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爆发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爆发的原因有什么,第1张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那么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楚汉之争爆发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楚汉之争爆发的原因

 项羽入关

 汉元年十月,刘邦进至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项羽自认为功劳最大。然而胜利在即之际,却被刘邦抢先进入关中,夺取了胜利果实, 自然 怒气冲天,于是率诸侯军40余万入关。汉元年十二月,项羽命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意图消灭刘邦军。刘邦军不足10万,自料力不能敌,于是还军灞上,并竭力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谢罪,示以诚意,并表示归顺,项羽决心动摇,放走了刘邦。

 戏下分封

 项羽上书义帝请封功臣,怀王回复“如约”。项羽大怒,不遵义帝之命,自主分封。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立十八诸侯。而割梁楚九郡自王之,号“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巴、蜀亦关中地“为由,封与刘邦。刘邦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又将关中地区分为三部,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合称“三秦”,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汉中巴蜀地区。

 汉中韬晦

 刘邦被改封到汉中,初不欲就国,谋攻项羽,萧何进言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 天下 ”。刘邦于是采纳萧何建议,屈就汉王封号,招贤纳士以图天下,同时确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至汉中后,故项羽帐下执戟郎中韩信因不受重用而弃楚归汉。后经过萧何举荐于汉元年五月任大。刘邦积极为回师关中做准备。

 山东复乱

 项羽以韩王韩王成灭秦无功为借口,不让他就国而带他到彭城,废为侯爵,又把他杀了,立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 原燕王韩广不愿徙王辽东,新燕王臧荼攻杀之于无终,并其国。

 五月,齐相田荣不满项羽分封,攻打临淄王田都,田都逃到楚国,田市本被项羽封为胶东王,田荣却立田市为齐王,不让他去胶东就国,田市畏惧项羽,前往胶东就国,田荣对这个不争气的侄子大怒,派人追杀田市于即墨,又回军攻杀济北王田安。这样田荣击并三齐,遂自立为齐王。并予彭越印,令其击楚。项羽派萧公角攻打彭越,被彭越打得大败。

 汉二年十一月,赵将陈馀因不满项羽分封,派夏说游说田荣,从齐王田荣处借兵,与自己三县之兵一起攻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归汉。陈余重迎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赵王感激陈余,立陈余为代王,陈余以赵王赵歇弱小,不去代国,以夏说为相国驻守代地,自己留在赵王歇身边辅佐赵王。

 同月,项羽自己亦作乱,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将杀害义帝于郴县。

 还定三秦

 田荣击并齐地自为齐王,并予彭越印令反梁地,项羽十分恼怒。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和三秦王立足未稳之机,攻打雍王章邯,令萧何收取巴、蜀租赋补给军队,并得萧何大力举荐,任命韩信为大将,以曹参、灌婴、夏侯婴、樊哙、郦商、周勃为将,统兵数万,积极部署东进。

 汉元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韩信率领汉军袭击陈仓,被章邯所阻,刘邦计欲退军,赵衍献计,另从他道袭击雍国,章邯战败,退走好畤,又被汉军击败,退走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同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汉。

 之后从八月至汉二年十一月,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堡)降汉,关中仅剩下雍王章邯困守废丘,其他尽归汉有。

 项羽平齐

 汉二年一月,项羽闻知刘邦已兼并三秦,且准备东进伐楚,而赵国、齐国、梁地都已反叛,项羽以齐国与梁最近,威胁最大,北上攻打齐国,项羽派使者向英布征其一同前往,但英布仅以老弱敷衍,项羽对此深为不满,几次遣使斥责。

 田荣得知项羽击齐,率军迎击,被项羽打败。逃至平原,平原民杀了田荣,投降项羽,项羽立田假为齐王。但项羽采取错误政策,不仅不予召抚,反而怒田荣反,迁怒齐人,大肆屠杀,所过残灭,于是齐人纷纷复叛,项羽奔走于齐地,但远不能扑灭齐地战火。

 彭城之战

 诸侯见刘邦败,转投项羽,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入楚为将。赵国发现汉并没有杀张耳,赵兵退去反与汉为敌,魏王魏豹回到荥阳,断绝了黄河渡口,也背叛了刘邦,只有彭越独自带领他的军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项羽虽取得彭城之战胜利,但齐地战事却不利。在其率军击诸侯联军时,田横尽收齐地。但田横复国后并未攻楚,而是中立于楚汉之间,直至郦食其说齐。

 下邑画谋

 刘邦到下邑,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和妻子吕雉被楚军俘获,被拿住做人质,刘邦派人去沛县寻找家室。张良向刘邦规划下一步对策。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刘邦采纳张良建议。谋士随何自荐往说九江王英布,刘邦来到荥阳,与曹参、灌婴、靳歙平定雍丘王武的叛乱,程处在燕县反叛,楚柱天侯在衍氏反叛,羽婴在昆阳反叛,都被曹参平定,樊哙重新取得鲁地与梁地。

楚汉之争韩信没有称帝的原因

 易中天在评 历史 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还有一些别的人的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 政治 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按当时情况看,没有出现“ 三国 ”,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窃以为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久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它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

 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 决定 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说明;四是时机难得易失,不能犹豫。其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以韩信之智,绝不会不明白。

 在蒯彻讲了前三点,韩信想了几天后,决定还是留在刘邦手下。这是韩信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吗韩信是常胜,决不会有需要决断时犹豫不决的毛病。不能想象韩信用了几天时间,只是因为“妇人之仁”而不知该怎能么办。

 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可能是在考虑分析蒯彻之计是否可行。韩信在初见刘邦时,曾为之分析项羽优点弱点,十分中肯,可见韩信绝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别事的呆子。能为常胜,必然能准确地分析了解敌方将领和我方人员,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会不了解刘邦吗不可能。蒯彻所说确打动了他,他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韩信一生作战从没败过,这说明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 成功 的事他是不做的。

 韩信仔细考虑后,认识到他由刘邦麾下独立出去的风险太大,不大可能成功,这样蒯彻再劝他不要失时机之类说法也就没有用了。至于韩信说刘邦对他有恩之类的话当然没错,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相对于人们的利欲来说,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张遮羞的薄布。如果恩情能起那样重要作用,韩信就不会要刘邦承认他为假齐王,也不会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没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但是从情理上讲,这样说是最合理的。

 问题在于当时韩信兵力那样强,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没有什么人能挡住他的,为什么他会可能认为不成功呢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刘邦善于“将将”。

 刘邦曾问过韩信关于带多少兵的问题,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刘邦问他,为什么我能擒你。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而且这种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么是“将将”,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能指挥们打仗,也不能只归结于知人善用和胡萝卜加大棒,至少还包含着控制将领的能力。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控制人。这可不像易中天说的是很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作好这些的人并不多。刘邦则是其中的姣姣者。

 为了明白刘邦能控制韩信,请考虑一下刘邦几次夺韩信军及擒韩信的事。

 第一次刘邦得到韩信军是在205BC,韩信大破魏王豹,平定魏、代等地后,刘邦派人收其精兵,只给韩信留下几万人,去和赵国几十万大军战斗。

 第二次在204BC,韩信破赵降燕,平定北方。刘邦突然驰入韩信军营,到其卧室收其兵符印信,韩信竟然还在睡梦中。

 第三次在202BC,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也以突然的手段夺韩信的大军(“高祖袭夺齐王军”)。

 其中第一次是比较正常的,而后两次就耐人寻味了。有人就以此为根据,说韩信连自己的军营都看不住,根本不够伟大的统帅的资格。不要说是伟大的,就是一般的将领也都能看住自己的军营,至少能看住自己的卧室,而韩信却看不住。

 韩信绝非马虎人,他会偷袭敌军,而从没有被敌军偷袭过。刘邦能直进他卧室,只能有一种解释:在韩信身边有刘邦的内线。

 当韩信被刘邦派去打魏王豹时,军中有许多原刘邦的将领,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韩信军中也应该有这样的忠于刘邦的,这应是明面上的,韩信对付这些人还是容易的。刘邦会不会越过韩信暗中还安插别的人,或收买韩信提拔并信任的战将都完全有可能,否则韩信不会说刘邦善于“将将”。

 还有一点可以作为旁证。201BC刘邦想整治韩信,陈平给他出主意,要以皇帝狩猎,诸侯来见皇帝时的名义,在见面时突然袭击抓住韩信。按常理,这是个很危险的计划,因为韩信是个武将,即使他的大军已经被刘邦剥夺,但他余下的军力也是精兵,以韩信之能力,谁制住谁还不一定呢。为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必须在韩身边有内线,不但知道韩信的动向,而且在关键时刻,这些内线能出手。擒韩信进行的十分顺利,不能不让人相信,在韩信身边必然有刘邦的人。

 像韩信这种战无不胜的大将,一般说来在军内会有大量粉丝的。连刘邦的妹夫大将樊哙,也是韩信的崇拜者,何况一般将领。在擒住韩信后,韩信的部下没有任何反应,这也证明了刘邦能控制韩信部下。

 在韩信身边安插内线或收买韩信手下将领、亲兵的人很可能是陈平。在陈平投向刘邦后,刘邦信任他,给他四万金,由他全权使用以收买分化项羽的部下,其成效确是不错。可见,陈平是惯于干这种事的老手。在敌人项羽部下安置内线,比较困难;韩信军中有忠于刘邦的,安插内线和收买忠于韩信的人应容易的多。像陈平这样聪明狡猾的人,不会不明白,分化敌人固然重要,监控自己人,特别是那些能力超人又非死dang的自己人更为重要。

 由此可以推断,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多大的危险。即使他冒险独立,他也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韩信没有成为第三势力,秦亡后没有出现三国,不是因为韩信的“妇人之仁”,而是韩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淞沪会战爆发

血战淞沪,中国80万大军为何不敌25万日军?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又被称为战争绞肉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虹桥机场事件挑起了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了九个师团, 22万人,伤亡九万余人,中国投入了73个师, 8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中国军队兵败淞沪,不仅上海沦陷,南京也面临失守的风险。那么,为何中国80万大军不敌22万日军,伤亡又如此惨烈。

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就是武器差距太大。

虽然国军的参战部队中有德械师, 87, 88师等这种精锐部队,兵力也是日军的四倍。但是淞沪会战这种大兵团作战,一马平川的淞沪战场,没有高山峡谷作为纵深地带,国军的兵力众多,与日军机械化部队正面作战并没有优势。

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是国军不敌日军的主要原因。

国军当时装备最为精良的中央军一个师兵力为10923人,步枪3800条,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16门。

至于川军的装备,只能够达到该水平的五成左右,有的川军一个旅也没有一门大炮,甚至仍旧使用清朝的土枪和大刀片子。

反观日军,每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重炮部队,兵员22000人,军马5800匹,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式大炮10门,战车24辆,运输车20至1000辆不等,坦克20辆左右。

在战场上,日军的一个师团的火力至少可以相当国军两个整编师。

万家岭战役中,十多万国军对付日军106师团这种一等预备役师团,竟然也没有全歼日军,可见敌我双方之间的差距之大。

另外不得不承认,日军士兵的战斗素质那是极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拼刺中五六个中国士兵才能够杀死一个日本兵。

上高战役中,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我们的士兵由于营养不良,跑到一半就跑不动了。营养不良还导致大多数的士兵患有夜盲症,在夜战时往往损失惨重。

还有日军停泊在黄浦江面上的出云号等现代化战舰,舰炮射程几乎能够覆盖当时的整个上海市区。

因此国军虽然浴血奋战,但是仍然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不得不向苏州河南后撤。

第二个原因就是制空权丧失

国军士兵在轰炸中伤亡惨重。抗战爆发后,中日军队的战机比是603:2700,制空权的丧失,致使我们的大部队在面对日军低空扫射轰炸时伤亡极其严重。

淞沪战场,日军的飞机,舰炮,炮兵构成了立体的火力体系,一番轰炸下来,往往还未与日军正面交锋,我们的士兵已经伤亡惨重。

比如在藤县保卫战中,日军在一天之内就投下了炸弹3000多颗,发射了炮弹1000多发,全军还没有看到日军的影子,伤亡就已经超过了1/3。

重武器的缺乏,迫使国军很多情况下只能够选择肉搏,以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

三,战略战术上的明显失误。

淞沪会战爆发后,老蒋认为这是一场政治仗,是打给西方大国看的,目的不是打赢日本,而是博取西方大国的同情与支持。

80万大军的性命就这样被压在了遥远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国军没有先发制人,彻底失去了战略的主动性。当老蒋缓过神来,最佳战机已经失去,败局已经无法逆转。

战术上,国军采取的是重兵团在长江南岸狭窄地带大摆长蛇阵的形势,一个师打完了,下一个师又补上,人海战术打成了添油战术。

淞沪会战,中国海陆空三军精锐损失殆尽,牺牲之惨重闻所未闻。

在防御部署上,忽略了战略要地金山卫的防御。

大战开始后,日军的三个师团,一个机械化旅共十万余人如入无人之境,轻松突破了国军的杭州湾防线,成功登陆金山卫,对国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国军为避免被全歼,只能放弃阵地后撤,局势急转直下。

还有一件糟糕的事情不得不提。国军全线撤退时,不但没有一个整体计划,而且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直到11月9日才下令撤退,白白丧失了四天宝贵的最佳撤退时间。

数十万大军拥挤在沪宁公路上,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不计其数的国军相互践踏而死。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做了总结,淞沪会战中,我们的中国士兵不可谓不英勇坚强。但是由于存在上述三个致命的原因,惨败已是必然。

车臣问题一直是俄罗斯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而车臣也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第一次发生局部战争的地方。车臣的面积相对于俄罗斯来说还不到1‰,但却一直是俄罗斯国军事政治投入的一个热点。

当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时候,俄罗斯出动了8万大军想要征服车臣,但最终却于折戟而归。车臣为什么在苏联期间乖乖不闹事,等苏联解体之后,却刻意与俄罗斯过意不去呢?俄罗斯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在早前,车臣和俄罗斯其实并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语言也根本不相同。18世纪的时候,俄罗斯通过军事扩张入侵了现在的车臣,然后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事征服,俄罗斯才占据了车臣全境。

但车臣人所居住的地方属于历代的军事必争之地,常年的战争练就了他们剽悍、不服输的性格,所以尽管俄罗斯通过高压的军事来统治车臣,但也一直没能彻底的让车臣人给臣服。

而等到斯大林时期,为了彻底的能够占领车臣地区,采用了大屠杀和彻底移民的政策,给车臣地区换血——其具体的方法就是对于稍微有点反抗情绪的车臣分裂祖国的名义无条件屠杀,对于那些平安无事的车臣人有强行的被派遣了哈萨克地区做劳工。经过这样的一个折腾之后,车臣人也就彻底离开了之前的车臣地区。同时往车臣地区派遣了大量的俄罗斯人在此定居。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随着苏联的衰落,苏联当局也没办法继续通过高压的方式控制车臣,也就允许了一部分车臣人回到了故乡。通过斯大林的大屠杀还有移民政策之后,不但没有让车臣人臣服,反而埋下了更深的仇恨理念。

于是在苏联解体的时候,车臣才想趁机独立。

不过苏联解体的时候,允许独立的都是当年苏联的加盟国。车臣在宪法上规定为俄罗斯内部的一个自治国,所以是没有权利独立的。

不过当时西方各界的力量一直在想办法让俄罗斯境内的这些自治地区实现二次独立。如果有一个国家成功独立出去的话,那么俄罗斯肯定会出现二次大解体,当时俄罗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大崩溃的局面。也就准备拿独立意识最强,地盘最小人口最少的车臣开刀。

于是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战争也就爆发了。

1994年11月31日叶利钦亲自签署总统令,派军去强势占领车臣地区,此之后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俄罗斯派遣了八万人对车臣进行军事占领。与之相对比车臣内部只有不到2万人的民族武装,在武器强度上面也和俄罗斯不是一个等级。

不过由于车臣人性彪悍,在战争中车臣也给俄罗斯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已经控制了车臣90%的土地,车臣反抗武装不得不躲到山区里面打游击战。之后车臣人通过游击战术不断的加大俄罗斯驻军在车臣地区的伤亡,同时也有一部分车臣人前往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搞一些恐怖袭击活动,给当时的俄罗斯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恐怖袭击的案例逐渐增多,所以俄罗斯人群众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涨,后来叶利钦不得不宣布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无条件从车臣撤军。

表面上对于车臣实现了超过90%的军事占领,但实际上自身损失也惨重,不但没有彻底的征服车臣,反而让车臣的反抗意志更加浓厚。

好在后来普京上位之后参照斯大林的方式通过绝对的武力再次征服了车臣,但如此强硬的政策我想始终不会是长久之计,在不久的将来问题还是会再出现的。

要说纳粹德军还是挺有刚的,真真正正的战斗到了最后一棵,直到苏军把红旗插到柏林帝国大厦的顶峰,才标志着战争的结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还有多少军队都白扯啊,可以说在二战中,德军是值得敬佩的军队。

不像当时的小日本,说好的一亿玉碎,结果还没到本土作战就投降了,说话就跟放屁一样,你的承诺呢?

本文就来说说二战后期德国投降的事情。

要说二战时期的德军是真有刚,在二战初期以一己之力单挑群雄,连续击败波兰和法国两个欧洲强国,并且给英国和苏联都造成了重创,要不是美国参战,胜负还真就未可知,但是德国的国力毕竟是有限的,就是再怎么厉害你也挑战不了全世界啊!

从1943年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苏德战场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对于德国来说局势越来越不利了,1944年开始,苏联红军开始进行战略性反攻,与此相对应的是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对于当时的德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很多明眼的德国人明白,德国已经输了,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如何结束战争,很多德国军官想要发动政变炸死希特勒来结束战争,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德国陆军统帅也在劝希特勒结束战争,希特勒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尔,由此可见,对于德国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希特勒自知自己发动了战争,他十分清楚结束战争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因此,希特勒选择了负隅顽抗到底,甚至寄希望于核武器、特异功能等武器改变局势。

在1944年的东线战场,德军共有两百万士兵被消灭。

到1945年的时候,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已经集结了670万人,1073门火炮,12万辆坦克,147万架飞机,相比之下德军只有370万人,562万门火炮,8100辆坦克,4100架飞机。

西线战场形势更加悲观,在诺曼底登陆后,将近三百万盟军像潮水一样涌入西线战场,还有越来越多的援军从西线向德国进发。

即使如此,德国依然没有投降,直到1945年4月16日柏林会战爆发,苏军集结250万兵力进行攻城,而德军集结一百多万人防守,在柏林会战时,希特勒还抱有幻想,认为只要其第九集团军和第十二集团军赶到柏林就将给苏联致命一击,实际上第九集团军在柏林东南已经被分割包围,自身难保了;而第十二集团军在柏林西南已经被美军和苏军阻击,根本无法前进,但是手下并没有向希特勒报告实情,在柏林总统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像个傻子一样还不断的发放电报调兵遣将,最后柏林守备司令告诉了希特勒实情,德军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希特勒才中梦中醒来。

经过激烈的对战,苏军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灭德军48万人,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5月2日,德军卫戍司令在柏林已经被攻破的情况下率部投降,5月8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可以说,尽管在整个德国范围内可能还存在700万编制的部队,但是精锐部队都打的差不多了,并不属于那种被斩首行动了,而是经过最顽强的抵抗,最终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杀的情况下才选择的投降,德军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02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