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东三省战役有哪些。
在抗日战争汇总,东北三省发生过江桥抗战,摩天岭战斗,绥远抗战,冰趟子战斗,大盘道战斗。
江桥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继续向黑龙江省进犯。那时黑龙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日军要占领齐市,必须经过洮(洮南)昂(昂昂溪)铁路上的嫩江桥。
受任的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兼军事指挥马占山,不顾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以约3个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桥。l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进攻,被击退。
6日,关东军以主力第 2师团投入作战。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与敌鏖战,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轮番猛攻,阵地失而复得,形成拉锯。
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援兵,加强进攻。马占山孤军奋战,因部队伤亡过大,后援无继而撤退。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省会迁至海伦。江桥抗战历时半个月,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次有力抵抗,马占山虽败犹荣,获得国人赞誉。
摩天岭战斗1936年夏,一直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得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已胜利到达陕北,并积极准备东出华北抗日的消息,十分兴奋,经过讨论,决定派第一路军第 l师西征,进入辽宁省西部及热河省境内,以便与关内抗日力量沟通联系。
特别是与中共中央建立直接联系,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大好形势。1936年6月28日,第一师400余人从辽宁风城以东的和尚帽子一带出发,7月1日,乘隙越过安沈铁路(丹东至沈阳铁路),进入岫岩山区,待机穿越南满铁路。
但进入新区,缺乏群众基础,日军对南满铁路守备更加严密,几次试图越路,都未成功,日军守备队反而跟踪追击,不得已又于 7月 8日分批回师。7月 15日,部队返回到安沈路本溪以南的摩天岭附近,日军仍在跟踪追击。
于是,第 l师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当尾追的日军连山关守备队第 2中队进入大榆树沟时,突然发起攻击,当场击毙日军大队长今田大尉及日军30多人;下午,日军继续追击,又被击毙数十人。第 l师也遭受较大损失,参谋长李敏焕在战斗中牺牲。
杨靖宇亲自撰写《西征胜利歌》,颂扬摩天岭战斗,其中说,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盔甲枪弹胜利无算齐奏凯歌还。
绥远抗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热河得手后,进一步推行其征服满蒙的计划,向察哈尔、绥远(均属内蒙古自治区)扩张。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收买上层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李守信、匪首王英等,于 1936年2月成立伪?晒抛灾尉?
5月成立伪,驻于张北、尚义、商都、百灵庙、大庙等地,由关东军派出大量军官担任顾问和指导官。1936年 l1月 13日夜,伪蒙军 3个旅开始由商都向红格尔图进犯,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 35军军长傅作义对此早有警戒,一面命守军顽强抵抗,一面调部队从外线包围敌人。
伪蒙军在日军飞机掩护下连攻几天,都未得逞。19日晨,第 35军骑兵第 l师和第 212旅赶到,日伪军遭内外夹击,狼狈逃窜。但日伪军并不甘心失败,又在百灵庙、大庙集结兵力,准备再次发动进攻。傅作义决心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命骑兵第 2师、第211旅以及炮兵、装甲兵分队。
于23日夜冒着大雪和一 20℃的严寒,从归绥(呼和浩特)附近出发,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24日晨,中国军队突然向百灵庙发起攻击,伪蒙军第 7师毫无戒备,仓皇应战,中国军队乘敌混乱之际将其分割包围,迅速歼灭。
驻大庙日伪军多次组织反攻,都被击退。12月9日,中国军队收复大庙,并争取伪蒙军两个旅反正,战役取得全胜。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纷纷发来贺信贺电,捐款捐物,表示慰问;中共和红军领袖毛泽东、朱德在贺电中赞扬傅作义将军国军人争一口气 。
冰趟子战斗 1936年冬,日本关东军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大“讨伐”,抗联第3军军部和第l、第5师,在军长赵尚志率领下,由黑龙江省汤源县向铁力、海伦实行长距离转移,也叫西征。
12月,部队来到铁力县境内一处森林内,在伐木工人留下的木房里宿营休整。赵尚志决定在此设伏,打击追击的日军。这里有一眼山泉,泉水流下来,结成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冰层,称为冰趟子。战士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用冰雪浇水,在木房周围砌成战壕或掩体,作为阵地,等待追兵。
两天后,日军跟踪而来,遭到抗联战士的迎头痛击,双方在林海雪原里展开战斗。抗联战士以逸代劳,从容不迫,轮流作战,又轮流到木房内取暖;而日军却只能趴在雪地里,几次冲锋,因冰雪太大,不好运动,又无处可藏,只好被动挨打。但日军仍不甘心,还要继续。
结果手脚被冻僵,枪冻得拉不开栓,机枪也变成了哑巴。一天战斗,日军被打死和伤冻而死的就有300多人。最后,只好用马拉的大爬犁拉着成堆的尸体退走。抗联战士打扫战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然后继续西征。
大盘道战斗1937年初,东北抗日联军第 5军集结在牡丹江下游的刁翎一带。1月下旬,据当地抗日救国会送来的情报,驻勃利县刁翎日军 300多人将调往林口,向当地居民征用 200个爬犁。第 5军副军长柴世荣判断,如此庞大的爬犁阵,必定携带大量军用物资,行动笨重,是打伏击的好机会。
当即决定在日军必经的大盘道上,打一次伏击。1月 27日夜,部队从徐家屯附近秘密出发,28日凌晨进入阵地,以第 2师第 5团及警卫营占领大道两旁坡地,以青年义勇军和妇女团占领大盘道北山。
这时,大地银装素裹,天上飘着雪花,抗联战士正好用雪来作伪装,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着战斗的到来。中午,长长的爬犁阵开始出现,前面几张坐着警戒士兵,后面是大队,一个接着一个,进入了伏击圈。四周一片雪白,日军没有发现埋伏的迹象,漫不经心地抱着枪,东倒西歪地向前走着。
突然,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两旁山坡上机枪、步枪一起开火,日军被打得人喊马嘶,纷纷跌落,乱作一团,拥挤在公路上,以爬犁作掩护进行抵抗。激战到下午4时。
360多名日军官兵全部被歼,大批武器、弹药、粮食、军服、200多个爬犁和 500多匹骡马成了战利品。抗联战士在大盘道召开祝捷大会,动员群众更好地团结抗日,把日军强征的爬犁和马匹归还群众,然后向大顶子方向转移。
东北部分抗日英雄的故事:
193234,日军包围和龙县药水洞,中共党员、村妇女会委员金顺姬
被捕。金已将临产,日军对她严刑拷打,要她说出抗日游击队的下落。烈
女金顺姬狠命咬下自己的舌头,将它和口中鲜血一起吐到敌人脸上。日寇
又拿出纸笔,逼她写员的姓名和下落,性情刚烈的金顺姬怒目圆睁,
一根一根咬断自己的十指。日寇恼羞成怒,将她绑在门板上扔进茅屋,放
火烧死。
宁死不屈的金顺姬成了东北最早被广为传颂的抗日女英烈。
陈文起,镜泊湖一带老猎人。1932319夜,日寇将他抓住,要他带
路进攻抗日武装,20日晨,他将日寇上田支队上千人及辎重车队引入李延
禄补充团埋伏地。我军毙敌小川大尉以下120人,打伤200余,缴枪3000余
支。
陈文起后被日寇逮捕,敌人将他吊在屋梁上毒打,他始终骂不绝口,
最后被日寇用刺刀挑开胸膛,壮烈牺牲。
1934年3月21日,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东满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的
创建者童长荣与部分游击队员被日寇包围在小汪清十里坪东南岔,激战中
身受重伤,自他1933年患重病后一直负责照料他的朝鲜族女战士崔今淑拼
死将他背出包围圈,藏进一个山洞,但童仍因伤重于次日殉国,年仅27岁。
为保护童长荣遗体不遭日寇蹂躏,22岁的崔今淑守卫洞口,与日寇血战一
天,直至牺牲。
老猎人李炮,关内人,因行侠仗义打死家乡恶霸,带儿子流落关外,
其真名已无人知道。日军侵入东北,他亲送独子参加抗联。其子在战斗中
负重伤,他携枪寻仇,击毙日伪军二十余人,弹尽受伤被俘,被日军活活
打死,并割头烧尸,时为1937年3月。
抗联五军以最隆重军礼安葬李炮于他牺牲之地,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
将军亲自他其撰写了祭文。
1938318,抗联5军主力西征后,留守吉东的3师8团1连15名战士由
连长李海峰带领,在行进中与数百日伪军突然遭遇,为避免密营被敌发现,
他们放弃撤退入山的机会,就地与敌进行了长达一天的鏖战。傍晚,连长
李海峰命令张凤春等4名战士突围,自己和受伤战友留下掩护,后全部壮
烈牺牲。
不久后,第2路军总部为李海峰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决定将他
们最后坚守的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后任第5军政治委员、中共
道南特委书记季青写下了一篇《十二烈士山记》。在这篇文章后,有诗赞
十二烈士道:
蓝棒山顶云雾重,宝石河边雪花飞。
寇贼凶焰犹未尽,十二烈士陷重围。
神枪纵横扫射处,倭奴蒙狗血肉堆。
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鬼神。
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回归。
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1938年10月,抗联五军一师在西征返回途中在乌斯浑河畔被敌围困,
为掩护战友,以妇女团指导员(政委)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主动将一千余
日伪军吸引到自己方向,在子弹打光之后,携枪投河,壮烈殉国。
她们是: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杨贵芝、胡秀芝、
原四军被服厂厂长安福顺、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
黄友,本是汤原县的一个大地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不愿自己在
家享福,抛弃土地财产参加了抗联游击队。
黄友当年在抗联所做的具体工作,已无所知,但他却有一件很出名的
“代表作”——“牵驴”。
抗联三路军成立以后的一天,敌人发现了他并将他逮捕,要他带路袭
击三路军的后方,对此,他一口答应了。鬼子了解他是一个大地主,以为
他回心转意要给“皇军”出力了呢,跟着他向汤旺河上游的小兴安岭里走
去。黄友把鬼子人马领进了迷宫似的山林后,就瞅个空子溜走了。
黄友一走,鬼子们可就惨了,在风雪茫茫的小兴安岭,他们怎么也出
不来了。没几天便不断有人因缺粮断炊冻饿而死,最后700多人只跑出来
30多个。而黄友自己也把双手双脚都冻坏了,幸亏抗联发现了他,才没冻
死。
日寇对他恨之入骨,两年后,他不幸落入敌手,他毫不屈服,破口大
骂敌寇,最后被残酷地杀害。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9集文献专题片《东北抗日联军》,已经通过国家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创作领导小组的审看,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面直接地对东北抗联征战历程的集中展示,是一部构思新颖、生动感人的电视文献作品。近日,该片总编导李文朝及创作人员面对媒体,细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几大亮点。——编者
首次踏入人迹罕至的抗联“密营”
《东北抗日联军》一片的最大亮点,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把抗联当年的秘密营地、旧战场以及设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城外的抗联野营地等历史遗址,一一首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存在于东北密林深处和异国土地上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当年抗联将士艰苦征战的物证,而且还储存着从今天走进历史所不可或缺的信息。如在第三集《不畏强虏》中,在展现抗联战士是怎样在冰天雪地的密林中生存和战斗时,首先出现的画面,就是摄制人员在东北密林中经过艰难寻觅而找到的抗联“密营”遗址。然后,结合抗联老战士的讲述,运用动画手段在镜头画面上逐一演示如何挖“土窨子”、为什么要挖1公里长的排烟道、怎样修建“假如你不是抗联的人,你就是走到跟前,你可能都不知道那里有人”的秘密营地——这就是抗联战士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赖以生存的后方基地。他们依托“密营”,在高山密林间与日本关东军浴血苦战,共毙伤日伪军178200人,同时牵制了十几万日军精锐部队不得南下入关,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30位九旬老战士的真情讲述
60多年过去了,今天仍然健在的抗联老战士仅存61位。这些九旬老人有的已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其中尚能接受采访的30位老战士,不仅是那段血与火历史的亲历者,更成为今天人们了解抗联故事的珍贵视点。
《东北抗日联军》在前期
拍摄中就对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抗联老战士进行了抢救性采访,记录下了这30位老人首次吐露的抗联故事,从而使得全片每一集都能通过老战士的讲述引出悬念,再以悬念为切入点展开故事,然后在故事中带出厚重的历史。如第六集《西征壮歌》,主要展现东北抗联至今鲜为人知的西征岁月。这集一开头,就是抗联老战士对当年西征的回忆片断:“前面烤出糊味了,背后还是凉冷冷”的露营之夜、“马皮用火烤了,嚼来嚼去,舍不得咽,怎么也比树枝儿好吃”的味道——时光由此回到了1936年艰苦的东北抗日战场,日本关东军为彻底扑灭抗日烽火,调集东北全境所有的机动兵力共10万人,对只有3万余人的抗联部队开始了连续3年的军事大讨伐和经济封锁。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固守没有希望,抗联的出路何在?将士们作出了这样的抉择——抗联三路大军毅然放弃根据地,向西突围寻求转机,踏上了苦战血战的西征之路……在该集中,抗联老战士的回忆片断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情感主线,悬念不断引出,故事层层展开,从而动人心魄地再现了东北抗联历史上最为艰辛、最为悲壮的一页。
40多位中日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
东北抗联虽然是一部尘封久远的抗战史,但是,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抗联史学者们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着辛勤而细致的考证和研究工作,不断发现那些长期隐没于密林雪雾之中的英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不仅首次对国内抗联史的权威学者进行了深度挖掘,还远涉日本,采访了那里的满洲史专家以及兵器专家,从而依据中日专家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一一揭开了抗联历史上的一些谜团与悬念:“当时整个东北***领导的游击队总数不超过1000人,他们又凭什么来领导东北抗日斗争?”“日本关东军一个甲种师团,就几乎接近东北抗联30000多人的总兵力,为什么在抗联主动出击与日军交手的一系列战斗中,抗联参战兵力却总是超过日军兵力?”“骁勇善战的抗联三路大军在1938年到1940年间为什么人数会突然锐减?这3年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关于这些问题,观众们都会在该片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60多份历史档案的首次披露
在足迹踏遍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中朝边境以及日本进行拍摄的同时,该片创作人员还多方收集和发现了60多份从未公开过的珍贵文献或历史档案,从而为《东北抗日联军》叙述故事、展现历史提供了新鲜材料和独特视角。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和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是当时名震东北的两位抗日英雄,该片《英烈千秋》一集在讲述有关杨靖宇和赵尚志的英雄故事时,依据历史档案中不为人知的细节记载,始终穿插了这样一个视角:身高193米的杨靖宇,他的魁伟体态即使在战场瞬间,也给日本关东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关东军少佐岸谷隆一郎曾这样描述过杨靖宇:“他奔跑时速度极快,两只手能摆到头顶之上,像一只鸵鸟在飞奔。他能使双枪而且枪法极准,我们根本无法靠近。”1940年2月,面对日军重兵讨伐,杨靖宇为掩护抗联第一路军大部队转移,最终只身陷入重围。当年2月15日,杨靖宇一人面对600多人的讨伐队追击的险境。对此,《通化省警务厅关于讨伐杨靖宇情况的报告》和日本满铁《协合》杂志1940年第263期等档案资料中有着这样的记载:“2月15日,我警察队主力对杨靖宇进行了猛烈攻击,出现了崔大队长、伊藤警尉等许多死伤者——估计杨靖宇已受伤,雪地上有点点滴滴的血迹……”“但是他却跑得飞快,终于,他在一个密林里把我们甩掉了。我们600人的讨伐队因为死伤、冻伤和疲惫掉队,这时只剩下50人了……”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对于此事,日军《作战总结》中曾这样写到:“他穿着破烂的鞋子和撕烂的衣服,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这样的叙事视角在过去文献专题片中是不曾出现过的,但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更让人引发无尽的思考。
而一代抗日名将赵尚志被害后的头颅之谜,则是萦绕人们心头60多年挥之不去的历史谜团。该片依据历史档案的记载和2004年在长春般若寺整修中意外发现赵尚志头骨为基本线索,串联起这位抗日名将极富传奇的英雄故事……最终解开的,则是“头颅之谜”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意境:60多年的挂念,60多年的寻找,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以他不朽的抗日事迹,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东北抗联的英雄人物如下:
1、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中国***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之一。
2、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员之一。
3、周保中。
1932年4月,到东北牡丹江地区发动抗日武装斗争。8月,应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聘请为救国军总参议,前方司令部参谋处长,将一部分愿意坚持抗日斗争的救国军将领和部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与当地由中国***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组建成绥宁抗日同盟军。
4、李兆麟。
李兆麟,男,汉族,辽宁省灯塔市铧子镇小荣官屯人。中共北满省委主要***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东北抗联战士的英雄事迹的知识如下:
东北抗联战士的英雄事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段最壮烈、最英勇的史诗。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面对人世罕见的艰难困苦和恶劣的战争环境,意志坚定、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浩然正气,充分反映了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宏篇章。
小英雄的不多哦
---- 红军长征的故事
-- 红军长征的故事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军团自从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的军队始终跟踪他们、搜索他们,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从高沙开往花园的第六军团,有的在李家渡一带休整,有的在行进途中。战士们虽然头上都用树枝、绿叶作了伪装,但国民党飞机还是发现了目标,丧心病狂的投下了6颗炸弹,20位战士当场光荣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
当时年仅12岁的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一位红军战士见状,急忙跑过去,尸把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王康元安然无恙,而那位战士却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后,深为红军战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险同李明生、刘大炳等20多个贫苦农民一道,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蛇形山一块空地上。但红军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绅心怀鬼胎煽动说,“红军葬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是李家渡的‘龙脉’所在。现在‘龙脉’挖断了,‘龙神’不安,只有把红军的尸体挖出来,丢到河里去,才能保住‘龙脉’,恢复‘风水’。”为了粉碎土豪劣绅的阴谋诡计,贫苦农民邓成竹等人连夜将红军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涛滚滚的长岭界,周围栽上苍松翠柏。被红军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节去烈士墓前祭扫。1972年他担任西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倡议并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带领本大队和李家渡的干部群众,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竖起一块烈士纪念碑,刻上“长征烈士之墓”六个大宇,两侧刻有两副对联,一副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另一副是“继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县委和县政府已将烈士墓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
十年来,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经常去墓前瞻仰、凭吊学习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讨还血泪债
旧社会的广大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死亡线上。红军打击土豪劣绅,为贫苦农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们的真诚拥护。
岩山乡沙坊院子有个土豪叫付升庭,长有一脸麻子,为人专横残忍,欺压穷人,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帐。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
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红军第六军团在石江处决了一贯包揽诉讼、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镇压了高沙镇街上被称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恶霸、土匪袁宽:将石背乡的土豪财主尹成哉、花园乡罪大恶极的邓星芳、拒绝给红军派粮的反动保长邓陈卓三人,押到绥宁县武阳处决。广大群众拍手称快,感谢红军为自己伸了冤,讨还了血泪债。
军民鱼水情
红军到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谣言,不少农民躲进山里。红军以遵纪爱民的实际行动,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很快,大家都回来为红军战士解决吃住问题,十分亲热。
开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门都关得紧紧的,后听到红军战士亲切地喊:“老乡们不要怕,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拿你们的东西,如果你们有什么吃的就卖给我们一点,我们照价付钱。”有些人从门缝中看到红军战士规规矩矩,蹲在街上,谁也不去敲店门。于是有的就拿出煮热的红薯放门口卖,战士们不讲价,说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传开后,店门都开了,能吃的东西都摆出来了,附近群众家里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卖。有几位战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轻声说:“大娘,天气太冷,今晚上我们想到你家里避避风寒。”大娘满脸笑容表示欢迎,战士们放下背包,就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见几个战士在灯下摆着白布比划,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脚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妇喊来一起帮忙,母女俩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双布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第二天战士们临走时再三向林大娘道谢,送给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两个圆瓷缸作为纪念。
红军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群众,广大农民群众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红军。石江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他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他们心情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一首诗:“红军来到石江镇,痛打土豪和劣绅,财主心怕胆又惊,穷人精神大振奋,军民连夜作军帽,同心协力杀敌人。”花园马家院子邓大妈同儿媳曾冬娥在山边土里锄草,听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声,邓大妈立即放下锄头去山中寻找。果然发现一个约20岁年纪、头带八角帽的红军战士(浏阳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额头,好烫手,又见他右脚伤口已开始流脓。她心想不能让亲人在野外活活冻死、痛死、饿死,一定要想办法救他。她喊来儿媳一起扶着伤员回到家里,让他躺在儿媳床上,儿媳拿出丈夫的蓝布旧衣服给他换上。大妈告诉伤员安心养伤,如发现有外人来就装哑巴,要儿媳认他是自己的丈夫(儿媳的丈夫在贵州做挑夫)。安排好后,大妈每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一周后战士的伤基本治好,他告诉大妈要去赶部队。临走那天,天刚亮大妈就起床为他准备好路上吃的东西。战士对大妈说:“大妈,你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你老人家。”恋恋不舍,挥手告别。
跟着红军走
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红军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于是,不少贫苦农民纷纷送子弟当红军,中青年更是积极踊跃,要求跟着红军走。李家渡的贫苦农民,看到20个红军战士在敌机轰炸下光荣牺牲,满怀为烈士报仇的愤怒心情和为自己求解放的强烈愿望,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西中村的邓星怡、邓正仁、吴老晒,盲田村的邓星开,新兴
村的刘老细,木井村的陈松青,圳上的罗玉等都跟着红军走了。洞口街上邹玉和、王顺生两位缝纫师傅,被请到花园给红军制作军服,他们深为红军的精神所感动,毅然跟着红军走上了长征路。
据解放后全县初步统计,当年跟着红军走的有20多人。他们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壮志未酬而牺牲在长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线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毕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镇的王振贵,当年30岁,参加红军后编入第六军团保卫局,在17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荣获“人民功臣”、“解放华北”、“解放西北”的纪念勋章各一枚,1952年转业到新疆工作,1965年离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写了“夜渡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话往日”等革命回忆录。
1951年6月的一天晚上,天上阴沉沉地下着毛毛雨,狭窄的山路更加泥泞湿滑不堪。三个拿着短武器的黑影突然出现了。
志愿军第20军59师176团7连5班副班长张建明走在最前面,机警地往敌人据守的山上摸,后面跟着战士罗开本和小周。他们是偷摸敌营的突击组。
敌人的阵地,四个山头连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张建明刚到第一个小山头,一看没动静,心中想起艰巨的任务,朝着罗开本、小周叮嘱:“干得好,在我们三个人身上;干不好,也坏在我们身上。”
东北志愿战士小周,虽然还是第一次参加夜袭行动,却并不犯怵,而是兴奋不已。
突击组搜索前进,后面有副排长跟5班、6班,相隔100米的样子在跟进。5班长傅保生静悄悄地带着队,大伙儿都不说话,但心里都在盘算:“突击组要掌握战机,可别打草惊蛇,上级要我们吃掉它一个班,还得逮活的回去呢!”
张建明原来的估计是:第三个小山头上,敌人至少得有一个小组的兵力。摸上去也特别小心,在树丛里穿过,不能发出声音。
罗开本本来有个慢炎支气管炎,喉咙里痒得不行,一不小心轻咳了一声。大家吓了一跳,连忙伏下,幸亏敌人没有发觉。张建明拾起一根树枝,给罗开本咬在嘴里,这可是紧要关心不能出状况啊!
借着山头上露出的一点月光,看得出敌人正挖着几个鸡窝似的散兵坑,有的工事才做了一半。
小周有些急:“班副,摸到哪儿算?”
张建明一打算,叫小周去向副排长汇报情况,一面说:“尽量朝前摸。”
情况是摸清了,敌人就在上一个山头。张建明向左翼另外开条路,草上的露水沾湿了裤腿。不料刚到离山头80来米处,惊动了山头上的伪军岗哨,伪军士兵拉着枪栓,打着中国腔:“哪一个?”
张建明他们伏着不动,伪军岗哨没有再问下去,他们就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番。
四个帐篷呈斜方形排列,帐篷与帐篷之间仅容两个人并肩走。哨兵左前方的帐篷3米处在流动,此外并没有动静。
张建明一眼看去,喜的是没有扑空,而且四个帐篷至少有一个足排,他不吭声,先把反战车手雷拉去了保险。
忽然,“呯、呯……”敌哨往下就是两枪,转头又对第一个帐篷里叽叽呱呱的一阵叫,又听得帐篷里轧轧地响个不停——重机枪在推子弹。
张建明把早准备好的手雷扔了出去,“轰”的一声,连他自己也一震,有重机枪的那个帐篷被掀了底。
张建明扔出手雷,一手指挥罗开本攻击左后方帐篷。罗开本刚炸完一个,又听得右前方一个帐篷也炸开了。原来,五班长傅保生听到上面已经打响了,急忙冲上来,正面给敌人一个手雷,四个帐篷就报销了三个。
张建明眼明手快,一纵身向斜对面最后一个大帐篷冲进去,只见一簇敌人,也来不及点数。伪军被他压倒一切的气概吓坏了,有一个举着手,跪下来求饶,另一名个子高大一些的挣扎着逃下去。张建明端起枪正要开火,见另外四个伪军也想逃走,怒目圆睁,抡起冲锋枪,左边一梭子,往右又是一梭子,五个伪军人压人地躺了下去。
经这里一打开,敌人后面的火力展开了,天也开始发白,敌人不敢前来增援,只能用密集的火力,向这里扫射。
任务已经完成,上级命令往回撤。张建明把俘虏交给了副排长,手里拿着一支新缴来的“八粒快”边打边往后走。走出了30多米,碰到班长和罗开本,见他们没缴武器,张建明心中暗想:“最漂亮的仗,弄不到东西,什么都不带哪行呢?”
想到这里,他不顾敌人的火力封锁,回头向副排长说:“你们先走!”他摸进重机枪的帐篷,扛起一挺美式重机枪、一支卡宾枪,躬着身子加快着步子,回身就走。
6班的一个小组在后面掩护,一个小鬼告诉他:“5班副,你们班长挂花啦!”张建明一听班长挂花,不听是重是轻,心中着急,马上几个箭步赶上去。副排长背着傅保生,走了不到100米已经歇了三回,正满头是汗,见张建明扛着缴获品来了,就说:“5班副,把交给6班拿下去,5班长就交给你行吗?张建明说:“没问题!”
班长傅保生个子不高,可身子特别结实,彩又挂在大腿上,没点力气根本扛不动他。到己方阵地还有六、七里地,山路又陡又滑,背着人走更困难。张建明背过了一个山头,压得喘不过气来,便想了个办法——自己往山沿上一坐,背着伤员往下滑,让罗开本在后面推着班长的脚。张建明的 一挪一挪地,在石头和砂地上蹭了不少下,皮肤擦出了血,深身力气都用尽了,但他咬紧牙关,还是背着走。
几个山头翻过了。走了有四、五里地,他们看到了公路,罗开本就接过来背起班长。张建明刚喘了口气,就因体力消耗过度晕倒在地。班长的眼泪滴在罗开本脖子上,感动地说:“罗开本呀,回去向指导员给你们班副请功。任务完成得漂亮,歼灭敌人足有一个排,”歇了一下又说:“敌人火力在后面追击,没有他,就没有我;他累成这样了,还不肯丢下我……”
罗开本也说:“是啊,不抛弃、不放弃战友,这比歼灭敌人更了不起啊!“
回到连队后,因傅保生重伤回后方休养,张建明接替了班长一职。此后,因张建明作战英勇、坚决不放弃战友,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其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记特等功一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