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中心思想)是?

鲁迅的《风筝》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中心思想)是?,第1张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

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

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

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风筝》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件当时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而且此后每忆及此,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读过之后,我们不禁为小兄弟的不幸遭遇,为“我”的补过不及的悔恨,深深太息,同时觉得需要思索一些什么问题

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的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是怎么造成的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为“我”的性格的“老成持重”作者说过,我们的一举一动,虽似自己作主,其实多受死鬼牵制,指出了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和毒害放风筝,这本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我”却把它看作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且强加于人,对小兄弟横加限制,以至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破坏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如此无情的践踏,“我”是毫不顾忌地做了小兄弟受了这样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打下的烙印应该说,“我”的所作所为,既是个性化的,同时也具有时代的特点,这就使这一场关于风筝的纠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个风筝事件不一定是作者经历中曾有的实事,但却是当时社会里会有的实情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我们一辈一辈的人类似《风筝》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是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的,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作品一再强调“我”

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作者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从生活中捕捉了这一素材,经过概括,加以铺陈,把它艺术地再现了出来,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因此,这篇作品很有教育意义即使在今天,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远远没有肃清,我们仍然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极大的思想教益

放风筝时的心情是:兴奋、快乐。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再次使用“快活”一词强调“我们”兴奋、快乐的心情,“喊叫”和“拼命奔跑”则是“快活”的具体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6993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