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吵架后如何修复感情?

情侣吵架后如何修复感情?,第1张

一、战略撤退

首先,感情中发生争吵是在所难免的,有些经常吵架的情侣,感情反而很好,关键在于你们会不会应对吵完架后的冷战。如果想着打局游戏、睡一觉,第二天就能恢复如初,那等于是把感情推向断头台。既然冷处理不行,是不是一顿道歉加忏悔,就能和好如初呢?当然也不行。

吵完架 双方都在气头上,你有心道歉,对方不一定能听进去,而且你不明缘由提出和解,对方内心也只有四个大字:“极其敷衍”。而且习惯性服软,就等于拉低下限,长此以往对方会形成思维定式:“想和好 必须你低头”。

要想给吵架完美善后,第一步得学会战略撤退,留给对方安全空间,但注意不是让你消失,比如男女吵玩架,女生说:“离我远点,不想看到你。”男生就不能真的消失,正确做法是待在女生余光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范围。

比如女生在客厅,男生就去阳台,女生走前面,男生就走后面保持5米以内距离。这样做是给对方表明态度:我不招惹你,但我想跟你解决问题。稍微等上10至30分钟,待对方自我舒压、缓和情绪后,你再降低点姿态去跟对方沟通,就会容易许多。可能你又要吐槽了:凭什么我得低头?事实上,维护关系是需要相互妥协,相互牺牲的,既然做不到天生契合,就只能通过磨合不断匹配。

二、运用心智化能力

回到正题,当双方能够冷静沟通后,下一步则是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TA的,这里涉及到了运用心智化能力。所谓心智化能力,简单理解就是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是想解决矛盾,而不是来争辩是非的,站在自己的立场,确实会觉得不甘心,但我们“将心比心”,想想对方为这段感情的付出,这次争吵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然后通过换位思考,找到对方生气的原因。

比如争吵是因为你忘记回消息,站在你的立场,是因为工作太忙,来不及回复,但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对方为什么生气:TA肯定也是关心你,才这么在意你是否及时回消息。当你理解对方后,就可以用同理心来安抚。比如对TA说:“我知道你心里一定不好受”,“你一定觉得我做的很过分”通俗来讲,就是顺毛捋。

三、共同解决问题

做完上述操作,对方的怒气值基本是被清空了,下一步就应该共同解决问题,避免下次再为此类情况吵架。这一步容易存在一个误区:当你觉得对方已经不生气了,就想立马重归于好,于是乎张口就来:“这种小事根本不值得吵。”“下次遇到这种事你就直说呗,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亲,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你说这些话TA会怎么理解?难不成我生气就是无理取闹,没事找事?所以嘛,说话是要讲方法的,同样的话,其实可以高情商表达。这里栗子教大家一个“聊天技巧”——那就是 拉对方下水。

人是感情动物,会有喜怒哀乐,看悲剧会流泪,即使一切与自己无关,但却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和道德上的认识和触动,于是对角色有了代入感,所以会流泪。

悲剧的情节能引发观众的 情感 共鸣和触动人心,让你会进入角色感,并跟随情节起伏跃宕产生一种绝望和无助感,让观众看悲剧时感觉就像自己在经历这种悲痛,或者是触动人心,再次揭开你深藏内心处的伤疤而引发共鸣,让你突然内心一痛,眼一酸而落泪。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善良的天使,每当看见悲惨的故事就会感觉身同感受,伤心难过;看见路上可怜的流浪汉也会无故落泪,即使看见受伤的小动物也会心疼难受,而这一切虽都与自己无关,但 情感 上却是情不自禁,只因所有的悲伤都触动了你的心灵,让你产生怜悯之心。

看悲剧会流泪,我们通常会说,这是因为人类具有 共情 的能力,这是一种「 情感 的表达」。

但我最近看的一本书《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告诉我,人类的共情是基于大脑的 心智解读 。心智解读有两个重要的系统,一个是「心智化系统」,一个是「镜像系统」。

一、 心智解读能力依赖于大脑中的心智化系统,它让人类可以区别于灵长类动物。通过这一能力,人类可以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还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共情。

**《海上钢琴师》的1900,他弹钢琴从来不写琴谱,却每每弹出惊世骇俗的乐章。因为他弹的不是钢琴上的每一个琴键,而是对眼前所见的每一个人物的猜想和理解。你一定会感到好奇:那些人的思想是看不见的呀,1900通过什么途径来与其进行连接呢?

作者把我们大脑的智能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一般智能系统,一个是心智化系统。一般智能系统负责智力、工作记忆和推理等功能,为人类的非 社会 思考提供支撑。这里的非 社会 思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那么 社会 思考对应的就是情商了,心智化系统负责的就是这一部分,它对人类行为背后的思想和动机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指导人们作出回应。

心智解读能力是心智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能够领会他人的思想。为了证明这一点,书中提到一个叫“莎莉-安妮任务”的实验:

现在公布孩子们的答案:在这个实验中,5岁的孩子几乎都说出了正确答案——篮子,而3岁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的答案是盒子。因为弹珠被转移了,莎莉拥有错误信念,以为弹珠依然放在篮子里。3岁的孩子因为心智化发展不成熟,不能很好地领会他人的信念,于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来判断结果。

这个实验也间接表明了,人们的心智解读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还记得我们在开篇时提到的“默认网络模式”吗?它与心智化系统在大脑中的网络结构是基本重叠的。也就是说从我们出生以来,只要大脑处于空闲状态,我们就会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说是在不停地练习心智解读的能力。

二、 要真正弄清他人的思想,我们还需要另一件进化武器——镜像系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模仿。与心智化系统不同的是,这个系统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猴子就特别擅长对简单动作的模仿。

对猴子来说,它们看到其他个体进行某一个动作时,相应的动作神经元被激活,因此产生了模仿行为。人类的模仿行为不局限于动作,它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对他人行为进行模拟,并通过揣摩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来加深理解。人类进化出这一不同于猴子的能力,归功于镜像神经元,它是镜像系统的组成单元。因为猴子的镜像神经元只负责单一的动作反应,而人类的镜像神经元除了动作反应之外,还参与感知过程。

比如我们评判一个演员的时候,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很容易就判断他的演技是否打动人心。当我们认为一个演员演技差的时候,我们会说他流于表面、感情不够丰富。因为在他的行为背后,我们看不到他想要表达的意图,其动机和目的都被弱化了。

相对剧本而言,演员模拟的是虚拟的人物形象,而要将其演绎得足够真实,就需要为表演的动作赋予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对于行为的机械反应,而是对大脑中的视觉表征进行想象、推理而做出的综合反应。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到他在做什么,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将要怎么做。

总的来说,镜像系统不仅能感知一个人的行为,还能感知他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镜像系统与上述心智化系统的结合,能帮助人们人们更好地进行 社会 化连接。从模仿到理解,从解读到预测,这是一个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的过程。

三、 仅仅有了以上两个系统,人类的连接似乎相对理性。那么为了让 情感 加入到连接当中,为了让我们做到对他人的感同身受,人类进化出了共情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令人感动的画面会潸然泪下,看到别人痛苦也会新生怜悯。

在呼吁为贫困地区捐款的电视节目中,连续地循环播放当地小孩的生存现状,把他们生活中的痛苦展示在屏幕上。共情能力越强的人,在观看这类节目时会更容易进入“冲动”状态,并且他们会为自己的捐款而感到强烈的自我满足。要解释这些现象,还需要对大脑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在一些脑神经成像研究中,负责激活共情能力的脑区是一个特殊的脑区——隔区。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第一个被发现是关注愉悦和奖赏的脑区。有一个经典的大脑实验,就是将电极植入老鼠的隔区,当老鼠按下按钮,隔区就会收到刺激;为了不断刺激大脑,老鼠不停地按下按钮,直到实验结束,频率达到每小时2000次;而别的脑区不会有相同反应。

同时,隔区还富含催产素受体,催产素是哺乳动物进化的一种刺激父母保护孩子的神经物质,同时也会刺激人类产生助人行为。隔区中催产素受体的密度,会因为幼年时期与父母相处过少而更低,这就直接影响了隔区对于共情能力的刺激强度。

总的来说,共情是相对于心智化系统和镜像系统更高级的一个能力。它赋予了人类连接以感情,为产生共情的个体本身减少 社会 痛苦,增加 社会 奖赏和 社会 愉悦,是个体与外界连接的平衡机制。

并不是所有的悲剧都会流泪,而是那种会让人共鸣的悲剧。如何共鸣呢,就是与你有带入感的情节。

如果你与父母关系很好,那么悲剧中双亲去世的情节就容易流泪;

如果你有配偶,或是有幻想过配偶,那么爱情**中分手,丧偶等情节就容易流泪;

我个人泪点很低,但是地球爆炸之类的悲剧一般没什么感触,反而地球爆炸后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情节更让我容易流泪。

就像喜欢狗的人看有关狗狗的**,例如小Q会哭的一塌糊涂,而不喜欢狗甚至讨厌狗的人如果强迫他们去看小Q这部**,大概率会觉得无聊。

所以演绎出来的悲剧,最关键的就是能否让观者代入其中,产生共鸣。

当然所有的共鸣都建立在情节构建的水平上,那种雷到不行,毫无逻辑的悲剧,是无法骗到人眼泪的。

我喜欢看**,因为**能让我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我们自己的生活虽然充满惊喜和挑战,但不可避免的被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

于是我们会幻想,截然不同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

**作为一种艺术品,高于生活但也来源于生活。

如果某个**的 情感 和我们自身的 情感 毫无重合,那你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被这样的**打动的。

唯一能打动我们,让我们留下真心泪水的,正是**中最真实的 情感 流露。

以著名的韩国**《素媛》为例。

一个小女孩,在上学的路上因为好心,给陌生的大叔打伞,却惨遭性侵,灿烂的童年和充满希望的一生就此毁灭。

我们都明白,小女孩是弱小的势力,而性侵女童的人是十恶不赦的禽兽。

因此,站在这样的 情感 共鸣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痛苦和绝望。

这些 情感 都是真实的,所以,眼泪也是真实的。

人都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情大家都深有体会,所以看到悲剧都会默默流泪!

有感而发吧!特别是当了妈妈以后,心变的很脆弱,看到关于孩子的电视剧,有点悲伤的都会流泪。

有句话特别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能让你流泪的从来都不是剧情,而是自己的感同身受,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很多所以才会触景生情,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爱恨情仇的经历,所以才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愿看到这句话的朋友都能幸福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为什么看悲剧会流泪,明明知道这都是编剧,演员,导演出来的一个作品,那我们为什么会跟着流泪呢,个人觉得,可能很多电视剧里的某一个情节片段,也可能是自己正在经历,或者以前亲身体验过,也可能真的是年龄大了? 看得多了,懂的多了,很容易感同身受罢了~

好像年龄越大,泪点越低

悲剧不流泪难道还是喜剧啊

作为父母,如果随时随地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最终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棒,说不定哪天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要学会认可孩子,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认可他的优点。一方面,家长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也不能只依靠家长。孩子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贬低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和心智化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自由的需求,换言之,就是“掌权者不欲,勿施于被控制者”。所以,自由是控制的敌人;第五种需求是乐趣,与人和谐相处的最好方法就是能相互收获乐趣。自我意识萌芽,物权意识发展,要多让他感觉到拥有!然后才会学会分享!不能强迫让孩子分享。要让他明白这个玩具的所有权是他的。他有了满足感安全感,才慢慢会分享的。

当孩子表达不满的时候,要想想是不是合适的需求,自己作为父母有没有忽视孩子的感受,要及时关注孩子,接受孩子的不满情绪。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爸爸妈妈要多多与他互动,沟通,给他爱抚与关注,不要以为他小无所谓,你对他的态度其实孩子都可以感知到。唯有给予他足够的爱,才能为他一生自信奠定基础。也没有一点爱惜之情,过不了一两天就有可能给摔坏了。曾经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得买回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心中的那份喜悦无以言表。父母少给孩子买一些,反而更加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致性的自我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前后不一致,让人摸不着头脑。像一个整体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被解离和否认,弄得支离破碎。能够与其他人的自我合作。

治疗师的任务是与患者共同创造一个关系,让他们理解自己的体验更多的去感受在一起,以及更深入地更心满意足地与他人相处,因为心智,无论是内隐的还是外协的,是整合患者解离体验的关键,这种体验要通过对非语言领域的关注才能获取。

个体有潜能超越自己的不安全模式,是我们对于体验的姿态,体验的姿态包括三种,一是嵌入体验之中,二对于体验的心智化和反思的姿态,三觉察的姿态。

嵌入到体验中是过于认同别人相信的和感觉到的,因此,无法想象关于那个体验的其他观点。要看到多层次的方面必须要在非语言领域调谐。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心智化,也就是直觉地捕捉到患者当下体验中潜在的心理状态。还要和患者一起反思体验的过程,以促进体验的整合。这要使用语言帮助患者通过把体验放在他们生活经历中的过去,期待中的未来以及当下时刻的不同情境中,对自己的体验加以理解。

心智化和反思强调元认知

的能力,也就是对想法进行思考,注重对单一情境,保持多元观点的能力根据潜在心里状态解读或解释他人行为和体验的能力,也称为独心或将心比心

觉察是单纯的注意,在连续时刻的感知中,对实际发生在我们身上和内心的事情有清晰和专心致志的觉知。对持续流动,此起彼伏的内部和外部刺激不加评判的观察,觉察姿态有潜力促进整合,情感调解和依恋的安全感。

觉察练习能帮助我们调整困难的感受,减少自我强加的痛苦,使我们更有技巧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更深刻的体会生命,赋予我们的喜悦。

冥想对身体的影响,冥想练习降低了压力的常规指数,不仅降低了皮脂激素水平,而且还降低了心率,耗氧量,当压力削弱免疫系统能力的时候,觉察明显能使免疫力增强随着练习时间的推进与正向情绪和信任和意志相关的左前额叶皮层活性得到提高。觉察冥想对生理情况如高血压,哮喘,经前症候群二型糖尿病和心理问题抑郁,强迫,焦虑,恐惧都产生非常有益的效果在生理水平上冥想练习,减少了诸如恐惧和愤怒等,以杏仁核为基础的情绪所引发的自主反应,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在心理水平上,促进了平和、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也促进了思考和感受的习惯性模式,还可能会帮助创造内化的安全基地。不断有证据证明,觉察强化了共情。

读了后面的内容,前面的也不难了。

接纳就是对自己全身心的接受和容纳。比如说现在我伤心了,我想哭,那就哭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再比如说,我现在很纠结,有两个选择,不知道如何取舍。那我就需要看到,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纠结的状态?那是因为我有两种选择。所以我才会感到纠结。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能够理解到这一点,那我就能够接受我现在所存在的这种纠结的状态。我知道,一旦我做出了决定,我这个纠结的状态,自然就可以消失了。目前,似乎还缺乏一些信息,或者缺乏一些资源,来做出这个决定,那么,目前,我的这种纠结状态可能还会存在两三天。但是,即使如此,我也可以接受这种状态。这就是一种接纳。当然,这么说似乎有点绕。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饶的话题吧。希望看到的朋友们能够理解。如果朋友们不够理解,这样的状态我也是能够接受的。毕竟,理解别人的思想,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大家理解和不理解,我也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我的这种接受,也是对我在这里表达自己看法可能产生的结果的一种接纳。

接纳一词,说来简单,但是确实做起来是很难的,很多时候,作为咨询师,会建议来访者接纳,并不代表要求来访者能做到所有的东西都接纳,这是很难的,而是在让来访者有这样一个觉察和意识:对自己接纳,学习接纳和做到接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懂了意思就能马上做到的,更多的建议是你带着”接纳“,时常提醒自己接纳,当你做不到的时候也允许你自己有时候就是做不到接纳,允许自己还是有情绪,允许自己还有有纠结,允许自己正在纠结。先学会对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等有觉察,觉察自己正在发生的一切,再慢慢学习一点点的接纳,接纳你希望发生的,也接纳你不希望发生的,接纳你暂时还做不到,接纳你不想接纳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关心孩子,并让孩子吃最好、穿最好、用最好的,遇到困难支持他,做得好表扬他。还有得父母未雨绸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孩子未来做了很多考虑。

这些真是爱吗?

我们更多地看到、听到父母为了孩子学习,弄到双方互相敌对,甚至水火不相容的地点,网上也有很多段子,大家可以脑补。

这时的亲子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家比昂有一个非常有穿透力的表达:关系的实质是看谁在传递焦虑,谁在承担焦虑。传递焦虑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一些父母出于自己的焦虑,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这种父母就是问题制造者。正常情况,孩子是焦虑的传递的一方,而父母应是承接并且化解焦虑的一方。例如像是孩子的饼干碎了,他们嚎啕大哭,好像整个世界都碎了一样,这时,就需要父母去安抚孩子,化解他们的焦虑。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些,而只是对着孩子一通吼叫,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这时候,父母谈不上爱,而是将更多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那什么是爱呢?

爱就是是转换、容纳、看见与连接。

1、转换

比昂还有一个观点,它们包含:β(贝塔)元素、α(阿尔法)元素和α功能。它的内容是: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绪就是β元素,α元素就是能够忍受的情感。而把β元素变成α元素的功能就是α功能。

转换(去毒化)就是α功能。孩子心中攒了太多的无助和恨,这就是毒。毒多了,孩子就承受不了,成了为β元素,他们就会把这些毒投射给父母,父母经过自己的处理,减轻甚至转换了其中的毒,再把它们还给孩子,于是之前不能承受的心理素材,成了可以承受得的了,甚至还成了滋养性的心灵养料。 这就是爱的一种。

2、容纳

普通人是如何实现对孩子的爱?比昂又有一对词汇:容器和被容物。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说:好父母的重要特点是能成为孩子好的容器。

一个人不能容忍情绪是β元素,能够忍受的情绪是α元素。β元素就是被容物,经过容器的容纳,β元素就变成了α元素,容器就有α功能。

最初的β元素是就婴儿的全能感的关于死亡与毁灭的各种恐怖感知,比如当婴儿被包围在粪便、尿液、饥饿及寒冷等等各种不舒服的环境时,婴儿就会有自恋性暴怒,再加上全能感,婴儿会担心自己会毁灭世界,也就是毁灭妈妈和自己,并且婴儿也通过尿液、排便、抓、咬等等方式表达他的愤怒,而这时,他会被我在毁灭世界,我的做法太可怕了这些感知给吓坏了,也会被我实际上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极端无助感折磨,所以这些感受就是不可忍受原始β的元素。这时如果妈妈能够忍受他的攻击,同时比较好的照料他,那就意味着他的β元素被容纳了,这些元素再被婴儿吸纳到自己心灵中,就成了α元素。 这就是妈妈的容纳,将孩子不可容忍的情绪变成了可忍受的情绪,这也是爱。

3、看见

文字是巨大的容器,当人们的心灵知识可以被文字表达时,就意味着心灵知识被文字容纳了。

当父母帮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情绪情感,或父母将他们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的时候,这就是看见。这种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就是将孩子放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了,这样,孩子就被容纳了,这也是爱。

当孩子付出了与平常不同的努力时,父母不仅看到最终的结果,更重要是看到或猜测出孩子的特别付出,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孩子这时感到的就是父母对他们的爱。

4、联接

一个故事,一个妈妈正在与家人说话的时候,她女儿很多次在自己的房间里喊:吵死了。一开始她觉得被女儿伤到了,但那天她心情还不错,先忍受了孩子扔来的情绪,呆了一会,她想,女儿正在做作业,应该是处在严重的焦虑中,于是理解了女儿的情绪,然后,她针对女儿有了一丝愧疚,于是就过去对女儿说:对不起啊,妈妈吵到你了。这个道歉迅速让女儿的情绪平息了下来,而女儿呆了一会儿后,冲出来找妈妈了。这位妈妈的感觉是当女儿表达不满,而她也生气的时候,那一刻母女俩之间的情感联接被切断了,而当她理解了女儿,并且道歉以后,她感觉那份联接又重新恢复了。如果说什么是爱,让联接恢复就是爱。

所以,对人性的转换、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接的做法就是爱。

总结

1、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是β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是α元素,把β元素变成α元素的功能就是α功能

2、在比昂看来婴儿最原始的心灵素材也就是β元素,是不能被忍受,也不能被言说的,经过妈妈的忍受,就会变成α元素

3、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时候,这被称为心智化,这就是爱

4、对人性的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接的做法就是爱。

亲爱的父母们,孩子们体会到你们的爱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6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