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物理上(如距离、时间)的陪伴,大多时候人们更希望有心理上的陪伴,孩子也不例外。情感"联结"就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上有联系,即使相隔两地,孩子也能感受父母在陪伴着自己。这样的陪伴是高质量高效的"联结式"陪伴。
"联结式"陪伴是父母们陪伴孩子三种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陪伴。
第一层次是"假装式陪伴",仅仅是"陪"着孩子。
这样的陪伴在生活中我们很常见,比如孩子想爸爸妈妈带她去公园玩,爸爸妈妈答应了,但是到了公园孩子在一边玩沙子,家长在一边玩手机或者思考事情。这是因为很多父母以为,"我在这里看着你"就等于"我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物理距离并不能代表心理距离。人在心不在,有陪无伴,并没有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妈妈/爸爸和我在一起"的感觉。只陪不伴,父母花了时间,却不走心,这种陪伴只是父母的心理安慰。
第二层次是"负重式陪伴",把陪伴变成了教育专场。
这类父母,付出了时间,也付出了精力,而且他们一般都很有责任心。他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但往往表面上是陪玩,心里想的却是怎样改变孩子。一边陪孩子玩,一边不停挑剔,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我妈妈和妹妹下跳棋,总在说"你应该这样走,要考虑周全"等等之类的话,妹妹听得已经不耐烦了便不再找妈妈下棋。
为什么想改变孩子?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真实存在,只看见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孩子,还要让孩子朝"他"靠拢。
本来是玩乐的时间,却被条条框框限制,孩子当然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一起玩。这种陪伴,更多是带给孩子压力而不是轻松愉悦。
第三层次就是"联结式陪伴",高效且真正的陪伴。
这样的陪伴时间不一定长、彼此距离不一定近,但是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这是因为这样的陪伴父母是花了心思、全身投入地陪伴孩子,不像前两个层次。这样的父母会和孩子拼乐高,各自创造小天地;这样的父母出差了每天都会和孩子打电话互动玩游戏。
像著名主持人每天都会很忙,但是她会在固定时间把所有事情放下,回到家中和孩子一起拼图、打闹,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感受,认真听孩子诉说。即使在外出差也常打电话回去和孩子交流心声。
再比如,我们睡前会给孩子讲故事,第一种陪伴就可能是放音频或者简单读下故事,第二种陪伴就是边讲边说大道理,第三种陪伴就是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听孩子说"我是公主,这些娃娃是我的小矮人,我和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和孩子说"那我是皇后,爸爸是父皇"的话。
联结式陪伴既是肢体语言上的表达,像给予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更是彼此敞露内心的情感流动。
02 用心和情感,做到"联结式"陪伴
英国著名儿童教育家Sally Ward也明确表示,爸妈完全不需要因为工作陪不到孩子而感到不安。唯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固定时间段的陪伴,如果是高质的,只要一天有30分钟也许就够了。
同样的,想做到"联结式"陪伴,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用心和情感,就可以有多种陪伴孩子的方法。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指标参考:
参与度的重心偏向。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热心参与,但主角一定是孩子,这样能避免进入上面说到的假装式的陪伴和负重式陪伴。
既然孩子是主角,父母也应该放下手机和工作找出一个固定时间,认真陪伴孩子,热心、积极主动陪伴孩子,不要以方便自己为主。如果有着急的事就把事情处理好再陪伴孩子,一心二用的陪伴孩子能感觉地到,不旦不能高兴反而感到失落。
不只是晚上的时间,早上起来的时间也是可以陪伴孩子。仅仅是一顿早餐,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或者最近的感受。又或者在早上的半个小时内,陪孩子读书、听音乐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们可以缩减通勤时间,或者由一方带着孩子到一方上班地方吃个午饭、一起逛逛书店和超市。
既然孩子是主角,那么就以孩子为主导,父母不要太紧张孩子这一点玩耍或者聊天的时间,相信孩子能在陪伴中有所成长。所以孩子玩的时候不用太过注意引导,因为太过用力引导就会变成控制孩子,这样的陪伴就好像枷锁一样捆绑孩子令孩子窒息。
比如面对孩子的想法,不评价对错,而是客观说出自己的想法;面对孩子的游戏,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并投入,少些大道理和说教等等,有意识简单引导下就可以了,这个引导以"善良"和"正义"为主,或者对孩子可能出格的行为先约法三章,温和地与他设定界限:不伤害他人和玩具。
像一位母亲陪四岁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每次孩子沉浸在他的搭建的城堡里的时候,他的妈妈让他给自己分配个角色任务,然后叫妈妈这个角色去做什么事,有时候为了更加地贴近人物角色的需要,妈妈还会和孩子去做些服装需要的道具,像里面给小娃娃穿的衣服他们就用孩子穿过的旧衣服去改造缝制,真是别出心裁。
当我们说情绪是自我的核心时,其实也在说情感在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性。
那些讲道理说不通的人或者场景,用情感链接才会得以突破,这不是什么秘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缺的是实践验证。
验证是指自己来实践,不同于例证可以借助别人经历来说明,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大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推理: 凡是我们想要别人去做的,一定要自己先能做到;凡是我们提问别人的,一定要自己先自问自答;凡是我们想感动别人的,一定要先感动自己。
良好人际关系不是讲道理融洽的,一定是情感链接融合的,比如这些问题:
1、你爱别人吗?
2、你爱父母吗?
3、你爱孩子吗?
4、别人伤害过你吗?
5、父母伤害过你吗?
6、孩子伤害过你吗?
这些问题要想获得感受,还得具体化举例说明。不过, 这些提问不是好问题,因为自我价值保护之下,这些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回答的。
要想获得良好深思效果,起到情感链接作用,我们就 要稍微改换提问方式,以别人为中心来提问并回答 ,如下:
1、别人爱你吗?
2、父母爱你吗?
3、孩子爱你吗?
4、你伤害过别人吗?
5、你伤害过父母吗?
6、你伤害过孩子吗?
试着比较前后问题,会发现非常大的不同, 前面站在自己视角提问,后面站在他人视角提问。
爱别人是常规意识,被别人爱是反思自我,被别人伤害是常规意识,伤害别人是反思自我。这种不一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
提问别人的问题,自己要先去回答,这是恰当心理应对方式。
别人对我好吗?别人凭什么对我好呢?我做到值得别人对我好了吗?我怎么做才会让别人对我好些呢?
这些问题我们各自诚实回答就是,定会有所心得。
再看下面自问:我伤害过别人吗?我对不起的人有谁?我愧疚的人事物有哪些呢?
当我们经常能这样自问自答时候,会有某种情感在心底升起,指责抱怨减少,内疚感恩增加。
比如,当我想到曾经伤害孩子往事,抱怨父母某事做的不合适,嘲讽家人某个观点好笑,自以为是话语语气对人,就会有惭愧升起,进而是感恩得到的宽容大度。
随之,就有情感链接出现,对于当下发生事情多少有些警醒,也许会慢慢有些改善。
举个最近例子吧。
受人委托,向某位老兄了解事情,人家非常热心又第一时间给了反馈,我当时由于一点点预期落差啰嗦了一些,随之意识到不妥。之后深刻反思自己, 是以自己为中心考虑事情,还是以别人为中心考虑事情,这是检验做事水平的唯一标准。
我伤害了人家,人家一笑了之;我伤害了家人,家人一笑了之;别人伤害了我,我也一笑了之了吗?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愧疚,愧疚产生情感链接,这个链接就是爱的感受。
因此,李克富老师说:
“爱他,就是总觉得对不起他”;
“你伤害过父亲吗?具体说说当时情况与父亲表现?您向父亲道歉过吗?”;
“完成求助者与亲人间的情感链接——改变的力量就由此而来”!
你在“知识链”的位置,影响你人生的位置
这是一篇情感观点文,讲述了读书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述了读书要形成知识链接、不断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而我由这个核心主题想到了读书还可以实现情感链接的另一层面,这也是读书对于人生的另外一层含义:
读书不仅可以让人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的主动权,更珍贵的是它可以启迪心智、滋润心灵!
就像雨果所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读书可以让我经历别人的故事,发生心与心的碰撞,建立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连接!
这个标题用了一种假设关系,来说明知识链的位置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如果换一个标题,比如:用“知识链”不断改变人生的位置,你愿意吗?会不会更好一点?
本文开头引用了思坦曼思修在美国福特公司修马达的故事,说明“知识创造财富”的道理,引人入胜!
接着借大佬刘润的一句名言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地亮出全文核心观点,让我更有所悟!
原来阐述全文核心观点的手法也可以用一句贴切的名人名言加以概括,简洁明了,发人深醒!
而刘润说的这句话直接让我把这篇文章拆了个透彻。
因为看到这里,我似乎恍然大悟,原来人生也可以说是一条链接:食物链——知识链——情感链,读书却可以贯穿始终,不断从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需求,人生的圆满就是这么实现的!
如是,读书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
本文的正文部分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论述,用举例+名言的结构详细剖析了读书在人生中的位置:
第一小节
故事:
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少年进厂打工,人生灰暗迷茫
互联网CEO的母校曝光
观点:
人生的现状暴露知识链的现状
总结:
引用**《教父》的经典台词,说明人生表面的迷茫,本质上都是知识链的缺陷。
第二小节
故事:
复旦大学图书馆打卡记录曝光
曾国藩守孝读书
观点:
读书是直充知识链、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
总结:
引用哲学家黑塞的名言,说明读书等于不断增加连接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三小节
故事:
热剧《人世间》周老三通过读书逆袭人生
观点:
读书为转变命运积蓄力量
总结:引用樊登老师说过的话,说明延伸知识链,才能接住命运抛来的机遇。
引用周国平书里的一句话,再次说明读书改变人生的分量,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名人名言特别多,而且都引用极为恰切,与文中观点融为一体,显示出深厚的文案功底!
①《教父》的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②董卿说过一段话: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③哲学家黑塞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
④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大意就是,人要懂得收敛锋芒,这样才能永久保身。
⑤樊登老师曾说:“你根本不知道你命运的机遇,会在什么地方闪现。”
⑥作家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写道:你正当好的年纪,遇到一本正当好的书,人生可能就会因此发生正当好的巨变。
而且我还看到评论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留下的金句摘录如下:
①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②读书是投资知识链最好的方式!
a本文主题直接引用刘润说过的一句话,让我深刻领悟到:一篇好的文稿,有时候就是来源于一句话产生的灵感!
围绕这样的主题去构思大纲,搜集素材,组织行文,真可谓有的放矢、辞简理博!
b本文引用的故事详略得当是值得借鉴的,比如第一小节里是正反案例对比,把反例放在正文开头,特别有说服力!
而引用互联网CEO学历的故事,因为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的题材,就加以简写。
这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引用的故事如果是大家都熟悉的,要么能换个新颖的视角解读,要么就简写,避免视觉疲劳!
这说明,作者始终用一只看不见的文笔引导读者往下走,心里始终想着写作的目的是让读者有所触动,有所收获!这一点常常被我忽略!
拆完这篇爆文之后,我想起前两天在知乎高赞上看过一篇问答,巧合的是答主同样提到了读书的意义——经历别人的痛苦,获得自愈自己的力量。
这篇问答其实就是说的情感链接,通过获得“黑色生命力”,从书中感受到痛苦,就能把这份痛苦变成加厚思想的原材料。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不想亲自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痛苦,就去多看看书吧!”
当我这样想过之后,方能真正悟透读书对于人生的价值所在,知识链不断生长的同时,也能滋养情感链!这样的人生才是饱满的、才是立体的!
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在《深夜书房》里也说过:“生活条件越好,你就非常需要跟别人形成链接!”
她说,物质条件越好,人反而越想结婚!这其实不也是一种情感链接吗?
她说:生活条件越好,越想结婚!
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生光有知识链不断生长,是远远不够的!
开悟的状态应该是用源源不断的链接增加更多的养分,让人学会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让知识和情感双向链接,为人生的不断蜕变积蓄更多的力量!
对。情感是需要经常维护的,因此经常联系是情感的链接是对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包括感官、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感受,人们能够感受到的爱、善、恶、美、丑等都是情感方面的态度和体验,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