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为什么是乐器流氓?
唢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在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乐器,过去多用于民间举办的歌舞会,其音色响亮且十分独特,非常受大众的欢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唢呐凭借着其本身的特色,也逐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然而这个非常有特色的乐器,却有着“乐器流氓”的称号。当然,这里的“流氓”并不包含贬义的意思,那么,唢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号呢?从这个乐器的根本上分析,原因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01,音量大首先,唢呐的音量非常大,一旦吹起来,其他的乐器顿时就黯然失色了。唢呐的高音量足以盖过其他正在演奏的所有乐器,而唢呐的穿透性非常强,即使距离相隔非常远,也依然能够清楚地听到唢呐的声音。所以一般也没有见过唢呐和其他乐器同时演奏,否则观众就只能听见唢呐的声音了。仅仅一个唢呐就可以和一整个乐队抗衡,这也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印象中的唢呐,常常用于婚、丧、嫁、娶这一类的重大事件,所以唢呐还有着渲染整体气氛、表达当事人情感的效果。
02,音色突出其次,唢呐的音色是十分突出的,而且还很有特色。唢呐声一出,不用细想就知道是什么,可以很容易被分辨出来。所以唢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奏,为了不影响其他乐器的演奏,也为了突出自身的纯粹音色。唢呐永远也不会作为其他乐器的配角,因为它的音色就直接决定了它只能是主角,就算是当了配角,也会盖过主角的光芒。所以说,唢呐在“反客为主”上也是非常轻易的。
03,吸引人的注意力最后,唢呐凭借着自身音量大、音色突出的天生优势,在所有乐器中都是非常亮眼的存在。在一个演奏会中,无论之前的表演多么吸引人,多么扣人心弦,只要唢呐的演奏开始了,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就算结束了,也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唢呐声引人注意的能力,是其他乐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而且还具有很独特的记忆点,让人想忘记都不容易。唢呐永远都是乐器中最独特、最响亮、最吸引人的存在。
唢呐的特色独一无二,在所有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乐器流氓”。唢呐虽然和其他乐器不能同时演奏,偶尔还会影响其他乐器,但是,唢呐可以演奏出时而荡气回肠,时而磅礴大气的曲调,再加上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的音乐风格,还可以向观众们传达出大喜大悲的情绪,这让人对它又爱又恨。
初学唢呐为什么吹不响
初学唢呐为什么吹不响,唢呐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唢呐整体结构看似简单,但是先要掌握唢呐的使用方法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以下初学唢呐为什么吹不响。
初学唢呐为什么吹不响1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
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
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
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
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
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
怎么吹唢呐
吹奏唢呐,需要一-些技巧, 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音就不准。
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 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
长时间表演,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e 气呵成,令听众大为过瘾。
最好的含哨片位置是上唇靠近哨面的根部,约在全哨片长度的四分之- -处, 下唇,一般情况下含哨片约三分之- -的位置为适宜。
只有正确的掌握了双唇的含哨位置,才能发出所需要的音响效果。
按上述位置吹奏唢呐会使音色集中、洪亮、含蓄、音质纯厚。
装上哨片,如果是初学者,那么哨片最好薄- -点, 太厚是吹不动的,还有要练手型,每天练把唢呐放下拿起多次,直到能在拿起后迅速就能够将所有孔按严,
在吹的时候要注意将所有的孔堵严,可以自己检查,或对着镜子看,也可以叫别人帮忙纠正,因为不把孔盖严的话会吹不响或破音的。
初学唢呐为什么吹不响2新手唢呐为什么吹不响
唢呐吹不响可能是哨片没有阴开的原因,可将哨片含进嘴里,用口水阴开,或取少量凉水,将哨片反复的沾水阴开。吹奏时将哨片放在双唇之间,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在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鼻与口同时吸气至丹田,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
一、唢呐很难吹响吗
过去乡村婚丧嫁娶经常会听到唢呐,唢呐的声音非常响,不过不少没吹过唢呐的朋友第一次吹唢呐都会发现,唢呐根本就吹不响,这是为什么呢?唢呐很难吹吗?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或初学者而言,要想吹响唢呐确实是比较难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力的大小和气流的控制,二是按孔的指法和指法的指间距离,初学者肺活量不够,又不了解如何换气,手指也不知道该怎么放到孔上去,自然没办法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用唢呐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关键还是要经过正统的唢呐学习,并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吹好唢呐。
二、唢呐怎么才能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其实并不难,吹唢呐时,嘴唇自然闭合,手指分别放在唢呐的孔上,对着唢呐的哨片吹气即可,吹唢呐时,以下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1、吹奏的姿势
唢呐一般是站着吹,坐着吹也有,只是对肺活量要求更高,站着吹唢呐时,注意将两腿自然伸直,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5公分左右,左脚放在前面,右脚放在后面;坐着吹唢呐注意将两腿分开,不要翘脚,腰部挺直,身体坐椅子的一半。
2、手指的位置
手指握住唢呐之后自然的分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放在合适的孔位,具体的放置位置是:左手的食指放在第五孔上,小指自然的放松,右手的大拇指放在下端的三孔和四孔之间,食指放在第四孔,中指在第三孔,无名指第二孔,小指在第一孔。注意手指不能太僵硬,以不漏气为原则。
3、吹唢呐的口型
唢呐的口型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吹响要看口型,在吹的时候要注意嘴巴的形状,将唢呐的哨片放在上下嘴唇之间,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三分之二处多为弱奏);吹奏过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随着吹气的强弱、音量、音色、技巧做出一些改变。
4、气息的练习
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气的运用,要学会胸腹式呼吸法,吸气的时候小腹放松,用鼻子吸气尽量吸的多一些,呼气的时候将小腹逐渐的收缩,有节奏均匀的向外呼出。
总的来说,要想吹好唢呐,需要注意正确的唢呐吹奏方法和多加练习,如果吹不响的话,可以多找找教程或询问专业的老师。
初学唢呐为什么吹不响3一、唢呐的简介
唢呐,俗称“喇叭”。是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在全国各地流传极广。它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Surna的音译。唢呐大约于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2)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8~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二、唢呐的演奏特点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在地方戏曲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广大的农村广为流行,是民间婚丧仪仗中的主要吹奏乐器。
三、唢呐演奏的含哨位置
作为唢呐专业演奏者,应当掌握正确的含哨位置。正确的方法应当使哨片位于两唇正中,唇边和哨坐相齐,以两唇肌能控制哨面的三分之二为宜,由于两唇肌能对哨片进行有效的控制,当气流通过哨片时就比较均匀,哨面的振动频率相对稳定,发音也就纯正、饱满。如果将哨片含得过多,哨面全在口腔内,则失去两唇对哨片的控制,使吹气流量不均,哨片的振动频率不匀,造成发音不准、不纯,音质粗糙而漂浮等现象;
如果将哨片含得太少,哨片全压于嘴唇内,又会造成哨片张口闭合,不能发音。即使两唇减少对哨片的压力,让其发出音来,但因哨片振动频率受到抑制,所发出来的音势必低于要求的高度,因此,在演奏中,保持良好的含哨位置,与音色、音质、音准具有密切的关联。
四、唢呐的音质和音色
音质不纯、发音怪、发沙音,原因有三:第一,哨片过硬或哨片破裂;第二,嘴唇控制哨片不稳定,忽松忽紧,吹气不均匀,忽多忽少,或嘴唇对哨片压力过大,用气过多,造成出怪音的现象;
第三,含哨过多,哨片的振动失去了一定的控制,发出沙音,至于音色单薄、漂浮、一是含哨片过松、对哨片的压力过小,一是哨片过软,若要将音吹得饱满、结实、音质纯正、音色宏亮,除更换一个软硬合适的哨片外,应对哨片施于适度控制,与此同时,以均匀而适度的吹气量进行吹奏,至于需要多大的压力和多少吹气量才算适度,用文字难以表达,只能在吹奏实践中去认识,鉴别和掌握。
从实践中求得吹奏出来的音属于饱满、结实、音质纯正、音色宏亮,这样便使适度的控制压力和适度的吹气量。
五、唢呐演奏的呼吸方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乐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说“气足音满”,这就是说足够的气息是“音满”的基础。
比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胸部的肋骨向外扩张;呼气时,不是像平时只用肺部的呼吸那样动作,而基本上是用小腹的动作来控制呼气的急缓,对这种腹部动作的感觉平时很少去注意,例如在很疲劳时需要大喘一口气,这种深呼吸中就有腹部的动作;又如在咳嗽时也有着腹部动作。
还可以试一试将一根烛火放在较远的地方,并吸足一口气有力地去吹灭,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腹部的动作更大,并体会到,由于有了它才使吸气量比平常呼吸时增大了许多,在呼气时气息也更为有力,当然,吹奏唢呐和吹火不完全一样,因为吹唢呐一般是吸气要快、要多;而吐气时却要慢、要少,要讲究利用腹部动作去控制气息
使它符合演奏乐曲的需要,这和吹火时将一口气猛地呼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胸和腹的动作互相配合起来进行呼吸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
六、练习呼吸时应注意三点:
1、呼吸时,全身与呼吸无关的部分都要放松。气息要控制好,根据需要使用气量,一般说,吸气要多要快;吐气要少要慢。
2、要保持呼气与吸气的连贯性,不要等第一口气完全呼完后才开始吸第二口气,而应该在第一口气未完全呼尽之前就开始吸第二口气,这样才能连贯不断地进行下去。
3、一般情况都是用鼻子吸气,只有在抢气或者用鼻子吸气还不够用时,才用口、鼻同时吸气。
七、唢呐的演奏技巧
1、循环换气法
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小腹往里收缩,使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气,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
吸进第二口气时,再重复上述同样的过程。要注意在第一个过程最后,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气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进第二口气,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非常连贯,听不出一点换气的痕迹,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
在初练这种换气法的时候,可先准备一根芦苇和一碗水,然后将苇管插在碗里,并按照上述循环换气的方法往苇管里吹气,直练到水里能连续不断地冒气泡,方法就基本上对了。这样练好之后再在唢呐上进行练习,练时先吹第八孔音,然后再练习其他音。
2、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奏法是: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吹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有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的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3、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上加“齿”字来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这种齿颤多用于吹奏戏曲、曲艺和民间风格浓厚的乐曲中。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硬颤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则把嘴唇垫在牙齿和哨根之间。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匀。
4、指颤音
指颤音在民间也叫“指花”,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这种技巧经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来装饰某些音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多样。在演奏上,它的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现。交替动作虽然很迅速,但棱角却要非常清楚,否则就会变成吟音的效果(例如二胡揉弦的效果),而失去颤音的特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5、小臂颤音
小臂颤音的效果听起来和指颤音仍有所区别。它的奏法不是用手指的动作去打音孔,而是用小臂迅速的抖动去带动手指。抖动的方向垂直于木杆,手指随着它就反复按闭和打开音孔而使发音颤动。这种颤音具有匀和密的特点,而且在时间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于富有激情的乐段,特别常见于上把音。
练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手指不要动,完全靠小臂的动作去带动手指。
②手指不能抬离音孔过高,只要稍稍离开一点即可。
③手指、手腕、小臂三者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八、如何选择芦苇制造哨片
采选芦苇的时间大约在11月至隔年2月份均可,选择地点一般在河道边或潮湿的沙土地生长的环境。无污染、无虫害,采集芦苇最好的部位约离地面20公分以上2—3节为宜,选择表皮较白,有细纹,并富有弹性的芦苇,采集后置阴处通风的环境,2个月左右后制作哨片为宜。根据不同唢呐的大小,选择适合的芦苇制作哨片,如A调常用唢呐为例,芦苇外直径为04公分较适合。
唢呐班吹奏是哪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唢呐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在各种场合表达各种感情,声音高亢,风格豪迈。虽然只是传统乐器,但是唢呐表演技巧非常多,因此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一、唢呐是什么
唢呐是一种八孔木管乐器,是双簧管乐器中的优秀品种。当用嘴含住并吹动芦苇制的簧片时,气流使簧片产生振动形成声音,再经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扩音和传导,成为唢呐最后的声音。
在汉朝的时候,唢呐就从国外传入中国。明朝的时候,戚继光曾经把唢呐用于军乐的演奏。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形成了丰富的表演技巧,使唢呐具备了独特的气质,现在已经成了我国民族管乐器中的代表性的乐器,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唢呐艺术就被列入其中。在我国南北各地,唢呐的大小各有不同。
二、唢呐的代表作品
唢呐的音色非常独特,因为用花梨木或檀木制作唢呐的管身,加上铜制的配件,因此音色非常雄壮,音域非常宽广,表现力非常突出。
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唢呐、全家福、 抬花轿、六字开门、社庆、一枝花、 怀乡曲、天乐等。
三、唢呐为什么与众不同
演奏唢呐时,能通过嘴巴控制唢呐的簧片来调整音量、音高和音色,从而表现出各种演奏技巧。唢呐在发出高音的时候具有很高的穿透力,因此具有极为显著的感染力。
在民间曲艺中和戏曲中以及鼓乐班中,唢呐特别是高音唢呐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也常常作为独奏乐器来使用。就连交响乐团和民族管弦乐团也经常使用中音和低音的唢呐来进行合作,因为唢呐音色浑厚,能够显著地增加音乐的表现能力。
首先想说一件令我惊讶的事情。《百鸟朝凤》刚上映那几天,我在首页几乎没有看见关于这部**的影评文章。自从这两天票房上去之后,各媒体影评都呈铺天盖地袭来之势……这真的让我感到很惊讶。
社会的浮躁总不免为人弊病,但吐槽的人多了,大家又会对此渐感麻木。 在这个商业化浓郁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沾上功利的影子,哪一个圈子都躲不开商业化带来的乌烟瘴气。 这和这部影片所阐述的内核一样使人感到悲哀。
但《百鸟朝凤》真的是一部好片子。讽刺的是,如果没有制片人方励为排片那一跪的新闻出来,我都不知道这部**的名字,就不会在好奇心驱使下搜索它的评分,最终不会心甘情愿地买了票走进影院。
是的,往常我总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忽悠进的**院,这次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因为这样一个尴尬的理由才去看了《百鸟朝凤》。但我想,当大家再从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值得的感觉—— 好的唢呐匠能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而好的**导演能把**拍进人的心坎里。
焦三做到了,吴天明导演也做到了。
**《百鸟朝凤》讲述了两代唢呐匠人为传承唢呐匠艺付出毕生努力,最终抵挡不住现实洪流而走向衰落的故事。 主线清晰,脉络明确,主要体现匠人精神和技艺的传承,没有令人分神的旁支末节出现。看过**后很容易给它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游天鸣幼时拜师学唢呐,历经磨砺最终成为焦三亲定的接班人,得以学习传说中最高难度的曲子:百鸟朝凤。
第二部分讲述了游天鸣长大后接替焦三揽活,然而时过境迁,师徒二人见证了唢呐行业的衰微,唢呐匠人地位的没落。游天鸣坚守誓言把唢呐传承下去,焦三身患重疾悲惨离世。
第一部分由于是孩提时代,剧情显得亲切详实,大篇幅都在讲述游天鸣如何刻苦学艺,与师弟蓝玉一同学习进步。蓝玉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给了天鸣不少压力,天鸣甚至因为师离家出走,差点放弃学徒生涯。
没错,焦师傅很喜欢蓝玉是真的,最终没有把接班人的位置给蓝玉也是真的。所有人都以为蓝玉会成为最终有资格吹奏百鸟朝凤的高徒, 但焦师傅内心是清醒的,在他的择徒标准里,排在首位的不是技艺,而是德与品。 “唢呐离口不离手”是焦三强调最多的训诫,唢呐的继承人,需要拥有坚定信念和责任感。
在**的第二部分,游天鸣接了焦三的担子,焦家班正式更名游家班,游天鸣兢兢业业地同师兄们揽每一份活。可是时代变了,唢呐匠们的钱越赚越少,西洋乐器成为新宠,师兄们竞相离去。最后剩下的几人为火村村长吹的百鸟朝凤听上去都是那么孤寂悲凉。
焦三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天鸣带他去医院检查,查出了肺癌晚期。即使生命还剩须臾,焦三还一心挂念着唢呐,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他卖了家里的牛给天鸣置办新唢呐,鼓励他重振游家班。然而瓦解分散的唢呐班再难重组。焦三去世,游天鸣独自一人在坟前吹奏百鸟朝凤,故事收场。
领衔主演陶泽如在**里饰演的便是唢呐王 焦三 。焦三是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唢呐匠,不仅技艺高超,对待徒弟更是苛刻严格。大家都以为焦三为人严肃不喜玩笑,但其实在他严厉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柔软的心。他对唢呐的热爱近乎狂热。焦三性格孤傲倔强,做事却讲规矩,认死理,恪守职业原则,只为德高望重的已逝之人吹奏百鸟朝凤。
游天鸣 ,从小被送入焦三家学艺,虽无天份,但肯下功夫苦练。勤奋认真,踏实淳朴且有责任感。很多人都劝他放弃唢呐另谋生计,他用一句话噎住他们:“我同师傅发过誓了。”为人极重情义,焦三于他而言便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懂得孝顺和感恩。
在焦三的口中我们得知,以前的唢呐匠是极受人尊重的,“坐在太师爷椅子上……”他们是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上重金相邀的座上客。后来,唢呐匠的地位逐渐下降。这个变化并不是从游天鸣接班后才开始,之前便已初现端倪。应该能肯定,在焦三之前唢呐匠的地位还是更高的,否则焦三不会在每每提及自己的祖师爷时都显得万分自豪。而 游天鸣接任之后,正值经济大潮与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双重冲击,结果便是匠人地位的迅速下滑。 后来他去西安重组游家班,不经意见街头上一位唢呐人靠吹唢呐乞讨为生,百感交集却无以言说。
传统乐器落寞几人知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听过唢呐表演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不喜欢唢呐,觉得它的声音大且刺耳, 殊不知唢呐作为传统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在中国有着长达十七个世纪的历史。 唢呐音色明亮高亢,既有悲调也有喜调,看过**的人们应该能体会得到唢呐那富有张力的表现力。
“百鸟朝凤”是唢呐的经典曲目之一,北方各地均有不同版本,主要以百鸟和鸣之声表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除了这首曲子,经典的唢呐曲还有“抬花轿”、“一枝花”等等。
非遗文化传承迫在眉睫
**里最后一位“姓傅的正局长”的出现似乎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又多出了一丝希望。这位傅正局长在剧中表示希望能通过录音方式将游家班的《百鸟朝凤》保存下来,焦三在病中闻之支持不已。与之相对应的事实是: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国列入联合国的相关非遗文化也有很多,如:昆曲,皮影戏,针灸,粤剧,京剧,剪纸,篆刻等。 非遗文化的传承如今正面临“人走技失”的尴尬处境,因此加大对非遗文化保护力度迫在眉睫。
我想以自己的一点感想作为结尾。
虽然去影院之前已知道《百鸟朝凤》的大致剧情,看的时候却仍然不可避免哭得很惨。看了一些影评,有人认为**前半部分节奏恰好如小火慢炖,后半部分剧情有些赶。但我认为这种“赶”与前面的对比之后更印证着导演的某种意味——唢呐艺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传承了那么久,却在近几十年时代变革之下狼狈离场。**的最后,坟旁的焦三听完游天鸣独奏的百鸟朝凤,面含不甘转身离去,这样仓促的结尾却给了我最大的震撼,本来还能勉强保持镇定的,瞬间被击溃……
那一刻,真是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最宝贵的东西,并且再也无法挽回了。
唢呐不好吹响
唢呐不好吹响,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是一种难度比较高的民族管乐器,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说是一种“流氓乐器”,想要学习的话,还是比较难的。以下分享唢呐不好吹响?
唢呐不好吹响1一、唢呐很难吹响吗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或初学者而言,要想吹响唢呐确实是比较难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力的大小和气流的控制,二是按孔的指法和指法的指间距离,初学者肺活量不够,又不了解如何换气,手指也不知道该怎么放到孔上去,自然没办法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用唢呐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关键还是要经过正统的唢呐学习,并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吹好唢呐。
二、唢呐怎么才能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其实并不难,吹唢呐时,嘴唇自然闭合,手指分别放在唢呐的孔上,对着唢呐的哨片吹气即可,吹唢呐时,以下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1、吹奏的姿势
唢呐一般是站着吹,坐着吹也有,只是对肺活量要求更高,站着吹唢呐时,注意将两腿自然伸直,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5公分左右,左脚放在前面,右脚放在后面;坐着吹唢呐注意将两腿分开,不要翘脚,腰部挺直,身体坐椅子的一半。
2、手指的位置
手指握住唢呐之后自然的分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放在合适的孔位,具体的放置位置是:左手的食指放在第五孔上,小指自然的放松,右手的大拇指放在下端的三孔和四孔之间,食指放在第四孔,中指在第三孔,无名指第二孔,小指在第一孔。注意手指不能太僵硬,以不漏气为原则。
3、吹唢呐的口型
唢呐的口型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吹响要看口型,在吹的时候要注意嘴巴的形状,将唢呐的哨片放在上下嘴唇之间,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三分之二处多为弱奏);吹奏过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随着吹气的强弱、音量、音色、技巧做出一些改变。
4、气息的练习
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气的运用,要学会胸腹式呼吸法,吸气的时候小腹放松,用鼻子吸气尽量吸的多一些,呼气的时候将小腹逐渐的收缩,有节奏均匀的向外呼出。
总的来说,要想吹好唢呐,需要注意正确的唢呐吹奏方法和多加练习,如果吹不响的话,可以多找找教程或询问专业的老师。
唢呐不好吹响2唢呐好学吗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这样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结构,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
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这样一个小乐器,竟能独自演绎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因此,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成了一门学问。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
"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令听众大为过瘾。
唢呐定调的丰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目前的唢呐多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普遍使用的高音唢呐,低音区略带沙沙声,发音厚实;
中音区的音色则是刚健、明朗,最擅长各种技巧的演奏,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畅快淋漓;最高音则尖锐、刺耳,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当下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表现力更为丰富。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30厘米,音色柔和,最适合用来独奏或合奏,特别是当它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音响可谓别具一格。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唢呐不好吹响3为什么唢呐不能乱吹?
唢呐不能乱吹有三个原因:
第一,唢呐音乐有特殊含义。唢呐被许多中国人赋予了使命,一般会在婚礼和丧礼上演奏。
第二,唢呐的穿透力太强。长期听唢呐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听力下降,尤其是近距离听力。
第三,唢呐的音色太难听。唢呐没有高潮的吹奏技巧,那么音色将非常难听。
那么详情如下:
第一,唢呐音乐有特殊含义。
唢呐可以在红白喜事上看到,如果你在另一个场合听到唢呐的声音,难免会让人觉得奇怪。不同的场合有符合场地要求的音乐,比如结婚的时候,唢呐的音乐往往是欢快的,带着祝福的,而葬礼的时候有点低凄凉。
如果唢呐的曲调是祭奠死者的曲调,你无缘无故地乱吹,会被认为是否在诅咒陌生人。
第二,唢呐的穿透力太强。
唢呐的声音很高亢,震动频率很高,这就很容易造成对周围人耳朵的伤害。如果忽然地在一个人的耳边乱吹唢呐,那很有可能对耳膜造成极大伤害,甚至破损流血。众所周知,正常人的听力只能接受小于或等于25分贝的声音。如果他们大于这个声音,他们的听力就会受到损害。显然,唢呐的声音分贝肯定比这个高。
第三,唢呐的音色太难听。
虽然唢呐演奏的音乐很好听,很有气势。但是唢呐独特的音色在一个不会吹奏的人的吹奏下,那么将会非常难听。俗话说,唢呐一出,谁与之竞争。唢呐因其独特的外观而发出强烈的声音。如果演奏得非常难听,难免会有扰民的嫌疑。
在综艺节目“明日之子”第二期中,选手闫永强用中国传统乐器唢呐演奏了组合EXO的"咆哮”。传统乐器和现代歌曲的结合带来了一番不一样的效果,同时燃炸了现场。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让传统焕发新生。在我们传统印象中,对于唢呐的印象或许并不完美,甚至只会将唢呐与丧事联想在一起。然而,唢呐是中国传统乐器,具有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表演形式。而在平常而言,我们可能很少有人会去花费时间去了解唢呐并且我们平时也不会对唢呐具有太多兴趣。但这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不仅很吸引人们眼球,同时也让人们在表演中看到了唢呐的不同之处。这与当初歌手谭维维流行音乐与华阴老腔结合一样,都将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带到人们面前,这不仅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也同时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我认为传统与现代结合,可以让传统更加具有活力与新生,会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
第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会让现代变得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吸引人。中国文化传承千年,具有现代文化不可比拟的韵味。而如唢呐这种中国传统乐器,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多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具有千年的历史和千年文化积累。每种传统乐器都具有它独一无二的韵味。虽然现代人们使用各种新式乐器,但当传统乐器加入这些传统音乐中时,会让现代音乐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当传统与现代结合时,这也能让现代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吸引人。
京剧唢呐的作用和技巧的发展
传统京剧的唢呐分为两种。一种是A 调大唢呐,其音色圆润饱满,刚柔兼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主要用来吹奏各种曲牌和特殊的唱腔,如唢呐二黄、南锣和云苏调。也可以用来吹奏一些舞台效果,如:马唤(马嘶)、乌啼和小孩哭。
京剧唢呐的作用和技巧的发展
另有一种是D 调小唢呐也称为海笛子,其音色刚劲嘹亮,清脆挺拔,主要用来吹奏京剧舞台上一部分昆曲的剧目,以武戏为主,如《林冲夜奔》、《钟馗嫁妹》、《芦花荡》。
京剧的唢呐曲牌种类繁多,内容广博。在绝大多数的剧目里,都要用唢呐曲牌来烘托渲染各种舞台气氛。由于A调大唢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而可以吹奏不同情感的曲牌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剧中的情节场景。在《群英会》中,周瑜迎接蒋干时,用唢呐吹奏的[工尺上]采用了下把低音慢起的手法,两只唢呐刚劲饱满的音调,再加上南堂鼓低沉浑厚鼓点的巧妙结合,两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这一曲[工尺上]庄重宏伟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也把周瑜大都督的英武气派和对蒋干盛情隆重欢迎的场面渲染得逼真感人。而在《草船借箭》中孔明和鲁肃上船时,同样也用了[工尺上],由于此时剧中场面较小,人物较少,在这一曲[工尺上]的唢呐演奏上就采用了上把中音较快吹入的方法,音色也略显柔和圆润,这种演奏效果与舞台的情节场景十分吻合贴切。这也说明了京剧的唢呐曲牌可以一曲多用,其效果的不同全在于演奏者的处理方法。
在《挑华车》中高宠起霸后唱的[粉蝶儿],一句“杀气冲霄”,声情并茂,震撼全场,此处唢呐演奏者用了曲牌中的`最高音,E 调的“2”,这种高音有拔地而起之感,显得高亢激越,把高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陡然展现了出来。
在《白蛇传》的“水斗”中,水族们集体演唱的[二犯江儿水],通过唢呐豪放洪亮音调的引导,以及吹奏技巧的合理运用,使唢呐的旋律和打击乐的锣经与众水族的合唱融为一体,把白娘子和水族们同心协力与法海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真可谓曲牌的精品,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喝彩。
用唢呐还可以吹奏表现战斗和舞蹈场面的曲牌如:[柳青娘]、[哪吒令]。也可以吹奏表现升堂升帐、发兵过场、行军狩猎,饮酒叙事,悲伤赴刑等情节的曲牌,总之唢呐具有极其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一些剧目中,用唢呐演奏的效果还能起到剧情发展时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例如《杨门女将》“探谷”中的“马唤”效果,就是用唢呐超吹和打音的技巧相结合,吹奏出了白龙马的一声嘶鸣,让穆桂英领悟到老马识途,从而打听到了采药老人。如没有这声“马唤”,剧情就无法转折发展。再比如《野猪林》中倒拔垂杨柳的情节,也是用唢呐模仿乌鸦的啼叫,惹恼了鲁智深,继而发展到拔去垂杨柳。另外在《四郎探母》的“盗令”中,铁镜公主故意掐了阿哥一把,使之啼哭,借此来惊动萧太后,才盗得令箭,正是这声啼哭起到了剧情转折的作用。这也是用唢呐来模仿,后来又发展到只用唢呐芯子来吹奏小孩哭,其效果更加逼真。
在传统京剧中还有一些用唢呐担任领奏的唱腔,如《罗成叫关》中的[唢呐二黄],唢呐演奏者要通过熟练流畅的指法技巧和充足饱满的气息来配合演唱,从而增强了这类唱腔激昂挺拔,气势磅礴的特点。在演奏风格上独树一帜,与京胡伴奏的唱腔迥然不同。另有一类由唢呐来领奏的唱腔,是用D 调小唢呐吹奏的昆曲。如在《大闹天宫》的“偷桃”一折里,唢呐演奏者不仅要带领其他乐手配合演员的演唱,还要长时间地吹奏曲牌[小开门]和[万年欢]来衬托演员的表演动作。吹奏昆曲剧目时唢呐演奏者要严紧地配合演员的节奏和气口,要掌握好每个演员的特点和风格。还要有应变和领奏能力,曲牌的入转收要心中有数,这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伴奏经验和吹奏的功力。
传统京剧唢呐的技巧有别于民乐唢呐,基本上只吹一个八度的音程,指法技巧只用垫音、指颤音,呼吸方式只采用循环换气。这也是京剧唢呐的一大特点,即使连续吹奏20分钟也不能出现断音现象。但是小唢呐吹奏昆曲时就要求有气口和停顿,便于演员的演唱。这两种换气的运用有着严格的区分。
传统京剧唢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吹奏A调唢呐时时常有音调偏低的现象,影响了音色的正常发挥。还有一种上下把音程吹不准的现象,往往是下把音偏高,上把音偏低,换气时更加不准。另外有些吹奏者的唢呐发音过于直白,毫不修饰。
可喜的是自从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在众多新编剧目的演出里增加了一些吹奏民乐唢呐的人才来参加京剧伴奏,把京剧唢呐的演奏水平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如《红灯记》中的[娃娃调],由管乐大师宋保才先生演奏的唢呐出神入化般地运用了吐音、滑音、颤音的技巧,其刚柔相济的音色和极富感染力的韵味与演唱珠联璧合,把李铁梅悲愤坚强,不屈不挠的心情和品格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种高超的吹奏技艺令人叹服。目前在我们中国京剧院上演的创新剧目中,唢呐的演奏者仍然保持着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在《大闹天宫》、《春草闯堂》、《泸水彝山》等剧目里的唢呐演奏中就坚持了改革探索的思路,多处运用了民乐唢呐的单吐、三吐、花舌、颤音、滑音等技巧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和渲染舞台的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希望有一定传统京剧唢呐吹奏基础的年轻人能够多掌握一些民乐唢呐技巧,并加以运用,为把京剧唢呐的演奏水平推向新的高峰,贡献自己的才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