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风雅 趁年华》(古画)

《有一种风雅 趁年华》(古画),第1张

1、夜里焚香,听古琴,煮茗品画,分明处红尘闹市,只觉人入画中,与隐逸山林的雅士做了知交。画者构图巧妙,疏密相间,笔法沉稳俊秀,墨气苍古。远处山色迷蒙,点染烟峦,恍若初雨,树木浓淡有序,遐迩分明。

2、一株苍松下,有一雅士抚琴听涛。一童子于茅舍檐前,烹炉煮茶。一条悠长的石径,通往山林,几点落叶,晕染苔痕。一樵夫打柴归来,似被这古雅琴声吸引而放慢了步履。远山之上,云崖边有几间草亭,若隐若现。简洁疏松的几笔,亦觉意境幽远清旷。山岩凝重,沉郁而有质感。整幅画,深远隽永,空灵疏秀,水墨浑融,苍茫淋漓。

那不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前几年在一画廊看过一幅《竹林七贤》,疏淡笔墨,恣意流淌的意境,颇有魏晋风流。竹林清风,曲水流觞,七贤聚集于翠竹下,饮酒对弈、抚琴谈玄,衣袂飘然,风采俊逸。从画之意境,可以品出那个时代的旷达,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其玄远之风弥漫了整座竹 林。

3、读过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完整的绘画六法,古今又有几人可以深得其髓,皆只是各得其形,各得其韵罢了。

4、山水、器物、花鸟、人物,我偏爱山水和人物。工笔和写意,又喜好写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注重写实。上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细腻端正的笔触,描绘万千物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皆是现实生活,线条明净流畅,诗意风情。

5、写意画用笔简练、洒脱,描绘物象的形神,传达内心的情感。用笔虽简淡,却意境深远,含蓄凝练,意到笔随。明代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写意的绘画内涵,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王维、沈周、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画,意境清远,流传宽广,为后世所推崇。

6、关于绘画讲究的技巧,墨的特性,水的运用,画的立意,笔势与造型,形态和神韵,我皆是懵懂不知。只觉好的画作,该是崇尚率真,真情流露,信笔挥毫。笔法未必严谨凝练,只要画有美感和意境,有灵魂和神韵,即为佳作。几笔淡墨,简净如水,质朴如话,疏落的线条,看似散淡,却见风骨。

7、“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代王维的山水诗画,最富灵性。清幽天然,简洁朴素,蕴含深刻的禅意。你无须懂得高深禅理,只在浓淡水墨间,即可悟禅。他的画境,清新恬淡,宁静安逸,不与世争

8、草木有情,山水有魂,王维的诗画,像雨后优雅的清风,以它灵动清新的姿态,挂在高贵的大盛唐世。人世风景经历无数变迁,唯有青山绿水不换初颜。

9、清张潮《幽梦影》说:“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唐高蟾有诗云:“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可以画年少容颜,曼妙风光,刹那惊鸿,却亦有画不出的心伤记忆和沉默往事。

10、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如寄的人生,有太多缥缈的顾盼,于这昌明盛世,我依旧是那个背着世味的过客,寻找一片不染尘埃的明山净水。岁月年轮,浮生姿态,就这样流于淡墨疏烟中。有一天,亦成了经世古卷,冲淡了离合,熏染了时光。

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探讨。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下是一些关于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中国古代理论和观点:

1 “心画派”理论:心画派”理论是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他认为画是画家“意思”的表达,是“心画”。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这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他认为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和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造化”是客观自然,而“心源”则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3 “气韵”理论:这是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他认为“气韵”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它既包括外在的形式美,也包括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 “意境”理论: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他认为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艺术境界。

5 “情感”理论:这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艺术家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关于艺术与情感关系的理论和观点,它们都试图说明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和表达,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5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