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怎样陪伴患抑郁症的孩子?

请问怎样陪伴患抑郁症的孩子?,第1张

默默地陪伴孩子就好了,千万不要叫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任何说教都会加重孩子的病情。

看了前面的回答,已经有理论上的分析,那我说说生活中所接触过的两位抑郁症患者,其中一位越来越严重,另外一位几次自杀文遂但最后康复了。

先说第一位,她的特点是什么事情憋在心里,不喜欢倾诉,自己又不会排解。其实这不算抑郁症,可是身边的同事、上司都说她有抑郁症,只要她一不开心、受到挫折,就开始说她抑郁症又犯了。

久而久之,她真的有抑郁倾向,我个人认为这和周围人不断给她心理暗示有关系,你总是给她贴一个“抑郁症”的标签,她也会认为自己真的有这个问题。

所以如果孩子有抑郁症,最好不要给他这些消极的暗示,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有缺陷。

可以根据他的表现多给他一些轻松、快乐的正向评价,如果他做得不好,也跟他说没关系,给他爱和鼓励,而不是批评。

再说说第二位,严重抑郁,加上自身身体不好,自杀两次未遂。那时她母亲一直陪着她,但是她母亲的陪伴是批评式的。简而言之就是不停地否定她,觉得她是个极端、不 健康 的孩子。就连她想吃青菜,她妈妈都觉得身子这么虚,该吃肉,然后弄了一大碗肉过来。

当然,这么说起来觉得是她母亲的问题,但如果你去陪伴抑郁症患者,你有时候会发现他的想法或看待事物的角度很奇怪或很消极,可是你还是要尽力去理解,而不是否定和批评。

好在后来有热心人士陪着她大概一年的时间,这位患者才慢慢康复。我把他们陪伴的方法总结一下,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参考:

人们通常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但如果真的要陪伴抑郁症患者,那还是听她说,即使她说的不对,也不要急着表示否定,而是表示理解他的感受。然后再慢慢往积极乐观的方面引导。

故事不是编造的那种,而是身边一些正能量的内容,多让他感受一下这种氛围,内心多装一点乐观的东西。

每次他有进步,都可以给予一些夸奖和肯定,这样可以起到鼓舞作用,也让他看到更多的希望。

人人平等,即使他有抑郁症,也一样享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抑郁症患者,不要觉得那是缺陷而带有歧视。

毕竟,人都是希望被平等对待的,如果居高临下去对待,对他的内心也是一种伤害。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治疗需要慢慢来,不要因为一着急就去否定、强迫或批评,爱和温暖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陪伴抑郁症患者,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更要在心理上进行陪伴,多表示理解和肯定,多给予爱和温暖,多一些积极的暗示,相信会好起来的。

以上是我根据生活中的案例所做的回答,仅供参考,谢谢。

您好,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言,非常荣幸回答“怎样陪伴抑郁症的孩子”这个问题。

题目中没有体现孩子的性别和年龄,无论是精神学科还是心理方向,对于病患或者来访者都是严谨的。“发展心理学”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分为多种阶段,应区别对待。因为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独特的性征,“有的放矢”能更好的帮助到孩子和家长。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抑郁症的鉴定标准非常严格,一般人很难分清“抑郁症”和“抑郁情绪”的区别。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被无辜贴上“抑郁症”标签的人。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标签”一旦贴上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孩子的确在某个阶段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诊断,抑郁质和焦虑值都很高,因此就断定孩子是“抑郁症”,其实不然,“数值”不代表症状,特别是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情绪变化很大,易受各种影响,又难以被家长和老师理解,会在一定时间表现出类似“抑郁症”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调整的。

在我们接待的个案中,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会出现以下几种不太科学的做法:

1,理论教育。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问题之后,首先做的是“理论教育”,多位家长轮换出现,试图让孩子“听话”。

2,给孩子讲道理。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他们的某些认知甚至已经超过了父母,所以父母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孩子。

3,把孩子随便带到家长眼中“有见识”的人身边,让别人帮忙管教孩子。这会让孩子内在出现反感情绪。

4,打骂刺激孩子。一部分家长因为孩子状态不好有压力,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习惯于强制性手段惩治孩子。

5,不敢求医。因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说自己孩子“有问题”而不愿意带孩子去正规的医疗部门医治,丧失了最合适的疏导和治疗时机。

6,非正规渠道买药,私自给孩子服用。不管是抑郁症还是抑郁情绪最好的方法都是各个方面的结合,比如中西医结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配合。

7,“怕孩子”。很多家长知道孩子有问题之后,每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躲躲闪闪,唯恐“惹到”孩子。

比较科学的对孩子最有益的方式是,首先家长要意识到:

1,不管孩子是抑郁症还是经常出现的抑郁情绪,都不要去指责孩子,更不要试图强制性把孩子“拉出来”。一个正在发烧的孩子,你告诉他不要发烧,只会增加孩子的愤怒。

2,每个抑郁孩子的家中必然有情绪不稳定的监护人。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升,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都知道目前大家的各种压力都非常大,焦虑值在人群中普遍较高,家长一定要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

3,不能够和孩子做有效沟通时,不要做无谓的尝试,多次不正确的理解会增加孩子的无助和无力感。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人员,寻找最适合孩子本身的方法,不能套用别人的方式。

4,如果发现孩子的问题真的很严重,家人至少有一方要做到“母鸡护小鸡”一样的态度,在一定时间内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给孩子“强而有力”的保护。请记住,当下您做的这件事情和“溺爱”不是一个概念。

这个回答有点长,因为“抑郁”是个非常特殊也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到您。愿早日康复。

面对抑郁症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病了,家长会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确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做的不够好,于是自责、内疚涌上心头,想要补偿孩子。是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反而成为孩子不断要求家长做这做那,不断突破行为限制的砝码。

所以,家长确实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改变教育方式,但并不需要心怀愧疚,一心想给孩子补偿。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孩子,需要倾听孩子,但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了解成长过程中应该建立起来的行为规则和对自我成长的期待,鼓励孩子去实现自我成长的行为。

家长要原谅自己,因为家长需要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不断包容孩子的行为,首先家长就需要先包容自己,学会了包容自己,在面对孩子过激行为中才能去理解和包容孩子。

孩子得了抑郁症,情绪经常陷入低潮,常常会不明所以的情绪低落,哭泣,有的时候一哭就是很久,家长看到孩子哭泣非常心疼,想要去劝慰孩子,让他不要那么难过开心起来。

不仅是抑郁症患者,对于正常人来说,哭泣也是我们需要的一种 情感 宣泄方式。不让孩子哭泣,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让他哭泣,反而是违背正常生理现象的行为,会让人更加难受,这样的压抑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疾病。

因此当孩子想要哭泣的时候,我们要允许他哭泣,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旁边陪伴,当他愿意讲述的时候我们能够聆听,同时在旁边保证孩子的安全,让他不要在哭泣中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

以前孩子不学习玩手机,家长可以管教、批。但是现在孩子病了,打不得骂不得,好好说孩子不理你,玩之前和孩子商量好了玩手机的时间,到点了孩子又想继续玩,不给孩子又要闹,家长担心孩子病情加重,甚至有自伤行为,只能自己把这个气给“咽”了。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玩手机的原因,孩子从玩手机中可以得到什么?他们往往可以从玩手机中感受到成就感、发展友情,手机成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抑郁症的孩子往往是在现实世界感受到很多失败的孩子,此时剥夺了他的精神世界,孩子就会有崩溃感。

但是孩子长时间玩手机对身体确实有害,父母还是需要让孩子建立起合适的行为规则。建立行为规则的原则是,小步子法。比如你的孩子目前一天玩手机超过10小时,你希望孩子马上变成一天只玩两小时,显然是不客观的。可以把目标定为:半个月内,让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从每天十小时减少为每天九小时。

只要孩子玩手机时间有减少,哪怕是减少了十分钟,也要给与肯定。

抑郁症患者也会有情绪激惹的时候,对象是带给他很多愤怒的人,父母居多。这些行为在表达这么多年来,父母在他心里积压着的愤怒情绪。

我们虽然要理解,这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他的愤怒需要得到表达,但是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这些打骂行为肯定是需要纠正的。

此时父母不能与之对抗,家长要尝试去理解他,他这个激动的情绪背后是想到了什么?是哪一点又让他勾起了曾经的伤心和不愉快。通过这样的沟通,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也更明白该如何和孩子沟通。

其次,家长与孩子沟通要坚持的态度是温柔而坚定。我们不要用指责的语气和孩子沟通,这是他们非常反感的。很多时候孩子仅仅是反感家长说话的态度,就完全忽略了,甚至否定了家长说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坚持温柔的态度,但是是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坚持。

再次,和孩子沟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就是有关孩子的事情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并且和孩子共同商量,取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制定行为规则。这个规则是很明确的,比如玩手机时间,不是“尽量少玩”,而是具体的时间,上午在什么前提下可以玩多久,下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玩多久,一旦违规,会取消多久的玩手机时间。一旦制定规则以后,孩子和家长都必须遵守,当有一个可以共同遵守的明确的规则后,家长就可以以此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了。

你好,我是熊猫君刘女士。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辛苦。也能体会分你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罹患心理疾病的担忧。但我希望你能坚强起来。

陪伴孩子走出抑郁的阴霾。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如果家人罹患抑郁症,其家庭成员必须要予以重视,并且对这种心理障碍的症状有全面的了解。

抑郁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分为:

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是,病程起伏迁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

而心理疾病的痛楚和委屈如果不是当事人是极难感同身受的,在心理学不发达的过去,很多家长会简单粗暴的把孩子的抑郁定义为孩子性格的软弱。

没有去深入理解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家长,往往会使用错误的方法。

最后让孩子情况更加严重。

为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 健康 的,成年人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还有日渐颓丧的孩子。

父母会感觉到无力和无奈。这也会导致父母的情绪变得不稳定。甚至造成极度压抑的家庭氛围。这又加重了孩子的抑郁。

抑郁症这种心理障碍,如果持续很长时间,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罹患抑郁症以后,初期是没有任何身体上的过度不良反应的,但随着抑郁症的严重,孩子开始自我封闭,失去生活的积极动力,往往就会出现厌食失眠等现象,这就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健康 。

一个人从心理 健康 →到不快乐情绪不好→最后确诊为抑郁症。这是由于一件又一件具体事件的打击和伤害,才一步走一步的把孩子推向了抑郁症的迷雾中。

父母要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就需要去分析孩子抑郁症的成因。

一般会造成孩子抑郁症的原因有:

很多孩子会得抑郁症,和自己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如果孩子处于过分严格的家庭或经历过家庭暴力,亦或父母之间的夫妻矛盾。都有可能为孩子抑郁埋下伏笔。

如果一个孩子在校园里受到了老师的打击,同学的孤立甚至是霸凌。亦或是由于学习造成了心理压力甚至是感情问题。都会形成抑郁心境。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经历一些巨大的人生失败事件以后,就会一蹶不振。产生自弃之意。这个时候,抑郁情绪就会累积。

我们需要理解,当孩子抑郁症愈发严重的时候,简单通过父母来照顾孩子,是无法使孩子恢复的。

很多父母讳疾忌医。担心流言蜚语,或者对抑郁症本身缺乏科学的认识,都会导致孩子的病情一拖再拖,最后变得很严重。

所以,父母需要尽早带孩子去当地医院进行检查,确认孩子的抑郁症阶段。听从医嘱,对孩子进行对症治疗。

父母需要及时给孩子安排一个心理咨询,通过科学心理辅导来缓解孩子由于抑郁状态带来的心理痛苦。

面对抑郁症的孩子,很多父母会表现的束手无策,孩子痛苦哭泣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表现出不耐烦。

甚至有些时候孩子因为抑郁状态而发脾气,会说一些伤人的话,父母没有及时做好自我控制,反而自己被孩子所激怒,就会用呵斥和指责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抑郁症的子女。

所以,父母必须要给自己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设,理解孩子抑郁症发病期的一些反常行为,不要和孩子形成对立。

尽可能的理解和宽容孩子。

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抑郁症最怕的就是孤独感。

因为抑郁症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力,当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全世界都不需要自己的消极想法。

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如果没有家长在身边。那么可能就会发生一些自伤行为。

当孩子出现孤独绝望感的时候,父母要及时予以安慰,并且表达对孩子的支持。

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父母的陪伴和爱。千万不要放弃孩子。

世间哪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子女受苦呢?

抑郁症这条巨大的黑狗需要一家人用好的去面对,齐心协力的去对抗。

希望你的孩子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

第一,抑郁症是真正的病,就如同高烧、骨折一样,必须对症治疗一样,抑郁症必须精神科抗郁剂充分治疗。

第二,密切陪伴——个案心境恶劣,晨重晚轻,凌晨较为危险。

第三,无条件地包容,只赞美对的,不批评错的。

抑郁的患者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行,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低,最好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疏导,其次,家人理解陪伴就行了,无需过多劝解,因为我们用不专业的劝导可能会令他烦恼增加

注意: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孩子只是心情抑郁,有抑郁情绪,大多是由挫折性经历体验积累的情绪反应。这时后主要帮助孩子分析挫折原因、避免重复错误失败,发现优点,鼓励支持恢复自信为主。有的孩子的挫折源于学习注意力障碍,或人际交往技能不足,被霸凌,则需要进一步处理和诊治、干预。抑郁症则是存在抑郁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这时候最大危险是自杀自伤,首先要做好安全监护,避免精神刺激和压力,就医诊治,遵嘱服药和配合治疗。还有一种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伤害自己作为情绪发泄、或要挟控制对方,目的并不是自杀。这通常需要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做具体鉴别和针对性干预。注意,泛泛的心理咨询辅导有时会延误诊治,是有风险的。

想要陪伴抑郁症的孩子,你要先去了解抑郁症,抑郁症并不是矫情,也并不是脆弱,他只是生病了,你要先明白这一点。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的情绪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它的主要表现为:

1心境低落,情绪低落,心情差,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事情都失去兴趣,悲观自责,严重者甚至出现自罪,或者自杀自伤的观念及行为。

2思维速度减慢,思维联想速度变慢,很多病人表示脑袋像浆糊一样或者说是像上锁了一般,反应变得迟钝,行动变得缓慢。

3意志活动减退,变得少言少语,活动减少,主动性变少,多独处,社交活动明显减少。

4躯体不适,入睡困难,早醒,晨重夜轻,总觉得躯体不舒服,去检查并没有异常,过度担忧自己的 健康 ,总担心自己生重病了。

那如何治疗呢?

轻度抑郁通过心理治疗或自我调节均可治愈;中度与重度需要药物来进行治疗。其中重度更需要住院治疗。

那我们如何陪伴抑郁症的孩子呢?

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给他足够的支持,告诉他,不管变成什么样你们都是爱他的,鼓励他,带他一起接受正规的治疗。

陪同他一起增加一些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情绪。

不要指责他为什么这么脆弱,为什么别人有压力不这样,而且告诉他累了可以休息一下,等调整好了你们陪着他一起出发。

抑郁症是由内而外的疾病,它摧毁着患者的精神,侵蚀着患者的求生欲,我们要用足够的爱和支持将阳光带入到患者阴霾的天空中,照亮患者的心,唤醒他的求生欲。

最后愿每一个孩子都 健康 成长,远离抑郁症的侵扰!

抑郁症是一种隐性的病症,让你与世界隔离。这种症状可以毁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让那些不知能帮上忙的人更加的迷惑。但你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该用那种方式帮助自己身边身患抑郁症的人呢?

1 陪在身边;给予抑郁症患者最好的帮助方式莫过于有人陪在身边。当一个人感到抑郁的时候,哪怕有一个自己在乎的人在身边陪着你哭,握着你的手,或者表达出你对他很重要,怎么做才可以帮助你这样的信息我想抑郁症患者的内心都会感到很温暖。

2 小小的行动,大大的爱;如果不习惯于 情感 上的表达,可以换一种方式表示支持;如发送一张卡片,发送一个信息,还是做一桌可口的饭菜,这些简单的小行动,都能让他感觉到被爱。这些行动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他们指引方向。

3 不要臆断或者批评他们;你的言语给你关心的人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尽量不要说这样的话:“你应该看到好的一面,而不只看到坏的一面”或者“你要走出黑暗的圈子,外面一片光明”等话语,这些话的潜台词是他们有选择情绪的余地,他们却放任自己的情绪,选择绝望。这些话不仅很敏感,更可能将你关心的人进一步推进抑郁的深渊。

4 不要用激将法;很多人都以为用激将法能够酱烧他们的痛苦,并激发他们积极的行为,甚至有人会说一些相对极端的话:“你要是不好我就离开你”这样的话就如同告诉他们,我放弃你了。激将法非但没有起到任何积极有效的作用,相反会更加重他的抑郁。

5 不要小看他们的痛苦;我们会觉得抑郁症患者太敏感了,一点小事情就会搅乱他们的情绪;其实这样的态度会让抑郁症感到很羞愧,他们会觉得被忽视了,被敷衍对待了。

6 不要提意见;与你关心的人分享你的意见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心灵密友在这里告诫大家,当我们关心的人得了抑郁,我们会积极帮助他们想办法,给他们提供各种指导,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抑郁者本身来说确实觉得这是一种羞辱,我们好心办坏事了。真正有用的话是:“我怎样做才能让你觉得好一些?”

7 不要比较;除非你起身有过抑郁症的经历,有深入的了解抑郁的感受,不然你不要轻易地说自己是了解他们的感受。即使你是为了帮助他们减少抑郁感,但可能直接导致你们之间的谈话终止,变成一种尬聊了。

8 尽可能的了解抑郁这种感觉;你可以自学一些关于抑郁方面的知识来避免一些误区,当你了解了抑郁症的基本常识,你就能给予你关心的人更多的帮助,同时抑郁症还有很多的特性需要我们多做深入的 探索 。

9 耐心具有神奇的力量;耐心是对关心的人最有力的支持。当你耐心对待关心的人时,你在释放一种信号,告诉他们不管多久,不管接受怎样的治疗,不管要经历怎样的困难都不重要,因为我在你身边。这种耐心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带着这样的耐心,希望也就随之而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希望是最难得的。

给予抑郁症患者支持和帮助,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你要注意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但是记住,只要你在身边,哪怕只问一句:“我能帮你做点什么?”都能带来无限的力量。

淡黄柳·空城晓角

 宋代: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注释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江左:泛指江南。

 纾:消除、抒发。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恻恻:凄寒。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岑寂:寂静。

 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客居合肥赤阑桥之时。合肥地处江淮边区,多历战事,民生凋敝,景物荒凉。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正好,却一派凄凉。词人感慨良多。以生机勃勃,夹道依依的杨柳来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引发种种慨叹。夏承焘先生评云:“此词以柳色起兴。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嫩绿,时序已从早春度入暮春,‘明朝又寒食,’正面点明暮春。下片词以惜春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结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综观全词,上片‘马上单衣寒恻恻’,寓飘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寓迟暮之悲。”(《姜白石词校注》)这飘零与迟暮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生发的,也就暗中寓含了一种家国之痛。只是不露痕迹,耐人咀嚼。

  简析

 题解

 此词是写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

 评解

 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姜夔在合肥的相好是姐妹二人。他在《解连环》词中云:“为大乔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木。”“乔”字也作“桥”。故小桥宅定指恋人处所无疑。郑文焯说“小桥宅”即赤栏桥西作者客居之所,然而自己大清早携酒到自己的住宅,意实格。结拍三句虚写自己的心情及与恋人赏春时所见之景色。姜夔之词,在自伤中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陈廷焯说:“南渡之后,国势日非。百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白雨斋词话》)。此为知言。合肥本长江腹地之名城,南宋时却已成边境城市,满目疮痍。作者之伤感,即为此而发。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黍离之悲有相似之处。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所谓“边城”是也。上片开头两句先写“巷陌凄凉”。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转写寒食时节。结尾三句,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却流露出无限的烦恼及家国隐恨。本词抒写羁旅行役之愁。在对暮春景色的依恋中,隐寓着词人的身世之感。上片描写城中凄凉萧条的景色,下片抒写韶光逝的悲哀。写景蕴情,笔致淡雅,意境清空凄凉。

 简评

 这是作者的自制曲。通篇写景,而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之中。上片写客居异乡的感受。垂杨巷陌,马上轻寒,边城春色,举目凄凉。而眼前柳色,“鹅黄嫩绿”,却与江南相似。下片写惜春伤春情绪。清明携酒,唯怕花落春去。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1 《文以气为主》古文翻译

翻译: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

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原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出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 《文以气为主》古文翻译

原文:

《典论·论文》---曹丕

……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译文: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3 文以气为主 译文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一个人的气质形成后,就相对的固定下来但文中的气却是变化起伏的,所以称之为"气韵"更为合适在这点上唐代的韩愈强调的最清楚他在《答李翊书》中谈到这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一些书中常把"气"解释为作者的思想修养,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气如果在某中作品中表现出来,那么该作品也就拥有了单属于他的气比如一篇书法,每一笔的起落转接,并不可能透出作者的思想修养,它鲜明呈现的是作者心中之气,独特的韵律韩愈一生中写就的文章无数,内容随各不同,但其中起伏的气韵却是相通的,人们把它比喻成"潮"读韩愈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潮水般的汹涌澎湃,一浪为去又近一浪所谓"韩潮苏海"简洁的概括了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苏轼文章中的气韵风格 文章中的气是可以切实感受到,但它又是虚的,要通过一定的因素呈现出来这些因素包括句子中的音节,长短句,以及词汇带来的感受其中词汇感受呈出的气韵变化常被忽略其实这正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文中的气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就是全篇气韵的统一好的作品从头到尾呈现的气韵风貌都是一个比如我们常说读杜甫的诗是怎么样的感受,读李白的诗又是怎么样的,就是说的这点一个作者当然可以写出不同气韵风貌的作品,杜甫也不光是 沉郁顿挫 ,他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类的文字但不同的气韵不可以在同一篇作品 存,否则就乱了据说曾有人把从古至今最美的音乐中最美的旋律摘出来,合成一首新的歌曲,以期创造出美上之美的乐曲可他听到的只是一串杂乱的乐章文章中这统一的气韵在开头就应该读出来,如果读不出来,那么该文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胸有成竹"并不是说在动笔前,已经构划好了图画的每个线条和色阶这不可能动笔之前胸中有的只能是一个全篇的气韵风貌气韵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在文中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直"这话讲的就是气韵要有变化气韵的变化一定符合人内心的审美需要,直直的气从一而终谁也受不了建高速公路时,为了避免司机在行驶中身心疲惫,要在公路上有节奏的画出各种标志到了一定的路程还要设计一个转弯读文章也一样有的文章写的特别顺畅,可就是读着不舒服,就是因为忽略了气韵的起伏变化气韵的起伏变化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当然就是重复,一二一,一二一,舞曲中三步四步鼓点的节奏都可以避免人在感受它们时的枯燥再有就是放射性的,可以用一二三来表示,美国大片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一个人做事成功后,先是一个人鼓掌,然后是几个,最后全体都为他鼓掌或者一个人在肆诞的跳舞,人们先是诧异,然后一个人加入进来,然后是两个,直到所有人都随着节奏狂舞当然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气韵变化是复杂的,更多的是众多的形式综合运用而那个自始至都为观者感受到的,就是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气韵风貌了人们在读小说时被故事打动,以为真的是故事感人,很少想到其中气韵起的关键作用其实哪一个动人的故事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这样,文章中的句子段落也是这样好的句子一定是有气韵变化的,单是为了写一件事实,并不会带来耐读感和美感"从那时起,我就在这个城市里等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这样的句子之所以动人,气韵的变化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的著名作家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气韵风貌,最可直接感受的我想是莫言莫言在行文时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读他的文章,觉得他似乎就是在为了宣泄在写当然,气韵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有了气韵就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因素还很多可有了气韵的文章,首先可以不让人厌烦,可以读下去这已经很重要了,想想看,有多少文章看着似乎很好,用词讲究,文笔纯熟,可我们就是读不下去?。

4 文以气为主 的译文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

一个人的气质形成后,就相对的固定下来但文中的气却是变化起伏的,所以称之为"气韵"更为合适在这点上唐代的韩愈强调的最清楚他在《答李翊书》中谈到这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一些书中常把"气"解释为作者的思想修养,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气如果在某中作品中表现出来,那么该作品也就拥有了单属于他的气比如一篇书法,每一笔的起落转接,并不可能透出作者的思想修养,它鲜明呈现的是作者心中之气,独特的韵律韩愈一生中写就的文章无数,内容随各不同,但其中起伏的气韵却是相通的,人们把它比喻成"潮"读韩愈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潮水般的汹涌澎湃,一浪为去又近一浪所谓"韩潮苏海"简洁的概括了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苏轼文章中的气韵风格

文章中的气是可以切实感受到,但它又是虚的,要通过一定的因素呈现出来这些因素包括句子中的音节,长短句,以及词汇带来的感受其中词汇感受呈出的气韵变化常被忽略其实这正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为普遍的

文中的气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就是全篇气韵的统一好的作品从头到尾呈现的气韵风貌都是一个比如我们常说读杜甫的诗是怎么样的感受,读李白的诗又是怎么样的,就是说的这点一个作者当然可以写出不同气韵风貌的作品,杜甫也不光是 沉郁顿挫 ,他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类的文字但不同的气韵不可以在同一篇作品 存,否则就乱了据说曾有人把从古至今最美的音乐中最美的旋律摘出来,合成一首新的歌曲,以期创造出美上之美的乐曲可他听到的只是一串杂乱的乐章文章中这统一的气韵在开头就应该读出来,如果读不出来,那么该文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胸有成竹"并不是说在动笔前,已经构划好了图画的每个线条和色阶这不可能动笔之前胸中有的只能是一个全篇的气韵风貌

气韵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在文中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直"这话讲的就是气韵要有变化气韵的变化一定符合人内心的审美需要,直直的气从一而终谁也受不了建高速公路时,为了避免司机在行驶中身心疲惫,要在公路上有节奏的画出各种标志到了一定的路程还要设计一个转弯读文章也一样有的文章写的特别顺畅,可就是读着不舒服,就是因为忽略了气韵的起伏变化气韵的起伏变化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当然就是重复,一二一,一二一,舞曲中三步四步鼓点的节奏都可以避免人在感受它们时的枯燥再有就是放射性的,可以用一二三来表示,美国大片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一个人做事成功后,先是一个人鼓掌,然后是几个,最后全体都为他鼓掌或者一个人在肆诞的跳舞,人们先是诧异,然后一个人加入进来,然后是两个,直到所有人都随着节奏狂舞当然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气韵变化是复杂的,更多的是众多的形式综合运用而那个自始至都为观者感受到的,就是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气韵风貌了

人们在读小说时被故事打动,以为真的是故事感人,很少想到其中气韵起的关键作用其实哪一个动人的故事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这样,文章中的句子段落也是这样好的句子一定是有气韵变化的,单是为了写一件事实,并不会带来耐读感和美感"从那时起,我就在这个城市里等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这样的句子之所以动人,气韵的变化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的著名作家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气韵风貌,最可直接感受的我想是莫言莫言在行文时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读他的文章,觉得他似乎就是在为了宣泄在写当然,气韵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有了气韵就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因素还很多可有了气韵的文章,首先可以不让人厌烦,可以读下去这已经很重要了,想想看,有多少文章看着似乎很好,用词讲究,文笔纯熟,可我们就是读不下去?

5 全文查找:文以气为主,不

没有找到你说的,文以气为主是出自曹丕 典论·论文

以下为内容。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

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

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

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 元瑜、汝南应 德琏、东平

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 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

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

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於他文,未能称是。琳、之章表书记,今之

隽也。应 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於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

势,而声名自传於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於 寒,富贵则流

於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

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6 "文以气为主"是什么含义

通变说

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也非盲目地追求复古,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汉魏风骨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物有的范畴。风即情志,骨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的结合所形成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精纯委婉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所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文以气为主

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文以气为主”的解释是:文章表现出的是作者的个性和才能。

7 孟子“知言养气”说同曹丕“文以气为主”说有什么不同

曹丕、刘勰、钟嵘的气论,虽然都是孟子的养气说发展而来,但其内容却与养气说的本来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孟子的气是指以儒家道德观念为核心的人的精神气质,而曹丕等人强调了作家的精神气质,至于这个气质是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核心,还是以其他什么观念为核心,他们并未论及。因此,曹丕等人的气论主要是在形式上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而本质上却没有多少联系。直到唐代的韩愈,始从本来的意义上继承和发展孟子的养气说,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视为学文之道的根本。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乃浩然正气,与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载一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文者,气之所形”大概就和曹丕的相同了吧。但在我认为,孟子说的是“气”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行、修养中得来,但曹丕更侧重于诗赋中应当有一种“气”,换言之是一种精神贯穿其中,只能说后者是前者的继承。

一个是说做人的节气,一个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一个人多少还是有些精神的好

不一样。。知言养气应该是谈吐而曹丕的应该是说涵养方面。

8 谈谈孟子“知言养气”说同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不同

文气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

早在《孟子》中,孟子就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孟子认为,作家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写出文辞美丽而又有浩然正气的作品,这种“气”必须从培养作者的思想品格入手。

孟子的“文气”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建安文学家曹丕在《典沦•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曹丕认为,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这种作家本身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这就从理论上保证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不免有失偏颇。

9 “文以气为主”与“养气说”的联系和区别

“气”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各家在言及“气”时,含义很不一致孟子有“知言养气”之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这是一种主观的道德和精神修养 周振甫先生扼要地把它概括为一句话: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3〕王充的《论衡》中曾有《养性》之作,虽已失传,但从其有关著述中可得到旁证,他讲的主要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如《自纪》中所说:“养气自守,适时则酒,闭目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曹丕的《典论·论文》,首开以“气”论文之先,响亮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此说主要是指作者先天的气质和个性,以及其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刘勰《养气》篇所言之“气”,虽与上述诸说不无联系,但其具体内涵和旨归却是不同的刘勰讲的不是道德精神修养,不是养生之道,也不是作者的气质、个性和作品风格,而是为了保证“文思常利”,所必须具有的体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绪《神思》篇说:“养心秉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养气》篇则补充说:“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不要因“钻砺过分”,“销铄精胆”,造成“神疲而气衰”的状况,这显然是指精神力气而言的《神思》篇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养气》篇则又进一步阐发说:“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这显然说的是作者临文时的心境和情绪了 那么,是不是培养起了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即可获得“文思常利之术”呢?不是的,体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绪,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固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们只是构成“统其关键”的“志气”中的部分内容《养气》篇所言之“气”,与《神思》篇中的所谓的“志气”,是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等同归一的大致而言,“志气”中包括着《养气》篇所言之气,却并不仅仅是体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绪 在《文心雕龙》全书中,“气”字的含义也很宽泛,在不同的章节、范围内有不同的用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指作者的气质、才气,如“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体性》) 二指作品的气势、格调,如“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征圣》) 三指气象、气貌,如“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物色》) 《神思》篇中所谓的“志气”,与上引诸义不同当代龙学家们对它做了多种解释: 一曰“所谓‘志气’,是指作家的世界观而言”〔4〕 二曰“‘志气可解释作情志与气质,在这里泛指思想感情 ”〔5〕 三曰“志气”指“意志力量”,说:“精神居住在胸中,能聚能散,其关键在于意志力量的统辖”〔6〕 四曰“志气”是一种“精神状态”,说:“作家运用想象,能否周游天地,贯穿古今,全在于作家主观精神在构思时的由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生活处境所造成的强弱低昂的状态”〔7〕 世界观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掌握文思开塞的“关键”创作实践表明,世界观先进者,未必都“天机骏利”;世界观落后乃至反动者也未必都“六情底滞” 作者的气质、情志、思想感情,也影响、制约着创作,主要表现为倾向的表达和风格基调的形成,但它却也控制不了文思开塞的“关键”心理学著作中,一般把人们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试想,哪一种气质的作者,文思易开或文思易塞呢?这显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当然需要意志力量发挥作用,但只有坚强意志而不具备其他写作条件的人,也不会常常“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反之,一个意志脆弱的人,在写作实践中,也并不见得没有一点“忽撞天机”、“文思泉涌”的情况 比较而言,把“志气”释为一种精神状态,似乎更为符合刘勰所论之旨这从“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在《神思》篇中的地位、上下文之关系,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的上文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可以说是“志气统其关键”的前提,因为只有在“神”与“物”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文思,进一步才有“开”与“塞”的问题“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的下文,则是在与“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对举之后,旋即用表示因果关系的“是以”二字连接,转入《神思》篇中至关重要的一段: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 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在这段话中,显然地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在临文、构思之时,要进入虚静状态,使心腑清明澄澈,无杂念萦怀,亦无外力干扰,养成一种积极、专注的精神,轻松自如地致力于写作构思,如《正义》所云:“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8 〕二是为文用思,要有“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诸多方面的修养,即后人所谓的“养其根而俟其实”的“根本功夫”。

《范成大》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范成大》人物故事小传

范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孝宗初,知处州,修复通济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使金,不畏 ,全节而归。后为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因病,退居故里石湖。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所作多反映现实生活,同情民生疾苦,抒发爱国情感。使金途中所作72首绝句,感事伤怀,无愧史笔。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描述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同时又揭示了南宋的社会生活现状,赋予以闲适为其特征的传统田园诗以更为深刻的内容。其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著有《石湖集》、《揽辔录》等。

[正 史]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济局。隆兴元年,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①,罢,奉祠②。

起知处州。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国力,曰人力。今尽以虚文耗之,上嘉纳。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③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古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令以绢计赃,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值。”上惊曰:“是隘民深文④。”遂增为四千而刑轻矣。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⑤。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⑥,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⑦,盖泛使也。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帻效之。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⑧。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以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除中书舍人。初,上书崔寔《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曰:“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⑨、振积敝。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⑩,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当制(11),留词头(12)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说命竟寝。

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13)成大说。旧法,马以四尺三寸为限,诏加至四寸以上。成大谓互市四十年,不宜骤改。

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疏言:“吐蕃、青羌两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桀黠(14),轻视中国。臣当教阅将兵,外修堡砦,仍讲明教阅团结之法,使人自为战,三者非财不可。”上赐度牒钱四十万缗。成大谓西南诸边,黎为要地,增战兵五千。奏置路分都监。吐蕃入寇之路十有八,悉筑栅分戍。奴尔结扰安静砦,发飞山军千人赴之,料其三日必遁,已而果然。白水砦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疑贰(15)。俄(16)擒文才以献,即斩之。蜀北边旧有义士三万,本民兵也,监司、郡守杂役之,都统司又俾与大军更戍(17),成大力言其不可,诏遵旧法。蜀知名士孙松寿年六十余,樊汉广甫五十九,皆挂冠不仕,表其节,诏召之,皆不起,蜀士由是归心。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18),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19)

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水贼徐五窃发,号“静江大将军”。捕而戮之。以病请闲。进资政殿学士,再领洞霄宫。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

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上尝命陈俊卿择文士掌内制,俊卿以成大及张震对。自号石湖,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集》,行于世。

《宋史·范成大传》卷三八六

〔注 释〕

①超躐:超越规定的礼仪等级。②奉祠:只任宫观使这样的闲差。祠,祠官,宫观官。③天监:梁武帝萧衍年号(公元503—519年)。④隘民深文:法律条文苛细严峻,从而使百姓穷困。⑤失定受书之礼:隆兴年间,南宋和金国再次议和。宋金在定约之时,规定金使至,捧国书上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接受国书。这样的规定,丧失了国家的面子。⑥假:暂时充任。⑦陵寝:宋代皇陵寝庙皆在河南,在当时已为金人占领。⑧搢笏出之:插笏拿出疏来。⑨饬(chi):整顿。(11)当制:应草拟诏书。(12)词头:皇上任命大臣的谕旨。(13)卒不易:终究不改。(14)奴儿结:青羌首领,曾率众扰宋。后被捉,绝食而死;蕃列:人名。生平未详;尤桀黠:特别狡猾残暴。(15)檄:檄文,官府用以晓喻或声讨的文书;使相疑贰:使他们互相猜疑。(16)俄:不久。(17)俾:使;更戍:轮番戍守边地。(18)露章:本指弹劾别人的奏章,这里是指举荐人才的奏章。(19)二府:指枢密院和中书省。掌军政的枢密院称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称东府。

〔相关史料〕

石湖立朝多奇节,其为西掖①时,上用知閤门事枢密都承旨张说为佥书,满朝哗然起争,上皆不听。范既当制②,朝士或问:“当视草否”笑不应,独微声曰:“是不可以空言较。”问者不惬,且谓范党近习③。范词未下,忽请对,乃出词头纳御榻前,玉色遽厉④。范徐奏曰:“臣有引喻,閤门官日日引班,乃今郡典谒吏耳,谓有一州郡,一旦骤拔客将为通判职曹,顾谓何耶”上霁威⑤沉吟曰:“朕将思之。”明日说罢。后月余,范乞去,以集撰帅静江。明年,说遂申命⑥。

《宋人轶事汇编·桯史》卷一七

绍兴要盟,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上常悔之。时范石湖为右史侍讲,天意攸属⑦。明年亟欲遂前事,且将以陵寝为词,而使使者自及受书。范迁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上临遣之曰:“朕以卿气宇不群,亲加选择。闻外议汹汹,官属皆惮行,有诸”范曰:“无故遣泛使,近于求衅,不执则戮。臣已立后,仍区处⑧家事,为不还计。心甚安之。”玉色愀然⑨曰:“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毡或⑩有之。”范奏乞国书内并载受书一节,不许,遂行。至燕,乃夜蔽帷,秉烛草奏,具言他日北使至,欲令亲王受书,遂怀以入。搢笏出而执之,雍酋大骇顾谇(11)。其宣徽大使韩钢曰:“有请当语馆伴,此岂献书处耶!自来使臣未尝敢尔。”范不为动,再奏曰:“奏不达,归必死,宁死于此!”雍酋怒,厉声曰:“教拜了去!”钢以笏抑范使拜,范跪如初,曰:“此奏得达,当下殿百拜。”乃宣诏令纳馆伴处,范怒下殿。是日钢押宴,谓范曰:“公早来殿上甚忠勤,皇上嘉叹,谓可以激励两朝臣子。”十月,范还。虏之报章有曰:“抑闻复请之辞,欲变受书之礼,出于率易,要以必从。”上于是知其忠勤,有大用意,后八年遂参(12)大政。

《宋人轶事汇编·桯史》卷一七

[注 释]

①西掖:中书省的别称。②当制:应草拟诏书。③党近习:与皇上的近臣为一党。④玉色:皇上的脸色;遽厉:立刻变得很严厉。⑤霁威:收敛威严。⑥申命:再次任命。⑦天意攸属:皇上特别器重他。⑧区处:安排。⑨玉色愀然:皇上满脸悲伤。⑩或:或许。(11)雍酋:即金世宗完颜雍;顾谇(sui) :回过头来诘问。(12)参:参与,担任。

是李频春日思归

春情不断若连环,一夕思归鬓欲斑。

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音书断绝干戈后,亲友相逢梦寐间。

却羡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赏析

李频诗为姚合所激赏,以其有清新俊逸之致也。本篇不假雕琢,出语自然,而气脉直贯,情真意挚。结以云鸟为喻,写思归之切,可谓奇巧。谭宗《近体阳秋》曰:“四句一气仄下,却羡云鸟收结,情近而挚,语浅而奇,只在口头,人不能及。”是知言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25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