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颇负盛名的豫剧,有着怎样的起源故事?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颇负盛名的豫剧,有着怎样的起源故事?,第1张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

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

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梆子大王陈素真及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1950年8月间,该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称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

由于豫剧的独特风格,使豫剧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演出团体遍及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约200多个,仅每年跃在河南省的业余团体,达两千多个,目前,豫剧已成为全国剧团数量最多的第一大戏剧剧种。

扩展资料:

目前,活跃在河南省演出市场的豫剧表演团体有110多个,主要有:

河南省豫剧一团,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剧目有〈五世诅缨〉、〈清风亭〉等,演员阵容强大,著名演员有谷秀荣、李金枝、王慧、李树建等。团长李树建,电话:0371-5728640;

河南省豫剧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主要剧目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红果,红了〉、〈蚂蜂庄的姑爷〉等,主要演员有马兰、郭建民、辛爱等,团长马新升,电话:0371-3932735;

郑州市豫剧团,代表演员有王希玲、马刚良、王宽等,团长王希玲,电话:0371-7974818。

其它较活跃的剧团有:河南省豫剧二团、洛阳市豫剧团、许昌市豫剧团、安阳市曲剧团、商丘市豫剧团、新乡市豫剧团、濮阳市豫剧团、周口地区豫剧团、焦作市豫剧团等。

参考资料:

豫剧-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 ,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豫剧观后感

 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下面是我收集的听豫剧观后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听豫剧观后感

 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吴心平领衔主演的豫剧**《包青天》拍摄于1979年,播出以来好评如潮,有口皆碑。作为人们接触到的最早的彩色豫剧**之一,《包青天》有着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完全实景拍摄、唱白雅俗精当、演员阵容强大等诸多特点,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更多的优秀豫剧剧目由舞台走上银幕开了个好头儿。直至今日,人们对于豫剧**《包青天》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那悲苦坚强的秦香莲,正直无私的包公,见利忘义的陈世美,仗势欺人的国太,蛮横自私的皇姑,舍生取义的韩琪,机智热心的王相爷,还有秦香莲那一双苦命的儿女,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记忆里,历久弥新,成为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岁月印记,那份心灵的震颤与感动,必将伴随着我们走过时光大道上的每一个驿站,直到我们老去,仍将萦绕在我们那童真般的梦里。

 秦香莲,这三个字一直以来几乎成了被丈夫抛弃的受苦受难的妇女形象的代表。她与丈夫成亲十年来,既要侍奉公婆,又要照顾寒窗苦读的丈夫,还要担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忙的忙,里里外外几乎全由她一个人操持。无论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出再多的力,她都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尽管她希望丈夫高中,可也并不把丈夫金榜题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她最大的心愿不是去做官太太,而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享受天伦之乐,即使生活贫苦一些也无妨。所以临行前,她嘱托丈夫高中与否都要赶快回还,甚至她进京见到已做了驸马的丈夫后,仍苦劝丈夫放弃荣华富贵,与她回家过田园生活。这在大多数人看来近乎于开玩笑,劝一个正春风得意的人放下这难得的、为众人所艳羡的生活,回乡下去过贫苦日子,不是吃错药了吧但是,秦香莲就是这么一个人,她没有太多的奢望,认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再苦也是甜的。所以,她苦劝丈夫回心转意的心是纯真的,是诚挚的,也是坚强的'。她只要丈夫与自己回家,至于他与公主的事她也既往不咎,更无半点要害丈夫的心。甚至于被丈夫赶出驸马府,她对丈夫的恨也只是恨他忘了本。她听信王相爷的话去向包公告状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丈夫回到她和孩子的身边,犹如往前一样过着虽苦犹甘的平凡生活。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被陈世美贪图富贵而起的恶意给毁灭了。当韩琪告知杀她的原因后,她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虎毒不食子”,何况是这么贤惠的与自己风雨同舟十年的结发之妻,以及年纪尚幼的亲骨肉!加上不忍杀害他们母子而赴死全义的韩琪倒在她面前时,她对丈夫的期盼与幻想一下子全转化成了强烈的愤恨。一个素不相识奉命来杀自己的人尚且可以因同情他们母子而不惜自刎以求义,可自己的丈夫却是那么的绝情寡义,完全成了富贵生活的奴隶。由此,她对丈夫彻底绝望了,更坚定了告状的意志和决心,一为自己讨个公道,二为韩琪伸冤,让恩人瞑目九泉。为着这样的目的,她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甚至指着国太、皇姑和圣旨痛斥“官官相卫有牵连”,控诉这世界的不公。当包公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甚至不惜抗旨铡了陈世美时,她忙下跪磕头以谢恩。她就是这么一个人,善良贤孝而又爱憎分明,一个本来性情温顺柔和的农妇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压迫磨炼成一个意志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起来反抗的“女强人”。当然了,最后负心的丈夫罪有应得,仇报了,恨报了,恩也报了,可是自己千里寻夫的美好希望也破了。她虽然有所欣慰,但又无法高兴,--这毕竟不是她最想得到的结果啊!

 本剧中的包公,除了以往我们印象中的铁面无私的大清官化身之外,更多的是有勇有谋,忠义正直,有着浓厚的人情味。他与被富贵扭曲人性的陈世美斗智,与仗势欺人、不可一世的皇姑、国太斗法斗智,甚至不惜抗旨来维护人世间的公平正义,其光辉形象令人敬仰,令人叹赏,令人感动。一开始,他怀着慈悲怜悯之心去劝陈世美知错改过,可谓苦口婆心。可陈世美却不屑地一笑了之,还把包公奚落了一番。包公不但不气不怒,还放下身价,语重心长地劝导陈世美:“不是包拯我儿戏,是你遇事三分迷。常言说: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极力苦劝陈世美“当面认下是正理,过往之事永不再提”。只要你认下妻儿,承认错误,以往犯下的罪过咱可以一笔勾销。目的是希望他们一家人重归于好,使饱受苦难的秦氏母子苦尽甘来。这是最好的结果;否则“祸到临头后悔不及”。但是已经被富贵将良心昧掉的陈世美不但死不认账,还仗势咆哮公堂,目中无人。这让包公很失望,便来了个公堂对质,希望在妻子的感化下使他服软认错,给他最后一个机会。可是陈世美不但不领情,反而丧心病狂的在公堂之上拔刀要杀秦香莲。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告竟敢杀原告,包公对他是彻底绝望了,遂决心将他绳之以法。包公在面对着皇姑、国太的强压下依旧泰然处之,巧妙地与之斗智斗勇,随机应变之策令人钦佩。咱不妨摘录几句他们的对唱,先看他与皇姑的对唱:

 皇姑:依你说,你把驸马怎么办

 包公:论国法我把他腰斩三截滚油煎。

 皇姑:驸马犯罪你不能斩!

 包公:臣是百姓父母官。

 皇姑:俺的江山由得俺。

 包公:宋王爷律条太祖传!

 从这几句对唱中可以看出皇姑的仗势欺人和包公的机智敏捷。一句“俺的江山由得俺”极易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在网上盛传的“我爸是李刚”,而且简直就是它的翻版。在皇姑看来,她爸是皇帝,她哥是皇帝,这天下都是她家的,这陈世美是她的丈夫,法律当是为百姓制定,怎么可以约束皇家的亲眷包公的回答也很巧妙:宋王爷律条太祖传。所谓祖宗家法不可废,这大宋律条乃是太祖所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个异姓的驸马谁阻挠他严格执法,乃是对先皇之不敬,谁人胆敢如此

 咱们再摘录几句包公与国太的对唱:

 国太:包拯居官食君俸,敢将皇亲问斩刑斩了驸马不当紧,皇姑孤身守深宫。

 包公:微臣也曾这么想,包拯我容法不容。

 国太: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包公:今天饶了陈世美,百姓犯法我怎施刑

 国太:不为皇姑为国太。

 包公:国太应念臣尽忠。

 国太:不为国太为皇上。

 包公:臣为国法不徇情,一片忠心对主公。

 国太:只要你饶了陈驸马,保你官职往上升。

 包公:国太讲话欠尊重,怎拿官职送人情!为人若做亏心事,万古千秋落骂名。

 国太:你今天不放陈驸马,我立刻贬你出汴京。

 包公:微臣先铡陈世美,后递辞表我离汴京。

 国太:喝住大胆小包拯,目无君上你罪不轻。

 包公:一不贪赃把法卖,二不背律徇私情。你查出微臣有私弊,你把臣刮骨熬油点天灯!

 这段对唱,把包公的正直、机敏、忠义和不畏强权表露无遗,也将国太倚仗权势对包公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公为了公正执法顶住强大的压力,国太为了自己的娇客而不惜放下身价,先以高官厚禄相诱,不成又以贬谪相逼,但是包公丝毫不为所动,坚强刚毅之品性令人景仰。可当要赦免陈世美的圣旨传来时,包公既震惊又痛苦,更为难,万般无奈之下唱了句:“看起来这国法没有人情重,头上面压了一层又一层。”只好打发秦氏母子回乡去。但是当秦香莲不顾一切痛斥了众人后,又一句“三百两纹银我不要,屈死俺,俺再也不喊冤了呀”犹如晴天霹雳,掷地有声的话把他“震醒”后,他大喊一声:“不能为民报仇冤,我算的什么包青天!”况且,自己严格执法有何错于是,他问心无愧地冒死抗旨铡了陈世美,为民伸冤。这样一来,一个有血有肉、忠义正直、英勇机敏、大公无私、爱民如子且富有人情味的包公形象便呼之欲出,刻进了观众的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历历在目,历久弥新,无法释怀。

 陈世美,现在已经成了负心的薄情郎的代名词,以至于有的人把他与莫稽、王魁、张青云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薄情郎”。他刚一高中,就为了自己的仕途而投进了皇家的怀抱,抛弃了与自己同甘共苦十年之久的原配妻子。有人说,他不愿认亲是因为怕担罪责,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又不全是。因为之前王相爷就已许诺,只要他与秦氏母子认亲,他一定向皇上求情免去他的罪责,况且又有国太、皇姑在,加之后来包公要铡他时,皇上又下圣旨赦免他,可见皇上一定会对他法外开恩,不予追究。可他又为什么与自己的亲人过不去,非要置之于死地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富贵之酒已经醉透了他的全部神志。由当年的穷书生一跃成为皇上的妹婿,国太的娇客,皇姑的丈夫,身份骤变,可谓天差地别。认下亲,无异于向世人昭示自己是个为富不仁,抛父弃母的不孝不义之徒,承认自己原来的卑贱身份。这是他羞于提的,尽管是事实。小人得志的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地位尊贵的驸马郎,现在是,过去是,永远都是。二是考虑到公主的原因。认下秦氏母子,公主将何以自处按照当时的大礼,先娶后嫁有大小,那公主岂不是要居于身份低贱的秦香莲之下,成为偏房小妾了吗这对于皇姑,对于国太,对于整个皇家,都是莫大的耻辱,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让皇家丢脸,这不是在自掘坟墓吗就算秦香莲肯委曲求全,自甘做小,可既成的事实却是无法改变的。自古以来,为保住权势名位而不择手段,干尽伤天害理事情的人枚不胜举,汗青不绝。所以,对于陈世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可赞成。如果人人都如此,飞黄腾达后为保住权位而六亲不认,甚至杀妻灭子的话,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实在是不敢设想。所以,陈世美的行为我们能理解,但绝不可赞成和效仿,此风万万不可长。

 提到陈世美,有一桩关于他的趣闻不得不说。据说,真正的陈世美叫陈年谷,又名熟美,不是宋朝人,而是清朝人。那他又是如何穿过时光隧道跑到宋朝的呢相传,他是湖北均州人(今属湖北丹江口市,93年电视版《包青天》里说是湖南醴陵人,疑有误),顺治年间进士。他在贵州做官时,没少资助乡旧,仁义之名远播。但是后来投者太多,他无力为继,遂令管家将再来之人一律谢绝。刚好有个曾资助过他的一个同窗好友胡梦蝶遭难前来求救,却被拒之门外。胡梦蝶见此,怀恨在心,遂编了个戏剧让人传唱,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铡美案》的雏形。在这部戏剧中,陈世美被塑造成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的寡廉鲜耻的败类形象,以此来泄愤。虽然后来陈世美的后人极力为他伸冤雪耻,甚至不准在均州演唱这类的戏剧,但是此戏剧已经不胫而走,流传甚广,他们的努力也于事无补。20世纪80年代,湖北陈世美老家的文化界人士曾发起了一场为陈世美洗冤正名的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后就有人指出,关于陈世美的故事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成书的《百家公案》,显然与清朝进士陈世美没有什么关联,顶多是因为重名重姓的缘故,后人的穿凿附会罢了。可是,湖北的学者又搬出来旧县志等文献资料来反驳,认为传统剧目《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形象就是影射顺治年间进士陈世美。究竟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总之,这个扑朔迷离的身世疑案反而为陈世美扩大了知名度,为他平添了些许神秘感,使后人在论及他时多了些谈资,给乐意研究他的人又添上了一串难题,赚取了大家的眼球和猎奇心,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这部戏剧影片中有好几处著名的唱段,如:“陈驸马休要性情急”、“陈驸马你扯碎状纸我问谁”、“秦香莲我抬头观看”以及包公分别同皇姑、国太的对唱等等,十分精彩,格外感人,使人感泣,令人唏嘘,叫人无法释怀,感动不已,成了整个豫剧届的代表唱段。另外,除了豫剧外,京剧、汉剧、徽剧、楚剧、滇剧、评剧、同州梆子、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淮调、湘剧、越剧等地方戏中均有《包青天》(或名《秦香莲》、《铡美案》、《琵琶词》、《陈世美》等)剧目,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影片表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人们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感慨,发人深省。这是一部优秀的豫剧**,是一帧真实的社会风情图,也是一曲清官廉吏的赞歌,更是一柄锋利无比,激浊扬清,深深刺入封建社会污浊溃烂的臭皮囊的利剑。

2听豫剧观后感

 豫剧朝阳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杨兰春编导、河南豫剧三团演出的大型豫剧现代戏。它一问世,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凡响。全省各地专业和业余剧团纷纷演出,并在广大群众中广为传唱。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要求,六十年代初,又由长春**制片厂摄制**朝阳沟在全国上演。剧团在长春拍完**后回来路过北京,还专场为中央领导进行演出,并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几十年来,豫剧朝阳沟家喻户晓,人人传唱,长盛不衰,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豫剧朝阳沟在全省乃至全国仍在上演。前年,信阳市平桥区豫剧团在天伦广场巡回演出豫剧朝阳沟,并由原豫剧朝阳沟老演员王善扑、杨华瑞助阵,前来观看的人山人海。

 豫剧朝阳沟为什么如此长期受到群众欢迎,代代传唱,长盛不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题材新颖,符合时代潮流。豫剧朝阳沟写的是城市知识青年王银环到山区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和曲折历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参加劳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新生事物,符合时代潮流,这个题材十分新颖,不仅符合时代潮流,而且受到政府重视和社会特别是农村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是剧本写得好。朝阳沟剧本无论是内容还是唱词写的都很精彩。内容建康、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乏幽默感,具有浓厚的地方和乡土情味,听起来很亲切、实际,唱词有许多唱段、唱句十分经典,如:“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脚踩门台骂我到天明,她一直骂我到七点钟”、“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街坊邻居听见了,不笑出眼泪笑出牙”,“我要在农村干他一百年”,“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走一步我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人也留来地也留”,等等。听起来幽默有趣,脍炙人口,让人长期不能忘怀。

 三是演员表演和演唱艺术水平精湛。豫剧朝阳沟的主要演员如马琳、高洁、魏云、王善扑、杨华瑞等都是河南省豫剧团的著名演员,他们不仅表演艺术水平很高,而且唱腔优美,各有特色,引人入胜,听他们的演唱是一种艺术享受。

 豫剧朝阳沟是我国建国后一部不多见的经典影剧作品。特别是它几十年长盛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喜爱程度更为少见。恕我直言,当今我国像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著名编导大腕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红极一时,但它作品的影响力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群众的喜爱程度绝对要比豫剧朝阳沟要逊色得多。一些读者和专家、学者可能和我的看法有不同,他们不妨先看几遍豫剧朝阳沟或**朝阳沟,看过之后,我相信他们的观点会有所改变。我衷心地希望能有象豫剧朝阳沟这样高水平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尽快出现,造福人民、造福后代。

3听豫剧观后感

 我特别高兴,因为又要去看**了。妈妈问我是看《豚鼠特工队》,还是《花木兰》。我说用点点羊羊,“点点羊羊,点点羊羊……”结果是看《花木兰》。

 《花木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首先是柔然大军来袭,魏国征集军马时,花木兰恋恋不舍离开家乡,代父从军。然后是千军万马大战时,花木兰英勇杀敌。先射定位箭,射得敌人哭爹喊娘……太精彩了!我看得热血沸腾,恨不能冲进屏幕里英勇杀敌。

 花木兰本不喜欢战争,但又不得不打仗。她不经意当上了将军。在一次战争中,文泰不幸受伤。木兰以为文泰牺牲了,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费小虎问木兰:“你到底是为活着的人活,还是为死去的人活”时,花木兰才如梦初醒,反复地训练大家武功,不让更多的兄弟牺牲。她保护自己士兵的举动,真的很让人感动。

 我觉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温馨快乐。

;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省级一、二团,市级一、二团,县级一、二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

豫剧用唱的方式最为常见,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五大流派

1祥符调 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李斯忠、刘忠河。

4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参考资料:

豫剧_

1、京剧从它娘胎里出来后,从南方来到北方,落户北京。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及京城百姓的欢迎与呵护,养就了它高雅的气质。而豫剧是从密不透风的高粱棵里,或在空旷的靠山坡里,劳作的汉们吼出来的,所以它具有鲜明的草根性。

2、京剧的高雅虽不及昆曲,但比起豫剧来要高出一个档次。豫剧比粗犷的大平调、怀绑又要高出许多。河南人说京剧是“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剧种不太确切,外省人说豫剧是“下里巴人”也未免过甚。

3、京剧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拥有广大的戏迷群体,而豫剧的基地在广大农村。

4、喜欢京剧的多是有知识、有涵养人(那些以看京剧来炫耀其知识层次的人除外)。当然,不能说喜欢豫剧的都是知识层次较低的人。

5、京剧文词雅致,欣赏京剧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而豫剧文词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豫剧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原,使用“中州韵”,不像秦腔、越剧、粤剧那样受地方语音的限制,因此在全国欣赏豫剧基本上无语音上的障碍。这是豫剧的一大优势,为其他剧种所不及。

6、豫剧因此在全国拥有的剧团数量比京剧要多,但多在基层,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近十几年才有了宣传豫剧的《梨园春》),其影响力远不比京剧。豫剧不能因为剧团数量多而排为我国第一剧种。

7、京剧的优势在于剧目繁多,行当齐全,唱腔优美,做派规范,并且覆盖全国范围,因此被列为“国粹”。而豫剧只在河南及周边省份(个别远在新疆、台湾等省)流行,因此虽然剧团数量最多,也只能算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8、在全国,有豫剧的省份都有京剧,但反过来,有京剧的省份不一定有豫剧(例如浙江、福建等省)。

9、豫剧控制了河南,于是河南京剧团名存实亡,成不了气候,稍有名气的京剧演员都跑到外省京剧团了,河南京剧团排新戏也要从外地聘请名演员。

10、京剧现存剧目几千出,而豫剧仅几百出。京剧从豫剧移植了《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豫剧从京剧移植了《南阳关》、《春秋配》、《玉虎坠》、《状元媒》等戏。

11、豫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京剧,不仅在剧目上,在演员化妆、戏装样式、舞台设置、武打动作等入眼就能看得到的地方向京剧学习,就是在吐字、念白、水袖、做派、用气,归韵等演唱表演方法、技巧上也向京剧学习了许多,甚至照搬了一些京剧的锣鼓经。

12、京剧除了在“文革”中排了八出样板戏外,以后很少排现代戏。而豫剧最擅长演现代戏,《朝阳沟》是最成功的,但比不上京剧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戏。

13、总体上讲,京剧比较守旧。豫剧没有什么家底,要谈家底的话,远不及京剧那么厚实,所以没有太多的包袱,开放得多,创新空间也要大得多。

14、京剧武戏也占一大块,《孙悟空大闹天空》、《雁荡山》、《泗州城》、《三盗九龙杯》、《挑滑车》、《小商河》等武戏直到今天仍久演不衰,京剧舞台上仍活跃着众多专业武生、武旦演员。豫剧武戏是从京剧那里学来的,数量上、演技上都远远落后于京剧。在豫剧舞台上,现在恐怕找不出一个专业的武戏演员。从戏校培养出的武功演员,也多到外省演京剧了。戏曲演员讲唱、念、做、大四功,豫剧演员多能只讲三功。

15、京剧传统戏坚守老唱腔、老流派、老扮相、老的程式做派,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豫剧不太讲究这些,可以随心所欲地改,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甚至对老戏也敢“伤筋动骨”,来个“颠覆性”改编。

16、京剧也有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世》、《徐九经升官记》、《宰相刘罗锅》及最近排演的《赤壁》,都保留了京剧声腔的旋律。而豫剧新编历史剧可谓不少,有的还得了大奖,但一些戏迷就是不买你的账,咋看咋不好看。

17、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越是大剧团,出手越阔绰。讲什么“大手笔”、“大制作”,排一出戏就要花不少钱。前几年,一方面听河南省的豫剧团哭穷没有钱,另一方面听动辄却投入几百万排戏,觉得不可思议。花那么多钱排一出戏,靠演出能挣回来吗?最近听说北京、天津京剧院团排演《赤壁》和《郑和下西洋》,一出戏就要两千多万元,怎么不让人瞠目结舌?

18、京剧在CCTV11频道“空中戏院”接连不断地推出了许多挖箱底的老戏(有些几十年未演过,如《佛手橘》、《琼林宴》、《黄金台》、《三打祝家庄》等),很受戏迷欢迎。豫剧除了石磊等人排过几出老戏外,很少在舞台上出现过豫剧的传统老戏,不要说几十年没有演过的传统老戏。

19、京剧很少再排现代戏,豫剧现代戏几乎占了新排剧目的一半,大多为“煽情戏”,且都悲悲切切,表现形式上也多为话剧加唱。

20、京剧的唱腔很守旧,再创新,也能听出“西皮”、“二黄”的旋律。豫剧新戏(特别的现代戏)的唱腔,已听不出哪是“二八”,哪是“流水”了,都唱成了戏歌了。其中流畅好听的还好,那唱得又疙里疙瘩,一声低一声高,没有一点戏曲的韵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21、京剧旦行门类众多,主要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和老旦,还有武旦和彩旦等等,并且各有各的唱法(例如老旦就和其他旦角的唱法有很大不同),而豫剧旦角唱法就没有太多的讲究了。

22、一般认为,青衣是用来表现古代中年妇女的,但京剧把苏三、姜秋莲这样十几岁的女子,因其以唱为主,也把她们归入青衣行当,而豫剧却把她们归入闺门旦,而闺门旦在原来京剧中是没有的。

23、京剧旦角还有一个重要行当,就是王瑶卿创造的“花衫”,它融合了青衣的端庄大气,花旦的活泼俊俏,武旦的开打工架,最能展示演员唱、念、做、打方面的功力。当年陈素真先生也把“花衫”引用到豫剧中来,在《三拂袖》、《涤齿血》、《柳绿云》中以花衫应工,创造出蒋琴馨、李芳、柳绿云等人物形象,但花衫这个行当在当今豫剧中已不复存在了。

24、京剧旦角(老旦除外)的化妆多用传统方法,依然是抹底油,上底色,上面红,画鼻影,画眼窝,画眉,上口红,上定妆粉,然后吊眉,贴鬓,扎帘子,挘水纱,盘发,戴头面等程序。豫剧旦角化妆时,很少再用包大头的方法,多以梳古装头为主,简化了程序,不再吊眉,不再浓妆,突出了本色,但显示不出戏曲演员的东方“古典美”。

25、京剧旦角演员仍多采用包大头的化妆方法,在前额上是从来不留刘海,如果采用梳古装头才在前额留有刘海。而豫剧演员不管什么发式,都喜欢在额头上梳一个刘海,因为她们认为那样好看。

26、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早于豫剧的“六大名旦”。所以京剧旦角流派的形成也早于豫剧旦角流派,在梅、尚、程、荀四大旦角形成之前,还有王瑶卿的“王派”,陈德霖的“陈派”等旦角流派。豫剧也有与他们同时代的燕小庚、李剑云、杨金玉等著名的男旦演员,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流派。

27、京剧的老旦过去由男性扮演,所以气口足,音色高亢洪亮,形成了老旦的声腔体系。而今赵葆秀、袁慧琴虽说都是女性演员,但仍保留了她们老师的那种粗犷、酣畅、激越的老旦唱法。豫剧老旦和青衣的唱法没有什么两样,豫剧青衣演员也你演老旦,而赵葆秀唱不了青衣戏的。

28、当今流行的京剧旦行(老旦除外)有梅、尚、程、荀、张等流派。当前京剧演员多半各宗一个流派,“窜派”的却极少。豫剧却不注重“门派”,除张宝英、张晓霞等演员仍坚守门派——崔派外,其他豫剧演员不再讲究这些了,经常改换门庭,也无人再说什么。

29、京剧旦角艺术因流派而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梅派雍容华贵,富丽典雅;程派端庄稳重,细腻婉转;尚派洒脱大气,高亢激扬;荀派俊俏秀丽,圆润甜美。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唱腔规范,不温不火,不过分张扬,不显山露水。豫剧旦角流派也泾渭分明:常派的激越,陈派的委婉,崔派的低回,马派的清脆,阎派的明亮,桑派的乖巧都呈现了自己的声腔艺术特点,但她们的唱腔并非无可挑剔,例如有的晚期唱法太过张扬,有“过为已甚”之虞,因为她们出了名,生怕观众说唱得不好。

30、京剧从前也是男性演员统治舞台,从陈德霖、王瑶卿到梅、尚、程、荀,舞台上的旦角演员还都是男性,之后女旦才走上舞台,而后张君秋、赵荣琛、王吟秋、陈永玲、梅葆玖、毕谷云、沈福存等男旦仍占有一席之地。豫剧早期舞台上也有孙彦德、李剑云、杨金玉、阎彩云、大鳖妮(艺名)、燕小庚、翟彦生等一大批男旦,直到陈素真、常香玉等一批女旦登上豫剧舞台,才打破了男性的一统天下。现今京剧舞台上还有宋长春、温如华、吴汝俊、胡文阁,豫剧舞台上也有连德志等优秀的男旦演员。

31、京剧旦角的唱法,由于上气部位、吐字方法不同,同时受发声位置的限制,演员的口型多是小口的。豫剧旦角则不然,有的旦角演员非要张开大嘴才能唱出声音。特别是当代的中青年旦角演员,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不注意控制自己的口型,常常用尽气力,张开大嘴,唱得脖子下的青筋暴起,赢得一片掌声才算了事。

32、京剧舞台上悲剧所占比重是不大的,即便是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等大悲剧,唱起了也是悲而不嚎,哀而不嚣,哭而不泣。豫剧则不然,即便不属于悲剧,也要在戏中加上一些哭爹、哭娘、哭夫、哭妻的段子,难怪有人说“十出豫剧八出哭”。

33、京剧的传统老戏如《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其中所演绎的历史故事为人们熟知,戏中行当齐全,又包含许多经典名段,所以唱了上百年,依然很受戏迷欢迎。豫剧的经典剧目《桃花庵》、《穆桂英挂帅》、《对花枪》也唱了近百年,恐怕不能与之相比。

34、京剧的老生(也叫须生)流派比旦角流派还要多。最早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被誉为“老三甲”)所创建的须生流派,紧跟其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鼎三甲”)也创建了自己的流派。“前四大须生”谭鑫培、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所创建的须生流派老戏迷不会忘记。接下来“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所创建的流派及周信芳的“麒派”,更为我们当今戏迷所熟知。

35、豫剧在建国以前著名老生也不少,豫东唐玉成,开封的曹子道、张子林,豫西的张同庆、周海水、王随朝(艺名狗尾巴)、贾宝须(艺名地牤牛)等都是名震中州的须生演员,不少都演员具有创建流派的实力。但他们苦于生计,长年在农村奔波,又没有报价人士的吹捧,所以没有一个入“流”,只是比他们晚一些的唐喜成,在建国后创建了自己的须生流派——唐派。

36、豫剧的须生又称为“红脸”,多演一些挂须着靴,穿蟒扎靠(有的不扎靠),有身份,以唱功为主的角色,以面部油彩泛红色而谓之“红脸”,如《刘公案》中的刘墉,《打金枝》的唐王就是。但它不同于京剧中面部勾有深红色油彩的脸谱,唱做兼备,演关公、赵光胤等角色的“红生”。也不同于《三娘教子》中是老薛保,《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等衰派老生。

37、京剧中须生流派众多,尽管豫剧的须生流派虽少,但按流行地域来说,“隐形”须生流派的声腔特点也棱角分明。以唐喜成为代表的“唐派”(归祥符调)唱腔多用“上五音”,明亮高亢,洒脱雅致;以王二顺为代表的豫西调,唱腔则多用“下五音”,浑厚古朴,苍劲酣畅;以唐玉成为代表的豫东调,大小嗓运用自然,上扬下抑,游刃有余。

38、豫剧的小生唱腔介于须生与旦角之间,也是真假声相结合,而且女小生占较大比例。不像京剧那样,小生都是用假嗓行腔,并且都是由男性扮演。

39、豫剧的专业武生演员在戏曲最鼎盛的年代也曾上演过几出武打戏及文武代打的戏,那时的武生演员(如任宏恩、艾立等)后来都转为其他行当的演员了。

40、京剧的净行(即花脸)现在粗分为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豫剧净行戏很少,以包公戏为多,所以一般管净行叫“黑头”。“黑头”以唱功为主,归京剧中的铜锤花脸。豫剧的架子花脸(如窦尔敦、张飞、李逵等角色)在豫剧中较少见(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王强属于架子花脸)。

41、早年京剧净行侯喜瑞、郝寿辰、金少山等名家都创造了自己的净行流派。后来形成了裘盛戎的“裘派”,几乎控制了京剧的净行,有“十净九裘”之说,他的弟子众多,从方荣翔到今天的孟广禄,都是京剧净行的佼佼者。当今梅花大奖的获得者尚长荣先生,汲取前辈净行大家的艺术精华,融“铜锤”、“架子”于一身,开创了京剧净行艺术的新天地。豫剧的净行流派只有公认的李(斯忠)派,他的传人兰力、王青海、李根旺也很有影响。

42、京剧的净行演员几乎都是男演员,女性唱花脸的寥寥无几。豫剧则不然,五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女黑头演员(如开封的陈慧秋)。如今,豫剧舞台上少说也有三五个女老包(戏迷唱老包的不算)。

43、京剧与豫剧的花脸除了演唱板式根本不同外,在发声位置、用气方法上也有较大不同。京剧净行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后,而豫剧比较靠上、靠前。京剧花脸唱腔沉稳苍凉,刚柔相济,韵味醇厚;豫剧老包的唱腔亦粗犷豪放,古朴苍劲。在我国戏曲中,京剧与豫剧的花脸的扮相、唱法有诸多相似,比其他剧种的净行要好一些。

44、京剧与豫剧的丑角常常是配角,但很多戏里是少不了的,所以有“无丑不成戏”之说。萧长华先生是著名的京剧丑行前辈,是丑行的一代宗师,他的亲传弟子郑岩是当今京剧丑行的****之一。朱世慧、石晓亮等人是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优秀的丑角演员。豫剧的丑行比起京剧来并不弱,建国前,高兴旺、牛得草两位丑角就名震开封,后来形成了两个豫剧丑角的两个流派——高派和牛派。牛得草的传人金不换当前声势正旺,其艺术成就可以说超过了他的老师。

45、丑角演员的说、学、逗、唱的硬功夫,插科打诨的本领,幽默风趣的表演,常常引起观众的笑声,为整出戏起到润色、调剂作用,提高其演出效果。京剧中,《玉堂春》、《审头刺汤》、《乌盆记》都需要有丑角的精彩的表演。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以丑角做主演的戏,更需要见丑角的功力。豫剧的《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戏,也要丑角在唱功、表演方面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46、京剧有武丑行当,五十多年前在豫剧舞台是也能看到杨香武的身影,现在基本上看不到豫剧的武丑戏。京剧有彩旦,豫剧也有彩旦。

47、丑行的功夫主要还是唱功。丑角的演唱方法和生行的唱法差不多,但不能唱得那么死,那么中规中矩,要活泼、欢快,从而表现出丑角唱腔的幽默韵味。京剧著名演员朱世慧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唱腔是这样,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唱腔也是这样。

48、京剧的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常演出的传统戏按戏曲故事可分五类:(1)帝王将相的明争暗斗(如《大探二》、《狸猫换太子》等);(2)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如《西厢记》、《桃花扇》等);(3)市井百姓的恩怨情仇(如《三娘教子》、《四进士》等);(4)绿林豪杰的争斗嗜杀(如《龙潭包骆》、《盗御马》等); 5)仙道鬼神的情缘孽债(如《白蛇传》、《铡判官》等)。 豫剧这五类戏都有,但(1)类的宫闱戏却很少,而(4)类的武打戏基本没有。

49、现在戏曲(包括京剧和豫剧)都是按传照传统戏(细分为上面说到的五类)、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三个门类来划分的,有时也用戏曲的情调划分为喜剧和悲剧。过去所说的“酬神戏”、“亮箱戏”、“打炮戏”、“垫戏”、“压轴戏”、“封箱戏”等术语已很少使用。

50、随着人们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市场越来越萎缩,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戏曲绝不会消亡,因为它传承中华文化走了几百年。京剧是这样,豫剧也是这样。有人说要振兴戏曲事业,那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只是希望戏曲人能力图减缓戏曲的衰败速度,将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有人说戏曲将是博物馆的艺术,这话不无道理。有人说戏曲要存活下来就必须变种,这话也有它的道理。这些是戏曲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还是让他们来说吧。

零零碎碎写了50点,对京剧和豫剧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归纳结论:京剧的剧目之繁多,行当之齐全,文词之文雅,板式之丰富,唱腔之优雅,做派之规范,伴奏之细腻,化妆之精美,服饰之考究,武打之高超,都是豫剧所不能比拟的。京剧是“国粹”,也是我们今后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豫剧的唱腔和表演易表现现实题材,易被人民大众接受;同时易改革创新,易与时俱进,这些都是豫剧的优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57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