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特征与表达诗人情感态度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意向特征与表达诗人情感态度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1张

意向特征与表达诗人情感态度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

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

“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自然之象;一方面运主体之思,在创造的意象中渗透心境。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形象单位,它是经过作者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意象化合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外部世界是建构意象的客观基础,强烈、真挚、深刻、独特的感情是诗人鼓起想象的翅翼,创造意象的动力。

南北朝时期,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即诗人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是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与变化的,也就是托意于象,以象言意。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也论及了意象问题:“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之象”就是诗人之意所赖以寄托的物象,以及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阮葵生《茶余客话》:“作者当时之意象,与千古读者之精神交相融合”,指构思中出现在意识中的被感觉陶铸整构的物象。可见,我国诗人和学者们很早就开始重视意象的作用。

古典诗词意象的审美意蕴“象意互生”一一意象的审美触发意象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诗人以"月、“人"、“江”为中心意象来呈现情感,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理和情感的符号。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由于它们特有的审美意蕴,其中每两者之间的互动都会形成多样的审美意境,意象互动所形成的审美效应是多层次的、变幻无定的。诗人将这些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断续的意象用情绪的线索和心理空间贯串安置,使诗人心中不可捉摸的情感空间逐层弥漫开来,使意象更贴近人的心灵本质……供参考。

爱情诗中常用的意象西方文学理论说: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因此,古典诗歌往往能在短短的几个字,涵摄许多惊天动地的情怀。在唐诗中,有许多象征爱情的意象,如:鸾镜、比目、鸳鸯、蝴蝶、比翼鸟、连理枝、结发、牛郎织女、巫山云雨、金风玉露、冰心玉洁、红叶题诗……等等。

初唐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有这样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传说:比目鱼,身体扁平,只有单眼,必须两鱼合在一起凑成两个眼睛,才能游行,像是一对同甘共苦的夫妻,另外,鸳鸯是种美丽的水鸟,双双对对,整日在水中游戏,未尝相离,据说,只要捉到其中一只,另一只会相思至死。愿为比目,愿为鸳鸯,这是多少世间南女对爱情的肯定与渴望。神仙何羡?甚至生命也可抛!像汉末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男女主角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妻鹣鲽情深,却被蛮横的婆婆给拆散,最后兰芝投水,仲卿自缢,死后二人合葬,坟上梧桐交柯,化为鸳鸯飞去。而小说戏曲中的《娇红记》,申纯和王娇娘这对深情的男女,生前不能婚配,死后也化为鸳鸯。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同穴,化为蝴蝶的殉情故事,不断在戏曲**中上演,不知赚取多少同情的热泪。

另外,“鸾镜”也是唐诗中常出现的意象,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白居易在《太行路》中说:“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温庭筠《菩萨蛮》也说:“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传说中的鸾鸟,雌雄经常形影不离,出入成双。南朝刘敬叔《异苑》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罽宾王有一只失去配偶鸾鸟,三年都不鸣叫,夫人告诉他:“据说这种鸟见到自己的影像就会鸣叫”,于是悬挂一面镜子来照它,果然鸾鸟见到镜中的自己便开口鸣叫,鸣声悲凄,半夜即冲撞笼子而死。这种忠于爱情的鸟,古人便把它铸在镜子里,就是诗词中常出现的“鸾镜”。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唐代的爱情诗篇,浩如瀚海,不但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或叙幽欢,或叙离怨,或写男女恋情、鹣鲽深庆情、相思痴情、风流绮情………,佳词丽句,多不可胜数。诗经一开始,就提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曾几何时,恋人的一颦一笑,都让我们“寤寐思服”乃至“辗转反侧”,最后终于迎娶成功,此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连孔子都赞许“乐而不*,哀而不伤”,给予极高评价。

人约黄昏后男女的恋爱,本不是都“发乎情,止乎礼”,在传统社会下,“约会”似乎变得十分不允,所以欧阳修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句。中唐诗人元稹写了一篇著名的《莺莺传》,里头有一首诗叫《答张生》: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此诗非常有名,改编的《西厢记》,名称即从第一句诗而来。意思是说:站在西厢下,月升户开,映在墙上的花影来回摇动,是我那可爱的情人来了吗?将热恋中的女子心理,刻划得非常深刻。另如李商隐的“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独处本无郎”,更把男女偷欢的心境,揣摩得十分真切。

一般而言,诗歌中所表示的爱情都较含蓄,只有在小说戏曲中,方能见到像红拂女夜奔李靖,或像白娘娘主动追求许仙,如此前卫的女子形象。

少女怀春,老女不嫁唐代才子刘希夷的《春女行》一诗中,在他笔下的少女,显得娇媚可人,但花开花落,芳华虚度,徒增感伤。而他的“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更说明女子害怕老去的伤春情怀。杜秋娘有首作品《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代无花空折枝。

此诗题旨一言以蔽之,即“莫负好时光”。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萦绕心中,有种不可思异的魅力。由于唐代社会较为开放,女子也都勇于追求爱情,属于闺阁春情之做较少,像《诗经摽有梅》中那位过了适婚年龄的老处女,心急如焚的模样,或民歌中“老女不嫁,踏地唤天”那样大胆直率,在唐诗中似不多见。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 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实在、可感的形 象。意境是指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调、境界或氛围。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 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这三者有着 内在的联系,意象营造意境,意境体现出情感,层层 递进,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其中“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五首现代诗歌。学生虽然在之前也学过了一些现代诗歌,但是就整个活动单元作为后续“任务二任务三”的“朗诵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其鉴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现代诗歌它不同于散文,它的语言更凝练,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想象也更加丰富。但是,只要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牢牢地抓住“意象”这些现代诗歌的牛鼻子,然后通过“想象”它的意境,从而品位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才能真正读懂诗歌。

一、抓住意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都是为了抒发情感的,这是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这往往比较好体会;还有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借助于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而寄寓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往往就是诗歌的意象,所以阅读诗歌时,抓住这一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往往是读懂情感的基础和前提。

譬如,在阅读《沁园春·雪》时,我们就应该抓住长城、黄河、高原、群山等意象,来读懂上片所写的雪景。作者所选取的意象都非常阔大的,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具有代表性,这就不难发现作者所写的雪景是怎样的视野开阔,雄浑奇伟了。又如《我爱这土地》,作者自己化身为一只鸟,通过鸟的的歌唱形式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与愤怒、信心与希望。

《乡愁》则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几个意象,来阐述作者不同年龄阶段对“乡愁”不同内涵的理解。《你是人间四月天》则借助于云烟、春风、细雨、百花、月圆、燕子等意象,特别是雪化后的鹅黄、嫩绿、白莲等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爱的赞美。《我看》借助于春风、春草、远水、飞鸟、流云、大地等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讴歌和生命的赞美。

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一定是选择能够寄寓自己情感,并有显著特征的一些事物或景物,这些意象成为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的语句之外,情感的发端有了具体的寄托,而作为读者抓住了这些意象,就做到了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想象意境

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非常的凝练,字词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强,空白比较多。阅读诗歌如果没有想象,就无法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还原作者抒发情感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为品味作者的情感打好基础。

诗歌的意境想象,当然跟读者每个人的想象力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意象前面的修饰性语言,甚至是修辞性的语言。这些修饰性或者修辞性的语言,往往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连同诗中的意象,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读者,应该借助于对作者的了解及其写作诗歌背景的认识,把诗歌语言的大量空白和跳跃性很强的词句之间的意境,丰富地想象出来,也就是把作者当时写作诗歌的意境与情境重新还原,甚至通过想像更加丰富,这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譬如,《我爱这土地》中“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句,我们应该联系背景:艾青在1938年11月17日写作这首诗时,正是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疯狂烧杀抢掠,妄图摧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而诗人就是为了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下了这首诗的。他是想借助于鸟的歌唱,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愤怒。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借助于“鸟”的歌唱去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其实它真正的内涵是日本侵略者从“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直到1938年,我中华民族国土沦陷,生灵涂炭,作者当时也是身处于西南联大,东北三省早已沦陷,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的”不就是日本侵略者对我中华民族的践踏和蹂躏吗?所以简简单单的“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我们应该想象出它包含的非常丰富的内容。“那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是“永远汹涌”“无止息的吹刮”,很显然让我们联想到在日本铁蹄下,那不屈不挠的人们是怎样汹涌成一条河,怎样澎湃着不屈的激情同敌人进行抗争。这种“永远”和“无止息”不就是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吗?这里,通过联想还可以补充进很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虽然只是非常凝练的语言在诗中进行简单深刻的表达,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把它还原得更加丰富。

再譬如《乡愁》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票”这个简单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少小离家的学子漂泊在外,日日夜夜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信息传输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信件,当一枚小小的邮票粘贴到信封上的时候,那些写在信笺上的寄托自己对母亲对家乡思念的情感就有了寄托;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思乡思亲的作者是怎样迫不及待出门,深情的寄这封信,小心翼翼地粘贴那张小小的邮票。而在家乡的那头,母亲是怎样的翘首以盼?也许拄着拐杖,也许迎着西风,那满头银发、翘首以盼的神情,在远隔万里的儿子那一方,也能够想象得到。那是怎样的母子情深?那是怎样的盼儿与思亲心切?这很多的空白有待于我们读者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诗歌凝炼的语言,也生成强烈的画面感和情境感。

诗歌的意境想象,必须要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必须要依赖于意象前面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修辞语。诗歌的意象,必须符合诗歌所创作的意境,要结合诗人创作的风格、写作的背景,让读者的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原景和诗人表达情感当时的情景,甚至比诗人自己理解得更加丰满。读者的诗歌意境想象,实际上是二次创作,是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创造。

三、品味情感

诗歌以情感表达为核心与灵魂,无论是借助与意象,还是通过想象的那个意境,它都是为抒发作者所表达情感服务的。诗人的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意象及修饰语言进行仔细的品位、体会,再通过意境想象,还原情境,加以感受,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者哲理。当然,直接抒情的语句,表达的情感可能更直接些,也更容易体会到。

譬如,《我爱这土地》,在这诗的结尾处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作者就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点名主旨。面对破碎的山河,是内心痛苦与愤怒,对祖国的爱又是那样的深沉,于是作者用富有感情的“常含泪水”的双眼,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是那样的真挚,那样深沉,震撼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如《沁园春·雪》结尾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讴歌和赞美,让我们感受到对历代帝王的评述,以及作者的指点江山,那不过是一个铺垫,这才是作者要表达情感的高潮和主旨。

再如《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现在的乡愁,已经体现在这浅浅海峡相隔的大陆和台湾,表达的是恋国之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乡愁的理解在不断变化。身在台湾的诗人,之所以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话语中表达了多少自己对故乡大陆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啊!思念家乡的儿女情长,升华为家国之思。

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借助于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来理解和读懂诗歌。但是,阅读诗歌,抓住诗歌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或者借助于间接抒发情感的意象,是个极好的抓手;然后通过联系背景和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情境,再去体会、品味作者的情感,就相对容易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35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