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和郭圣通有几个孩子,

刘秀和郭圣通有几个孩子,,第1张

既然刘秀喜欢阴丽华,为什么和郭圣通却生了5个儿子呢?

刘秀和郭圣通生下孩子的原因有二:第一、古代男子的思想里,应该没有为女子守身如玉的想法。第二、郭圣通年轻貌美,能得到刘秀的宠幸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刘秀自然是喜欢阴丽华的,要不然也不会为阴丽华而废了郭圣通。但是刘秀的心里肯定也有郭圣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刘秀肯定不像自己说的那样喜欢阴丽华。

当初刘秀虽然和阴丽华两情相悦,但是在刘秀看来,事业肯定比爱情重要,所以为了达到和郭圣通母家强强联手的目的,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所以后来刘秀娶了郭圣通。但是,在古代男子的脑子里,应该不会有为女子守节的思想吧?如果刘秀真的为阴丽华守身如玉,不宠幸其他女子,那么也肯定会引起部下的骚动:这么重视爱情的男子,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么?所以刘秀自然会跟郭圣通生宝宝。

再者来说,当时的郭圣通年轻貌美、知书达理,也算得上是男子心目中的理想妻子人选,这样的一个女子夜以继日地守在自己身边,就算是不为了她背后的势力,宠幸她也不是一件难事儿吧?况且,郭圣通也是带着任务嫁给刘秀的,自然会精心伺候刘秀,这样的情况下,刘秀怎么还会忍得住呢?

也就是说,刘秀心里虽然喜欢阴丽华,但是也并没有为了阴丽华而废了自己的后宫,毕竟在古代男子思想里,三妻四妾才是常态,更何况刘秀还是皇上。

既然刘秀喜欢阴丽华,为什么和郭圣通生了5个儿子?

和郭圣通是政治联姻,生了儿子是为了利益的需要,是两股势力关键的纽带,在当时生儿子也是当时的条件所需。

阴丽华生于一个著名的家庭,也很漂亮。刘秀他是一位贵族,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个女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之一是阴丽华。 刘秀在29岁时如愿以偿,并与19岁的阴丽华结婚,如果他们是普通人,他们应该一生如此幸福。结婚不久以后,为了促进两党之间的合作,最后刘秀娶郭圣通,加强双方互信。

刘秀为了增强他的力量,与郭圣通结婚,这场婚姻实际上为刘秀带来了很多好处。阴丽华她对此一无所知。她仍然在远方,为自己新婚不久的丈夫牵肠挂肚着。在古代乱世消息闭塞,刘秀一去则杳无音信,对于刘秀的现状一无所知。但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秀竟然称帝了,并且派了人来接她。

当然,很快阴丽华就发现,自己不能高兴的太早,因为刘秀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叫郭圣通的女子,并且他们还有了儿子。但是,在刘秀心中,阴丽华是他年轻时的女神,郭圣通只是政治婚姻的工具,因此他想让阴丽华成为皇后。但是,阴丽华断然拒绝,说没有孩子,郭圣通有了儿子,郭圣通应该当皇后。

实际上,根据当时的情况,新政权不太稳定,郭圣通作为联姻的对象,有儿子傍身肯定是后位的必选人员。

刘秀妻子有几个

有2个

郭圣通(东汉光武郭皇后) 郭圣通(?年-公元52年),真定藁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一任皇后,世称“光武郭皇后”。《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上》:父昌,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生后及子况。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郭圣通生皇长子东海恭王刘彊、皇二子沛献王刘辅、皇五子济南安王刘康、皇七子阜陵质王刘延和皇十子中山简王刘焉。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阴丽华和郭圣通悉为贵人。刘秀欲封阴丽华为后,但阴丽华多次辞而不受,因而立郭圣通为皇后。 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刘秀和郭圣通在多次发生矛盾后,刘秀下旨废郭圣通后位,迁居北宫。但在不久后,封其为中山王太后,并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4年),废太子刘彊,并改封郭圣通为沛太后。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2年),沛太后郭圣通病逝,葬于邙山。 阴丽华(东汉光烈皇后) 阴丽华(5年—64年3月1日),南阳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原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刘秀还是一个尚未发迹的没落皇族之时,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二十日(3月1日),阴丽华崩逝,享年六十岁。同年二月初八,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性格恭谨俭约,不好赏玩珍品,不喜欢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郭圣通和刘秀有几个孩子

在第54集过珊彤因被废后和刘秀吵架时,说了为刘秀生下了6个子女

不过大多数都未提及露面

只出现了太子刘强,还有在结局时,阴丽华带着过珊彤的女儿礼刘来看她

刘秀明明喜欢阴丽华,为什么和郭圣通却生了5个儿子呢?

因为刘秀更喜欢江山,在爱美人的时候也想着江山,为了更好的发展势力,拥有能力追逐江山的实力,他娶了一个他不爱的人郭圣通,且为了立她为后。且当时也是一夫多妻制的时代。

首先是刘秀,在当时是腹背受敌,为了更好的得到支援,刘植充当说客,说服当时拥有十万大军的真定王刘扬站到刘秀的阵营里,但刘扬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让刘秀娶他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并定位正室以表诚心。很显然这是一场政治婚姻。在利益衡量下,答应了这要求,毕竟做大事者不拘儿女情长。

在得到刘扬的支持下,很快就在河北争夺战中胜利,拿下了河北。后刘秀成帝以后,立了郭圣通为后,也是为了表示尊重,毕竟当时是为了稳定朝中大臣,是郭圣通陪着刘秀走南闯北打下的天下,另外她也是西汉皇族后裔,在河北也有一定的号召力。同时也接了自己最初的妻子阴丽华进宫为贵人。

郭圣通虽然说是在利益的情况下嫁给刘秀的,但是她的出身在哪里,聪明才智美貌都在那里,毕竟自古以来君王都是多情的,即使是政治婚姻,也有一定的感情,只不过终究是比不过刘秀心中的白月光。且君王家的家事就是国事,刚称帝不久,皇后无宠,无子嗣,储君地位不稳。朝中刘扬一派肯定是坐不住的,容易动摇,且独宠阴丽华的话,会为之招来大臣的不满,出于更多的利益考虑下,郭圣通生下了长子,接连几个孩子。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下,刘秀之所以和郭圣通生了五个儿子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出于政治因素。安抚大臣,巩固势力。

刘秀有原配阴丽华,并对其宠爱有加,为什么还要再娶郭圣通做正妻?

刘秀娶郭圣通为妻完全是为了利益,后来他们可能产生了一些感情,但刘秀最爱的还是阴丽华。郭圣通是一个比较有身份的人,她的父亲郭昌是河北的豪门大族,她的母亲是西汉汉景帝的后代,所以刘秀和郭圣通还是有一些血缘关系的。当时刘秀需要去到河北安抚那边的州郡,情况危急,他不能带着自己的爱妻阴丽华,只能一个人去到河北。

那个时候的河北还比较乱,被刘秀拒绝的刘林去支持了一个叫王郎的人。那个王郎逐渐势力强大起来,还说要将刘秀缉拿起来。刘秀此时没有兵将,只能到处躲藏。后来任光带了四千兵将来支持刘秀,最终这支军队被刘秀扩充到将近一万人。刘秀知道凭自己的这支军队,还是没有办法打败王郎。

他觉得必须有一些河北豪族支持他,他才能够打败王郎,于是他就派人去找了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杨。后来刘秀就娶了郭圣通,想让两家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这场婚姻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最开始刘秀是没想让郭圣通当皇后的,他想立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知道这样是不妥的,于是她拒绝了。刘秀就将郭圣通立为了皇后。

后来刘秀把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废除了,将阴丽华封为皇后。郭圣通的儿子刘疆也不再愿意当皇太子,于是刘秀就把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封为了皇太子。

《火烧新野》主要内容分析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发兵五十万南征刘表,刘表病中闻听此信惊吓身亡,继承刘表位子的刘琮以荆州投降曹操。当时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和诸葛亮得知此情况之后决定放弃新野而奔樊城。

在撤离时诸葛亮设下火烧新野之计,当曹军水军进入新野城时,被大火烧得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在大败率军夺路而奔至白河时,又被关羽放河水溺死极多。

起源背景

江东孙权得到周瑜、鲁肃等人才的辅助,势力进一步扩大,江中竟有战船七千余艘。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陆军马。

曹操破袁绍,命孙权送一儿子到许昌为人质。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召周瑜、张昭商议。周瑜认为一送人质,便要事事受制于曹操。最后决定不送人质到许昌。

就是诸葛亮为刘务备献的第一计:巧用水火计,之后就是败走新野(因为刘备要带新野百姓一起走),再后来就是赵云单枪匹马闯曹营救阿斗,最后是张飞吓退十万雄兵。

巧用水火计的前后故事(摘自《三国演义》):

却说玄德问孔明求拒曹兵之计。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孔明曰:“且再作商议。”

却说夏侯敦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操释之。敦曰:“敦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我军。”操曰:“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敦曰:“李典、于禁曾言及此,悔之不及!”操乃赏二人。敦曰:“刘备如此猖狂,真腹心之患也,不可不急除。”操曰:“吾所虑者,刘备、孙权耳;余皆不足介意,今当乘此时扫平江南。”便传令起大兵五十万,令曹仁、曹洪为第一队,张辽、张郃为第二队。夏侯渊、夏侯敦为第三队,于禁、李典为第四队,操自领诸将为第五队:每队各引兵十万。又令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选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出师。

太中大夫孔融谏曰:“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谏者,必斩。”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时御史大夫郗虑家客闻此言,报知郗虑,虑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曰:“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又与祢衡相善,衡赞融曰仲尼不死,融赞衡曰颜回复生。向者祢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融有二子,年尚少,时方在家,对坐弈棋。左右急报曰:“尊君被廷尉执去,将斩矣!二公子何不急避?”二子曰:“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言未已,廷尉又至,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号令融尸于市。京兆脂习伏尸而哭。操闻之,大怒,欲杀之。荀彧曰:“彧闻脂习常谏融曰:公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今融死而来哭,乃义人也,不可杀。”操乃止,习收融父子尸首,皆葬之。后人有诗赞孔融曰:“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曹操既杀孔融,传令五队军马次第起行,只留荀彧等守许昌。

却说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玄德来托孤。玄德引关、张至荆州见刘表。表曰:“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正说间,人报曹操自统大兵至。玄德急辞刘表,星夜回新野。刘表病中闻此信,吃惊不小,商议写遗嘱,令玄德辅佐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蔡夫人闻之大怒,关上内门;使蔡瑁、张允二人把住外门。时刘琦在江夏,知父病危,来至荆州探病,方到外门,蔡瑁当住曰:“公子奉父命镇守江夏,其任至重;今擅离职守,倘东吴兵至,如之奈何?若入见主公,主公必生嗔怒,病将转增,非孝也。宜速回。”刘琦立于门外,大哭一场,上马仍回江夏。刘表病势危笃,望刘琦不来;至八月戊申日,大叫数声而死。后人有诗叹刘表曰:“昔闻袁氏居河朔,又见刘君霸汉阳。总为牝晨致家累,可怜不久尽销亡!”

刘表既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商议,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然后举哀报丧。时刘琮年方十四岁,颇聪明,乃聚众言曰:“吾父弃世,吾兄现在江夏,更有叔父玄德在新野。汝等立我为主。倘兄与叔兴兵问罪,如何解释?”众官未及对,幕官李珪答曰:“公子之言甚善。今可急发哀书至江夏,请大公子为荆州之主,就命玄德一同理事:北可以敌曹操,南可以拒孙权。此万全之策也。”蔡瑁叱曰:“汝何人,敢乱言以逆主公遗命!”李珪大骂曰:“汝内外朋谋,假称遗命,废长立幼,眼见荆襄九郡,送于蔡氏之手!故主有灵,必当殛汝!”蔡瑁大怒,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李珪“至死大骂不绝。于是蔡瑁遂立刘琮为主。蔡氏宗族,分领荆州之兵;命治中邓义、别驾刘先守荆州;蔡夫人自与刘琮前赴襄阳驻扎,以防刘琦、刘备。就葬刘表之柩于襄阳城东汉阳之原,竟不讣告刘琦与玄德。

刘琮至襄阳,方才歇马,忽报曹操引大军径望襄阳而来。琮大惊,遂请蒯越、蔡瑁等商议。东曹掾傅巽进言曰:“不特曹操兵来为可忧;今大公子在江夏,玄德在新野,我皆未往报丧,若彼兴兵问罪,荆襄危矣。巽有一计,可使荆襄之民,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琮曰:“计将安出?”巽曰:“不如将荆襄九郡,献与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琮叱曰:“是何言也!孤受先君之基业,坐尚未稳,岂可便弃之他人?”蒯越曰:“傅公悌之言是也。夫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今曹操南征北讨,以朝廷为名,主公拒之,其名不顺。且主公新立,外患未宁,内忧将作。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安能与之敌哉?”琮曰:“诸公善言,非我不从;但以先君之业,一旦弃与他人,恐贻笑于天下耳。”

言未已,一人昂然而进曰:“傅公悌、蒯异度之言甚善,何不从之?”众视之,乃山阳高平人,姓王,名粲,字仲宣。粲容貌瘦弱,身材短小;幼时往见中郎蔡邕,时邕高朋满座,闻粲至,倒履迎之。宾客皆惊曰:“蔡中郎何独敬此小子耶?”邕曰:“此子有异才,吾不如也。”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尝观道旁碑文一过,便能记诵;观人弈棋,棋局乱,粲复为摆出,不差一子。又善算术。其文词妙绝一时。年十七,辟为黄门侍郎,不就。后因避乱至荆襄,刘表以为上宾。当日谓刘琮曰:“将军自料比曹公何如?”琮曰:“不如也。”粲曰:“曹公兵强将勇,足智多谋;擒吕布于下邳,摧袁绍于官渡,逐刘备于陇右,破乌桓于白狼:枭除荡定者,不可胜计。今以大军南下荆襄,势难抵敌。傅、蒯二君之谋,乃长策也。将军不可迟疑,致生后悔。”琮曰:“先生见教极是。但须禀告母亲知道。”只见蔡夫人从屏后转出,谓琮曰:“既是仲宣、公悌、异度三人所见相同,何必告我。”于是刘琮意决,便写降书,令宋忠潜地往曹操军前投献。宋忠领命,直至宛城,接着曹操,献上降书。操大喜,重赏宋忠,分付教刘琮出城迎接,便着他永为荆州之主。

宋忠拜辞曹操,取路回荆襄。将欲渡江,忽见一枝人马到来,视之,乃关云长也。宋忠回避不迭,被云长唤住,细问荆州之事。忠初时隐讳;后被云长盘问不过,只得将前后事情,——实告。云长大惊,随捉宋忠至新野见玄德,备言其事。玄德闻之大哭。张飞曰:“事已如此,可先斩宋忠,随起兵渡江,夺了襄阳,杀了蔡氏、刘琮,然后与曹操交战。”玄德曰:“你且缄口。我自有斟酌。”乃叱宋忠曰:“你知众人作事,何不早来报我?今虽斩汝无益于事。可速去。”忠拜谢,抱头鼠窜而去。玄德正忧闷间,忽报公子刘琦差伊籍到来。玄德感伊籍昔日相救之恩,降阶迎之,再三称谢。籍曰:“大公子在江夏,闻荆州已故,蔡夫人与蔡瑁等商议,不来报丧,竟立刘琮为主。公子差人往襄阳探听,回说是实;恐使君不知,特差某赍哀书呈报,并求使君尽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阳问罪。”玄德看书毕,谓伊籍曰:“机伯只知刘琮僭立,更不知刘琮已将荆襄九郡献与曹操矣!”籍大惊曰:“使君从何知之?”玄德具言拿获宋忠之事。籍曰:“若如此,使君不如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使君矣。”孔明曰:“机伯之言是也。主公可从之。”玄德垂泪曰:“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孔明曰:“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敌?”玄德曰:“不如走樊城以避之。”

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兵已到博望了。玄德慌忙发付伊籍回江夏整顿军马,一面与孔明商议拒敌之计。孔明曰:“主公且宽心。前番一把火,烧了夏侯敦大半人马;今番曹军又来,必教他中这条计。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便差人四门张榜,晓谕居民:“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糜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面聚诸将听令,先教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各带布袋,多装沙土,遏住白河之水,至来日三更后,只听下流头人喊马嘶,急取起布袋,放水淹之,却顺水杀将下来接应。又唤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此处水势最慢,曹军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唤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却先于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待城中火势大作,却于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放他出走。汝却于东门外从后击之。天明会合关、张二将,收军回樊城。再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住。一见曹军到,红旗军走在左,青旗军走在右。他心疑必不敢追。汝二人却去分头埋伏。只望城中火起,便可追杀败兵,然后却来白河上流头接应。孔明分拨已定,乃与玄德登高了望,只候捷音。却说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前面已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浩浩荡荡,杀奔新野来。是日午牌时分,来到鹊尾坡,望见坡前一簇人马,尽打青、红旗号,许褚催军向前。刘封、糜芳分为四队,青、红旗各归左右。许褚勒马,教且休进:“前面必有伏兵。我兵只在此处住下。”许褚一骑马飞报前队曹仁。曹仁曰:“此是疑兵,必无埋伏。可速进兵。我当催军继至。”许褚复回坡前,提兵杀入。至林下追寻时,不见一人。时日已坠西。许褚方欲前进,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抬头看时,只见山顶上一簇旗,旗丛中两把伞盖:左玄德,右孔明,二人对坐饮酒。许褚大怒,引军寻路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又闻山后喊声大震。欲寻路厮杀,天色已晚。曹仁领兵到,教且夺新野城歇马。军士至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曹兵突人,并无阻当,城中亦不见一人,竟是一座空城了。曹洪曰:“此是势孤计穷,故尽带百姓逃窜去了。我军权且在城安歇,来日平明进兵。”此时各军走乏,都已饥饿,皆去夺房造饭。曹仁、曹洪就在衙内安歇。初更已后,狂风大作。守门军士飞报火起。曹仁曰:“此必军士造饭不小心,遗漏之火,不可自惊。”说犹未了,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是夜之火,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后人有诗叹曰:“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刘封又引一军截杀一阵。到四更时分,人困马乏,军士大半焦头烂额;奔至白河边,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马都下河吃水:人相喧嚷,马尽嘶鸣。

却说云长在上流用布袋遏住河水,黄昏时分,望见新野火起;至四更,忽听得下流头人喊马嘶,急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望下流冲去,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曹仁引众将望水势慢处夺路而走。行到博陵渡口,只听喊声大起,一军拦路,当先大将,乃张飞也,大叫:“曹贼快来纳命!”曹军大惊。正是:城内才看红焰吐,水边又遇黑风来。

有过矛盾啊!比如三顾茅庐时候!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还有火烧博望坡之前 。 “ 忽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张飞闻知,谓云长曰:‘可着孔明前去迎敌便了。’正说之间,玄德召二人入,谓曰:‘夏侯惇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曰:‘哥哥何不使‘水’去?’”

南阳是河南省辖地级市,古称宛,别名玉都、药都。 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的天然碱、蓝石棉等,储量位居全国之冠,曾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月季之乡、曲艺之乡等称号。

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见唐杜佑《通典》:“邓为禹都”。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阳。

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称为宛,楚国在丹阳(淅川县)建立国都,冶金业发达,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

战国后期为秦所据。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个地区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计。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 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当时南阳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36公里,比1990年市区面积还大。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

三国时期: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晋代:南阳曾为南阳国,辖十四县,都宛。

隋朝:(607年)先将郡改州,后又将州改郡,今南阳市辖南阳郡、淯阳郡、淅阳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县),义阳郡的淮源县、舂陵郡的湖阳县等都在今南阳市内。

唐朝,天下设为十道,南阳属山南道管辖。自唐高祖李渊至玄宗李隆基90年间,南阳先后设置纯州、郦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显州、湖州、新州、鲁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县加以合并,今南阳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邓州南阳郡。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李白在《南都行》中说:“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宋朝:南阳归京西南路管辖,南阳叫武胜军,设唐、邓二州,州下设县,邓州辖穰、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唐州辖有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

元朝:将原南阳郡改为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辖五州,其三在今市内;南阳府自领镇平、南阳二县;邓州领内乡、顺阳、淅川、新野、栾川五县;唐州领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其他二州辖临汝、伊川、郏县、宝丰、鲁山、叶县、舞阳、卢氏、栾川等县。其间曾将淅川、顺阳合并到内乡。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各地。当时的南阳可谓百业俱兴,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建筑业尤为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巍巍壮观,富丽堂皇,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光绪十年,镇平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期:河南设十一个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辖十三个县:南阳县、南召、唐河、镇平、方城、邓县、内乡、桐柏、新野、淅川、泌阳、叶县、舞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成立后,南阳行政公署划走叶县、舞阳。析出西峡、南阳市,仍辖十三个县市,即南阳市、南召、方城、泌阳、唐河、新野、桐柏、镇平、淅川、邓县、内乡、西峡、南阳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688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