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驾崩前,一直追问“燕王来否”,为何旁人却都假装没听见?

朱元璋驾崩前,一直追问“燕王来否”,为何旁人却都假装没听见?,第1张

在我国这四百多位皇帝中,总有那个几个极其特殊,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首先他的出身就非常特殊,完全是草根出身,当然汉高祖刘邦也是,但是朱元璋的皇位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孙子,这也是他与其他皇帝不同的地方。

然而关于朱元璋传授皇位的决定,其实期间非常的曲折,甚至在他临死前还一直吃力的叫着其中一个人的名字,那个人并不是朱允炆,然而所有人却选择了假装听不见。朱元璋的皇位来之不易,1328年,他出生于安徽凤阳,家里贫穷的养不起他,只能让他上街乞讨。

甚至最后不得不出家到皇觉寺当和尚,最后在机缘巧合下,才投身到郭子兴的军队,可以说郭子兴对他又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郭子兴还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这一路上朱元璋吃了很多的苦,可是马氏一直都默默陪在他的身边。

因此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的时候就想好了,以后的皇位只能传给马氏的儿子,因此他一直很注重培养他和马氏的长子朱标。然而朱标体弱,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还没熬到朱元璋退位,1392年就不幸去世了,于是朱元璋只能改立朱标的儿子为储君人选。

但是传位给孙子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就引起了其他几个儿子的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其实朱元璋也有过这个考量,他深知朱棣在能力上远远胜于朱允炆,甚至完全担得起大任,但是对于马氏的愧疚让他不得不传位给朱允炆。

然而如此一来朱棣便是朱允炆最大的阻碍,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朱棣的野心朱元璋早就看了出来。因此1398年朱元璋病重弥留之际,下了一道诏书,想将阎王朱棣召回来,历来帝王临终前都是安排身后事宜,尤其是皇位的变更。

但是他将朱棣叫回来并不是想将皇位传给他,俄日是想要帮朱允炆敲打敲打他,免得朱允炆到时候应付不来这个叔父,但是朱允炆不是这样想的,他在知道朱元璋下令将朱棣召回来后,担心皇位易主,于是私下阻断了这封密诏。

而朱棣早已来到了江苏淮阴,却临时得知不用回去了,于是他就怀疑是朱允炆抢走了自己的皇位,而朱元璋在临死前都还在等朱棣回来,一直不断追问“燕王来否”,但周边的朝臣无一敢发言,只能装作不知道,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太祖驾崩后,燕王一定会策反,这一点也是朱元璋最担心的,所以才会那么不放心自己的孙儿。

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标、孙子朱允铺路,可谓是用心良苦、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朱元璋晚年谋划诛杀燕王朱棣为何没有成功?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四子朱棣。

论能力。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

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明朝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而长孙朱允,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是最合适的人选。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老谋深算,政治素养极为成熟。

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一清二楚。

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

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刘三吾密谋这件事。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

朱棣造反前,曾有人多次密奏“燕王必反”,建文帝不听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因为他行事不够果断。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战争持续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朱棣最难缠的对手,是徐辉祖,说到徐辉祖,他可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徐达长子。因为徐达的长女徐仪华,被册封为燕王妃,她的弟徐辉祖,便是朱棣的小舅子。朱元璋非常信任徐辉祖,徐辉祖也没辜负这份信任,他对朝廷的这种忠诚贯穿始终,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上台,丝毫未减。只可惜朱允炆没听他的话,辜负了他的忠诚!

建文元年四月,到了朱元璋忌日,朱棣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派到京师,让他们祭祀他们的爷爷。当时徐辉祖密奏建文帝,说高煦不是省油的灯,脑壳上有反骨,日后定将成为大患。他建议把他留在京师,严加管束,不让他回北平,不然就是放虎归山,可是朱允炆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后来,朱棣果然造反,作为前锋的朱高煦,果然是朱棣的主力战将和得力助手,也是给朱棣造反出力最多的人,给朝廷造成了大麻烦,朱允炆才后悔莫及也晚了,他痛心疾首地说过“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徐辉祖曾赴前线参战,当时建文帝派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进抵白沟河,准备攻打朱棣官邸所在地。朱棣率领的燕军死伤惨重,第二天又被前后夹击,朱棣差点被活捉,一场骤然而起的大风使朱棣反败为胜。

“白沟河之战”虽然败,接下来的“齐眉山之战”,官军却大获全胜,而且徐辉祖的表现相当亮眼。朱棣损失了王真、陈文、韩贵等几员大将,徐辉祖率援军赶到后,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燕将李斌等被斩首。

  徐辉祖作战勇猛,把燕军打怕了,燕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脸色发白。然而徐辉祖正欲乘胜扩大战果,朝廷却讹传燕军败了,既然这样,徐辉祖就没必要呆在前线了,赶快回南京最重要。徐辉祖刚率部撤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趁机反攻,击败官军两万多护粮兵,官军的粮饷尽落朱棣之手。

后来,南京失陷,皇上生死不明,文武百官“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前去迎接朱棣,对他俯首称臣,唯独徐辉祖不从。燕军把他关进监狱,朱棣亲自来“招降”,徐辉祖却把脸别过一边,看都不看他。

结果还好,朱棣并没杀他,只是削了他爵位,革了俸禄,把他禁锢在家中。 

建文帝不听徐辉祖建议,真是坏了大事,让人叹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517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