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是如何进行教育的?

卢梭是如何进行教育的?,第1张

法国卢梭从自然教育的理论出发,依据儿童的发展,将其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1、婴儿期(0-2)

卢梭将从出生到2岁划为婴儿期,他认为应以体育保健为主。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智慧的工具。体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时的体育主要是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其关键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

他反对捆绑婴儿的四肢,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使婴儿的肢体可以充分自由活动,而且衣服不宜穿得太多,应该养成他们适应各种天气变化的能力。

卢梭还主张婴儿应该由母亲哺乳,由父母亲自养育。儿童还应该培养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赖医药的治疗。不能溺爱儿童,不强迫或加速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

2、童年期(2-12)

2岁至12岁为童年期,卢梭称这一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童年期的孩子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缺乏理性的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不要直接对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因为外部感觉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

为了发展外部感觉器官,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为了触觉,应该让孩子亲自去摸去抓每件东西,多在黑暗中做游戏,由此使儿童了解感觉与引起感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视觉,要让儿童尽早地学习写生画和制图;为了发展听觉,卢梭主张应使儿童练习唱歌,注意发音纯正、清晰,并习惯听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

对于儿童的味觉和嗅觉,卢梭认为不应该竭力加强发展,儿童的食物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详细地研究幼儿外部感觉器官的教育问题的人,这对后来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少年期(12-15)

12至15岁为少年期,卢梭认为这时是“劳动、教育、学习的时期”。因为儿童到12岁时已经有了强健的身体,有发育良好的感官,有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这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卢梭认为应该以有益的、必需的、正确的和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的知识为主。

他尤其重视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物理、几何以及读、写、算等学科的学习。他完全排斥神学,但也排除人文学科,认为这些学科要到15岁以后才能学习。除智育以外,卢梭对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减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者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只有劳动才使人“过着自由、健康、诚实、勤劳和正直的生活。”卢梭要求爱弥尔首先学习农业劳动,因为农业是最诚实、最有益于人类的。但他又让爱弥尔看到农业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是不自由的。所以爱弥尔还要再学习一种劳动技能。

他认为,在人类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而手工劳动中最有益、最适合学生兴趣的是木工。木工可使人灵巧、机敏,能发展人的优美典雅感,他要求爱弥尔每周要有二天的时间到木匠的工场里学习木工技术。这时期的教育使爱弥尔既有工匠的双手,还有哲学家的头脑。

4、青春期(15-青春期)

15岁到成年为青春期。卢梭称这个阶段为“激动和热情”时期,应该进行道德教育。

卢梭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来看待道德和道德教育,他认为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欲,即“自爱”,“扩张自爱而爱他人,这就变成为道德”。基于这一认识,他把道德教育的任务归为: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为了培养青年善良的情感,应当让青年去观察人类的苦难、贫困和悲伤的情景,以培养同情他人的感情。

为了培养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和伟人传记。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则需要实际的练习,即社会道德的实践。总之,他认为在道德教育方面“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认知三观不同。根据查询哲学中国网显示,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连自己都没能全然表现出“认知三观”的一面:时常批判别的教师、父母和学生,甚至异想天开地认为爱弥儿所受的教育就是为了去领导和管理他的同伴。

这句话非常正确,我目前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邻居,58岁得了一个老闺女,宠爱有加,真是放在嘴里怕化了,目前孩子十几岁了,上到初中二年级了,这十几年里,对孩子一直是百依百顺,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应该说这十几年了还算顺利,孩子上学成绩也很优秀。就是前一阵子,孩子得了感冒在家了休息了十几天。好了以后就说,不想上学了,问其原因,就是上学需要做作业,在家什么也不用做。70多岁的老爸这时候着急了,找老师做工作。老师最好了去两头学校又不去了。又找学校换一个相对轻松的班级,学校从关爱孩子的角度打破常规也给班级调整了,上学去了半天又不去了。

孩子的爸爸认为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也找了心理咨询师进行了心理疏导,并没有什么作用。孩子70多岁的老爸一方面发愁孩子不上学将来怎么办,另一方面还是老的教育策略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敢说一句重话。其实,旁观者清,我们熟悉情况的人知道,其实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就是他爸爸宠的,无原则的溺爱造成的。我们给他分析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身上出来问题,是他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这位老爸也承认。给他出了一些注意与方法,他也认为很好,就是自己不能实施。总而言之还是在宠爱。

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将来适应 社会 挑战的能力,就像老鹰要给孩子锻炼出一对腾飞的翅膀一样。而百依百顺的结果就是孩子失去了规则意识、失去了抵御风雨的能力。

这句话是对的,家长可以爱护孩子的身体 健康 ,但是如果孩子心理不 健康 ,身体再 健康 ,以后也是个碌碌无为之人,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希望能给屏幕前的家长一些感触

朋友一个亲戚找到我,说是家里有个七年级孩子,数学成绩一直很差,想让我看看什么原因,我跟孩子见面之后简单了解一下,发现是小学没在学习习惯上打好基础,这孩子到家先玩手机玩pad,然后吃晚饭,等到快830才开始写作业,写个一个小时就要看电视,然后我嘱咐他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先写作业,写完了才可以安排自己时间,然后两周之后家长联系我说没有效果,我说我看看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下面上张图

这是这孩子妈妈发给我的一道题,我一看字就明白孩子写作业太着急了,肯定是为了玩,然后又嘱咐妈妈一定要让孩子保证质量,写完了而且都得保证书写整齐并且正确率高才能放松,结果家长跟我说,孩子每天也挺辛苦的,不忍心让孩子这么累,我心里说你孩子根本不算累,但是我什么也没说,后来再找我我就说我挺忙的,据说后来他妈妈又一直找老师一直换老师

惯子如杀子,这句话说的没有任何问题。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孩子,所以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因为百依百顺的结果是孩子缺少了基本的抗挫折能力,变得非常的自私和任性。 在现阶段你可以对他百依百顺,但是有一天他走向 社会 会发现, 社会 不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惯着他,他会感到不适应很痛苦。

我的侄女,打小就被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惯着,不管她要怎样,大人对她都是千依百顺。结果孩子变得非常任性,而且特别爱生气。后来我就和弟弟提建议,让他们适当管教一下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顺着她,结果母亲把我数落了一顿,说现在谁家的孩子不娇惯?对于已经出嫁的我来说,也就不好太多的插手。

现在侄女长大了,已经上了初三。特别懒,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对比自己小十岁的妹妹大打出手。大人说一句立马就顶嘴,动不动还喊着跳楼。每天就是玩手机,花了很多钱补习也没有任何效果,大人愁的头疼。

其实这样的后果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但是不懂家庭教育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认为惯孩子就是对孩子好就是爱她,殊不知这样会让她将来变得很痛苦,因为我们不可能惯她一辈子, 社会 更不会惯她。

相信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爱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给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为独立乐观坚强的人,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总结: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把所有的爱不加考虑的一下倾泻给孩子。正因为我们爱孩子才要培养孩子 健康 的心理和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慢慢把孩子扯培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能够感受到快乐的人。这对一个孩子而言就是成功。

养不教,父之过,惯子如杀子,孩子刚出生都是好孩子,与家庭教育有关,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有的孩子犯错,父母教育他,爷爷奶奶护着,不让管,纵容孩子,有人撑腰,更不听爸妈的管教,有的孩子把别人打了,父母高兴,打的好,我孩子是英雄,谁都怕,谁也不敢惹,想打谁就打谁,在学校犯校规,不好好学习,犯了错,挨老师训,感到委屈,向父母诉苦,父母一看宝贝受气了,这还了得,找学校去,恁啥欺负我孩子,上学校天理取闹。偷东西,家长高兴,享受偷来的东西,我儿子有出息,想干啥依他性子,好吃的都给孩子吃,自己舍不得吃,不知道关心别人,对父母非打即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孝敬父母吗,从小养成的性格,成大不会改变,这样的人会做犯法的事,进了监狱,一生就毁了,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已孩子有个好工作,好家庭,一旦孩子走上歪路,后悔来不及,养儿防老,这样的孩子能养老吗?以为惯孩子就是爱孩子,是父母亲手害了孩子,孩子不孝,父母有罪受了。

我有个朋友,她的心里只有孩子,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小时候上课要带着玩具去也任由孩子,喜欢吃烤鸭就每天半只烤鸭,喜欢吃虾就每天买虾吃,喜欢吃红烧肉就随时给做,父母却节省过日子,什么都不舍得给自己买,搞得孩子早早肥胖肠胃也不好,要吃中药治疗,和任何长辈在一起也一定好吃的让孩子先吃,甚至在其他人还没吃的情况下打包回家给孩子留着下顿吃。现在孩子长大成人,脾气很大,稍有不顺心就和父母大发脾气,甚至辱骂威胁父母,虽然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收入很高,但孩子眼里很在乎钱,不舍得给父母和长辈花一分钱,和亲戚也不来往,感觉孩子并不开心,虽然有父母的溺爱,其他人都不喜欢他,我们感觉是父母的溺爱害了孩子。

她的继母对她很好,很快被这个温柔和蔼的新母亲给拿下了,并非常信任她。这个继母对自己的女儿丽丽总是很严厉,她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很细心,然而,如果她的女儿的成绩下降,或者在学校表现不佳,她没错都会很严厉的惩罚丽丽。但对甜甜很宽容,成绩不好,她总说甜甜很聪明,只是这次成绩没考好而已,父亲要管教她的女儿,后妈每次都拦住,说孩子还太小,别打她,别打她。打坏了,后悔的还不是你?甜甜每次都得到了继母的呵护,她的心对她非常依赖。

暑假时后妈会把丽丽送到各个补习班,让她没有时间玩,每天只能上课,但他给甜甜报到各个 旅游 团,让她开心,有时间陪着她。甜甜的父亲,经常说不要把丽丽冷落了,让她一起去玩,但后妈说,丽丽很笨,让她多学点,如果她像甜甜一样聪明,她就可以放心了,这样爸爸也没说什么。

初中时甜甜每天浇满专横,每天欺负同学,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们经常劝说继母好好管管孩子,他父亲很忙,根本顾不上女儿。但每次都带着甜甜回家,让她放心,她不会打她,让她吃的好,穿的好,保持身心 健康 ,她还说老师们喜欢大惊小怪,不与理睬。这样一来,甜甜似乎受到了启发,经常在学校里反对老师,取笑老师,所以经常停课。

甜甜,一下课继母就给她做了一大堆 美食 ,让她开心,并在家里安装了一台电脑来给她玩,结果甜甜根本不想学习,很快迷上了网络 游戏 ,后来高中3年里,甜甜隐瞒了她没有在学校上学的事实但一切都是继母帮助下完成的。爸爸对此一无所知。后来,甜甜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继母的女儿丽丽是学校一名优秀学生,她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她的学业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而且她的性格很好,她已经被成功护送到一所重点大学。

甜甜在网上交了很多狐朋狗友,经常外出闹事,最后传到爸爸耳朵里,爸爸无情地打了他女儿。甜甜气的离家出走。当他再次听到女儿的消息时,她酒后驾车逃逸,被拘留了。

再补偿了其他人的损失之后,父亲彻底断绝了与甜甜的父女关系,当甜甜失去一切的时候,她记得近年来她在继母的教育下成了一个坏女孩。她不明白后妈为什么要对她这样。

你认为这个后妈在干什么?

我的观点是:孩子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式,并不是百依百顺,或者是乱棍加身。家长老师和身边的人的三观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邻居有一家一直生女孩,到第五个才生男孩,然而全家老小集宠爱于这个老五,溺爱非凡;反之四个女儿包揽全部家务活外包挣些许生活费外还被无数鞭抽辱骂。十几年过来,没一个有好下场。其母易怒,脾气如泼妇,生活方式怪异,夜出昼伏,集贪,毒,恶于一身,五十多病逝。其父性情粗暴,常不分青红皂白吊起来打子女,与邻里街坊多有不和,多次因鸡毛蒜皮小事大打出手,家里家外吵架简直能算家常便饭,后娶一个二婚的带三个孩子的女人也离了,现如今一身病痛无人打理。四女中:老大脾气最好,多年前听说失踪人没了,近几年才得知早嫁到四川,娃有三个,被婆家看不起,常年漂泊在外,至今只回过一次家看望老父亲;老二脾气性格形同其母,小学勉强毕业,读书期间是校霸,只有她欺负人的份,大小事都能跟你拼命,机关算尽,同时也没把老师家长放眼里,别人家长来理论一家人蜂拥而上,喊打喊杀;老三非常贪玩,经常夜不归宿,未成年就怀孕了,不知孩子是谁的,只知道跟一帮小混混有染,被迫嫁给一个大龄老实人,老实人愿意接受这个孩子,跟老实人相处两年多生一女孩,正好一男一女,后来听说本性难改,无数次出轨,意外怀孕三次,三次做人流,做人流的费用都是找人到处借的,现在已经离婚,她依然过着混乱的生活,没人愿意管她了;老四算的上比较乖巧,但弱智,不会说话,上到小学三年级还被留了两次级,实在上不了只能留在家里让父母看管,后嫁给一个比他大20岁的光棍,生活尚不能自理,育有一女,家婆帮带;老五有个名号叫“搅屎棍”,好事没他份,坏事一箩筐,仗势欺人用在他身上刚合适,上二年级敢跟六年级的人干架,把人打的不敢来学校,上到四年级的时候,听说在一天傍晚到河湾玩水被淹死了,其父在河边哭了一天一夜,其父后来找到伙同一起去河湾的小孩逐个殴打一遍,其他家长敢怒不敢言,其实带头去河湾的正是老五,其中一个家长过后一段时间找他算账,被他打的脑震荡住院,他没淘一分钱医药费。现在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问题,会说当时为什么没人报警,就当时的情形,我也问过一些老人,老人说你敢报警,这种人会置你于死地,倾家荡产要搞你祖宗十八代,所以忍气吞声的居多,稍有不服的也看到了没什么好果子吃。

另一家;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家境一般,但父母声望高,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孩子严格要求,不放纵,也没有乱棍加身。老大读满初中挣钱给老二老三读书,父母多有介绍有实力(并非经济实力)人士带老大学习技能,做各种正规工作,现在老大企业做的有声有色,经常援助馈赠邻里乡亲;老二博士毕业,在国企任管理职;老三是女孩,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出国留学,现在政府机关办事。二老一年到头经常听说又被哪个部门邀请去哪里 旅游 什么的,各种福利简直不要太爽。

当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集中焦点,目之所及都是孩子,当家长所做的行为是对孩子百依百顺,这就是悲剧的开始。

你替孩子避开的风雨,生活仍会重新上演;你替孩子铺好的路,孩子以后遇到的阻碍仍是他未知的行程。

这句话用于父母双方身上都很合适。“百依百顺”是自己打破“教”这个字的所有可能性。我们俗语说“百依百顺”就是“溺爱”,这样的爱处处都是陷阱。

利刀放置久了都会生锈,何况人的天性更喜欢安逸的环境,面对控制力不好的孩子,诱惑可见很大。

父母生活上的一切包揽,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心理,更不用说独立自主精神的养成。

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一句话带过或者一笑而过,姑息孩子的错误,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着急的解决了,一切父母处理的问题,都是孩子以后会遇到的问题,家长在帮助孩子处理的同时,剥夺了孩子经历的机会,下一次遇到相同的问题,孩子还是会束手无策,没有经历过,同一个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问题。

那么孩子的挫折感就缺失了,面对不了挫折,接受不了反驳。如果生活中,挫折缺位了,那孩子也就没有接受苦难的能力,也就解决不了问题。

孩子是不知道特殊待遇的意思的,但是家庭成员用语言、用行为突出了他的特殊位置,并且让孩子敏感的捕捉到了,任性的性格就此开始打下基础。

每当孩子用哭泣、吵闹,甚至是撒泼打滚的方式,迫使父母让步,满足自己的要求,最后在父母面前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实际上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讯息:孩子是就是这个家庭的中心,所有人都要服从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愿望不受限制,孩子的行为不受约束,父母的任何要求都是可以对抗,可以改变的。

因为没有约束的爱,让孩子对父母只有无止境的索取,而且觉得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感恩之心。

爱,不是有求必应。所以,孩子要养,也要教。

一、榜样的作用。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自己首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孩子的要求,家长也要做到。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留下一种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负面形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发觉父母没有言行合一的时候,便是失望的开始。所以,从自身开始,做一个对孩子有影响力的家长。

二、摆正心态,放正孩子的位置。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众星捧月的“小霸王”,父母是因,孩子是果,父母的关系牢靠,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不迁就孩子过度的愿望,不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家里堆了很多相同的玩具,孩子还要要求买相同的玩具回家,孩子是在试探家长是否会同意,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坚决的说“不”。

二、放手让孩子去做。

这个世界很精彩,孩子都喜欢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探索 未知的冒险世界,在此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发现问题,可能会有各种疑问。

但是,孩子都是有想象力的,发现问题的所在、遇到了困难,会努力想办法解决。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但是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是最合理的爱孩子的方式。

随着“独一代”“独二代”日渐成为一种 社会 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中的 “小太阳”。爱子心切的家长,真是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给这个“唯一”,希望他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孩子刚说要什么东西,家长就买来一大堆,各种型号、各 种颜色;孩子一有什么不舒服,两个甚至六个成人就一起聚拢过来,恨不得替孩子生病……这种没有“缺憾”的生活,对于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弊端多 多,何种教养方式更可取呢?

孩 子虽然弱小,但从整个家庭的结构来看,却仍然是个普通的家庭成员,如果一直生活在特殊关照之下,长此以往,很容易让他们获得这样一种意识:“在这个家里, 我就是一个中心,大家都应该围着我转,我的意志就是他们行为的指南,想要什么,他们就应该给我什么,如果不能满足我,我就可以跟他们闹。”任性的性格也许 就此萌芽。

所 以,正常的做法应该是摆正孩子的位置,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提供什么物质水平的教养条件;有适合他年龄的家庭义务,就放手 让他承担;不合理的要求,坦然拒绝,即使要求是合理的,也不过分满足,让孩子有机会经历正常家庭成员的困顿与惊喜。这样,孩子走出家门后,所面对的 社会 生 活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才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

当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候,家长其实在无形中就给他这样一种教育:生活中是没有挫折的;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有所收获。显然,这样的“教育”过程,已经人为地为孩子去除了生活中的挫折,难以让孩子见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也剥夺了孩子对抗挫折的机会。

另外,如果孩子不需努力,仅仅凭自己的弱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东西,对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凭借弱小寻求庇护,失去自我发展的力量,不利于他们直面生活的挑战,积极适应。

总之,对孩子百依百顺,就无异于在爱的名义下,做着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事情,应该尽快停止。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件大事。”如何让我们的爱具有教育性,则是每个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没吃过什么苦,大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顺风顺水的成长。他们承受不了来自外界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围绕着他转才是对的。

有很多的孩子就是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特别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孩子更是享有特权的“家中宝”。满足过多、保护过多、禁止过多,成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三多”风景。

孩子在祖辈父辈的翅膀下顺风顺水的生活着,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什么是挫折。为什么最近几年有很多的孩子因为老师或者家长的几句批评承受不住就走上绝路,我认为还是因为孩子们缺乏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有书上讲就是在生活中受到阻碍,使心里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都可以看做是挫折。

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阳光雨露,也有阴雨连绵暴风骤雨的日子。如何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

父母的一句话两句话都受不了,又如何走上 社会 抵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风雨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穷人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比富人的孩子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他们过早的比同龄人更懂事。在某种意义上也表明了孩子在小时候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所以一味地认为对孩子百依百顺,看不得孩子哭,看不得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受不了孩子遇到点点挫折,才是疼爱孩子的表现,那么这个观点真是大错特错了。你保护了孩子几年几十年,你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只有让孩子经历挫折和逆境,孩子才能经受住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才能健 健康 康地长大。

所以不要再把你对孩子的溺爱当作疼爱,不要再把无节制的满足当作孩子成长的必须,让孩子受点委屈和挫折,孩子才会长的更 健康 更强大!

最后把卢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不幸的人,那么你就对他百依百顺吧!

早听过卢梭忏悔录的大名,他对自己血淋淋的剖析,让我几乎不敢看。看到他对自己剖析的这种真诚恳切,让我直视自己的时候,只感到无尽的猥琐。

一个尽是智慧的人,能有这种气度让人批判,凛然的样子,让人羞愧到难以直视。本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卢梭的大名,他的履历,就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么一些。与伟大的承前启后的启蒙运动有关的名人,走下神坛,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有点惊恐。

我进入了他们的历史,他走进了我的人生。我难以想象他是以怎样的姿态去写下,对自己如此残忍的话,像一个勇士,赤裸却决绝。

他的话像是毒药:如果流动,就流走;如果静止,就干涸;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他的文章字字在忏悔,字字在剖析,却压抑不住他的才情,即便他让人觉得伟人也不过如此时,却更觉得他的伟大与难能可贵。

他是人民主权的捍卫者,他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也是他自己!

其实,在看《忏悔录》之前,我就对他的好感颇高。毕竟,他的主权在民,强烈谴责了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给人民一个新的天地。同时,他还强调“公共意志”,能在反对统治者的同时,理性的给民众一个接受制约的环境。

这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其他的启蒙思想家完全不同。

听闻一个轶事,卢梭和伏尔泰一碰面,双方就点燃战火,争论不休。两大思想家的针锋相对,追根究底,是他们不同的人生。

透过《忏悔录》,我看到了当时作为下层民众的卢梭,在各种环境下,做出的选择。

童年的读书经历,青年时期的各种混乱的经历,让他对整个社会,有完全区别于出生于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的伏尔泰的感受。

人近中年,他拿起来了笔,一篇论文,让他在征文比赛中一举成名。卢梭似乎开始成了幸运的宠儿,也加深了他后期人生的不幸。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在书中,他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他却在控诉文明进步的罪恶。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而卢梭却说:“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历史的正线上升,必伴有负线的倒退,负线的堕落。”这无疑是最触犯启蒙学派忌讳的地方,也让伏尔泰无法接受。

卢梭的政治哲学更是加重了其与伏尔泰的矛盾。当伏尔泰终身不渝地信奉洛克思想以及英国制度时,卢梭却继承了笛卡儿社会契约论的政治哲学并加以发展,简言之,就是人民革命有理,君主不服就得推翻他,这种充满戾气的政府社会契约,让风度翩翩的伏尔泰无法接受。毕竟,伏尔泰支持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没有完全反对君主制,他的民主需要王室。

再看看卢梭的社会哲学,就应该可以理解为何这两大思想家不和。出世入世,伏尔泰始终风度翩翩,出身良好的他,自然要出入于上流客厅。而卢梭不同,他深知自己的阶层,一有功夫他就得去街头鼓动,他身上没有逼人的贵气,和下层混混也合得来。这正是伏尔泰所不屑的,能入伏尔泰眼的,是有理性清明的教养者,而卢梭却完全不属于这类。他竟一味地鼓噪无套裤汉的汹汹怒气,认为街头自有活水来,两人做不成朋友是自然的。

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他在反对君主专制的同时,也反对任何人因谋私利而违反公共意志。

大抵天才都是孤独的。卢梭和几乎所有的同时期思想家反目。

1742年,卢梭来到在巴黎,并与德尼·狄德罗相识。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后来,他与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分歧严重,情感主义的卢梭与理性主义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不同,人生观点甚至于完全相反。

但事实上启蒙运动始终伴随着争议,它离法国大革命如此之近,以至于哲人们一度被视为造成流血的罪魁;二战之后,卢梭曾被当作极权的思想源头。

生前的他,写书遭到国家通缉,思想遭到同伴嘲笑。他的人生经历诚如《忏悔录》中的跌宕起伏。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父亲用通宵读书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却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正是这样,为卢梭一生的奠定了基础。

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他的经历,让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

一个真正改变他一生的女人——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可以说,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

人到中年,他著书《爱弥尔》时,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当时那个他了,他坚强勇敢,有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

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

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跻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

我从未如此无限接近一个伟人。我的心情随着看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在情感上,可以说卢梭是让人唾弃的“渣男”,或者说一个私生活混乱的男人。或许正是他的性格和对待感情的方式,让他的文章与同期的思想家有很多显著的不同。他的有些行为,让人想要骂他龌龊,却又感觉这个男人,是一个单纯率真的怪人。

生前,他曾经写过很长的文字颂扬人与人的友谊,但他自己却跟每个人都反目成仇……受虐狂、暴露狂、神经衰弱、疑心病、手*狂、隐性同性恋、缺乏父母人情、早期妄想狂、孤芳自赏、满腹内疚、病态的胆怯、盗窃癖、幼稚病、易怒、贪财……说的都是他。但用后世的眼光来看,所有都成为了他熠熠闪光的优点:卢梭,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志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他把政治思维和伦理思维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乐上和其他艺术上的变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他教导父母们教育子女要不拘陈规,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谊和爱情中的情感表现而不是拘谨礼让的束缚。他使人们睁开双眼,面对自然的绚丽多姿,他使自由成为一个几乎是人们普遍渴望的目标。这是后人写下的话,他几乎成了一个标杆。而不是那个连朋友都唾弃,对孩子都麻木的另类。

他在《忏悔录》中暴露在我们面前的人性太真实,真实到心惊肉跳!在生前,因为《爱弥儿》而饱受迫害,死后,卢梭的观念却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甚至在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这一切他都看不到了。这个高尚而真实,淡泊而单纯的人,已经走远,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中。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他的话。是他的内心,他的热忱,是他的忏悔录。

谨以此文,致敬卢梭,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卓越的灵魂!

  卢梭在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教育的改革及方向具有重大启示。

  1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儿童以自由

  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可以任由成人指挥。儿童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卢梭呼吁保护儿童纯真的天性,让儿童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他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卢梭关于儿童的教育观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如今不少父母都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辅导班。这种对儿童刻意地、不合时宜的培养,往往抹杀了孩子内心的爱好,也牺牲了孩子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间。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和巨大压力的状态下,儿童只会不堪重负,被动接受所学内容,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律和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因材施教,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去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然后再给予孩子合适的引导。

  2端正教育目的,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就教育目的而言,当今我国儿童教育出现了教育目的偏激、功利化的特点,考试和升学成为家长和孩子一生的奋斗目标,儿童生活的目标和内容也窄化为读书。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教育都受到了轻视,甚至有些家长还利用金钱等诱惑来奖励孩子读书,读书已经失去了本身的目的。一旦升学目标完成,孩子便不知人生下步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不能在社会中很好地生存下来。这样的功利教育和卢梭的自然的教育是完全相反的,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卢梭所倡导的自由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受权贵、利益等的奴役,每个人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所赋予的权利。所以,儿童教育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儿童时期是人的整个生命中十分可贵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直接影响着人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世界观。家长、学校和社会切忌忽视儿童发展的过程而片面注重教育的结果。应该在自由的教育中不断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大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发展孩子的各种基本的能力,特别是重视孩子感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体力和意志,面对社会具有独立思考和理智判断,符合天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3根据儿童身心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卢梭认为在儿童12岁之前的这个阶段不应该对其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只应该对他们进行感官的训练。他认为在12岁以前,儿童理性尚处于沉睡期。因此,儿童在此前是没有理性的判断能力的,要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去对待儿童才能产生好的教育影响。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人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所有卢梭比较提倡采取“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目前,很多家长当他们的正面教育无效时,往往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家长在教育的孩子的问题上,应该多思考孩子的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平等的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卢梭的一些教育观点在当今社会看来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给当今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启示作用。在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我们的家长、学校及社会应该坚持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科学地开展与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相适应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应该着眼于儿童的身心和谐的发展,而不是以功利的方式采取“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另外,卢梭在孩子的童年期间十分重视通过活动和感官刺激增加孩子的实际经验。他十分主张孩子接近大自然,在变化的环境和活动中进行学习。感受世界的种种变化。只有在变化中发展和成长,才能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过程中,卢梭也十分重视“直观教学”和“活动教学”的方法。这样能够激发起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这一点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被长期关在家里,或者在学校中,生活范围狭小。学习的主要来源也源于书本,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有时候是枯燥和死板的,很难转换成自己的想法,孩子缺乏对世界的亲身的体验。因此适当地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回归自然,在活动中学习,适应了孩子的天性及身心特点,也使他们收获良多,便于他们理解知识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以后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小资产阶级性和社会局限性,但其教育理论还是有实践价值的。他对儿童的认识也值得我们参考。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儿童更加自由与快乐地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44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