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单位是哪三修

三修单位是哪三修,第1张

修家谱、修祖坟、修宗祠

1、修家谱: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的载体,这其实在宗亲三修中是派第一的,也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2、修祖坟:修祖坟的主要内容就是修坟和立碑,其主要意义就是让子孙万代知道身世;尊敬现人,启迪后人;为先人扫墓,让世人知道后继有人。

3、修宗祠:宗祠,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存在,一座宗祠,是一个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在古代,一个祠堂昭示的是一个家族的美德和功业,能够体现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者丰功伟绩,同时也能鞭策后人光宗耀祖。

山门高墩曾氏始祖孟谦公于1607年由福建漳州迁到平阳四十九都董家潭(现山门镇大楼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平阳知县以优惠待遇向闽南一带招募劳工,加之是时闽南地区时局动乱,故有大批闽民应募陆续迁居平邑北港地区。大概我们始祖孟谦公于1607年迁入董家潭,应该是随这批劳工应募迁居而来的。元配胡氏孀居守志、冰雪为心、抚子成人,一生立守妇道,冰清玉洁,遵洵三从,恪守四德,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的妇道之德。孟谦公一生秉承曾子家训,践行耕读,勤俭持家,励精求治;孝父母、和睦邻,严内外、明利义,睦宗亲、训子孙,勤职业、知廉耻,竭尽全力养育三位儿子,从1607年到今天经过412年已延续十七世,繁衍子孙后代7000多人,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和谐共享,其乐融融。

  曾氏宗亲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商议决定重新修缮山门高墩曾氏宗祠,在宗亲们尽责尽力共同努力下共捐款集资八十多万元,完成了宗祠修缮事谊,共贺善事玉成,共祝全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漫长的岁月里,山门曾氏后裔谨记祖训,牢记祖德,感念祖恩,弘扬祖风,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蒲峰脚下,用无比真诚、炽热和广邃的心血,辛勤耕耘,创业兴家,发族旺丁,人才辈出,已成为当地的一支名气不少的宗族,为曾子后裔增辉添耀,争荣扬誉。

  今年从清明节开始,用了半年多时间,终于在己亥年冬月完成了宗祠修缮工作,这是全族的荣耀和骄傲,这有力地兆示着山门曾氏脉广支发,兴盛发达,俊秀齐臻!

  目前国家形势一片大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时代。我们要爱党爱国,奋发图强,振兴家邦,光宗耀祖,有作有为,大作大为。为此,希望宗亲们:

第一、要爱祖崇孝。    爱祖爱国,爱祖爱族,爱祖爱家,百善孝为先,万事孝为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根之木要枯萎,无源之水要干竭,无脉之人要秃废。海阔有源,树高有根,叶落归根,寻根问祖,天下所归。我们曾氏各位宗亲要诚意相连相交相知,让我们相聚相拥在曾子膝下,认宗归祖,延绵血脉,强固根亲,加深族谊。

第二、要爱家兴家。    树大分支,人多分家。我们都是孟谦公的后裔,虽然我们好多宗亲们不处在同一个地方,希望各位宗亲要眷恋故乡,热爱故乡,感恩故乡,致力故乡。同谋发展,共造福祉,善举助力宗族发展之大事。

第三 、要图强有为。    自古以来,立于民族之林永不衰败的奥秘,就是靠自身的坚毅顽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勇开先河,敢闯新路。我们要学习和继承曾子先辈的光荣传统。我们要清正做人,清白做事,知书达礼,博学多才,崇尚科学。要发家致富,增强实力,光宗耀祖,诚实劳动,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在现今走进新时代的大道上,步步登高,富上加富。

第四、要和谐亲睦。        家和万事兴,人和事必成,族和万事顺,国和万事昌。这是一条历史的定律。我们山门曾氏宗亲,虽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岗位中,但处于同一个曾氏大家庭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亲情。因此,对于宗亲各方的建设和发展喜事和大事,大家都要相互关心。特别是成全宗族大事的时候,更要亲如一家,自觉献出善心。我们不仅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而且与自然山水田园生态也要和谐相待。尤其要践行社会公德,忠诚厚道,为人正直,以人为善,要尊老爱幼,友爱亲朋,严教子女,培养好后代子孙。这样就会宗族和谐,家庭和谐,人人和谐。只要我们真诚团结起来,聚心凝力,把我们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发展好,我们就是一个真正幸福的、自豪的曾家人。

    孟谦公后裔决定将于己亥年十月廿六、廿七两天时间里摆一份清供,倒一杯淡酒,遥祭九天的始祖等已故亲人,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让孟谦公后代子孙要时刻牢记曾子的家训祖规,孝道诚信  ,慎终追远,让走进新时代的曾家人越来越幸福。

      宋末元初,枞阳钱氏始迁祖钱烈公渡江北上,定居峦漕,至今已经七百余年。

      在这漫长岁月中,据查老谱,约于明隆庆二年(1568)才有建立宗祠的记载,之前的约300多年间,是否建过宗祠,或因年久失修毁损,或因兵灾被焚,或是百务草创从未创建宗祠,皆不得而知。

        时间到了明朝隆庆二年(1568),枞阳钱氏家族建祠史翻开新的一页。先人们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捐献资财,大兴土木,建立祠堂,结束了枞阳钱氏没有宗祠的历史,开启了各公房争先恐后建立宗祠乃至创建三股总祠的壮举。

        1568年(约明隆庆戊辰),礼七公房孝行二十四世孙钱巨容(1527—1605),是他开创了枞阳钱氏创建宗祠之先河,是他为首倡建定远将军(必寿公)、刑部主事(礼七时公)“十三房”之宗祠(十三房乃礼七公下二十二世书行“如”字派分房之称谓,即:山、川、陵、冈、京、畿、岳、蒿、璧、璋、珪、桢、干),在礼七公房广大同宗的踊跃支持下,宗祠如期竣工。这就是峦漕钱氏礼七公宗祠,也是枞阳钱氏史上第一祠。

        1644年(约清顺治甲申),时隔76年后,松塘福三公兰行二十六世孙钱兰蓝(1597—1677),字充实,“念自万四公以来历十数世而在天之灵合食无所,大义捐赀,与族弟钱兰奇等人于崇祯末年发起倡议,合蘖岭、松塘、峦漕三股同宗共创总祠。”工程历经岁月,首次建成枞阳钱氏三股总祠,名曰“光裕堂”(意为先祖争光,为后代造福)。“光裕堂”共分三进,青砖黑瓦,雕梁画栋,宏伟壮观。

        后来,可惜三股因诸多缘由,意见不合,于十八年后的康熙壬寅(1662)间,峦漕钱氏与蘖、松宗亲协议拆前进运材料于仪山,以供首建峦漕总祠之用;一个世纪后的乾隆十二年(1747),蘖岭钱氏为维修福一公宗祠,遂拆中进运回岭上;后进归松塘继续为祠,祠名未改。解放后为小学堂,1962年因白蚁为害严重,报经上级批准拆除另建小学。至此,“光裕堂”经历了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不复存在。

        1645年(约清顺治乙酉)间,峦漕礼二公房远行二十五世孙钱象恒(1604—1668),字新侯,与族侄钱文选共同倡议,首次建成礼二公宗祠。

        1650年(约清顺治庚寅),福一公房桂行二十七世孙钱还(1599—1662),字明交,统率族众,创建了福一公宗祠。

        1662年(约康熙壬寅),礼七公支如岳公房兰行二十六世孙钱秉镛(1613—1679),号画溪,“时任族督,念吾家自始祖迁桐以来,岁时未有合食处,倡建峦漕总祠,且捐巨资,于风雨霜露中操劳建祠之事,时厯年许,于1663秋总祠告竣。吾峦漕钱氏之有大宗祠宇,自公剏始也。”

        1790年(约乾隆庚戌)间,礼九公房温行三十一世孙钱芳(1748—1832),字立川,督户政,卽首议修祠,“兴峦庵钱姓香火,亦不惜解囊重理”,首修礼九公宗祠成。

        1826年(道光丙戌)间,礼七公房温行三十一世孙钱温厚(1786—1843),字敬持,“首创礼七公支忠节祠,公有劳焉。”

        1860年(咸丰庚申)礼八公房良行三十二世孙钱三连(1819—?),字钦之,倡建本支享堂,公督修,不期月告成,垫欵尤巨,不支伙食,族人赞叹有加。

        1880年(约光绪庚辰),礼七公房让行三十五世孙钱云樵(1838—1887),字宝森,倡建忠义祠。“时因大宗祠右厢改设节孝祠,乃于左厢设忠义祠,这样大宗祠既有节孝祠,又有忠义祠矣。”

        除上述以外,枞阳钱氏史上还有数量不少独立建造的节孝祠遍布邑内各地,祠内专门供奉孝节孺人神位,以为旌表。

      至解放前夕,枞阳钱氏大小宗祠、支祠、享堂、节孝祠、忠义祠等多达二十座有余。由于种种原因,从1958年起至1969年间,所有宗祠、享堂等均不幸悉数先后被拆除,或建小学,或建公房等,族人无不深感痛心惋惜!

      宗祠创建以后的数百年中,为了维护、修葺,许许多多先人前赴后继,捐山场,置祭田,出钱财,慷慨无私奉献,宗祠才得以延传不毁,祖宗神灵才得供奉安守。

        历史上先人们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修建宗祠,保护宗祠呢?这是因为宗祠有着它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祭祖功能。祠堂,又称祠庙、家庙、宗祠,是祖先神灵的依归之所,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每逢过年、清明之际,家族内组织祭祀先祖的重大仪式都在祠堂进行,人们无比虔诚,仪式热烈而又庄重。其次是正俗功能。祠堂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三是教化功能。祠堂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四是权利功能。祠堂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五是法庭功能。祠堂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六是续谱功能。祠堂日常是每年收集族内人口增减资料,积累装订成册。修谱之时则在祠堂开设谱局,专司修谱,发谱事宜。

      但是,现今宗祠的主要作用,除祭祀功能外,宗祠乃为寻根问祖、宗亲交流、增进友情的场所。

        枞阳钱氏的先人们在过去数百年中,为建祠、修祠、护祠作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促使我们今天为再度兴建枞阳钱氏总祠而努力,以赤诚的敬祖之心,大力推动总祠早日建成。

后附:

        枞阳钱氏史上各公房建祠、修葺宗祠情况一览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366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