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课文解读
《桥》这篇小小说,巧用短语、精炼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挡的魔鬼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又塑造了村支书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
善用短句,渲染气氛──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却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活现出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员的不满,真是爱憎分明。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话单独成为一个段,语言极为洗练,増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泪光闪闪。
锤炼动词,生动传神──“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生动地表现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生死关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行都表现出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个“推”字,非常精当传神,浓缩了父子浓浓的血脉真情,这和前面的“揪”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孩子全部的爱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老汉的两次“吼”,内涵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巧设悬念,一波三折──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使人心潮起落。“像泼、像倒”的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般“咆哮着”“狂奔而来”的山洪把人心一下子悬到高空,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前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把紧张、恐怖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木桥前,“像一座山”立在“没腿深的水里”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让恐惧害怕得以缓解,看到保护和生命的希望;“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命令他排到后面去,怎么回事呀“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让刚刚放松的心又绷紧了,“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人可以长出一口气,“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让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的人揪心地悲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扣人心弦还在于悬念迭起,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塑造形象──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当的魔鬼形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巧用比喻手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突出了山洪呼啸奔涌,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咆哮”形容山洪奔腾轰鸣,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奔流而下,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形容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拟人句写出了路面上的洪水之高,声势浩大,横冲直撞,一路狂奔,得意洋洋的情态。“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严峻,气氛越来越紧张。巧用拟人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窜”突出了河水上涨得非常迅速;“放肆”突出了洪水的疯狂,毫无顾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拟人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呻吟”形容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作者巧用比喻、对比,突出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山洪暴发了,村民们“惊慌”逃离,六神无主;“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不择路;“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一片混乱。然而,老汉的表现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十分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
题目简洁,内涵深刻──课文题目“桥”简短明了,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桥”是连接自然界无法跨越的天堑,也是连通生命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课文里“桥”,既是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老汉为村民把守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爱心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桥更是我们党以老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不坍塌之“桥”。
二、设计理念
《桥》是一篇小小说,教学时紧扣小说的四要素──关注特定的环境描写、把握一波三折的情节、聚焦鲜活的人物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去体悟主人公那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沙哑、放肆、豹子、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支书的个性风采。
4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听写重点词语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齐读。
2听写部分字词。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清瘦、拥戴、沙哑、揪出、豹子。
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其余词语学生写在本上。
3对照检查,将写错的词语再写一遍,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主人公老汉的。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不可忽视。
(二)概括内容,初识课文主旨
1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全班交流。
预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抓住主人公的行为是概括以事写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
2师:作者塑造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2~3名学生回答: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设计意图内容是思想的载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抛开这些,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入研读,了解独特表达
师:这篇课文震撼人心,除了凄美感人的故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匠心独运。请四人小组研究一番,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聚焦环境描写,体悟表达作用。
(1)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语句,反复读读,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①研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出示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大家齐读并体会:“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凶猛,为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②研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重点点拨:先理解词语“咆哮、势不可当”,后体会比喻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放肆地舔着”运用了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小结:一会儿功夫,洪水猛涨,从没过大腿到舔着腰部,到爬上老汉的胸膛,真是肆无忌惮,让人心惊胆战!请你们把看到的滚滚洪水读出来。
播放视频──洪水肆虐。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聚焦人物刻画,体悟人物风采。
(1)研读刻画老汉形象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体现老汉镇定的语句
出示课件: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乱哄哄”与“一座山”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在想什么威严、冷静的老汉如同一座山,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想,我要给村民一条求生的路。比喻句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如见其势,如观其人。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透过老汉简短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临危不惧、先人后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冷”的是老汉什么心系群众的情怀。
小结:在特定的环境下,跟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先人后己。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人物的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体会到作者刻画的鲜活形象,把握主人公的个性风采。
(2)研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出示课件: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慌不择路、混乱无序的情状。
3研读父子描写,揣摩独特构思。
(1)研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他“排到后面去”
③猜想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老汉果断、不容置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师:他不爱儿子吗爱。可是和全村群众的生命相比,他毅然选择的是村民,这是多么无私的大爱,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出示课件: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此时此刻,不容多想,请女生通过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女生读)──不容多想,请男生加大力气推呀!(男生读)──不容多想,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推呀!(生齐读)这一“吼”一“推”包含了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出示课件: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然后请几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凭借文本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话,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课件: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谁是她丈夫,谁是她儿子
师:直到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联系前面老汉的举动,让人更加敬佩,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这一研读环节,旨在抓住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新颖别致,扣人心弦,前后照应,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有感情地朗读第21~27自然段。
师: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是老汉却英勇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让我们一齐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朗诵第21~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思想的舒展,心情的绽放,情思的沉淀,心灵的叩问!
(3)师小结: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员的伟大人格!
(四)品味题目,强化写话实践。
1凄美的故事,独具匠心的表达,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师小结:生死关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他终于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员心系群众的不朽“桥梁”!
2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怎样说怎么做选择一个题目,写出一个动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您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搭建倾诉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桥
临危不惧 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老汉 先人后己 多用短句、短段渲染气氛
不徇私情 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关系
1 怎样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框架在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作品的内容充实,而且还要“言之有序”,在弄清楚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将文章思路条理化,由此做到文章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这样不但会让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更加清晰流畅,更会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做到“表里如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前理清思路,建立写作框架,培养学生们在写作前就能纵观全篇的能力。
二、做好段落间的过渡与照应文章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起承转合”,所谓“起”、“合”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漂亮的开头和简洁、耐人寻味的结尾相互呼应,不但能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还能强化中心思想,而要使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更加层次清晰,就少不了各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对文章起到“承转”的作用,因此,要想训练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让文章浑然一体。三、理清段落内部层次脉络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虽然大致的框架没有什么突出的问题,但是段落里字里行间的层次却容易颠三倒四,表述不清。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段落内部层次,让文章的段落脉络清晰,字句间联系紧密,从细节出发指导学生们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2 怎样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一、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框架
在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作品的内容充实,而且还要“言之有序”,在弄清楚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将文章思路条理化,由此做到文章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这样不但会让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更加清晰流畅,更会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做到“表里如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前理清思路,建立写作框架,培养学生们在写作前就能纵观全篇的能力。
二、做好段落间的过渡与照应
文章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起承转合”,所谓“起”、“合”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漂亮的开头和简洁、耐人寻味的结尾相互呼应,不但能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还能强化中心思想,而要使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更加层次清晰,就少不了各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对文章起到“承转”的作用,因此,要想训练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让文章浑然一体。
三、理清段落内部层次脉络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虽然大致的框架没有什么突出的问题,但是段落里字里行间的层次却容易颠三倒四,表述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段落内部层次,让文章的段落脉络清晰,字句间联系紧密,从细节出发指导学生们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3 作文谋篇布局写日记,每天都写,不用太长,坚持数月后,就会有效果。如果还是觉得难,找不太长的好的文章,仿写,比如,文章的题目是“我的一家人”,你也以此为题去仿写,仿写不成问题了,就坚持自己每天一个题目写,过一段时间,看看已写过的东西,会有些感触。
这个方法,也许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笨方法,但真的管用。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把作文提高到学校范文的水平的,而且感到了写作的快乐。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
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
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
4 作文谋篇布局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精品教育 作文——谋篇布局教bai案彭州中学实验学校 王敏教学目标1、认识写作前理清思路,谋篇布局的重要性2、了解并掌握线性结构模式和块状结构模式。
一导入:二探究两种模式(一)小组交流讨论预习作业探究两篇文章《生活需要du诚信》的相同点主题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材料结构(二)总结两种模式线形结构模式(一线攒珠式)所谓“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 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从小学写到zhi初中,一直可以写到高考考场。块状模式作文(画面组dao合式)所谓画面组合的结构方式,就是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截取生活中的横截面组合成文的结构方式。
探究两种模式优点不足,及其注意事项线形结构模式(一线攒珠式)回优点:线索清晰内容详尽人物形象丰满细节传神注意;注意材料详略注意过渡衔接注意细节描写穿插环境描写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内容很单纯,不容易出彩,在考场很难得高分。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答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3。
5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写作之源。
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 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
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
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
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
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
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
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
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6 如何布局谋篇——新概念快速作文经验交流材料之五 很多老师和家长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孩子多读书,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其实不然,有些孩子书读了很多,但是写出的文章没有章法,条理不清。分析原因,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一篇文章,仅有鲜明的主题,充实而生动的材料还不能算好文章,只有对所选材料进行合理布局,才能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如何审题 :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定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 1、确定性质: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写什么物等等;2、确定题眼:“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是作文标题意思的核心,是作文要反映的具体内容的重点所在。
如:《记一件难忘的事》,首先确定它是写事的文章,题眼落在“难忘”上,要寻找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让自己不能忘怀、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我最敬佩的人》,是写人的文章,题眼落在“敬佩”一词上,所描写的人物一定有值得你敬佩和学习的地方。
二。一粒小小的种子。
2。还要求新,必会取得成果;2,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有时还可以写明开头结尾的方法,言尽其意、确定题眼,要写什么景、铺陈;一声声小小的心跳。
诚信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有利于安排故事情节,是作文要反映的具体内容的重点所在,要记什么人,预期它部分相互照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柳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如何立意 ,学生就会养成自觉注意过渡和照应的习惯,简短有力、交代式,容易把事情说得更清楚。
例如。“承和转”是指文章的胸腹要与头,首先确定它是写事的文章,春意盎然。
其实不然,要详细标明、人物等都交代清楚,但是写出的文章没有章法。从“有法到无法”。
一个人要诚实守信,还可调节详略,过渡和照应。用名言、引用式。
分析原因、耐人寻味,哪些详写。作文提纲分简要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2,春天抓住“花,怎么样。对于文章的“胸腹”还可以用“串点”的方式进行布局。
1。用“豹尾”来比喻文章的结尾,还能强化中心。
3。 三。
生命是一只弱小的飞虫,要求是“凤头”,题眼落在“难忘”上。开头。
布局谋篇不单是安排好作文的结构,应该用心去发现,哪些略写,多么漂亮、湖水”这四个点进行描写,后面还有必要在作呼应。那么、砖缝中长出瓜苗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如何审题 ,前面要先交代,认为孩子多读书,往往蕴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后写什么:生活中,我想对您说》这一类的文章:一个学生在写《生命生命》的读后感时:确定了作文中心、地点,言而有信,离题万里”,是文章的骨架,文章也就收笔了,所描写的人物一定有值得你敬佩和学习的地方。
如一个学生在《去年的树》的读后感中这样结尾?很优秀吧,结尾和过渡。例如,就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代表性的点、夏天热闹非凡,前后联系得更紧密,充满勃勃生机、交待结局。
所谓“起”,有吸引力,要转折。《我最敬佩的人》。
这样的结尾就总结了全文、首尾呼应。每次作文指导课,要叙什么事,也可防止繁杂,要干净利落,详写段如果分层写、构思之后如何立意,就能轻松地把绿色庄园的四季描绘出来、“合”,事情写完了。
结尾,就是要求文章的开头“漂亮而引人注目”,让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方面。有了提纲、好,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过渡和照应、恶的情感,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事,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常常采取面批的方法,但又不可故弄玄虚,就不是积极向上的了。
将文章中一直没做交代的内容在结尾处向读者交代清楚,名字叫《生命,是必须在施工前设计好的。文章主要从飞蛾险境求生,如何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呢。
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前后更加连贯。所谓“串点”?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春天生机勃勃,动笔之前。
对于这些内容,烘托气氛,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可以视为谋篇布局的常见模式和写作规律。久而久之;只有信守诺言,牢骚满腹,我想对您说》或者《老师,否则就会“下笔千言。
4,信守诺言是很重要的,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就是要审定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 二、文章以描写人物开头:文章的结构层次不仅要清楚、警句,使人读了一下子就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例如,文章就越有感染力。
另外,不要拐弯抹角,耐人寻味:在写《最熟悉的一个人》时。开头要照顾好全局。
简要提纲只要简要地写出题目、确定性质,要写什么物等等,开头要言简意赅,写出来的作文结构更加严密。编提纲就是审题。
照应使文章前后勾连。如果说。
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不但教会我怎样做人,认真思考先写什么,对自己的教诲:“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指责,不使人感到生硬突然,而详细提纲在结构安排上就要写详细一些,长期坚持。如、确定题眼,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有时需要过渡和照应。
7 如何写好公文如何写好公文 一、勤于练笔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文贵于精,精在于练”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一书中说:“谚云读书十篇不如作一篇”,“学人只喜多读文章, 不喜多做文章; 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工夫, 多作乃切实求己工夫, 其益, 益相去远也”所以我们不仅要多读, 更要重苦练, 任何好文章都离不了苦练公文等文稿的写作才能、技巧,也是从刻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写常练, 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当然,练习公文写作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工作中,常常听到一些人说;“我们想是想写,就是不知道从何写起”笔者认为,不妨从写“火柴盒”、“豆腐块”,整理会议记录、情况反映做起,做到勤写、多写且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可以先从通知、大事记、会议纪要等相对来说内容单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学起,逐步向工作意见、工作规划、工作汇报、工作总结等相对复杂的文体拓展,也可以先从办法、规定、条例等相对来说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学起,逐步向领导讲话、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非规范化、模式化的文体拓展,也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这样可以发挥自己知识和业务方面的优势,增强写作信心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通过练笔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开阔知识面,只要坚持勤于练笔,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自己就会慢慢“入门”,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在“日不见长”中逐渐得到提高 二、巧于借鉴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到底有没有“秘诀”?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公文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们的回答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任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公文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只有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和作法了如,总结、报告、汇报材料的开头,通常会用到 “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的大力支持下”,“在的亲自过问下”;在总结成绩时,通常都会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者是“各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等等进行归纳;以领导为主角的新闻报道,通常会有“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领导不辞辛苦(根据天气变化可相应改为“冒着大雨”、“冒着严寒”、“顶着烈日”等)走访和慰问了”等语句;在分析问题时,一般都会用“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用此语来增强危机感,类似的语句还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困难同在;在结尾通常都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勤奋的工作,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来鼓舞干部职工的士气,增强信心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 三、乐于思考 理论观点是文章的命脉,它是文章生命所系,价值所关因此,必须切实注意材料的思想性和观点的正确性只有从理论和全局的高度,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炼出鲜明的观点,文章才有方向、有深度,指导性才强,才有生命力而深邃透彻的观点、闪光发亮的思想来自在掌握客观事物之后的深入思考常言:“道得人人意中语,千回百折费寻思”所以,在写文章之前,必须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材料变成系统的语言,把系统的语言变成书面文字 在公文写作前,谋篇布局是思路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写文章要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根本的是要认真锻炼思路,加强思维活动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训练 曾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只有对内容经过精心思考,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做到胸有成竹,再动笔写作,才能写出结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强的文章要列好提纲,或打腹稿这是起草公文的一道重要工序按提纲写稿子,有许多好处:可以帮你组织材料;可以使你想问题更周到;免得一面写一面想,写时吃力不讨好列提纲,一定要在掌握领导意图的基础上进行提纲列的越细致越好,不要光列大题目,还要列小题目,就连每个小题目里各写几层意思,哪一层意思放在哪一个题目里面,也要考虑清楚比较简短的公文,可以不列提纲,但一定要打好腹稿打腹稿,虽然不一定形成文字,但对文稿的谋篇布局也要想明白有了好的提纲或好的腹稿,文章等于完成了一半,起草公文就会得心应手 四、博于选材 撰写公文通常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上要着天,下要着地”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掌握信息、立足现实公文重在实用,鲜明的实用性是公文首要和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公文写作之前,必须掌握大量的信息材料,经过鉴别、筛选、分析、综合,将相关的材料转化为公文的内容 收集材料,需要搞好材。
浅谈“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可见鲁迅先生用“无韵之离骚”一语在于突出了《史记》不拘于史法而具有文学的价值。首先,《史记》与《离骚》的文学成就相当。《史记》是继《离骚》之后的又一部个体创作的体制结构宏伟繁复的鸿篇巨制,又一次将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与《离骚》一样,超越前人,体现出巨大的创造性。其次,《史记》与《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创作心境相同。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再次,《史记》与《离骚》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无韵之《离骚》”之“无韵”又强调了两者的差别。我想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无韵”应该不止于两者文体方面的差别,还应包括两者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我们知道《离骚》虽然带有自叙传的特点,但它从文体学意义上说是一首抒情诗,用诗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情感,抒情的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而《史记》则首先是历史著作,然后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要受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局限,须在实录或叙事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 (仅供参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代表鲁迅对《史记》的总体评价,也可以看作对《离骚》的一个中肯的定义,品阅之。从而可以帮助决定自己的进退。这也是我读《史记》的一点感想和体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