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张学良和黄虎成挟持将介石,此次事件是…?多少年?-_-||

请问:张学良和黄虎成挟持将介石,此次事件是…?多少年?-_-||,第1张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一场军事政变行动。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时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的西北军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

自12/12至12/26两周时间,最终蒋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抗日统一战线形式上建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2时许,东北军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乘摩托车驶离西安,途经十里铺和灞桥镇时,令其所属部队迅速赶赴华清池参加捉蒋战斗。凌晨2时,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同白凤翔、刘桂五一同乘车离开西安,一起直奔华清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张、杨对蒋兵谏之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进行抗日。凌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华清池捉蒋介石,蒋守卫武力阻拦,东北军开枪还击,双方激战。蒋慌乱中,由蒋孝镇背著**逃走,蒋没来得及穿鞋,为分散敌兵注意,蒋孝镇把自己鞋子脱下来给蒋穿,然後两人一前一後,各自向前跑,跑进树林。蒋在侍卫搀扶下向後墙奔跑。蒋踏著侍卫肩膀爬上围墻,纵身下跳,跌进墙外沟里,腰部受伤。蒋忍痛向後面骊山逃跑,摸索前进。蒋躲藏进一个洼坑里。天色渐明,东北军走到大石头旁,发现蒋蜷伏在洞里,蒋被发现活捉。

12月14日,张敦促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到西安谈判。张观阅缴获的蒋日记,明白蒋并非不抗日,而是在积聚实力。事实上,在当时中国弱而日本强之情况下,越能延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对中国越有利,这是蒋一直无法说出的苦衷。张坦承错误,并希望蒋能移往安全地方,但遭到拒绝。

12月17日,周等到西安。中国***派出周参与斡旋。应张之邀请,周率李克~农、罗-锐卿、张-子华等人以红军代表团名义到达西安,共商事变解决大计。中国***原执意杀蒋,得到史~达林指示:坚决要求释放蒋。经过内部争辩後,中共最後决定服从史达林的指示。

12月23日和12月24日,宋美龄两次会见周,周敏锐观察到蒋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蘇联的长子蒋经国,周在迅速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後,向蒋暗示只要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蒋也被迫答应。

12月25日中午,宋子文去新城大楼恳求杨同意放蒋,杨仍坚持没有保证条件不能放走蒋。

12月26日,西安事变蒋最後获得释放回到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及20万南京市民迎接蒋。张学良被扣留。

西安事件结束

有尊严地活着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连自由都保证不了的生活,尊严就更加无从说起了。张学良曾可以活成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但 历史 命运就是爱“捉弄”人。父亲张作霖的突然离去,逼迫张学良历练成为了一名风光无限好的少帅。

“九一八”事变 中张学良不成熟的选择,导致了直接失去百万公里土地,他的名声也跟着一落千丈,甚至被视为民族公敌。 “西安事变” 中,张学良的壮举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又赢回了世人的尊重。可悲的是,他自己却失去了自由。张学良有尊严地活着被其亲手埋葬了。

张学良跌入人生绝境后,他又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呢?没有了自由,张学良觉得其他该有的物质生活不能太差。 张学良在被囚禁生涯中,过得并不“苦”,与赵四**就刷牙开销这一项一个月就要500元。张学良还曾写信,向宋子文哭穷,开口借钱几十万。

张学良得知这一天大的好消息后,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他这原本因抗战而被囚禁的日子是不是也应跟着结束了?张学良的内心波澜起伏。张学良知道当初的“兵谏”一事,他的无畏看似很豪壮,但让蒋介石很恼火。蒋介石又是一个会记仇之人,很可能不会轻易释放他。

目前整个中国的局势变了,也许会存在一线转机。 但东北地区的复杂,张学良是十分清楚的,有很多炸弹还埋在那,搞不好抗日战争结束了,东北那又“搞事情”。从这方面看,蒋介石更加不会释放他了。

抗日战争是胜利了,***的气势如虹,但蒋介石断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掌握的政权。国民党和***的较量必不可少,但蒋介石会作怎样的抗争还不好说。即便陷入垂死挣扎,蒋介石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死敌”也是说不清的事。

更何况张学良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是一根刺,张学良的势力和影响力是蒋介石不容忽视的,能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要是放走了张学良,蒋介石只会有种放虎归山的不安全感。

张学良思前想后觉得和蒋介石谈释放这事不易。但继续被囚禁也不是个事,不如想办法找找出路。毕竟被囚禁的日子不好过,个中滋味只有张学良知道。

这与张学良人生反差太大有关。张学良人生前阶段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的状态,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就成为了东北军政的执掌者,可谓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独裁者”。张学良早已过惯了鲜花繁盛的好日子,囚禁的“苦”日子他自然无法习惯。

看似有赵四**在旁陪伴,监视他们的特务无处不见,也让这段爱情变了味。张学良以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帅,囚禁后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张学良以前每天处理的是征战四方、挥斥方遒的大事,现在却无所事事。

可心中再多不甘又能如何?蒋介石决计不会放他离去,一方幽居,相对的自由,已经是蒋介石方面给予最大的宽容。张学良除却忍耐和接受,再无他法。不是没想过逃离,可百来人的兵力看管,令他被监视得密不透风。

可以说,衣食住行,张学良的生活永远在监管之下,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抗战胜利与否,国共内战如何战况,与这个被拘禁的昔日少帅毫无瓜葛,他能做的,只是在蒋介石的囚禁中,惶惶不可终日。

自由,在蒋介石有生之年,必然绝无可能。死亡,只要他张学良还在,便无法达成。 其中自然有蒋介石的磋磨之心,也有他东北少帅的影响所在。所谓兔死狗烹,张学良活着,对蒋介石的利益才是最大的。不能彻底寒了张作霖旧部之心,这个道理,蒋介石自然懂得。

张学良被幽禁长达54年。漫长的幽禁日子,张学良是如何安然度过,最终安享了晚年?其中不得不说,张学良对自己不错,他从没想过“亏待”自我。

张学良看透了蒋介石的心,继续“安心”过着被限制人生自由的日子。既然日子要过,那就要过得有质量些。张学良提起笔来,以写信的方式向宋子文求救。

在信中,张学良也放下了原本的傲娇,还毫不掩饰地提及,自己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张学良开门见山写道, “从香港带来的现金早就用完了,本想向戴笠求支援,但我也知道戴笠他有难处,不想时常去麻烦他。故而只能向你开口了。”

张学良还把自己日子的窘况归结在通货膨胀上。他在信中写道, “日子不好过,主要是因为目前的物价涨得太快了。我以前不亲自算账,这账一算真是吓死人。”

“简单算一下生活的必要开支,我和四妹两人抽烟的开支一个月就得一万。我俩还是很克制的,抽烟数量控制在一千左右,牌子也不讲究了,将就用蹩脚香烟满足一下烟瘾。此外,我俩不过是偶然添置点新衣服,加上两个佣人和购买杂志、书籍的开销,一个月也要几千块钱了。 我们四人的刷牙费用,每个月也要500元 。

张学良在信中不禁感叹道, “如今的钱太不值钱了,现在的万元都不值战前的几百元。一个月七七八八的日常必备开支,算下来数字太大了。”

张学良叫苦道,“我没有穷过,现在算是尝到了穷的滋味了。穷困潦倒没办法改变,但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的。不怕你笑话,我现在只能向你求助了。 心里私想着,要么向银行或者你借个几十万维系一下生活该有的尊严。

宋子文看信后,立即给张学良回了信,并立马逐条抓落实,以便满足张学良所有的请求。宋子文还给张学良意外的惊喜,给张学良捎去了很多的高级货。

外人也许难以理解,宋子文竟会满足张学良看似无理的请求。 在普通人看来,张学良每月500元的刷牙开支,就是个天文数字。但和张学良往日的日子比起来。这真不算什么。

“西安事变”中,惹怒蒋介石的人除了张学良还有杨虎城。蒋介石从困局中脱险后,也找 杨虎城 秋后算账了。杨虎城在被蒋介石囚禁期间竟然自得其乐地忙着生孩子。蒋介石看不到其悔过的态度,对杨虎城的不满与日俱增。杨虎城最终死在了无名小卒的刀下。

张学良同样是软禁命运,最终能长寿地活下来,和张学良向往美好的日子,希望重回有尊严的日子有着很大的关系。张学良在被幽禁期间,身体活动的自由被牢笼限制了,但他内心的希望之火始终燃烧着。

张学良并未对人生绝望,他始终不忘读书、看报、学习。 张学良也悟出一个“道”,为了自己想要的未来,他首先得放下身段。 张学良是个有傲骨的人,这“放”也得不破坏自己的底线,不能谄媚得没了自我。

利用读书学习的机会, 张学良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向蒋介石“服软”,以这样委婉的方式巧妙地向蒋介石承认自己的“错误”,还顺带给蒋介石“戴高帽”。

若是遇上别人,张学良应该早被释放了。但偏不巧对手是蒋介石,他的小肚鸡肠是出名的,一旦和他结下梁子,这辈子都要解不开了。不过张学良的努力不是一点效果没有,蒋介石只是长期软禁他,并未对他痛下杀手。

张学良的囚禁岁月,物质生活上也许并不太差,至少蒋介石招待他的“规格”不算低,还有昔日好友的援助。张学良精神生活并不空虚,有美女相伴、有书籍滋养身心,但张学良是个有追求的人。也许张学良情愿在沙场上遭受磨难,也不愿做个乱世中的“避世者”。

张学良晚年的感慨将心中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张学良曾说道, “我的人生在36岁告一段落了,至此以后人生没有了篇章。严格意义上讲, 21岁到36岁,才能算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作为一个百岁长寿老人,他对于自己满意人生的定义仅停留在短短15年罢了。

在幽禁期间,张学良也感到自己活成了一个精致的废物,但他还是认真地活着。能让张学良不抛弃自我的支撑力量,也许是他心怀梦想,他一直梦想着自己重回自由,重新回归自己所热爱的那个少帅,再次为国家事业、民族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避免不了大风大浪,有着宠辱不惊、闲庭漫步的心态,才能走出风浪的蹂躏。岁月静好,是一种人生奢望,但心态静好,是掌握在每个人手中的。愿每个人都在不平凡的岁月中,找回最好的自己。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中。

西安事变纪念馆建馆20年来,累计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12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馆是实施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项目,它包括陈列展示、旧址维修和景区基础设施改善三个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有序推进。在2008年完成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程,为观众呈现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崭新面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316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