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熟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不会对刘关张兄弟,桃园三结义一事感到陌生。三人之中,刘备以仁慈著称,最能顾全大局;关羽是忠义的化身,虽是武将,却也有分寸;只有张飞,性格直率鲁莽,把兄弟情议放在第一位,为了兄弟,可以什么都不顾。例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他觉得诸葛亮欺人太甚,让刘备受了委屈,扬言要烧了诸葛亮的房子;关羽被东吴擒杀之后,群臣都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他却誓死也要伐吴,拉开了蜀汉衰败的帷幕。可是,这样重义的张飞,却曾抛开刘备的生死,自行逃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中,刘备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却借故逃出了许都,并占据了徐州,事发之后,曹操立誓要东征,于是刘备陷入了危机。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无力与曹操对抗,于是求助于袁绍,结果袁绍竟然以幼子生病这么荒唐的理由,拒绝发兵,让刘备苦恼不已。这个时候,张飞为刘备献计曰:“兄长勿忧。曹兵远来,必然困乏;乘其初至,先去劫寨,可破曹操。”刘备听完之后,眼前一亮,觉得张飞不再是一个莽夫,而是变得智勇双全了,于是他一边赞赏这条妙计,一边做好的劫寨的准备。
可是,张飞能够想到的事情,曹操阵营的人怎么会想不到呢?所以曹操将计就计,在寨中设下了埋伏,单张飞的右路军,便遇上了张辽、许褚、于禁、李典、徐晃、乐进、夏侯惇、夏侯渊等八员大将,他“杀出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刘备的左路军也比较凄惨,先是被劫去了一半人马,又遇上突然赶来的夏侯惇,最终“止有三十余骑跟随”。小说中明确写道,张飞遭遇埋伏之后,“欲还小沛,去路已断,欲投徐州、下邳,又恐曹军截住;寻思无路,只得望芒砀山而去。”也就是说,张飞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要接应刘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在生死关头抛却了兄弟情义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张飞的行为,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演义中,虽然武将单挑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可是在混战中,却需要军队的支持,张飞拼死杀出一条血路,身边只剩十余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接应刘备。他再杀回去,不但帮不上什么忙,反而只是送菜。而且还会把原本追击他的兵马,引到刘备身边,增加刘备的压力,实在得不偿失。再说了,就算张飞一时冲动,想不到这些,想要去救刘备,在夜间,又是这般混战的场景,他又要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刘备的踪迹呢?
蜀汉建立之后,刘备决定出兵伐吴。在部署兵力的时候,刘备调张飞率领部下参战。可是,不久他就得到了张飞部下的表章。刘备当时就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这四个字,表现出刘备对此事的判断,也表现出刘备对张飞的惋惜。至于说,赵云听说这件事后,骂刘备是大耳贼,这件事在历史上倒是没有记载。也许赵云听到刘备对张飞的死只是说了这四个字,认为刘备薄情寡义,骂刘备也未可知。
刘备认为张飞已经死亡,主要是他对张飞平时行事做出的判断。张飞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对自己的手下十分严酷,暴而无恩。刘备曾经对张飞劝诫说,你平时随意杀戮部下,而还喜欢对健儿鞭笞,打完后又安排在身边,这是取祸的道路。可是张飞却对此不以为意,毫不改变。
因此,当刘备得到张飞部下的表章时,才会判断张飞已死。这是因为如果张飞还活着,肯定上奏的表章是以张飞的名义写的。可是现在这封表章是由张飞部下写的,肯定是张飞发生了意外。张飞作为大将,身体又十分强健,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是被身边的人行刺。如果行刺的人一旦行动,就一定要将张飞杀死,否则的话,他就根本无法逃脱张飞的追捕。所以,刘备才断定张飞已死。
那么,张飞的死与刘备是否有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这是因为,刘备既然看出了张飞的缺点,却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让张飞改掉自己致命的缺点。刘备只是劝说了张飞,当张飞屡教不改之后,就不再管张飞,让他放任自流了。可以说,刘备的这种态度,是张飞死亡的最大的原因。
其次,张飞是死于刘备伐吴的时候。如果刘备不决定伐吴,张飞也不会死。行刺张飞的张达、范强肯定对张飞已经早就怀恨在心,只是在寻找刺杀张飞的机会。因为刺杀张飞后,两人还需要寻找脱身的机会。在东吴和蜀汉联盟的时候,是无法行刺的。因为张飞的驻地与曹魏远隔重山,中间加上大片的无人地带,如果刺杀了张飞,向北是无法逃脱的,所以刺客只能等待时机。
当蜀汉与东吴交战的时候,这两个刺客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趁着出兵的混乱之机,刺杀了张飞,拿着张飞的首级,顺流而下,投奔了东吴。这样,他们既可以顺利逃脱,又可以用张飞的首级作为自己的觐见之礼,谋取自己的前程。这样,张飞的命运也就在刘备出兵的时候注定了。
正是因为刘备对张飞疏于管教,才造成了张飞最后的悲剧。虽然刘备与张飞情同手足,甚至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话。可是对张飞的纵容却最终害了他。刘备对张飞的感情,印证了那句话,宽是害,严是爱。假如刘备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许就能把张飞从死亡的道路上拉回来。
那是刘备听到张飞营中都督上表,才说:“噫,飞死矣”。这里的意思是,先主听到张飞的手下上表,就料想到了张飞出事了,因为这属于越级上报,一般不会出现,加上刘备又了解张飞的性格,所以在听到有上表的时候,就做出了判断,发出了感叹。
这里应该是和前文对照的,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是突出刘备对张飞的了解,和张飞取祸的原因,对于刘备的悲伤,没有描写而已,并不代表刘备冷淡。
陈寿是良史,同时也是惜墨如金,既然写了很多刘备和张飞亲若兄弟,那么悲伤之情就不必赘述了吧。
我觉得没有描写刘备痛哭,不代表刘备没有哭,三国志是史书,不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不是他的目的,张飞传本身篇幅不多,所以只记载有意义的事情,刘备这句话突出了这个世之虎将的死因,而刘备的眼泪恐怕不值一提吧。
另外,我觉得刘备真可能就没哭,六十多岁的人了,经历了太多生死,他对张飞的死是气愤,遗憾,即使悲伤,大军要进发,他哭哭啼啼也会影响士气,因为张飞死后就是夷陵之战,刘备没有时间沉沦下去了。
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原文: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正是: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说到最早的争执是桃园结义之前 为了猪肉关羽张飞有的争执 再然后关云长过关在古城的时候和张飞打了一架 冰释前嫌。 再后来关羽因为刘备纳刘封为养子的时候 劝过刘备而有过摩擦(这是刘封不救关羽的一部分原因)到这个时候关羽已经死了 所以 刘关张的一生中 争执是很少见的 三国志中没有说他们是结义兄弟 只是说是很要好的朋友 食者同桌 寝者同床 几乎没有见到有什么争执
昨天张飞丢了徐州,刘备打自己一巴掌;明天关羽丢了荆州,刘备打自己一巴掌。自刘备起兵起,自己和手下丢掉的城池多了,就犯得着打自己一巴掌?这事儿我还真没找到根据,似乎在新《三国》和老版《三国演义》中也没有。
在新《三国》中,刘备征讨袁术,大军出征前,刘备与关、张、赵三人商议对策,由于徐州是刘备根基,万不容失去,故而要留下一人率兵驻守,最终定下来的是张飞。
在剧中,张飞表示早已憋坏了,要随军出征。因而关羽便称自己留下戍守,不过刘备觉得关羽智勇双全,在征讨袁术时,可随时商议决断,不愿他留守;关羽被拒后,赵云提出留守,但刘备觉得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是天赐先锋,应一起出征。
说来说去,刘备之所以让张飞留守,还是信不过赵云,而又离不开关羽,所以只能让张飞来守城。这样的安排,可以说算是比较周密了,他将关羽、赵云带在身边,留下勇冠三军的张飞守城,即便自己在前线失利,却也能够有个安神之所。不过,张飞饮酒误事,大意轻敌,竟把徐州城给丢了,因而刘备大怒,打了张飞。
在老版《三国演义》中,情节大致相似,但刘备在临行前曾嘱托张飞,切莫饮酒误事,更不能鞭打士卒。结果,张飞还是因喝酒闯下大祸,把刘备妻儿老小都丢在了城内,自己逃了出来。
但即便如此,剧中刘备也仅仅是在张飞脸上轻轻摸了一下。这一场景,可谓兄弟情深:虽然丢了徐州,但在刘备心中张飞比城池更重要,因而连这一巴掌都没舍得打。与影视剧不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面对关羽的指责,决定拔剑自刎,但却被刘备拦下。刘备扯了一句: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三国时代,吕布吕奉先好像是那个时期最强的人:单挑无敌,群殴不怕。然而一个人若达到了“独孤求败”的地步则就太寂寞了,因此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里特地给猛人吕布安排了一位对手——张飞张三爷。整个三国时期,只有三爷可以独扛吕布不落下风。然而张飞却老是看对方不顺眼,甚至还经常骂吕布。
虎牢关战,吕布一出马就连赢数场,揍得诸侯们个个瑟瑟发抖。也就在吕布兄弟得意之际,三爷第一个站了出来,并且喊着:“三姓家奴休走!”然后他和吕布兄弟就打了起来,可能被三爷伤到了,处于巅峰时期的吕布竟然50回合也拿不下三爷。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吕布的武功达到了顶峰,而张三爷的状态还没达到顶点,至少是不如吕布的。但三爷就是依靠这句话扰乱了对方的思绪。要说张飞骂人也够损的,所谓“三姓家奴”的话还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来的语言。
吕布本姓吕,后来认了丁原当干爹,再接着又拜董卓为义父,这么一来堂堂的吕奉先就相当于有了“吕”、“丁”、“董”3种姓氏,可以看出来张三爷的这句话骂得相当损又让人无言以对。然而三国时期有很多的人像吕布一样,可是三爷似乎对吕布兄弟“情有独钟”:只看他不顺眼。
在后来很多的地方,张飞都表现出来了对吕布非常不待见的情绪。曹操在濮阳打败了吕布以后,吕布兄前往徐州投靠了刘备。当时双方谈得比较投机,吕布一激动还把自己的老婆请了出来给刘备“过目”,并且称呼刘备为“贤弟”。
古人之间的交情最高的一种叫做“不避妻儿”,就像吕布对待刘备这样;同时,吕布喊对方兄弟,足以显示吕老板盼望拉近与对方的距离。然而吕大哥的这种做法却招来了张飞的不满,张三爷气得拿着丈八蛇矛就要和吕布玩命。
对于关羽、张飞的死,刘备的反应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
对于关羽的死,史书记载是刘备非常生气,恼怒孙权袭杀关羽,组织军队准备东征讨伐。
对于张飞的死,史书记载是刘备听到消息后,只说了一句,“噫!飞死矣。”
刘备对于关羽、张飞的死,乍一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对于关羽是愤怒,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对于张飞是吃惊,又能让人体会出好像又在意料之内的事情。
刘备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其实很正常。很多人根据刘备两种不同态度,认为关羽与张飞相比,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张飞。小子认为,这样认为是没有问题,但还是有失偏颇的,这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来分析,就能明白一二。
死亡时机不同关羽是在大败曹军,威震华夏之际,被孙权袭击后方,然后兵败被杀的。张飞是在刘备称帝后,准备南下为关羽报仇之际被杀的。相比二人死亡时机,刘备更加想不到关羽正在兵锋正盛之际反遭杀害,可以说关羽的死完全出乎刘备意料之外,所以说,刘备只能用愤怒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而张飞死在东征准备之际,面对张飞之死,刘备已经有了关羽死亡的打击,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明显了。
杀人凶手不同关羽是被孙权袭击后方,然后被俘杀死的。在刘备看来,关羽的死,完全归罪与孙权的背信弃义,如果没有孙权后面捣鬼,关羽一定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北定中原的梦想。所以,刘备非常愤怒,对孙权是咬牙切齿的恨。张飞是被自己部将张达、范强所杀,完全是因为张飞不体恤士卒造成的,对于张飞这个习惯,刘备就曾经教育过张飞,可惜张飞没有听进去,才造成杀身之祸。对于张飞的死,刘备更多的只能是无奈。
二人性格不同关羽、张飞二人性格截然不同,关羽是傲上而不辱下,而张飞恰好相反,对士族是相当的尊重,对士卒是非常严苛。对于张飞的虐待士卒,刘备都看不过眼,认为这样长期下去就是找死,可惜张飞就是不记病。关羽体恤士卒,作战节节胜利,因此最后无论是蜀汉方面糜芳、傅士仁的背叛,还是东吴孙权的背盟,都是刘备没有想到的。
二人能力不同刘备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命北出荆州,向驻扎在樊城的曹仁进攻。关羽也不愧一代名将,连战连捷,甚至曹魏方面朝野震动,曹操甚至做好了迁都暂避锋芒的准备,后在谋士荀彧等人的劝谏下才打消注意。跟着曹操就派大将于禁领七军援救襄樊,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被活擒,庞德被战死。关羽每次都能独当一面,是刘备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甚至可以说是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面对失去关羽,刘备只能用愤怒来表达了。张飞虽然作战勇猛,然而在蜀汉政权中发挥的作用是比不上关羽的,所以对于张飞的死,刘备没有之前那么愤怒,也是很正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