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第1张

霍去病是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神。因为他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封狼居胥的天才将领。这一功绩,后世无人能及。最重要的是,霍去病取得重大成就的年纪也仅仅是22岁!

在印象中,霍去病手下的将士们个个如狼似虎,打得匈奴人抱头鼠窜,那霍去病一定是爱兵如子吧?然而,事实上却让人大跌眼镜。霍去病非但不体恤士卒,做的事反而让人不解。像什么同甘共苦、爱兵如子之类的东西,从来不会出现在霍去病的身上。

霍去病每一次出征时,都会携带着自己的厨子,吃着精美的食物。要他和士兵们吃的一样?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曾记载“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这就是说,霍去病在吃饱喝足后,把汉武帝赏赐的肉全部都丢弃了。而与此同时,士卒们则有不少都饿着肚子。按照常理推断,这些士卒看到霍去病这样不体恤自己,还不闹翻天了?

但奇怪的是,士卒们毫无抱怨。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霍去病并不是不体恤士卒。在霍去病看来,对士卒最大的体恤就是让他们建功立业拿到功名。其他的嘘寒问暖之类的,全部都是扯淡。如果对士兵们天天关心,却一场胜仗都打不了,那一点用都没有。

基于此,霍去病对士兵的态度就是赏罚分明。哪个士兵有功,赏赐绝对不会吝啬。但是,如果士兵没有立功,那么,哪怕食物都摆在你的面前,全扔掉也不会给你吃。想吃的话,就在下一次的战斗中好好表现立功。这才是对士兵的最大仁慈。这一点,其实对现在一些公司的老板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画大饼永远抵不过丰厚的回报。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属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

小英雄的不多哦

---- 红军长征的故事

-- 红军长征的故事

我们的贺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军团自从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的军队始终跟踪他们、搜索他们,妄图把他们消灭在长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从高沙开往花园的第六军团,有的在李家渡一带休整,有的在行进途中。战士们虽然头上都用树枝、绿叶作了伪装,但国民党飞机还是发现了目标,丧心病狂的投下了6颗炸弹,20位战士当场光荣牺牲,数十名战士受伤。

当时年仅12岁的王康元正赶着牛回家,一位红军战士见状,急忙跑过去,尸把将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王康元安然无恙,而那位战士却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后,深为红军战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险同李明生、刘大炳等20多个贫苦农民一道,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蛇形山一块空地上。但红军走后不久,一些土豪劣绅心怀鬼胎煽动说,“红军葬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是李家渡的‘龙脉’所在。现在‘龙脉’挖断了,‘龙神’不安,只有把红军的尸体挖出来,丢到河里去,才能保住‘龙脉’,恢复‘风水’。”为了粉碎土豪劣绅的阴谋诡计,贫苦农民邓成竹等人连夜将红军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涛滚滚的长岭界,周围栽上苍松翠柏。被红军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节去烈士墓前祭扫。1972年他担任西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倡议并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带领本大队和李家渡的干部群众,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竖起一块烈士纪念碑,刻上“长征烈士之墓”六个大宇,两侧刻有两副对联,一副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另一副是“继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县委和县政府已将烈士墓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

十年来,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经常去墓前瞻仰、凭吊学习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讨还血泪债

旧社会的广大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死亡线上。红军打击土豪劣绅,为贫苦农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们的真诚拥护。

岩山乡沙坊院子有个土豪叫付升庭,长有一脸麻子,为人专横残忍,欺压穷人,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帐。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

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红军第六军团在石江处决了一贯包揽诉讼、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镇压了高沙镇街上被称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恶霸、土匪袁宽:将石背乡的土豪财主尹成哉、花园乡罪大恶极的邓星芳、拒绝给红军派粮的反动保长邓陈卓三人,押到绥宁县武阳处决。广大群众拍手称快,感谢红军为自己伸了冤,讨还了血泪债。

军民鱼水情

红军到洞口之前,国民党反动派与地方反动势力制造了很多谣言,不少农民躲进山里。红军以遵纪爱民的实际行动,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很快,大家都回来为红军战士解决吃住问题,十分亲热。

开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门都关得紧紧的,后听到红军战士亲切地喊:“老乡们不要怕,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拿你们的东西,如果你们有什么吃的就卖给我们一点,我们照价付钱。”有些人从门缝中看到红军战士规规矩矩,蹲在街上,谁也不去敲店门。于是有的就拿出煮热的红薯放门口卖,战士们不讲价,说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传开后,店门都开了,能吃的东西都摆出来了,附近群众家里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卖。有几位战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轻声说:“大娘,天气太冷,今晚上我们想到你家里避避风寒。”大娘满脸笑容表示欢迎,战士们放下背包,就动手打扫卫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见几个战士在灯下摆着白布比划,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脚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妇喊来一起帮忙,母女俩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双布袜子,正好每人一双。第二天战士们临走时再三向林大娘道谢,送给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两个圆瓷缸作为纪念。

红军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群众,广大农民群众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红军。石江缝纫师傅邱国才与其他11位师傅一起,连夜赶制军帽120顶。红军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他们心情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一首诗:“红军来到石江镇,痛打土豪和劣绅,财主心怕胆又惊,穷人精神大振奋,军民连夜作军帽,同心协力杀敌人。”花园马家院子邓大妈同儿媳曾冬娥在山边土里锄草,听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声,邓大妈立即放下锄头去山中寻找。果然发现一个约20岁年纪、头带八角帽的红军战士(浏阳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额头,好烫手,又见他右脚伤口已开始流脓。她心想不能让亲人在野外活活冻死、痛死、饿死,一定要想办法救他。她喊来儿媳一起扶着伤员回到家里,让他躺在儿媳床上,儿媳拿出丈夫的蓝布旧衣服给他换上。大妈告诉伤员安心养伤,如发现有外人来就装哑巴,要儿媳认他是自己的丈夫(儿媳的丈夫在贵州做挑夫)。安排好后,大妈每天上山采药,精心护理,一周后战士的伤基本治好,他告诉大妈要去赶部队。临走那天,天刚亮大妈就起床为他准备好路上吃的东西。战士对大妈说:“大妈,你就是我的亲娘,我一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望你老人家。”恋恋不舍,挥手告别。

跟着红军走

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红军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于是,不少贫苦农民纷纷送子弟当红军,中青年更是积极踊跃,要求跟着红军走。李家渡的贫苦农民,看到20个红军战士在敌机轰炸下光荣牺牲,满怀为烈士报仇的愤怒心情和为自己求解放的强烈愿望,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西中村的邓星怡、邓正仁、吴老晒,盲田村的邓星开,新兴

村的刘老细,木井村的陈松青,圳上的罗玉等都跟着红军走了。洞口街上邹玉和、王顺生两位缝纫师傅,被请到花园给红军制作军服,他们深为红军的精神所感动,毅然跟着红军走上了长征路。

据解放后全县初步统计,当年跟着红军走的有20多人。他们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壮志未酬而牺牲在长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线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毕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镇的王振贵,当年30岁,参加红军后编入第六军团保卫局,在17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荣获“人民功臣”、“解放华北”、“解放西北”的纪念勋章各一枚,1952年转业到新疆工作,1965年离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写了“夜渡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话往日”等革命回忆录。

1 岳飞治军/李广射虎 文言文阅读答案

四个方面:1、日常训练严格要求。2、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3、优待士卒。4、作战布置严密,难以撼动。

故敌为之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这句,从侧面描写岳飞管理军队的高深莫测,和岳家军的强硬素质,百战百胜,更进一步显示出岳飞的治兵之道。

李广射虎

1没:射入,箭全部射进去了。 之:它 ,老虎 因:因此 之:它,石头。 复:再,又

2 (1)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丛中有一块大石头,误以为是一只老虎,因此搭弓射虎。

(2)李广所居住的郡县曾经有老虎出没,他曾经亲自去射虎。

(3)等在右北平住时李广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3 我以为《李广射虎》更好。一是文章写了三次射虎的事,其中第一次射石头,后两次射虎,如果改为《李广射石》不恰当,不能概括全文内容。二是《李广射虎》更能表现其神勇无比。

4从短文看,李广是个胆量过人,箭法超人,力大无穷的人。

5 第一次是在醉酒的情况下误以为性命攸关,情况紧急,因此李广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第二次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明知是石的情况下去射,自然不同。

2 《岳飞治军》 阅读答案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军队每天休整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爬斜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处斩示众。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制药品。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慰劳他们的家人,对为国事而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孩子。凡是赏赐犒劳物品,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占有。岳飞擅长凭借少量的军队战胜多人。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各位统制,谋划定夺而后出战,所以军队所向都能战胜。突然遇到敌人他们也不慌不乱。所以敌人为此说:“撼动山容易,撼动岳家军很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1、师每休舍那一段写了很多事,大致可分四个方面,概括这四个方面。四个方面:1、日常训练严格要求。2、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3、优待士卒。4、作战布置严密,难以撼动。(即仁、信、智、勇、严) 2、如何理解“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这句话?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3找出文中侧面描写岳飞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故敌为之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从侧面描写岳飞管理军队的高深莫测,和岳家军的强硬素质,百战百胜。更进一步显示出岳飞的治兵之道 4“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这是在那个人命如蚁、道德沦丧的时代里,岳家军士兵的崇高准则。在个人生命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即便自己有能力采用不法手段获得生存,也不违背自己做为军人的高贵品德。堪与饱学诗书的士人“不受嗟来之食”相媲美。历史记载,在岳飞首次率军北伐的时候,在大营留守的士卒就有因缺少军粮而被饿死的。在艰难困苦的时刻,能竭力坚持这种崇高行为的军人,其内心就是圣贤洁身自好的仁德境界,岳家军之“自苦能仁”堪为圣贤之德。在两宋之间那个乱世里,昏君当道,奸臣盛行,外寇强大,内战频频,不法强徒,横行江湖,军人是多么容易受到诱惑,多么容易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谋生之路啊。多少宋军官兵,浪迹江湖成为土匪,而岳飞却在国难当头之季,率领饥寒之中的士卒,保卫着颜面扫地的汉族政权,来捍卫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岳飞驾御手下的士兵,该是多么的艰难,惟有推诚于众,大义凛然,才能在此危局行于正义

3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一、译文: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军队每天休整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爬斜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处斩示众。

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制药品。

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慰劳他们的家人,对为国事而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孩子。凡是赏赐犒劳物品,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占有。

岳飞擅长凭借少量的军队战胜多人。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各位统制,谋划定夺而后出战,所以军队所向都能战胜。

突然遇到敌人他们也不慌不乱。所以敌人为此说:“撼动山容易,撼动岳家军很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二、原文:出自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扩展资料一、人物介绍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二、作者介绍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

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

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4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

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

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

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

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

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5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一、译文:

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5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军队每天休整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爬斜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处斩示众。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制药品。

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慰劳他们的家人,对为国事而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孩子。凡是赏赐犒劳物品,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占有。

岳飞擅长凭借少量的军队战胜多人。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各位统制,谋划定夺而后出战,所以军队所向都能战胜。突然遇到敌人他们也不慌不乱。所以敌人为此说:“撼动山容易,撼动岳家军很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二、原文:出自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

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二、作者介绍

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

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6 求

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

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军队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

士兵们夜晚休息,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

当士兵生病的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

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

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

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

7 《岳飞治军》原文+译文+注解

原文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译文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将军每到驻军修养的时候,都会要求将士上土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喂马的,立刻处斩作为惩罚。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有的士卒病了,将军亲自为他调制药品。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问候照料他们的家人,对不幸战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遗孤。凡是上级有所赏赐,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侵占。岳飞作战擅长以少敌多。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所有统制(官名,不译),谋划定当而后出战,因此岳飞的军队所向披靡。仓促间遇到敌人则坚守不动。因而敌人为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问题解疑 1、师每休舍那一段写了很多事,大致可分四个方面,概括这四个方面。 四个方面:1、日常训练严格要求。2、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3、优待士卒。4、作战布置严密,难以撼动。(即仁、信、智、勇、严) 2、如何理解“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这句话。 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3找出文中侧面描写岳飞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故敌为之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从侧面描写岳飞管理军队的高深莫测,和岳家军的强硬素质,百战百胜。更进一步显示出岳飞的治兵之道 4“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生性虽然具有多疑、奸诈的一面,但也有堂堂男儿胸怀宽广的气魄,他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历史功绩的,所以曹操是一个性格及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其性格中具有如下较突出的特点:

1、多疑

三国演义第四回 曹操因多疑误杀吕伯奢全家,可见其因疑以致不辨真相而滥杀无辜;

2、奸诈

第四十五回 曹操因中周瑜的反间计(蒋干盗书)误杀了水军统领蔡瑁、张允,随后立即明白中计了,但又死不认账,诡称蔡、张“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遂见曹操奸诈;

3、胸怀宽广

第二十七回 关羽为投刘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曹操得知后唯恐关羽再被部将所阻,先后两次派人传达公文让关羽一行畅通无阻,遂见曹操胸怀宽广。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参考资料:

- 曹操(三国魏政权奠基人)

强军之歌歌词如下: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

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不惧强敌敢较量

为祖国决胜疆场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

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不惧强敌敢较量

为祖国决胜疆场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不惧强敌敢较量

为祖国决胜疆场

决胜疆场

《强军战歌》是王晓岭作词,印青作曲的歌曲,原由武警云南总队文山州支队演唱。2014年,经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申报,该曲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阎维文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该曲。

社会影响

2013年3月,歌曲的CD和DVD光盘制作出来,推荐下发部队,迅速在部队官兵中掀起教唱学唱热潮。武警文山支队学唱《强军战歌》,南京军区装甲某旅把《强军战歌》作为新战士入营第一课。

第二炮兵举办“唱响强军战歌”主题歌咏会。宋祖英率海政文工团慰问海军一线部队,共同演唱《强军战歌》。多地部队组织《强军战歌》演唱会,还有的利用网络、广播、板报、橱窗等搭建学唱《强军战歌》的广阔平台。2014年,该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推荐20首战斗精神歌曲。2015年,该曲成为“中国梦”主题第二批宣传推广歌曲。

——《强军战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于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中名句。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王翰的《凉州词》写的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前两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前两句是用比喻修辞手法,来为后边两句做好铺垫,然后后边两句再用反问修辞手法,已达到诗人想要的意境。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句子先用疑问的方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人人心里都明白,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寓于问语的反面。这个反问的作用就在于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以引起读者的深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就是: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了将士们战前劝酒的场面。将士们那种不惧战争,酒醉心没醉。将士们面对战争,仍然你斟我酌,畅怀痛饮,有的想放下酒杯,但是,有的却高喊: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又何妨?有的在告诉他人,不要小看自己,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可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三、四两句是在描写劝酒场面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境。它虽然有几分“谐谑”,但是,也是为尽情酣醉,寻得具有欢快环境和显露将士性格特征来寻找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的不仅仅是勇敢,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气概,应该说,这与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快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所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在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场面,只要运用好修辞造句,那么,作者的意境就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索。《凉州词》就是很好的范例。

如果要问,古代战争中什么最重要。相信有的朋友会说装备有的会说人数还有的会说兵法计谋。但小编觉得不管是大仗小仗,部队的士气绝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就像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开战前领导们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鼓舞己方士兵的士气。先把兄弟们的精神头激起来,再加上酒肉管够等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建立起部队必胜的信念是非常关键的。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将士们加油鼓劲的手段却显得十分与众不同——把战士们的妻子召唤到一起。

要解释朱元璋为什么采取这种办法呢?这就要从他的经历说起,原因并不简单。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发迹之前,一直是非常穷苦的。不仅当过和尚还要过饭。他所出生的家庭也是非常贫穷。由于在家里排行第四,同时又在整个家族里排第八。因此他最初的名字叫做朱重八,朱元璋是后来才改的名字。关于自己的这段历史朱元璋还写了碑文——《朱氏世德碑》。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朱元璋这一家子老小出自金陵,世世代代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出身和贫穷所带来的磨难是牢记在心的。

这也促使了他当上统治者后不仅憎恨贪腐而且一直致力于改善明朝的民生。同时他更加明白锦绣河山的来之不易,时时刻刻都在防范手下人会背叛他。死在朱元璋疑心之下的功臣良将可谓数不胜数。之所以对身边人严加防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他抗元的时候,他的老岳父郭子兴的队伍就是被手下的将军逼宫才灭亡的。这件事对朱元璋的触动极大。他认为在管理手下军队这件事上一定时刻不得松懈。那么常言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部队在身边还好说,一旦出征打仗了怎么才能维系自己的管理呢?

一方面要防止军队出去打仗的时候在远方造反。一方面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于是乎朱元璋下了一个命令。每次士兵们出征的时候都要把自家的亲属带上。可能很多人会感到不解。部队出征迎敌不就是要保家卫国嘛,这个家既是国家又是自己的小家。谁会希望自己的亲属跟着自己冒险呢? 而朱元璋恰恰就是利用了士兵的这一心理才会让家眷随军的。

在每次明军出征的时候,会在军营中都会专门设立一个管理将士亲属的机构。这种将家属集中管理的机构对外则宣称是为了保障家属的安全。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机构的作用无非就是挟住这些将士们的家属,利用亲情爱情来掌控部队。无论谁想造反还是想投敌,这个人的家人就要遭殃。虽然说朱元璋这个命令让很多人厌恶,但确实有效的达到了掌控部队的目的。同时因为家人也在背后的大营中生活,将士们为了保护他们也变得更加英勇无畏。可是要打仗就一定要死人,每场仗下来都会有很多阵亡的将士。

而他们在机构中的妻子就变成了寡妇。慢慢的一些军中不得不专门设立了“寡妇营”来集中安抚这些寡妇。《国初事迹》中记载:太祖谓李善长曰:“出征阵亡及病故军妻,俱令于寡妇营居住,不许出营,令人巡绰及把门,在外男子无故入营问罪”。后来朱元璋身边的刘基借天下大旱的借口建议朱元璋解散寡妇营。朱元璋觉得毕竟寡妇们的丈夫都是为国捐躯而死的。就下令将寡妇们许配给他人,或者遇到贞洁烈女不愿改嫁也给与补偿遣散回家。

可以说,朱元璋对于部队的这种做法虽然很有效果,但也伤了很多忠勇将士的心。毕竟让家属一同出征冒险是很不负责任的。所以后世很少会采用这种不信任的手段掌控部队。毕竟由将士们的内心所表达出来的忠诚才是最可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439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