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慢和险躁,让他的儿子懂得恬淡寡欲,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扩展资料: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儒学是以伦理道德思想为其特质的观念体系。儒学以此特质建构了一种生活方式,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
儒学之所以能绵延流传,因其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能在世俗生活中以其伦理道德思想给人的生命、生活注入动力、目标,感受到生活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儒家生活中的人生意义空间由三个维度支撑:
其一,平凡生活:希望与责任。以家庭为中心的日用伦常生活是儒家生活方式的主要形态。儒家的道德思想在这种平凡生活中,亲子两代间注入了浓烈的伦理性的希望与责任意识,是以“慈”和“孝”两个道德观念和行为来表现这种自觉的。“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三国·王修:《诫子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卷9),就是古人对慈与孝的伦理感情之最深切的表达。在儒家的家庭生活中,亲子都在希望的招引和激励中,在责任的践履和完成中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充实、幸福,这就是在平凡生活中实现的人生意义,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分享的。
其二,追求崇高——成人、成仁、不朽。儒家生活虽然是世俗的,但也有高于平凡生活的人生意义空间。儒家认为人应该也能够在成为有全面德性的人的追求和实践中,为高于家庭的国家伦理共同体的献身中,将个体生命融入集体生命的奋斗中,即在成人、成仁、不朽的更高远的精神追求、更有深度的生命存在中实现人生意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若兼备智、廉、勇、艺四种品质、能力,又能以“礼乐”来规范、润色、充实,自然是一个全德、成熟的人了。一个人即使没有这样的全德,但如果能够在获得利益时想着该不该得到,他人遇到危险时肯付出生命给予帮助,穷困中也不忘记曾经对他人许下的诺言,也算是一个有道德的、成熟的人了。 “成仁”就是为了实践这个道德目标而自觉地献出个人生命的行为。在儒家生活中,通常是指为了比个人家庭更高的国家伦理共同体而牺牲自己的道德表现。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仁义的道德理想有高于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儒家的“不朽”是略早于孔子的儒家先驱人物鲁大夫叔孙豹明确表述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显然,儒家的“不朽”不是指一个人的肉体生命不死或“灵魂不灭”,而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德行,或事功,或言论,具有独特而伟大的价值,能荫庇后世,惠泽子孙,久远而不衰。这是儒家思想、儒家生活中最高的、积极的价值目标、人生意义;它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实现的,但却是属于每个人都潜在拥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皆可以不懈追求的。
其三,经历苦难。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孟子论述的更明确充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孔子儒学认为生活中的辛劳困苦,不再仅是不可摆脱的负累,而且也是人之生命成长、人生完善的必要条件。
儒家思想一开始就能这样彻底地消化掉了生活中具有负面性质的苦难逆境,在其中发掘出引导人生走向成功辉煌的因素,将其转化为具有积极价值的生存状态,诠释为是一个充实生命、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卓越的智慧。儒家生活中的人生意义空间因此变得更宽广丰富,人的现实生活在儒家思想里得到最充分的生命基础和精神基础都十分牢固的肯定,儒家思想的生活方式建构也因此获得卓越的成功——我们今天仍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种儒家生活方式,这种绵延不衰的生命力,这就是儒学的根本价值。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们现代人学习古人的时候,就应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中国古代的很多理念到现在还是影响着我们这些人,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长年累月所总结出来的,很多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借鉴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的,诸葛亮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和总结。
在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认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其实在现在这种思想也是对的,非常有现实意义。首先,每个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自身做好,然后才能管理和影响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如果大家都做的很好,做任何事都尽心,尽力,尽性,尽意,那么家庭和国家就肯定能管理好,治理好。所以,这关键还是要从自己做起,做好修身和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送仲弟文鼐入城读书序(作者梅文鼎)。
境苦乐无常,人心为之也。适千里者百里跬步,适万里者千里门庭,闭户光生,瞻户外屦,惊跋涉矣。夏日中天,行者望扶苏一木,趋而憩之,如清凉国;重檐广厦,铺簟当风,侍者交扇,喘若吴牛。夫一木不凉于广厦,户外不远于千里,心之所存,境从而变,天下事大抵然也。夫贵者方以冕组为桎梏,或注意林下;富者方以多财为祸患,而朵颐灵龟。苟其地易,彼此交羡,苦乐庸有定乎?童稚妇女之謦咳,门以外之剥啄,偶接于耳而乱人心者,意相关也;号叫怒詈,鞭笞击斗之纷拿,杂然吾目而无所于动者,于意无涉也,故心有所扰,静乃成喧,及其既安,闹转成寂。存系者在远犹亲,专营者视物无睹。君子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若必待日用所需,种种具足,远离尘俗,遗世独立,乃始毕力为吾所欲为,自少速老,安所得此闲旷之时与地而用之耶?吾观古人之著作,多出穷愁无聊至极,至有受书囹圈、执卷马上者,彼其人宁独异乎?昔伯牙学琴既成,其师引而之穷岛无人之境,天风海涛,呼吸震荡,伯牙顿叹其师之移我情也。吾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则断简残编,无往非治境治心之要;发为文章,必光明雄骏,向来心境,日以变化。此郡城一席地,命曰“天风海涛”可矣!
作者简介: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汉族,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梅文鼎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他又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包括数学著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著作十三种共四十卷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