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

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第1张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

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

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

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这一伟大发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自从小生命从一个叫医院的地方产生,胞衣就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流进了下水道,还是被熬成盘中羹,抑或成了某贵人的滋补养颜品。没有机会将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仿佛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来--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看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并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为了考证桐城“椒椒”的来源,需要注意下面两条 “硬证据”: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数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资料,也无法得出“椒椒”的确切来源。在这里,姑且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搁一块——胡椒汤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我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写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来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习俗,寓意“越砸越发”。只要见到有迎亲的队伍从村庄边经过,都有好事者呐喊“砸新娘”,并随手抓起几把沙土或瓦碴子砸过去,以此要挟迎亲队伍的头人(一般是媒人)发喜烟喜糖。大人们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征性的,而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乱砸一气,有时甚至会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过,新娘多少有所准备,事先带上一条方巾,不等沙土砸过来就将方巾把头遮起来。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举一个毛主席的石膏像,这样谁也不敢砸了,谁都怕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给砸坏了。但这个法子也只管了一阵子,后来小孩子还是照砸不误。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新人并不是过一个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给的。

一般来说,“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规矩,主要是三条:只有路过的才能砸,本村庄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码不能狠毒地砸;散过喜烟喜糖后不能再砸。其实,迎亲队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们肯定不高兴,但如果一路上无人来砸,他们也很失落。且不说“不砸不发”,起码表示你这个队伍的人际关系不怎么样,招摇过市的都不惹眼,没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闹着玩儿,不管砸了谁,都不会生气恼怒的。所以。一些办事细心的人家,会事先给几个喜欢热闹的人打招呼,叫他们安排人来砸。

可能真的是为了闹着玩儿,“砸新人”的风俗非常普遍。东乡族的婚俗,闹新房时用枕头砸新娘,迫使她尽早掀开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泪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闹新房时用楝树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亲时女方亲友用预先准备的树枣、萝卜条以至豆渣、饭团等轮番抛掷取乐,主要是砸新郎;在东北,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喜欢用五谷杂粮砸新娘。相比较而言,桐城的砸法显得比较原始,多少有点野蛮。

这不由得让人起疑:此俗何来?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别地一般在闹洞房的时候砸,桐城却在迎亲的路上砸;别地弄个东西随便砸一砸,桐城却弄个砖头石块实实在在地砸;别地砸一砸纯粹为了取乐,桐城却在取乐的同时取一点喜烟喜糖。《康熙桐城县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遥杞,父子或异居,人性劲躁,包藏祸害,视死如归”。难道说,桐城人自古以来本性野蛮?

窃以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风强悍,《康熙桐城县志》也说,“自平成(南朝)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杞婚姻胥近于礼”。况且,别地的人骂桐城人,也只说阴险狡诈,断不会说野蛮粗俗的。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缘起,大体的发展线索还是可以猜出一鳞半爪的。(1)旧时的人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从他们的地盘路过,多少要留下一点买路钱,否则就会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2)旧时的人很迷信,红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走了喜气,必须把你的喜气给砸掉;白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来了晦气,你必须放鞭炮给吓走。至于“越砸越发”,不过是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托词,好比一个人把东西打碎了,虽然心里很难受,嘴里却说“碎碎(岁岁)平安啦!”

实际上,与桐城相类似的“砸新娘”也还是有的,比如庐江与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多少都与桐城相关,庐南自不必说,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从江西、两湖移民来的,估计这些区域十有八九会有此遗风。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鱼上桌不算菜

吃鱼好处多多,除了味道鲜美、众口可调,还能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欢吃鱼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饭,即以鸡、鱼、肉为主的家常饭。就算是祭祀祖宗,带的也是三牲碗。过年的时候,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煮鱼上桌并不算一道菜,是万万不可以动筷子的。难道说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就不想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非也!原来是因为桐城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桐城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窃以为,两种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年吃鱼是正常的,现在你吃了,文化含义不饱满;而过年不吃鱼是反常的,文化标志性就非常强。只是,大过年的,连条鱼都吃不上,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于不太人道,更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实行了适当的变通,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正月初一到十五,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听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鱼”,意思是装在碗里不能动的。后来,索性更宽松一点,大年三十也上两碗鱼了,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并非桐城的专利,但这种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样是不吃,说法未必一样。比如,东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鱼的,但他们是因为鱼儿多刺,怕一年里老有拨不完的刺;旧时,北方有些地方不仅三十晚上不吃鱼,他们什么时候都不吃鱼,因为缺少外来的佐料,无法将鱼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后带累下一代——忌血葬

旧时,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对葬仪都是极其重视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葬仪,总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和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么怪异,大家都普遍尊奉一个共同的信念:入土为安。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入土为安,才能投胎转世。所以,在轰轰烈烈的葬仪之后,一定要将逝者尽快葬下去,这是第一要务。过去,如果一个人混得悲惨,都会聊以自慰地说,“只求一把黄土埋起来”;如果一个人十恶不赦,大家就会诅咒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这个地方偏要反着来,人死以后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个避风且风水好的地方将棺木厝放起来,用稻草盖上防雨雪,俗称“厝基”。乍一听,一定以为桐城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喜欢在临江河的山崖绝壁间凿眼、钉桩厝放棺木,称“悬棺葬”;有些少数民族将棺木厝放在山洞里,称“洞穴葬”;藏族人将尸棺厝放在高台,称“天葬”。

问题是,无论是悬棺葬、洞穴葬还是天葬,都属于一种“安葬”,即最后的安置。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不作兴土葬即埋葬,虽然没有入土,但已经“安”了。而桐城则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临时措施,三年五载以后,还是要再行安葬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为什么迟迟不入土埋葬呢?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暂时放置,待葬或改葬。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速葬呢?现代的人解释说,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会投胎转世。这完全是把话说反了,没有说到点子上。暂时不安葬,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1)过去的人穷,安葬不起,就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凑在一起合葬,这样可以减少费用;

(2)过去战火纷飞,很多人逃荒时客死它乡,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习俗,只是他们条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制的寝楼里。

(3)过去有丁忧三年的习俗,为了尽孝道;

(4)一时没找好墓地或一时买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远处,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门口,可以为晚辈祭祀或哭坟提供方便。这几种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为一种习惯,而当习惯已经养成,即使这五方面的力量一个都不存在,它已经作为一种风俗根深蒂固了。

我曾经问过一个有过婚外情的男人:“现在很和平,但是以后会怎样结束呢?”听他的意思,很自信,觉得既然能躲一会,就能躲一辈子。但是老话说得好,没有湿鞋怎么能沿河行走呢?纸不能一直装火。你有没有注意到大多数人进入婚外情都是碰运气?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考虑后果和结局,你可能不会犯错。毕竟做错了,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背叛婚姻,代价往往更高。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注定的结果,这并不是因为没有走到最后。婚外恋,其实无非就是四个结局!

双方离婚

人们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通常是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即使夫妻之间没有感情,受伤的一方也会感到严重的屈辱。最后也只是两败俱伤,甚至因为两个人的过错,直接伤害了四个人,六个人,甚至更多。所以婚外恋,就像烟花一样,瞬间就把整个天空照得眼花缭乱。之后,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悔恨在等着你。一时冲动,毁了一切美好宁静的生活,得不偿失,甚至改变了从此的人生轨迹。别以为你很聪明。也许对方已经发现了你的丑闻,但他愿意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看你的表现。

女方受伤

男人既是理性的又是现实的生物,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男人最终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庭。男人的热情大多与新鲜度有关,新鲜度恰好有保质期。但是女人不一样。越是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久了,越是认真,感情越深,就想把一个男人永远束缚在自己身边。所以,在婚外恋这个游戏中,失败者大多是女性,最终一无所有,背负了很多骂名。一个人一旦无礼,就会立刻翻脸不认人。不管他曾经有多优秀,从他选择回归家庭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一个女人的终结。其实女人应该能想到,既然他可以为了你背叛妻子,那他也可以抛弃你。即使你们感情深,他也害怕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

成家

我认识一个大姐。她离婚是因为前夫有婚外情。现在她的前夫和那个女人结婚了,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真的好吗?很不好。我不会说几句话就开始吵架。然后我开始工作,把家弄得像战场一样。前夫经常回去找姐姐诉苦,说她走火入魔了。姐姐还没有和前夫离婚的时候,女方反而主动招惹姐姐,打电话给姐姐说,你怎么脸皮这么厚?你的男人不爱你,还在坚持。更何况女方是不允许回家和姐姐的前夫一起住的,不然会主动找你大吵大闹。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怎么过得好?另外,姐姐的前夫也不是省油的灯,再婚后也没少在外面鬼混。看似完美的结局,其实只是痛苦的开始。

好好聚聚

要说,这是最好的结局,两个人好好在一起,回到家人身边。但是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回归家庭后?两个人之间出现裂痕和隔阂的时候,还能和睦相处吗?恐怕不行。俗话说,和好容易,和好难。破镜重圆,但中间总有一条清晰的裂缝。接下来的日子里,充满了怀疑,怀疑,敏感,每个人的精神都会很紧绷,迟早撑不住。所有的日子都在瞬间回到了起点。不,他们不是回到起点,而是低于开始时的起点。这个账,怎么算都不划算!你还有很长的人生要过,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婚外恋不仅是对婚姻的背叛,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自尊自爱,不要失去理智。

前几天,我以前的同事阿英发微信让我去石川河岸边聊天,因为她此时正坐在河边的长椅上一边欣赏着沿河两岸的美景,一边十分惬意的沐浴着秋日温暖的阳光。

我回复说我不去,但是她在微信里发出了好几个流泪的表情,并且一再央求道:“来嘛来嘛,我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你了!我想你啊!”

看样子我再不去,就显得不近人情了。我只好无奈的回复道:“好吧,我去,你等着啊。”

她立刻高兴的回复道:“太好了,亲!”

盛情难却,我只能骑着电动车前往石川河去了。十来分钟后,我如约来到石川河,老远就发现一个形似阿英的年轻女人坐在河边的长椅上,便大喊道:“阿英!”

那个女人立即热情的举起右手使劲得左右摇摆着招唤我赶快过去。确定是她后,我马上飞快地骑车赶往她所在的位置。

我很快就来到她面前,但见她披头散发地靠在椅背上满面欢喜的说道:“嗨!你快把车停好,咱们两个一起晒太阳!”

我微笑着说好的,便停好了车子,然后就坐在长椅上和她一起晒太阳。

我刚坐稳后,阿英就关切的问我最近在家干什么,我轻描淡写的答道:“没干啥,管孩子之余写点鬼故事而已。对了,你还在酒店上班吗?”

她听后愤恨的说道:“我去年就不干了!你也知道,老板这人太黑心了,总是想方设法的苛扣员工工资。人品太差的老板是留不住人的!”

我听后叹道:“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阿英也叹道:“好了,不说他了。我给你说一件真实的鬼故事吧。”

我说太好了,正愁没有故事可写呢。

于是,阿英就开始娓娓道来:我的娘家在陕西安康,我要说的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天暑假,地点就在安康我三舅家里面。我外婆一共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我外公走了有十年了,外婆去年冬天也去世了。大舅和二舅家中富裕,儿女双全,唯有三舅家是两个女儿,而且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三舅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妹。大表妹晓柔十五岁,二表妹晓雯十岁。有一天晚上,三舅一家四口正在看电视。突然,晓柔竟然用我外婆的语气对着自己的爸爸说道:“我说老四呐,柔柔和雯雯马上就要开学了,你给她们把学费凑齐了吗?”

三舅夫妻一听,当即吓得脸色大变,立刻便知道是死去的老妈放心不下两个孙女读书的事情才附到晓柔身上的。

三舅有些不好意思的答道:“妈,只凑够了一个娃的,剩下的钱我们想办法借,绝对不会耽误您孙女读书的!妈,您放心的走吧。”

谁知外婆听后借口传言道:“唉!这叫我如何放心的走呢?你马上打电话把你那两个哥哥嫂嫂和你姐姐都给我叫过来,就说我有话对他们说。妈妈在那边真的好想你们啊!”

三舅听后直摇头,并且还小声嘀咕道:“我打电话叫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相不相信有这种事情,肯不肯来啊?”

三妗子见外婆不肯走,又看到被附身的大女儿晓柔脸色苍白,浑身上下不停地打颤,难受的坐在沙发上用两只手一个劲挖抓着自己的黑色中裤。这也难怪,孩子这几天正来例假,本来身体就不舒服,又被奶奶附身了就更加的虚弱了!

三妗子急忙心痛地对着犹豫不决的三舅说道:“娃他爸,你看把娃都折腾成啥样子了!你倒是赶快打电话呀!”三舅听后叹了口气,这才用手机一一通知了自己的同胞兄妹,说让他们赶快过来救救晓柔。

不一会儿,大舅夫妻和二舅夫妻陆续地来到三舅家,四人一起对着可怜的晓柔恳求道:“妈,您老人家有什么话快说啊!说完就回去吧,您就不要折腾孩子了!”

“不行,我现在还不能走,我要等你们的大姐来了再说!”附身的外婆语气坚定的说道。四人无法,只好继续耐心的等着我妈妈前来。三舅两口子更是急的团团转。

大约半小时以后,我妈妈一路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

妈妈进屋后,便看见侄女晓柔竟然用双手将自己的右腿裤管处挖抓撕扯出一条一尺来长的大口子,从而使白净柔嫩的右腿全部暴露了出来。

顿时,妈妈气乎乎的说道:“妈,我来了!您有什么话赶紧快说,说完就赶紧走。您已经死了,为啥不好好守着你那一片地方,非要跑回来折腾孩子?!”

“彩霞呀,你是不知道啊!妈妈一是担心柔柔和雯雯没钱读书的问题;二是我实在不想呆在那个黑咕隆咚的坟墓里呀!我好想你们啊,所以我就回家了。”外婆借口说道。

正在此时,大妗子一听外婆这样说,立即将来时带着的五千元钱从衣服口袋里掏了出来,接着双手就像玩扑克牌似的迅速地把这沓钱呈扇形平摊开,然后急切的说道:“妈,你看,钱在这里呢!以后她们姐妹俩读书缺钱的话,我们兄弟姐妹都会帮助她们的,绝对不会让她们辍学回家的!”

忽然看到有这么多钱的外婆高兴极了,她欢喜的借口说道:“好好好!这下我就不用操心了。可是,我还是不想再回到那片地方,我一个人呆在那里好孤独好害怕啊!”

我妈妈听了外婆这番话后,便好言好语的安慰道:“妈,你看,为了让您在那边生活的好,我们几个找了一台挖掘机特意为您挖了一院宽敞舒适的墓穴,也请了手艺最好的筑墓师傅给您建造阴宅,里面还全部贴上了漂亮的瓷砖,而且还给您置办了许多的陪葬品。您就好好的住在那边生活吧,我们给您找的这片地方也是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啊。您活着的时候脾气不好,经常和别人吵架,从来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咱村里的许多人都害怕您哩!没有想到,您死后竟然变得这么没有出息了。您住在自己的家里有什么好害怕的?!妈,我们求您了,您老人家快点走吧!”我的三个的舅舅和妗子们也一起恳求外婆快点回去。

“是啊,我生前胆子可大了,如今死了更不能害怕呀!但是我还是不能走,因为我还没有见到你们的舅舅呢!我见了他,我才肯回去,我好想我的弟弟啊!老四,外面天黑,你赶快拿着手电筒去邻村找你舅舅去,就说妈想见他了。”三舅只好听话的打着手电筒走出了家门。

十来分钟以后,年近七旬的老舅便火急火燎的赶过来,他刚坐下就动情的说道:“唉呀,我的老姐姐啊!真没有想到,你都到了那边了,还牵挂着我这个弟弟呀。老姐姐,我也好想你啊!家里啥都好着呐,你放心的回去吧!”

“我的好弟弟啊,姐姐今天回家见到你们大家,心里特别高兴啊!现在我的心愿已了,我该走了,你们都多保重啊!”附身的外婆说完后,早已被她折腾的疲惫不堪的晓柔就立刻累得闭上眼睛睡着了。三舅便把她抱到床上,然后盖好被子让晓柔好好的睡一觉。

这时候,众人知道外婆终于走了,心里都彻底松了一口气,纷纷说道:“这下好了,看把娃折腾得�j惶的!”

然而,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正当晓柔刚刚沉沉入睡时,她的妹妹晓雯突然之间却从沙发上蹦了下来,不停地跺着双脚,嘴里还一个劲尖叫道:“哎呦!你别碰我,别碰我,你是我二婶的邻居王大嫂,你死了还跑回来缠着 啥?!”

只见她一边喊叫着,一边还用双手使劲得拍打着自己的身体,似乎是要赶走什么其他人看不见的脏东西一样。

此时,众人才明白过来了,原来是二妗子来时带来了不干净的东西。晓雯还没有过十二岁,自然可以看到王大嫂的魂魄,并且王大嫂还想用双手善意的触摸一下晓雯稚嫩的身体,因为她生前非常喜爱活泼可爱的晓雯。

正当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晓雯又尖叫道:“奶奶,您别走啊,您快来救救我吧,您快帮我把王大嫂赶走吧!我好害怕啊!呜呜呜…………”

这时候,二妗子禁不住气愤不已的对着空气怒骂道:“好你个王大嫂,你真是太可恨了!你赶紧给我滚回你的那片地方去!你如果不走,我就叫神婆子来收拾你!”

岂料,晓雯继续尖叫道:“我看到奶奶正用一把斧头用力的砍着王大婶的两条腿呢!奶奶还骂她说:“你这死婆娘,居然还敢欺负我家晓雯,看我不砍断你的两条腿,让你变成残疾鬼!”众人听完后更是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过了一会儿,晓雯忽然又高兴的说道:“真是太好了!王大嫂被奶奶砍得双腿鲜血直流,疼痛的捂着腿慌乱消失了,奶奶打败了王大婶,随后奶奶也走了!奶奶,我爱您!”说完后,晓雯也被折腾的累倒在沙发上睡着了,三舅又把她也抱到床上去了。

此时,老舅惊鄂万分的说道:“唉呀,真没想到人都死了,还能这样的折腾活人呐!好了,现在终于风平浪静了,大家都各回各家吧!”众人听后,这才唏嘘不已的散了。

后来,我妈妈就把这件的事情告诉了我,并且感慨万分的说道:“人们都说死了死了,一死百了。通过你外婆附身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在黄泉也有情啊!她老人家死后依然深爱着我们呐!”

我听后便诧异的说道:“嗯,许多事情是用科学解释不了的。”我说完后,却发现妈妈正背过身子悄悄的抹眼泪呢!

本故事独家授权真恐怖网站发布,更多免费鬼故事,打开浏览器搜索真恐怖

绝密档案杀人背后的秘密

一个死刑犯的死前吐露!

惊悚异闻村里老太爷死的那年,村里的大黄狗也……

热门推荐:姐姐舅舅弟弟妹妹同事

1 知其一,不知其二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讲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启示

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文言文小故事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典故)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

因为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住在破窑里。

他虽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攻读。那一日,他遇见陕西华阴来的书生寇准,二人一见如故,结伴进城,来到东大街一家门前看见许多人仰着脸儿朝一座悬灯结彩的台上看。

仔细—打听,原来这是万贯家财的刘员外要为女儿抛球择婿,凭天匹配。他俩不敢妄想,只是停住脚儿想看看热闹。

没有多大功夫,只见几个丫环,簇拥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走上台来。她抬起眼皮向四下望了望,接过丫环递给她的绣球,嘴里不知咕哝了句什么,把绣球向台下一抛,那绣球便像风吹似地在人群里滚来滚去。

台下的人,像发了疯似地你挤我拥,都想把那绣球抢到手。岂知这球落下来,正好投在吕蒙正的怀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吕蒙正连忙撩起他的破青衫,裹住那绣球。

不多时,刘员外的家人来了,一直把吕蒙正请到刘府的客厅。刘员外一见是个衣服破烂的穷书生,对他上下左右端详了一阵,渐渐皱起眉头,回身对女儿月娥说:“多少官宦人家子弟、富室儿郎你不打,怎么打中一个叫化子似的人?不如给他点银子,打发他走吧!' 不曾想,女儿月娥低着头,轻声地说:“爹爹的话有欠思量。

绣球招婿,全凭天意,怎能讲贫贱?既然他接一球,想到我命该如此,任凭受苦受罪,女儿我情愿嫁他。” 刘员外听了女儿的话,不觉动了心思,假意发怒道:“你这丫头,真个不识好歹,既然不怕一文钱也不给,你要不后悔,就立时随他走!” 刘月娥也不含糊,一听他爹这么说,立即摘下头上的金银首饰,脱下身上的绸缎衣服,不论娘和哥嫂怎样劝告,头也不回地随着吕蒙正离家出城去了。

这天晚上,她和吕蒙正在寒窑里草草成了亲,只有寇准和几个穷苦乡邻来贺喜。吕蒙正过去一个人吃饭好对付,如今成了家,就不那么简单了,左思右想,没有主意。

后来,想了个拙计,每天到城里帮人写信,或者抄写挣几个钱。挣了钱,就买些米面捎回去,叫妻子掺些野菜做饭吃。

他自己一天两顿饭,却要到龙门寺里去赶斋。 有一天,他听到龙门寺饭钟打响,赶到庙里时,和尚们却都开过了饭。

老和尚说:“秀才呀!说句不好听的话,和尚是吃十八方的,你可是吃十九方呀!庙里有句老话,‘满堂僧不厌,一个俗人多’。你可不是出家人哪!” 吕蒙正听了满脸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

不防老和尚并不罢休,接着又说:“秀才呀,你枉有满腹才华,何不上京应试,去搏个一官半职,成天和尚庙里吃斋饭,也不是常事呀!快走吧!以后别再到庙里来了。” 吕蒙正又羞又恼地回到了寒窑,一看,满地破锅烂瓦儿,他妻子也不像以前那样高高兴兴迎接他,而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在呜呜哭泣。

一问才知道,原来从没来过他家的老丈人刘员外破天荒地来了,要把女儿接回家去,妻子不走,他发了火,盛怒之下,把一口破砂锅、两个吃饭碗砸了个稀巴烂。 两口子正愁眉对苦跟,无计可施,忽听窑门外有人说话:“吕贤弟在家吗?”说着,只见寇准走了进来。

见他俩这副模样,寇准问:“兄弟和弟妹吵架了?” 吕蒙正说:“没有。庙里不叫我再去赶斋了,老丈人又要接他女儿回去,你弟妹不肯走,他就发起火来,把锅碗都砸了,我们正在为今后日子发愁呢!” 寇准说:“唉呀,有事好说好讲嘛,砸东西干啥!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兄弟也不要为这事发愁,我刚才在大街上遇见一位好友,他如今发了财。

听说我穷困撩倒,给了我一百两银子。”寇准说着从怀里掏出白花花的银子。

“今年又是大比之年,我看留下二十两给弟妹在家用,咱兄弟二人上京赶考去吧!如能得个一官半职,这苦日子就算熬到头了。” 吕蒙正一听,喜出望外,对寇准谢了又谢。

他留下二十两银子安顿了刘月娥,便与寇准进京去了。 吕蒙正和寇准一路上省吃俭用,风尘仆仆来到京城。

为了省钱,找了个庙宇住下,不分昼夜,只是一味刻苦攻读。那一天,进了考场,一来他们有真才实学,二来也是时来运转,三场过后,二人双双得中,吕蒙正还中了头名状元。

于是,他俩又一同衣锦荣归,各自回家修坟祭祖,一个回陕西华阴,一个回洛阳。 这时已今非昔比,不是亲来也是亲。

三里五村,城里关外,听说当年在大街上卖字、庙里赶斋的穷秀才吕蒙正中了状元,哪个不来巴结? 这一天,吕蒙正带了夫人刘月娥要去龙门寺里降香。老和尚听说状元公要来,早已把庙院里打扫得一千二净,一尘不染,一直站在寺门外恭候,许多乡邻一听说吕蒙正到庙里降香,也纷纷赶来凑热闹。

他夫妻二人来到庙里,烧了香,拜了佛,在寺内各处游玩了一番。 吕蒙正对在身旁陪同的老和尚说:“想当初,说了惭愧。

若不是你敲饭后钟,绝了我的吃饭门路,我不进京应试,哪里会有今天?” 老和尚见提起旧事,立刻惊恐地说:“这事不怪老僧呀!这是……”说到这儿,忽然下人来报说:“寇大人到。”吕蒙正想,这寇准回归故里,修坟祭祖,为何来得这般快?连忙出迎。

两人在大厅坐下就攀谈起来,说得好不惬意。寇准说;“可曾与刘员外会过?近况如何?” 吕蒙正问:“哪个刘员外?' “东大街刘促实。

3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文言文小故事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典故)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

因为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住在破窑里。

他虽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攻读。那一日,他遇见陕西华阴来的书生寇准,二人一见如故,结伴进城,来到东大街一家门前看见许多人仰着脸儿朝一座悬灯结彩的台上看。

仔细—打听,原来这是万贯家财的刘员外要为女儿抛球择婿,凭天匹配。他俩不敢妄想,只是停住脚儿想看看热闹。

没有多大功夫,只见几个丫环,簇拥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走上台来。她抬起眼皮向四下望了望,接过丫环递给她的绣球,嘴里不知咕哝了句什么,把绣球向台下一抛,那绣球便像风吹似地在人群里滚来滚去。

台下的人,像发了疯似地你挤我拥,都想把那绣球抢到手。岂知这球落下来,正好投在吕蒙正的怀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吕蒙正连忙撩起他的破青衫,裹住那绣球。

不多时,刘员外的家人来了,一直把吕蒙正请到刘府的客厅。刘员外一见是个衣服破烂的穷书生,对他上下左右端详了一阵,渐渐皱起眉头,回身对女儿月娥说:“多少官宦人家子弟、富室儿郎你不打,怎么打中一个叫化子似的人?不如给他点银子,打发他走吧!' 不曾想,女儿月娥低着头,轻声地说:“爹爹的话有欠思量。

绣球招婿,全凭天意,怎能讲贫贱?既然他接一球,想到我命该如此,任凭受苦受罪,女儿我情愿嫁他。” 刘员外听了女儿的话,不觉动了心思,假意发怒道:“你这丫头,真个不识好歹,既然不怕一文钱也不给,你要不后悔,就立时随他走!” 刘月娥也不含糊,一听他爹这么说,立即摘下头上的金银首饰,脱下身上的绸缎衣服,不论娘和哥嫂怎样劝告,头也不回地随着吕蒙正离家出城去了。

这天晚上,她和吕蒙正在寒窑里草草成了亲,只有寇准和几个穷苦乡邻来贺喜。吕蒙正过去一个人吃饭好对付,如今成了家,就不那么简单了,左思右想,没有主意。

后来,想了个拙计,每天到城里帮人写信,或者抄写挣几个钱。挣了钱,就买些米面捎回去,叫妻子掺些野菜做饭吃。

他自己一天两顿饭,却要到龙门寺里去赶斋。 有一天,他听到龙门寺饭钟打响,赶到庙里时,和尚们却都开过了饭。

老和尚说:“秀才呀!说句不好听的话,和尚是吃十八方的,你可是吃十九方呀!庙里有句老话,‘满堂僧不厌,一个俗人多’。你可不是出家人哪!” 吕蒙正听了满脸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

不防老和尚并不罢休,接着又说:“秀才呀,你枉有满腹才华,何不上京应试,去搏个一官半职,成天和尚庙里吃斋饭,也不是常事呀!快走吧!以后别再到庙里来了。” 吕蒙正又羞又恼地回到了寒窑,一看,满地破锅烂瓦儿,他妻子也不像以前那样高高兴兴迎接他,而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在呜呜哭泣。

一问才知道,原来从没来过他家的老丈人刘员外破天荒地来了,要把女儿接回家去,妻子不走,他发了火,盛怒之下,把一口破砂锅、两个吃饭碗砸了个稀巴烂。 两口子正愁眉对苦跟,无计可施,忽听窑门外有人说话:“吕贤弟在家吗?”说着,只见寇准走了进来。

见他俩这副模样,寇准问:“兄弟和弟妹吵架了?” 吕蒙正说:“没有。庙里不叫我再去赶斋了,老丈人又要接他女儿回去,你弟妹不肯走,他就发起火来,把锅碗都砸了,我们正在为今后日子发愁呢!” 寇准说:“唉呀,有事好说好讲嘛,砸东西干啥!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兄弟也不要为这事发愁,我刚才在大街上遇见一位好友,他如今发了财。

听说我穷困撩倒,给了我一百两银子。”寇准说着从怀里掏出白花花的银子。

“今年又是大比之年,我看留下二十两给弟妹在家用,咱兄弟二人上京赶考去吧!如能得个一官半职,这苦日子就算熬到头了。” 吕蒙正一听,喜出望外,对寇准谢了又谢。

他留下二十两银子安顿了刘月娥,便与寇准进京去了。 吕蒙正和寇准一路上省吃俭用,风尘仆仆来到京城。

为了省钱,找了个庙宇住下,不分昼夜,只是一味刻苦攻读。那一天,进了考场,一来他们有真才实学,二来也是时来运转,三场过后,二人双双得中,吕蒙正还中了头名状元。

于是,他俩又一同衣锦荣归,各自回家修坟祭祖,一个回陕西华阴,一个回洛阳。 这时已今非昔比,不是亲来也是亲。

三里五村,城里关外,听说当年在大街上卖字、庙里赶斋的穷秀才吕蒙正中了状元,哪个不来巴结? 这一天,吕蒙正带了夫人刘月娥要去龙门寺里降香。老和尚听说状元公要来,早已把庙院里打扫得一千二净,一尘不染,一直站在寺门外恭候,许多乡邻一听说吕蒙正到庙里降香,也纷纷赶来凑热闹。

他夫妻二人来到庙里,烧了香,拜了佛,在寺内各处游玩了一番。 吕蒙正对在身旁陪同的老和尚说:“想当初,说了惭愧。

若不是你敲饭后钟,绝了我的吃饭门路,我不进京应试,哪里会有今天?” 老和尚见提起旧事,立刻惊恐地说:“这事不怪老僧呀!这是……”说到这儿,忽然下人来报说:“寇大人到。”吕蒙正想,这寇准回归故里,修坟祭祖,为何来得这般快?连忙出迎。

两人在大厅坐下就攀谈起来,说得好不惬意。寇准说;“可曾与刘员外会过?近况如何?” 吕蒙正问:“哪个刘员外?' “东大街刘促实。

4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出字哪篇文言文啊

高祖置酒南宫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文:高祖在洛阳的南宫举行酒会。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坦率地说一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1、请带伞的媒人求婚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

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

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双方议定财礼之后,即选择吉日定亲。定亲时,男方要准备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为礼物送到女家。女家设酒席款待男方来客和媒人,并把女儿的"八字"送给男方,表示两家正式联姻。

2、猪腿传递婚期

对于土家族来说,那结为良缘的猪腿,是巧递婚期的暗号。土家青年男女定婚期间,姑娘一般会仔细查看情郎带来的背笼,看里面猪腿传递的信息。

3、哭嫁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

4、拦门礼

土家族迎亲时的拦门礼独具特色。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迎亲,

女方要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或对白。如果男方总管唱嬴了或讲嬴了,就把桌子搬开,让他进大门;如果男方总管唱输了或讲输了,则要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5、夺床

土家族新郎、新娘拜堂以后,双方要同奔洞方,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其坐床习惯通常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未来在家庭中地位。

新郎亦不甘示弱,尽量把新娘挤到线外,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新郎把新娘的盖头揭开后,新娘嫣然而笑,夺床就此结束,然后夫妻共饮交杯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99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