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真正的本意是什么?

诸葛亮的《诫子书》真正的本意是什么?,第1张

诸葛亮的真正本意就是劝诫自己的孩子能够淡泊明志,为人做事不急躁,要懂得修身养性。一方面不断地完善自身,从内而外的修养,另一方面又不能玩物丧志,要有自己的志向。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全文只有短短的86个字,但是句句都是身为一名父亲对子女的谆谆教诲,纸短情长,86个字短小精悍,每一个每一句都是精华。诸葛亮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这篇肺腑之言。

1《诫子书》的创作本意

从古至今,教育孩子的书籍层出不穷,教育俨然是一件跨越千百年的大事,现在提及起教育子女,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想起那本《傅雷家书》,而古人在教育上的投放精力也同样,诸葛亮就曾写下《诫子书》。顾名思义,《诫子书》创作的意义就是为了教育孩子,告诫孩子人生后路应该怎么走,怎么做,终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所以《诫子书》短短86个字,将一些必修的道理缓缓道来。

2《诫子书》的智慧

在文章的开头,诸葛亮就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直接指出自己的重点,要学会修身养性,而这修身养性的重点就在于一个静字。何为静,静是一种内心的沉寂。唯有静,能够宁静致远,如同后面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身为君子,立足于世,要修身养性,要真正体会到静的意义。

后来,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重点--躁。做事千万不能急躁,急躁是恶根源的开始。“*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成功来源于简单的静字,而造就失败的就是简单的躁字。在学习和修性之间必须要兼顾。

3《诫子书》的意义

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意义”,《诫子书》的存在不光影响了当时,更是对后世的教育意义深远。《诫子书》深刻讲述了学习上的真谛,要宁静致远,不可急躁。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品鉴赏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南怀瑾

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

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现在先介绍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蹈 忄旁>)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人说文人都喜欢留名,其实文人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留给后人好名好利,是人

心的根本病根,贤者难免先不谈古人,就拿现在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

著作,但其中能被我们放在书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几本书尤其现在流

行的白话文章,看完就丢,只有三分钟的寿命,因为它缺乏流传的价值一本著作,

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

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一点不错

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说:“但在流传不在多”比如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

章盖世,当然是他的功业盖过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两篇『出师表』,不为文

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著,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可以永远

流传下去他的文学修养这样高,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文学,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

文章、道德、事功,本难兼备,责人不必太苛

诸葛亮除了『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精炼得很,一如他处世

的简单谨慎,几句话,文体就解决了看他的传记里,孙权送他东西,他回信不过五

六句话,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就这么解决了

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

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

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

非常高,组织的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

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

这种思想文学化后来的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破题,就是把主题的

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

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

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

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

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蹈)慢则不能

研精”,“(蹈 忄旁>)慢”也就是 “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

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

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

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

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

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

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

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

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

办法的有许多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

再回到本文“(蹈 忄旁>)慢则不能研精”,(蹈 忄旁>) 就是自满,慢就

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文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

躁”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

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会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

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

--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

岁人的思想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

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

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

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诫语的解释 告诫 劝说。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 :“民之识立法之意者,谓之士。士能推阐本朝之法意以相诫语者,谓之师儒。” 词语分解 诫的解释 诫 (诫) è 警告,劝人 警惕 :告诫。 文告。 文体名:诫敕。 部首 :讠; 语的解释 语 (语) ǔ 话:语言。汉语。 英语 。语录。语汇。 语重心长 。 指“谚语”或“ 古语 ”: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语) ù 告诉 :不以语人。

张之洞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清流派中坚,洋务运动后殿,也是晚清推行新政的重要角色,他兼容新旧,稳健明达,与时俱进。他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对近现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遗著辑为《张文襄公文集》。他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辽沈危急,建议“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11月7日,致电李鸿章,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建议“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抵御日军进犯,并致电朝廷,沥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上奏献策废约,并激励保台抗日。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张之洞参与“东南互保”。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又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1908年11月,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从经历上看,张之洞是那种会做官、会办事、脑子灵活的人。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殿军”人物。他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惨淡岁月里,坚忍奋斗,开时代风气之先,在近代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军事等广阔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成绩。他在武汉创办了11家企业,是中国最早兴办现代工业的人之一;将汉阳枪炮厂、大冶铁厂、萍乡煤矿融为一体,集铸造、冶炼、燃料为一身,组建汉、冶、萍重工业联合总公司,号称东方的第一个托拉斯;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京汉铁路;从美国引进棉花良种,建立“棉、布、麻、丝”四局,推动了内地农业的发展;大胆提出废除科举制,改书院式教学为学堂式教学,设立数、理、化、天文、地理、军事、国语等近代科技学科,聘任“洋教师”,在湖北、四川、山西、江苏等地主办各类学院共计50多所,还在日本东京办了一所湖北驻东京铁路学堂。

《清史稿》上说:“政变作,之洞先作《劝学篇》以见意,得免议。”这也是歪打正着。1898年,政变前夕,张之洞写了《劝学篇》,提出“旧(中)学为体,新(西)学为用,不可偏废”,这话说得巧妙,光绪和慈禧都能接受,这也为他在政变后得以平安无事留下了后路。梁启超曾经评价说,甲午战败之后,中体西用就是中国的流行语,而张之洞最乐道之。因为名气大,地位高,这句话就和他挂上了钩。“中体西用”虽然逻辑上有些问题,但还是很实用,起码在维新党人和晚清新政的时候还是管用的,当年严复说它是“牛体马用”,也是一理,但具有可操作性,能起点作用也是一理,我们不必苛求踏实干事的人。

张之洞有个性,李鸿章曾这样说他:“张督在外多年,稍有阅历,仍是二十年前在京书生之习。”张之洞大怒道:“合肥谓鄙人书生习气,诚然,但书生习气似较胜于中堂习气耳!”张之洞的所谓书生气,主要在于爱说大话。《清史稿》称张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但张之洞有热情,敢闯敢干,这也许也是书生气之一种吧。张之洞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探索,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毅然担当的胆魄心气,可也不是说了几句大话就能办到的。

张之洞官做得大,企业办得多,这正是捞钱的最好条件,但他却实实在在的是个清官。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花钱如流水,但就是不往自己口袋装,“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八年再署两江时,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张之洞毫不留情,“立劾罢之”。张之洞心性高傲,讲究排场,爱好玩赏古董字画碑帖,经常请客宴会,诗酒流连,还喜欢送礼赏赐,所费不赀,大把花钱,常常入不敷出,手头拮据,没办法,只有去当铺,清末年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行情: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200两银子,并不开箱看内里是什么东西,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银根松动,督署再用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的弟子傅岳曾说:“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一生显宦高官,位极人臣,而宦囊空空,可称廉洁。”

张之洞为人狂放,性行怪僻,不拘细节。《国闻备乘》说张之洞“自负才地,多作度外之事,不屑拘守旧规,年愈迈而气愈骄,自享太平五十年,俯视一切,盖以为天下莫己若矣。”如何的狂傲怪僻呢?“直隶人闻之洞内用,皆欣欣有喜色,合八府三州京官,张宴于湖广会馆,徵集名优,衣冠济济,极一时之盛。之洞收柬已三日,届时催者络绎载道,卒托故不往。鹿传霖、徐世昌忍饥待至二更,皆扫兴而散。闻其性情怪僻:或终夕不寐;或累月不发;或夜半呼庖人具馔,稍不惬即呼行杖;或白昼坐内厅宣*;或出门谢客,客肃衣冠出迎,僵卧舆中不起。其生平细行大节,鲜不乖谬者。”张之洞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一般不太尊重。有一次,一位颇有名气的布政使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告辞的时候,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这时布政使回头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于是张之洞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走到仪门,还不见布政使开口,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使这才开口:“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长揖施礼而去。好好涮了张之洞一顿。

张之洞于1909年10月4日在北京前海的家里病逝,走得挺安详,临终前对家人说:“吾无甚痛苦也。”享年72岁。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为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

历史名人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就留下了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来,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

意与日去是教科书上的原版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898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