可谓是首屈一指了。不争不抢,不温不火,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抖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包袱,跟郭德纲配合得那真是天衣无缝。而除了相声,于谦的演技也是令人称赞不已,在前段时间的《战狼2》中,于谦向世人展现了其高潮的艺术修养。

在接受采访时,二人曾表示,两人的演出费用,是五五分账的。其实,在多数搭档中,演出的分账都是逗人的拿大头,捧人的拿小头。真能做到五五分账的,并不多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郭德纲同于谦是彼此尊重的,因而并没有闹出什么大的矛盾。再有,当年德云社低迷之时,于谦毅然选择了留在德云社,与出走的李菁、何云伟、曹云金恰恰相反,也算是在危难之时拉了郭德纲一把。所以,郭德纲对于谦的恭敬,也是不无道理的。

最简单的,除开于谦老师,老郭还能找到第二个这么好的搭档吗?能说能唱能捧能逗能俗能雅。愿意给徒弟们创造机会甚至当绿叶。我看过的扒马褂里于老师就和张鹤伦,闫云达在台上“扭打”了不止一次,表演效果极佳。在台上不少包袱也是于老师临时翻响的正是因为老郭离不开他,所以面对于老师生病或者需要借钱的时候,老郭只能去探望或者借钱了。最后就是于老师的态度。于老师好玩,这些事情也不掺和。所以你们在外面这么吵怎么闹都行,反正我不参与。我不会跟着别人来骂你,但是你也别想我出声帮你站队,没事我就去动物园逗鸟溜马,悠然自得。

一个非常重要的搭档,在钱的问题上从不和你撕破脸破,总是留有余地,遇事从不过多参与,这样的老郭要是还能和他撕破脸,那他也就不是老郭了。最后说一句,现在没怎么见侯爷演出了,高老板和于谦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镇社之宝,类似古代宗门长老。岳云鹏,烧饼,张鹤伦这几人火是火,但你要说独当一面,那还早了。所以就算有矛盾,为了这个,老郭也不敢撕啊。

你很难改变他了。他是个强势的人,因为他做的决定应该都是对的,或者大部分是对的,这就可能是他能身居高位的原因,这也养成他说一不二的性格,这是他自负的表现。想改变他的脾气,只有在他连续遭受几次失败之后。有可能改一下。如果他很爱你,你也很爱他,你就什么也不要去说,一切决定由他去做。因为他控制欲很强。你只要去对他不爱关心的事做决定就行了。这样就能和睦相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212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