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第1张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参考资料:

--黄梅戏

雷池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一说雷池即今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前一种说法,源自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大雷水至望江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后一种说法,中国地图学社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它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雷池即今日黄梅和宿松境内的龙湖、感湖等大部分水域。在安徽省望江县、宿松县和湖北黄梅县沿江长江北岸一带连在一起和不连在一起的整个水域,主体在宿松。因古雷水一说源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另一说源自宿松隘口以下之水均为雷水。

1、黄梅戏是安徽的传统曲目。

2、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3、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4、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扩展资料

一、简要介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

二、角色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人民网—黄梅戏简介

黄梅是革命老区。黄梅革命史在鄂东史、湖北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黄梅县享有“小莫斯科”的荣誉称号;土地革命时期,黄梅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黄梅抗日根据地既是新四军五师的重要活动区域,又是沟通华中、华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解放战争时期,黄梅人民为支援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为支援渡江战役斗争英勇,贡献巨大。可以说民主革命时期黄梅红旗不倒,斗争不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闻名全省,影响全国;一些著名党史人物可圈可点,极具影响。帅荣、胡大荣、周学义、赵正洪四位将军就是黄梅的骄傲。黄梅有4人曾任省委书记,他们是江西省委书记沈建华、满洲省委书记李子芬、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安徽省委常务书记桂林栖。而众多仁人志士更是抛头颅洒热血,浴血疆场,舍生取义。李子芬、吴致民、宛希先、宛希俨、邓雅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黄梅有名烈士达3000多人,无名烈士多达10000多人。在牺牲的先烈中,地师级以上的近20人,建国前的37任县委书记就有20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可以这样说黄梅的土地是红色的土地,黄梅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黄梅的历史是厚重的,底蕴是丰富的,地位是突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重要的党史人物,重大的党史事件,丰富了黄梅的历史宝库,铸造了黄梅的历史丰碑。

从1924年8月黄梅地方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5月黄梅全境解放,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黄梅地方党组织发展如火如荼,革命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党领导着黄梅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

1、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l7—19277)

大革命时期,黄梅党组织经历了创建和发展组织、农民运动蓬勃高涨和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战斗历程。

1923年秋,是黄梅现代史上第一个金色的秋天。黄梅人民的优秀儿女宛希俨、吴致民、李子芬等在上海、南京、武汉读书的党、团员学生,把革命的火种带回黄梅,从此黄梅的土地上有了***人的战斗足迹。他们于1923年12月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黄梅小组,并在团员中发展党员。1924年8月黄梅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国***黄梅小组在县城建立,选举李子芬为党小组组长。

党组织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迅猛发展。1925年3月建立中国***黄梅特别支部,下辖13个支部。1926年5月建立中国***黄梅地方执行委员会(相当县委一级的组织),书记熊映楚,下辖5个区委,38个支部。这是湖北第一个县委级的党组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委级的党组织之一。1927年5月改称中国***黄梅县委员会(简称黄梅县委),县委书记邢家镇,黄梅县委下辖5个区委,41个支部,有党员3000人,成为当时湖北全省党员最多的县。

在黄梅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黄梅县群团组织发展很快。1924年8月,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黄梅支部。1925年3月建立了团黄梅特支,后发展建立了黄梅团地委和团县委。1926年3月建立了黄梅县妇女协会,7月建立了黄梅县农民协会,11月建立了黄梅县总工会。还先后建立了黄梅县平民教育促进会、黄梅青年读书会、少年黄梅学会、黄梅县青年团体联合会、黄梅县儿童团总队和黄梅县人民自卫团等群众组织。此外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在国共合作时期,还帮助国民党于1925年5月建立了国民党黄梅县党部(这是湖北最早的一个国民党县党部)。

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黄梅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黄梅的农民运动。蒋家咀是黄梅农民运动的发源地。1924年10月,党组织派在县城八角亭高等小学读书的程鹤林等3人,回到家乡蒋家咀创办贫民夜校,秘密成立农民研究会。1925年3月改称农民进德会(下辖3个分会,有会员600多人),并建立党支部(这是党在黄梅农村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他们广泛发动群众,与地主恶霸进行斗争。农民进德会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遍及黄梅农村。1926年7月发展建立黄梅县农民协会。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入黄梅,进一步推动了黄梅农民运动的发展。一时间,黄梅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县农协下辖8个区农协.会员总数达10万,成为湖北省农民运动最高潮的区域,因而在湖北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很大。当时方敏玉曾代表省农协出席第一次全国农民代表大会,程建勋、邓雅声等6人出席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程建勋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邓雅声被选为省农民协会秘书长。活跃在黄梅领导农民运动的党团骨干李子芬、熊映楚、石炳乾、邓雅声先后被调到省里工作,成为湖北省党、团、工会、农会等方面的负责人。1927年6月汉口《民国日报》(国共合作时期为我党掌握的机关报)在刊载《黄梅农协之报告>的按语中说:“黄梅农民运动发展甚速……,会员人数已达10万,其中有女会员4000余人,尤开湖北农运之先河。”所以大革命时期,黄梅号称“同志三千,群众十万”,一度享有“小莫斯科”的荣誉称号。

2、土地革命时期(19277—19377)

土地革命时期,黄梅党组织经历了组织武装暴动、创建苏区和苏区丧失后坚持斗争的战斗历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员和革命群众,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着黄梅。邢家镇、汪士国、冯文华等县委、县农协的主要领导英勇牺牲,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黄梅革命的优秀儿女没有被吓倒、被征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27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吴致民到黄梅,恢复党组织,建立中共黄梅临时县委。9月正式建立中共黄梅县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秋收暴动。10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秋收暴动,全县各地数以万计的农民手执梭标、大刀、长矛,打着灯笼火把,潮水般涌向县城和各地土豪劣绅的庄园,一夜打土豪48处。农军游击队四处出击,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地痞流氓,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债、抗税、抗捐斗争。1928年6月,周为邦、张获伯不幸遇难,革命一度处于低潮。1929年上半年吴致民几次来黄梅巡视工作,传达中央和省委指示,并于6月建立黄梅中心县委,领导黄梅、广济、蕲春、蕲水四县的工作,黄梅因而成为蕲黄广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9月,黄梅中心县委重建鄂东游击大队。12月,取得了攻打黄泥塘、王家仓团防的胜利。1930年春,县委领导建立了黄梅县特务队、黄梅县第四中队等革命武装,再次发动和组织了全县总暴动,并先后奔袭大河,血战孔垅,智取一天门,巧占古角山,收编国民党溃部70余人。6月,黄梅县暴动委员会(后改为赤卫队总部)成立,并第一次攻打县城。7月,成立黄梅县革命委员会。8月,建立黄梅县苏维埃政府,第二次攻打黄梅县城。9月,配合红八军四、五纵队攻开宿松县城。黄梅北部山区建立了“四山”(古角、垅坪、小溪、考田)革命根据地,南部黄广边湖区也建立丁湖区革命根据地,赤区占全县农村的三分之二,农民赤卫队员达5000余人。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为红十五军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十五军奉命北上,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批正规军“围剿”黄梅苏区,黄梅革命军民与敌拚死搏斗!许多人壮烈牺牲,仅垅坪山的太平洞就牺牲军民数百人。在县城北邙山,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就屠杀83位革命志士,当时天降大雨,烈士的鲜血混合着雨水顺街一直流到十字街口,真可谓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不久黄梅苏区告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解体,上级决定黄梅党组织疏散、隐蔽,一部分同志转入地下,后来在红二十八军便衣队的指导下,坚持三年游击斗争,一部分同志离开黄梅,到赣北和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抗日战争时期,黄梅党组织经历了恢复组织、抗日救亡,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和夺取抗日胜利的战斗历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奋起抗击日寇的侵略。8月,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了黄梅县抗敌后援会。1938年4月,成立了黄梅县青年战时服务团。5月,建立中共黄梅临时县委,领导黄梅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8月,日寇从水陆两路攻占黄梅,拉开了进攻大武汉的序幕。IO月,黄梅县少年抗日先锋队在县城福音堂召开大会,宣告成立。12月,黄梅抗日总队第四中队成立。1939年1月,中共黄梅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辖5个区委,并在各大区委建立了分区委和中心支部。2月,日军二次进攻县城,第四中队奋起抵抗,一直坚持到旧历年的除夕。蔡山区抗日联队和各地区联队,多次抗击日军,粉碎其向北部山区的扫荡。4月,中共鄂皖地委在黄梅县土桥建立,6月18日,在地委的领导下,以黄梅的抗日地方武装为基础,在蔡山周宣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这是鄂东地区三支较大规模的抗日武装之一,全大队有500余人枪。八大队建立不久,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6倍于我军的顽军围攻下,遭致令人痛惜的失败。八大队除少数指战员突围外,大部分力量被打垮。1939年6月27日,敌人将28位被俘的八大队指战员,押解到小溪山乌珠尖用机枪杀害,这就是黄梅革命史上有名的“乌珠尖惨案”。

反革命的*威扑灭不了黄梅人民的抗日怒火。1940年12月,刘西尧、张体学、赵辛初等率领新四军鄂东挺进支队东进鄂皖边,黄梅又开始建立起抗日武装。1941年1月,筹建了中共黄宿边工委。4月,成立新四军黄梅独立第四营,6月,收编汉流大爷黄海棠部队。7月,建立中共黄广边工委。9月,独四营派30名战士在连长洪忠的带领下,奇袭白湖渡,全歼日军小分队25人,俘虏伪军一个班,缴获步枪60支,轻机枪2挺,子弹十几箱。10月,取得了小溪山大捷,打死日军48人,缴获步枪40多支,机枪2挺,小钢炮一门,子弹多箱。11月,一举摧垮吴祥国民党县政府,惩治顽固派县长童静安。1942年2月,独立第四营发展壮大为独立第二团。8月,再度建立中共黄梅县委,独二团改编为挺进十八团。1943年1月,全歼国民党县自卫大队。2月,成立新四军黄广边独立营。7月,鄂皖边中心县委建立。9月,周宣大战,重创土匪卢自朝,进一步巩固了湖区抗日根据地。至此,我地方武装以黄广边、黄宿边、黄北区为中心,控制了全县农村的广大地区,为打开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之间的通道,配合华东、华中战场的作战,加速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

解放战争时期,黄梅党组织经历了收缩转移,恢复发展、建立解放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和夺取最后胜利的战斗历程。

1948年2月,刘邓大军转战北上,离开大别山根据地。国民党桂系军队向大别山根据地大举进攻,革命形势迅速恶化。为保存实力,县区干部大部分集中转移,黄梅革命斗争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艰苦时期。1949年3月,四野大军挥师南下,解放黄梅县城。随后,黄梅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为解放黄梅全境,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努力奋斗。在4月20日的渡江战役中,黄梅先后出动700多只船,大批船工随船参加了渡江作战。黄梅人民为渡江战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仅小池、孔垅一带几天时间就筹集木船300多条,大米300多万斤,银洋12000多块,鞋3000多双,柴草80万斤。1949年5月8日,黄梅全境懈放。至此,黄梅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黄梅县始终红旗不倒,火种不断,斗争英勇,贡献巨大。历史有力地证明,黄梅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65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