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汉语拼音为 shù 。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
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扩展资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要愿意这样做,或者你自己本身也做到和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论语_卫灵公
“不迁怒,不贰过”的意思是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其中“不迁怒”指的是不移怒气,“贰”指的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指的是过错。
“怒”与“过”,超过当下的现实,同样违背孔子之学的基本原则。
详解:无论“不迁怒,不贰过”是什么含义,但本章里,孔子明确表示,除了颜回,其他人都达不到他的好学标准,这一点是无疑的。这也证明了,上面说子夏之学非孔子之学,确实没有冤枉他。
不过,通常对“不迁怒,不贰过”的解释都有问题。“怒”,不是通常说的愤怒、怒气,而是“超过”的意思,在《荀子·君子》“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中,就是按此解释;“迁“,变更、变动;“贰”,背离;“过”,超过。古文喜欢对称,往往用一些类似又稍有差别的词语构成对称句式,“不迁怒,不贰过”中,“迁”对“贰”,“怒”对“过”,相互间的意思差别不特别大。
扩展资料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比较好学呢?孔子说,以前有个叫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可惜不幸短命去世了。现在就没有了,没有什么好学的人了。
“不迁怒”,是为什么事发怒,就对什么事发怒,不把那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人身上去。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遍。这个,也是千难万难,因为我们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错误,几乎是一种“基因”,我们错了,知道了,提醒自己,下次别犯哦!到下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又犯了。
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学习学”,学性情之学,学正心养性,学习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巩固、怎么持续改善,这才是真好学、真会学。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今天我们再来探讨什么是好学。
还记得前两天吗?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好学的典范,比起别人的忠和信来,自己是最好学的。
今天借了一段对话,他说明他的三千弟子之中只有一个人好学,其他人都够不上好学。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好学到底有什么标准呢?我们来先看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在这里,大家记住:亡念无,不是死亡的亡,而是没有的无。
也就是说,鲁哀公作为鲁国的国君来讨教孔子说,您看您的学生之中,哪一个能够真正继承您的学问,最好学的是谁呀?
孔老夫子说,只有颜回。
他认为能够继承道统学问的是颜回,他不一定有帝王之才,却有师道风范,而冉雍有君道之才。
颜回足以为人师的学问德业在哪里呢?就体现在六个字上:不迁怒,不贰过。
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已经死了,现在就没有了,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颜回了,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
通过这段话,大家能够体会出什么所谓的学问,并不专指是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只是极为狭窄的一面。真正的学问,好学,其实它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别人等等。
如何不重复犯错误这六个字,可以这样说,我们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孔子老夫子也认为,除了颜回以外,3000弟子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来说说,不迁怒。
所谓的不迁怒,就是我们对什么事发怒就对什么事发怒,不要把怒气发到别的地方或者别的人身上去。
比如说我们发怒生气,把手里拿着的杯子摔了,如果并不是因为杯子的事发怒,这就是迁怒于杯子。写不出方案来,恨不得把电脑砸了,可是这关电脑什么事儿,这也是迁怒于电脑。
大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的人在单位里受了经理的气,经理批评了自己,觉得委屈。可是没有办法,因为经理位高权重,你要是反驳了,可能会招致更大的批评,而且后来有小鞋穿等等,因此就忍啦,但心里并不服气。
回到家就把情绪带到家里来了,结果对孩子就没好脸色,看孩子稍微有一点错,气就来了,把孩子批评一顿,这孩子受了气也是没辙,看到家里的猫,挺生气,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就踢了一脚。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撞到了路边的单位经理,出了交通事故。
这就是比较有名的踢猫效应,我就大体上说,这个意思并不一定真的是故事这么讲的。
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点气,忍不住迁怒于别人,迁怒于别的事儿,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吗?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可见,如果控制不了情绪,会发生多大的问题。
说到这里,大家记住:君子任道,小人任情。
什么意思啊?
就是君子,有修养的人,有道德的人,他会按照道理来处理人和事,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变化,不被情绪左右。
有的人会心情好的时候啥都行,心情不好了,就随便找人发泄,谁碰上谁倒霉。这就是不能控制情绪的反应,说一个人能不能控制情绪,也反映了他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张居正是帝师,就是皇帝的老师。他在辅导皇小皇帝的时候,皇帝也是从小孩长起来的嘛,就特别强调,要不迁怒。
大家想一想当皇帝的,如果不讲道理,而随便意气用事,拿人出气的话,那是不是很糟糕啊?会有人掉脑袋的!
所以位高权重的人,不迁怒三个字就特别重要,应该写个条幅挂在墙上。
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了。
都是关于国王或者皇帝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有一个首相叫俾斯麦。他与国王威廉一世是有名的搭档。
德国当时会强盛,不单是因为俾斯麦这个首相厉害,而且因为是有一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威廉一世回到后宫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贵重的器皿也都会砸坏。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啊?
威廉一世说:对呀!
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受他的气?
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下面许多的人的气,他都要受着。他受了气,往哪里出啊?只好往我身上出。
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了,所以他才能够成功,所以德国在那个时候才能够那么强盛。
大家觉得皇帝好当吗?
当个好皇帝难,你以为你说了就一言九鼎,说了就算吗?很多大臣是反对的,不是你说了就算,那怎么办啊?皇帝也有情绪啊,有情绪时,自己摔个杯子就算了呢,还是迁怒于人呢?
咱再讲第二个故事也是非常有名。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出身贫穷,当过和尚,要过饭后来,坐拥天下,有大明200多年江山。
他有一位好的皇后,叫马皇后,咱先讲一个故事。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在后宫与皇后谈笑,两个人谈得高兴,朱元璋的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兴地跳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时的那种样子,这是非常失态的。当时两个太监还在身边,他没有注意到。
一会儿朱元璋出去了,马皇后立即对那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就要回来,你们俩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否则你们两个人都会没有命,记住了吗?
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对劲儿,刚才失态了,将来要被那两个太监传出去,那还了得,多丢人。
于是朱元璋回到后宫,这一问,两个太监一个是哑巴不会说,一个是聋子没听见。就是一个看见了不会说话,一个根本就没听着。
所以这两个人这才保住了性命,否则这两个人头岂不是掉下来了。所以说,马皇后也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好皇后。
这其实就讲到人生的修养,一点事情不高兴要发到别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讼,尤其是做***的要特别注意。
普通人还好说,最多摔个杯子,但是大人物,你的位置越高的,权力越大越可怕。
《中庸》讲过,致中和。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
就是好学的最高标准,不是知识之学而是性情之学。
正心养性学知识,谁都会!但能控制情绪那不得了。你像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非暴力沟通,说白了还不就是这个事儿吗?它有具体方法论,有4步,写了一本书,很多人学来学去好像学会了。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日更写作群有一个战友,有一次就讨论这个非暴力沟通。
结果他就生气了,你们爱听不听,我说怎么那么就难听,就这个情绪。自己天天标榜着我是非暴力沟通,但真正到了时候,也非暴力不起来了,这也就是我们普通人太难控制情绪了,太难不迁怒了。
所以不迁怒,是非常非常难的,是能够看出一个人他的道德品质修养的。
再来说说第二个,叫不贰过。
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遍,这个难不难啊?太难了。
举个例子,我们多少人说我戒烟,到底戒了吗?大部分人没有戒,还想抽烟。也有戒的啊,比如说我就戒了。
能戒烟的人不简单,你控制欲望,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有什么错误就不再犯第二遍,太难了。
我们总会犯同样的错误,本来说好的,你看错了,赶紧提醒自己,下次千万别犯了,到时候该咋办还咋办,没来得及反应又犯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能够不贰过,那是什么概念,不得了啦,用不了几个月就没有错了。
再比如说写字。我写这个一,就是一字。
看起来很简单,起笔行笔收笔,稍微起笔要顿一顿,行笔要快速均匀,收笔要顿一顿,要斜上角一点,看起来简单嘛!
真正做起来你会发现那不是那个事儿,那我再写一次就能完全改变了吗?
不会的,要经过无数次才会越写越好,想做到不贰过太难了。
刚才举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呢,很形象,大家说是不是啊?
但是要是能做到,那就是圣人。
所以说在孔门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就是孔子肯定是个圣人了,那他的3000弟子之中后来又有很多,但其实真正被认可的只有一个圣人,就是颜回,它是与孔子并列的圣人。
可惜颜回死的早,据说颜回13岁的时候就跟着孔子了。朱熹说,他到29岁头发就全白了,32岁就死了。应了一句话,叫天妒英才。
如果说他也能像孔子73,孟子84,他得有多厉害,那就不得了啦。
咱再来说一说怨天尤人。
其实就是迁怒的一个常见的例子。
就是一个人到了困难的时候,就会怨天,这是很普通的。说到怨天,就像韩愈所说的一样,一个人"人穷困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这是自然现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离骚也有一个评论说: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里的穷,并不是指没有钱了才叫穷,一切事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叫做穷,此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天啊。
身上受了什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会脱口而出:我的妈呀!
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心理上就会逃避现实,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不幸。
有人就是埋怨别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
蚕桑娘子望阴天。
说的意思就是做老天都没那么好做,有的人希望晴天,有的人希望雨天,何况做人呢。
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难免的,尤其是做领导的人,受人非议更是必然。
所以老子才会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也是包含了要我们效法天地广大包容的气度。
咱再说回来不贰过。
❤️ 在组织管理上,也要追求做到组织的不贰过,就是有一个人犯过的错,让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不要再犯了,那组织进步就飞快,这也就是经济管理的持续改善的精神和方法。
所以组织上,要鼓励人暴露错误,而不是惩罚错误,错误暴露出来才能不贰过,有了小错,大家注意了,就会避免发生大的过错。
如果小的错不敢说,说了被批判,就藏起来,藏着掖着。但是错就是错,等到真正出大错的时候就晚啦。
所以说,对于我们来讲,先暴露一点小错误,也不是什么太坏的事情。
这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平时常感个冒发个烧,一般他不会得大病。而平常身体从来都很,好像钢铁一样的人,结果最后往往一病病倒了,也是这个原因。没有抵抗力呀,这就是另外的一个事啦。
那我们再来说一下,学习不是学知识,是学什么?李笑来老师说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记住我们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再去学习。
而在这里也是我们学什么?
要学性情,学正心养性,学习怎么进步,怎么巩固,怎么持续改善,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好学不是那么容易,不是谁都达到好学的标准。
当然像孔子说的这个好学的标准也太高了,只有他和他的弟子颜回才能达到,别人都称不上好学。说实话有点伤人心,不过没关系,老夫子就是老夫子,他说话就是权威,那我们可以向他来学习。
今天内容比较多,讲的也比较high,可能要超时几分钟,我希望大家能够耐心停下来,马上也就结束了。
如何来进行现实应用呢?
对于我们战友们来讲,第一个记住,不迁怒。就是要努力修养自己的身心,少去乱发脾气,少去怪罪于人,着重提升品质修养。
我们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当妈妈的,或者是当妻子的,尽量的要中和。少在老公、在孩子面前因为一点事发脾气,这样会影响家庭稳定的,你的脾气好了,这个家就好了。
第二个,就是不贰过。
所谓的不贰过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也就是说,我们每次犯了错误以后要复盘要反思,要认真对待。当我们能够真正对待的时候,认识到了,可能真的就不大会再犯了。
做不到像颜回这样不犯第二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多次一点点改进,最后让许多错误避免,让我们越来越完美。
最后我再说一下,就是前两天曾经说孔子好学的时候,华杉总结了四个好学的标准:
第一,志有定向。就是我们要有目标,有方向。
第二,知行合一。知道就要做到,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第三,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既然要学习,我们就不要间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你很难去持续得到成果,因为你一旦放弃了它就会放弃了。
第四,温故而知新。学东西,不要为了学而学,我想知道很多东西,但你知道了以后不温习有啥用呢。也把它掌握了再学新的就很好,像我们盖楼一层一层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打扎实基础,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上台阶儿。
那四个标准加上这两个标准,不迁怒、不贰过,那我们就真的是好学啦。
还是那句话,孔老夫子如果在今天就会感叹,我们演讲家战友太厉害了,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啦。
好的,不能超太多,就这些,感谢大家的聆听。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继续解读下一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