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天才哈维尔·多兰的美学世界

自恋天才哈维尔·多兰的美学世界,第1张

哈喽,这个月来聊一个导演

“敏感”、“孤独”、“恋母”、“自恋” ,

是他撕不去的标签,

二十岁不到的成名作名为《我杀了我妈妈》,

种种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些不妙?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被多兰的处女座**

《我杀了我妈妈》中虽然稚嫩,

但却掩不住像要从镜头里喷出来的才气所吸引。

年少成名也注定了他的艺术人生

要背负许多人的期待和责骂。

01

年少成名

变成最致命的毒箭刺向

多兰在拍摄现场

哈维尔·多兰

1989年出生于加拿大,

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2009年, 不到二十岁 的多兰,

凭借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

在第62届戛纳**节上斩获三项大奖。

这部**的编剧、导演、主演都是多兰,

而且据说在他高中的时候就完成了**的剧本。

当年的影坛都惊艳于一个年轻有才华的导演出世。

未到二十岁就成名的多兰,

在短短几年内达成的成就,

可能已经是大多数导演一辈子职业生涯追求的了。

未满二十岁的首秀**中

充满着不成熟的特殊美感,

带着充满个人隐私半独白式的剧情,

给与差不多年纪和有孤独经历的少年们巨大的共鸣。

多兰是怎么能把一个 少年的孤独和迷茫 ,

把每个人青春期都会有的 亲子吵架 ,

把对 身份认同和性取向的困惑 等等表现的如此精妙?

这就需要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经历,

多兰的父亲是一名演员,

受父亲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演戏,

出演过加拿大最大的制药公司Jean Coutu的广告,

同时他也是《歌舞青春》的贾斯汀以及

《暮光之城》的狼人雅各布在加拿大的法文配音者。

演戏能成为他前进的 动力 和成长的 养料 ,

也让他 饱受孤独 ,

"他们非常讨厌我。"

多兰不止一次在访谈中这样说。

对于还未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来说,

被匆忙的送去寄宿学校

已然像被流放到孤单的荒岛

但是比空无一人的荒岛更可怕的是,

荒岛上还有一群孤立你的人,

让你切实的感觉,从外到内,

你都将永远只是一个人。

这种年少的孤独感,

除了同龄人的孤立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

多兰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俄狄浦斯情节贯穿在多兰的六部作品中,

成为了多兰的“标签”之一。

说多兰的恋母“标签”就不得不提这两部**:

《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

在《我杀了我妈妈》中多兰对于 光影的处理 ,

背景音乐的插入 都有着超乎年龄的天赋 ,

不需要太多注释,就能 从变幻的色彩看出人物的心理 ,

其中用了许多颤抖的镜头和逆光大光圈,

以及很多慢镜头和强迫症一般的布景,

让人觉得过于年少轻狂在炫技巧。

《我杀了我妈妈》

观众看到年少的多兰

肆意地发泄着对母亲的抱怨,

尽情表达着自己对母子关系和恋人关系的理解。

无论是用五彩斑斓的油彩表现同性爱人

还是冷暖色调的变换表现母子关系的缓和,

多兰似乎没有意识到

自己是在拍一部给别人看的**,

他单纯的将这部**作为

一个终于 有机会表达和宣泄孤独的“排洪口” ,

所以**虽然完成度很高,但是**技巧生硬,

色彩和构图似平过于刻意,

内容上也流于表面没有深入。

到了《妈咪》,

多兰对于**的驾驭 更加娴熟 ,

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 更加饱满 。

有人说《妈咪》几乎可以看作是

多兰为自己外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

这部影片完成度极高且成熟,

虽然仍旧在探讨母子关系,

但却有对人性更深的发掘和感触。

影片大部分采用 1:1的屏墓 ,充斥着压抑,

从激烈争吵到影片最后情绪最欢快的镜头里,

伴着Oasis《Wonderwall》的BGM,

男主角在飞行的单车上冲着银墓打开双手,

把之前一直逼仄的画幅用手拉开,

打开了另一片宽阔的视野,

让形式与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两次变屏之间的蒙太奇

将影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2014年《妈咪》参加戛纳**节主竞赛单元时,

这样别出心裁用在影片中的画幅变化

激起了戛纳现场气氛的一次小高潮。

后来冯小刚拍摄《我不是潘金莲》时特别采用了

具有东方美学韵味的圆形画幅,

他坦言这个选择就是 受了多兰的启发 。

02

多兰美学

多才多艺=自恋狂魔?

多兰的**从 视觉、听觉 上都能感受到

真实与虚幻的结合 ,他的配乐和光影运用

美轮美奂中带着独特的韵味,

经常被人调侃是在**中穿插mv,

或直接称为“mv**”

但并不妨碍许多人被他用这种方式

触摸到破碎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 把每一帧都做到极致的** ,

那就不得不看多兰的作品。

在《双面劳伦斯》和《幻想之爱》中,

各类出现在镜头里的符号的意义都被放大,

每一个场景的构图和布景,人物出场的妆容和服装,

还有每一帧的配色都十分考究。

《双面劳伦斯》

《双面劳伦斯》很多大胆想象暧昧不清的蒙太奇画面,

一会儿是五彩斑斓,一会儿是明艳清新,

大色块的运用,对称的封闭式构图,

纵深感很强的大景深镜头等,

搭配他毫无章法的“胡乱”剪辑,

连续特写镜头的堆积,

神经质般的手持摄影,

突然就产生了某种效力,

将女主与变性人男友激烈碰撞的虐恋情绪外溢出来。

《幻想之爱》

《幻想之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和配乐,

就是男女主在雨中“合好”的一幕,

依旧是多兰的“mv式”拍摄风格,

动人的音乐配着放慢速的画面,

雨伞的移动,人物的走位,雨滴的下落,

每一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像是踩点般,

画面的颤动与音乐的起伏完美贴合,

眼睛、耳朵都被这一刻俘获,

深深地沉浸在画面中,

又不单单是沉浸于画面,

没有一句台词,在音乐中、

在镜头人物的动作中,

看到了两个好友难舍难分的友情;

看到了两个别扭的人在发出和好信号;

看到了不需要多说多做什么就心照不宣的友情与默契。

多兰的**能通过绝美的画面、音乐承接剧情,

推动情节发展,又能通过歌词、台词,

表现如文学一般的**。

2010年,《幻想之爱》

获得第63届戛纳**节年轻视线奖,

成为戛纳影展

官方选片单元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人选导演。

2012年,《双面劳伦斯》

入围第65届戛纳**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2014年,《妈咪》获得第67届戛纳**节评审团奖。

2015年,26岁的多兰成为了

戛纳**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成员,

他也是该届**节主竞赛评审中最年轻的一位。

2016年,《只是世界尽头》

入围第69届戛纳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并最终斩获评审团大奖。

获奖现场的多兰

多兰的创作欲望如喷井的涌泉般一发不可收拾,

演员,配音,编剧,导演,制作,

服装设计,以及剪辑都有涉猎。

03

只是世界的尽头

多兰镜头下的家庭画像

说到擅长拍家庭题材**的导演,

大家多半会想到是枝裕和,

宁静的长镜头,安静缓慢的叙事手法,

像是纪录片一样通过镜头观察着普通人的日常,

挖出那些琐碎无味的日常当中抠出点滴的细枝末节,

呈现给观众,留下淡淡的回味。

但多兰讲述家庭的**却不同,

总是充满了漫无休止的争吵,

以前认为法语是一门优雅的语言,

看了他的**才知道

魁北克的法语吵起架来也可以那么凶。

2016年的《只是世界尽头》

多兰用一场 家庭争吵 将 个体孤独

完全放大到一种失语的状态。

比起需要撕破平静表面去解读浓郁悲伤的是枝裕和,

这一次多兰的 吵闹、歇斯底里中的寂寞孤独

更加戳动我,更加接近另一部分性格的真实生活。

这部**采用了很多

人物微表情的近景及特写镜头来

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

场景变化也不多,话剧感强于**感,

许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设计,

一来就发起抨击,

但假如你有过相同的经历,

你就会知道那种身处家庭聚会,

一切吵闹背后带着的漠不关心

和无奈游离于其中的孤独是那么的真实。

并且用一种美学上的保守主义

来评判艺术**明显是不妥当的。

多兰在采访中说:话剧感和近镜头

都是为了强调语言之无用与身体之实感的对比。

**讲述了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

在外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

准备 向家人宣告 自己得了 绝症即将离世 的消息。

回到家之后,

却发现除了无尽的争吵和每个人的自说自话,

没有人关心他从哪回来又即将去往何处,

他也从未了解过十几年未见的家人。

结尾男主大汗淋漓,十分疲惫,露出将死之态,

但这一天他也不过只参加了一场家庭聚会。

**的预告片中有一句旁白,

只身站在后院的路易斯抽着烟在内心默念:

"这不过是一顿家庭聚餐,不是世界末日。"

但是在他的心中,其实感受是正相反的。

这一刻,家庭的餐桌已然变成了世界的尽头,

你身在其中,生怕触碰到边缘,

无法真正靠近每一个人,坐在餐桌上,

看着家人对话,却仿佛身处世界的尽头,

这是整部**不断传递给观众的感觉和主题。

就像沿用了多兰一贯风格的影片开头那首歌唱的一般:

Home is Where it Hurts

当家不再是你的港湾,而是让你伤痛的地方,

你在那里的每一秒都如坐针毡。

嘈杂的争吵里容不下一句你酝酿已久的真话。

也许这又是多兰 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中延展出的影像解读 ,

我们可以从镜头中 焦距的飘忽不定 ,

感受到游离在脸孔和环境之间的视线

看到男主角路易斯和每一位家庭成员之间,

亦近亦远的疏离关系。

多兰用力去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状态,

人们彼此间是无法真正交流和沟通的主题。

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的沟通,大多时候都是无用的。

尽管无数的对话,却没有人能说出重点。

他说主人公路易斯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人,

12年后归来,他所在的这个家里,没有人在他说什么,

也没有人打算聆听,每个人都在聊自己的事情,

说着对路易斯的埋怨和期待,甚至是指责,

实际上家人都在等待路易斯说点什么,

但是又怕他开口,说出一些严重的事情来,

而路易斯也说不出对家人的爱。

人们一天到晚说了那么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在听,

一天到头好似把所有的事都说了,

而真正重要的事却被遗漏。

这样的感觉要如何保留在**中

是多兰给自己的命题。

人们用一种浮于表面、

无用的方式交流,他们表达了很多,

却忽略了最真实的感受,

没有人去真正思考路易回家的原因。

就像《步履不停》给人的感受,

家人是很想亲近,却又很遥远的存在。

多兰在获奖感言中说到:

我努力尝试挖掘**的本身,

给大家展现剧情的发展以及还原个人物的情绪,

这些人时而可恶、时而尖叫,

却总是深受伤害,他们就活在我们当中,

正如千万活在害怕、卑微和怀疑爱情中

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碌碌一生人生复杂,

终究还是为了相爱,我也是如此,

我多么希望能够被人所爱和接受。

《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多兰

生性敏感、单亲家庭、早慧、gay,

以及很多原因让多兰 并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卑 ,

难免会想要寻找自己的空间躲起来,

这一点造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也成了他的致命伤。

有的人觉得他流于表面、自恋、

加拿大王家卫、没有进步种种,

但将他的**、采访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

多兰保持着自己的独到走向更加成熟,

并且一直在突破自我。

也或许你觉得的老毛病就是他想坚持的风格呢?

他也才三十出头,已经展现如此耀眼的才华,

获得过许多大奖的肯定,只是需要时间,

期待看到他未来进化后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29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