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诫子书:克己修心,即使乱世浮生

曾国藩诫子书:克己修心,即使乱世浮生,第1张

九月一日开学,学生们开启了新学期的求学之旅,新学校,新年级。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第一课究竟是什么呢?

小王子结合多年的家庭心理教育研究,觉得开学第一课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德育课。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嘛,人品好了,人生才会好。人品不过关,有多大本事都没用啊!

德育教育,当然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有家教的孩子才会有出息,受人尊敬哦。小王子读过《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关于家书,推荐《中国近代名人家书选》,这本书选编了家书三百多篇。

开学第一课,小王子推荐的是曾国藩家书:诫子书。可以给孩子们好好读一读哦!不配,认真看字就好。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赋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偏偏是他这样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获得了人生极大的成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诫子书(白话文)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乐享福吗?

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

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诸葛瞻在家风的熏陶下,成人后才华出众,精通书法绘画,依然是蜀汉国民心中的宠儿。

第二年,18岁的诸葛瞻就担任了羽林中郎将,不久又当上了侍中,跃升为刘禅身边的高官。由于诸葛亮在蜀汉人士中享有崇高威望,人们便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移植、倾注到诸葛瞻身上。当时的蜀汉形成了一种美丽的假象:凡是朝廷中的好事,必定有诸葛瞻倡导;凡是朝廷中的坏事,必定与诸葛瞻无关。诸葛亮被人们神化成圣人,圣人的儿子也一定是圣人。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简介诸葛亮,诫子书

简单背景介绍,为下文的教学做了充分的铺设,能够迅速进入情境。同时积累了相关的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符合余老师一贯的迅速入题,不拖泥带水的教学理念。

二,一课四学。一学:识文词。以课下注释为主,适当补充。如,行,就是操守,品德。夫君子之行,指的是君子的品德操守。

学生听、记、读、背,活动充分,教师巧妙点拨,适时讲解,显示了师者极强的文化素养,厚重的积累。

二学,知文句。知文句,就是要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

这一环节承接上一环节,显示出课堂环环相扣的特点,文具疏通切实有效,情感哲思巧妙渗透。容易翻译的句子过一遍,难懂的句子要求学生说三遍,体现以学定教理念。

三学,诵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平稳深沉的朗读。因为这是一封家书,寄语子弟,因此一定要读出语重心长。教师朗读指导,有些句子的第1个字稍微拖长一点音,语气、气息又不能中断。要读出清晰的层次。第1层讲做人的原则,修身养性的原则,第2层讲的是学习的重要性,第3场讲的是克服我们的陋习,从反面讲要修身养性,第4层讲要珍惜时间。各层之间要有停顿。“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速要慢下来。后面4个字,语速尤其要慢。

教师读前有明确要求,读中有指导,有示范,读后有激励,有点评。学生读的兴趣盎然。

四学,赏文笔。教师首先出示范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8个字非常简洁富有哲理,用对称的形式来表达。对称就是一个美点,而且读起来有音韵之美,这就是语言美,一个字儿用的好,一个词儿用的好,句式美妙等等,都是语言美的体现。

最好的学习从模仿开始,教师的范例,让学生学会赏析,明确赏析角度。

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边思边写,然后发言。教师或鼓励或补充或提升。学读、析读、品读,逐层深入,师生对话,精彩绝伦。

三结课。屏幕显示

精炼精辟的语言,对账工整的句法,正反相应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说理,铿锵有力的音韵。从语言句法、手法、音韵等方面说明《诫子书》真是千古范文。

教师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学生课堂积累丰富。

《诫子书》字字珠玑,句句哲理。余老师的课,构思精巧,辞简意丰。值得我们普通教师一品再品!

古代人一封手写信可以包含很多情感。

杜甫曾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一份寄托、一份思念,此中蕴含的浓浓情感可抵万金,却又胜过万金。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临终前写下《诫子书》,这一份家书寄托着对儿子诸葛瞻的敦敦教诲,情感动容,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的名篇。

而后又有晚清名臣曾国藩留下的《曾国藩家书》,传达家教,给予后世人生启迪。在交通与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一封手写信就是家人对外出游子的全部精神寄托。

书信的意义

在交通不发达、通信不方便的时期,无数的思念、关心和嘱咐都诉诸笔端,纸短情长,缱绻情思,遥深寄托。一封封书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收信人手中,被拆封、阅读和珍藏。一封书信,一段历史,书信背后,沧海桑田,风云舒卷,离合悲欢,上演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蕴含了多少历史的信息。

通过书信上的文字,我们能够走近古人,而他们的声音穿越了时光,仿佛就在我们耳边,他们的牵挂也与我们无异。在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有情人分隔两地,相距千里,只能通过书信传达思念之情,以解分离之苦。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2、重点句子的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几个典故、故事:空城记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谁有关?(诸葛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后人称颂他的诗句更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他的《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四、初读课文,师指名读,正音。

 师出示带拼音的PPT,个别读,齐读。

 师出示带节奏划分的PPT,生齐读。

 五、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君子的操守、品德,是用宁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德行。

 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安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六、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那这个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他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七、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修身、治学、惜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八、师试着提示背诵。

 九、背诵课文。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本文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作者从那两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述的?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三、局部探究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可参考微教案:《名句赏析》

 四、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板书设计

 诫子书反面论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不足之处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要做到立志、学习、惜时。《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守道的生活情趣。

乙文回到“婴儿状态”——读沈从文

曹文轩

①近来读沈从文的文论,觉得他的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句可概括他之文学艺术的最恰当的术语来:“我到北京城将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却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这“婴儿状态”四字逼真而传神,真是不错。

②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的清明,充满温馨。______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气,好心肠,很少横眉怒对,剑拔弩张,绝无“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紧张与恐怖。

③沈从文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说道:“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他所写的故事,也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

④对这种情感的认定,自然会使沈从文放弃“热情的自炫”,而对一切采取“安详的注意”。他用了一种不焦躁、不张狂、不亢奋的目光去看那个世界——世界不再那么糟糕那么坏了。自然界如此幽静迷人,人世间也非充斥着恶声恶气,人们互助着,各自尽着一份人的情义。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那些看来______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⑤说了“婴儿状态”与“柔情”的话题,一个疑问也便出现了:沈从文一生坎坷,常在贫困流浪之窘境中,且又不时被小人戏弄与中伤,……这世界呈现于他的分明是暴虐,是凶残,是种种令人所不齿的勾当,而他却何以总是处在婴儿状态之中,又何以将世界看得如此柔情动人?他的沉重呢?他的大悲与慨叹呢?

⑥沈从文也没得遗忘症,怎么能忘掉这一切?我们何以不能换一种思路去追究一下?我以为,他并非遗忘,而只是不说。沈从文将这世界看多了,便也变得心胸豁达,去尽了火气。他不再会大惊小怪了,他能用了冷静的目光看待一切了。________

⑦对于他对柔情的偏爱,我们何不做这样的解释:世界既日益缺少这些,文学何不给人们创造这些?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炸药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

⑧但,沈从文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他省略掉或虚写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每写到这些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交代一下,一滑而过,从不滞留于这些地方,更不铺陈其事,做煽情的把戏。几年前,我曾对沈从文的门徒汪曾祺的小说做过概括:怒不写到怒不可遏,悲不写到悲不欲生,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我以为汪曾祺的意义,正在于他晓得了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42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