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上好心理健康课呢?这个问题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首先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课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多数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为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对自己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做适当的调节,实际上是起一个预防保健的作用。我还参加了有关单位办的进修学习,搜集了大量的参考书,使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学生从长久形成的思想模式去看问题,认为这种课一定是讲道理的说教课,不一定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教学方式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认为我们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让他们敢于向你敞开心扉,觉得你是他可以信赖的朋友。我们了解了他的心理状态,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所以不能搞说教式,要与同学交朋友交心,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成为我上心理健康课的立足点。 一、精心设计第一次课学生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来上这第一节课的,怎样才能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喜欢呢?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从介绍“健康”的定义引出心理健康这个词,告诉他们我们的课就是在关注大家的心理健康,我是来和你们一起探讨怎样解决心理困惑的,所以我是你们的朋友。然后请每个同学介绍自己并说一句简单的话“我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或是“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一分钟思考,同学们都来了精神,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脸红了……这样我大致看出了谁是性格外向的孩子,谁是内向怕羞的孩子。听他们的介绍也非常有意思:“我最大的烦恼是没考上高中”,“我最大的烦恼是我妈老唠叨我”,“我最大的烦恼是太胖了”,“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份好工作”,“我最大的愿望是老师能理解我,别老看我的头发不顺眼”等等五花八门不时引起同学们的笑声,这笑声背后也提醒了我们,同学心理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都认真听,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我肯定了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然后说:“你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同样是人但每个人之间又都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的同学就有威武健壮的、瘦小玲珑的、活波外向的、内向怕羞的、爱好体育运动的、爱好古典文学的等等。但是我们的同学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们已经迈进了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青春期。说美好因为她是人生的花季。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心理学家提醒我们这也是人生的危险期,称这段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因为这时你们有强烈的要摆脱束缚感,想证实自己的价值的感觉。这就要经历一个困惑甚至痛苦的过程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我来讲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是否与你有关。我讲了以下几点:(1)承受能力差(列举了一个职高学生因失恋而自杀的这是事情)(2)与父母难以沟通(3)情绪多变不能自控(4)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5)和异性交往的是是非非(6)到职业中学上学的想法和对就业的迷茫。每个问题我都列举了一些存在的现象,不去做评论,而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于他们之中较普遍又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呼应非常强烈。最后我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呢?怎样才能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解决自己心理存在的一些困惑和烦恼呢?这就是我们开设此课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我一个人是绝对不行的,需要同学积极参与到课中来,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今天课后我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应该怎么上?这样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有了盼着下节课快点到来的心情,有不少同学反应,一周一节课太少了,希望多开几课时。 二、营造宽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一次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热情就会很高,参与意识很强烈,他们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如希望搞“热门话题讨论。”让我们上一节以“夸夸自己”为题目的课好不好?还有的建议老师多讲一些和他们联系密切的实例,还有的同学说咱们能不能搞点小品表演等等。我也深深感觉到:我们的课一定要迎合学生的心理,要轻松、精彩、让人回味。我说话的方式应采取和他们聊天的方式,所以我设计的课都是多让学生活动、参与、自己去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对他们所谈的给予归纳、小结、点拨,适当的时候讲一些小笑话、小故事、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比如我们在上“不良情绪的调试”一课时,同学们说了许多,最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瞎趣”,写一个高度近视者由于眼睛不好而闹出许多笑话的事。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我问他们:“他都快瞎了,怎么还这么快乐啊?”学生抢着回答:“他看问题的态度正确”,“他能笑对人生”,“他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会自我安慰”,“他幽默”——这些都是我们调试不良情绪所需用的方式方法,同学们自己做出了总结。课上我们还经常搞一些心理小测试,这也是受学生欢迎的栏目之一。比如讲情绪问题时让学生“测测你情绪的稳定度”等。讲人际交往时我们搞了“你的交往能力如何”等等。每次公布答案时你就能看到有的同学眉飞色舞、有的瞪着答卷默默不语,有的同学对我讲:“我特别喜欢您让我们做的心理测试,它让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试着去改变自己”。记得有一次“热门话题讨论”是经学生再三要求非要在课堂上讨论交异性朋友的问题,说实在话这是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曾有人劝过我:“千万别在课堂上讨论这话题,你没法收场”。看着同学们期待的目光,我决定试一试,我把题目订为“谈谈青春期的悸动”。讨论会上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仿佛要把心中的那股怨气全撒在我的身上,“老师您承认不承认男女生之间有真正的友情?”,“老师您对‘早恋’这个问题怎样看?”“和异性交往就是坏孩子吗?”——当时我都有点蒙了,我说:“你们别质问我啊,我今天是听众,想听听你们的想法”。他们讲了许多。一个男生说他曾有过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喜欢一个女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但不幸被她妈妈发现了,在她的干涉下女孩和我分手了,我非常伤心,我会永远在心底珍藏那段美好的感情,我不明白,她妈妈为什么反对我们交往呢?听得出这个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我对他说些什么呢?我想了想对他说:“我很能理解你心情,我很赞同你说的把美好珍藏在心底。美好才值得珍藏,会珍藏才能保护住那份美好。”还有一个同学讲了这样一件事,初中时我们三个男生三个女生非常要好,可老师找我们分别谈话非要把我们说成是三对,还找家长,我们真是气坏了,觉得他们太“俗气”了,难道男女生在一起就一定是谈恋爱吗?于是我们商量好了和他们对着干,偏在一起看他们怎么办?听着学生们的心声的流露,我真是感慨万千,是啊,应该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爱慕心目中理想的异性和希望得到异性的青睐的心理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大可不必谈“男女生交友”而色变,关键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友谊和自尊自爱。最后我讲了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把握住青春期的悸动。青春是一段敏感而容易悸动的季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容易在年轻的心灵上激起阵阵涟漪。青春是一段美好而需要把握的季节,一份忧伤、一份欣喜、一份莫名其妙的感动都需要年轻的你深深思索、郑重选择。成长就在这个季节,成熟就在这个季节,”我劝慰同学们要理解那些家长与老师的心情,他们是爱护你们的。课后不少同学写来条子表示要保持友谊不放纵感情,要把精力用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方面。看来我们的课取得了一定得效果。另外,我在课上紧张之余放点轻音乐,让学生放松一会儿。看有关录像片。还有的课上把例子绘画成幻灯片提高学生的兴趣,总之我力求将课堂活跃起来。使同学们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和学生做朋友聆听他们的倾诉课堂上我们为同学们解决了一些心理的困惑但仍有一些同学上课听的多,说的少,有的几乎是不开口,可是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有话要讲,当着众人不好开口。怎样才能让全体同学都敞开自己的心扉呢?治疗心理疾病的灵丹妙药是首先给他一个发泄的机会。我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开展“文笔交流”活动。我对他们讲,写什么事都可以,只要你是在实话实说,发泄也好,批评也行,不满也可以,困惑就提。不用担心对与错,不用担心同学或老师家长知道,我会替你保密。把你的心事告诉我,即使我不能帮你彻底解决问题,但我一定会用心去听你的无言的倾诉,因为我们是朋友。学生们送上来的文章是我始料未及的,有成长中的烦恼,有解不开的困惑,有真诚的感谢,有的则是对课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字字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确实相信我,真的把我当成了朋友。有一位同学向我讲述了他的烦恼,他的妈妈曾是下乡知青,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独自带他回到北京,情绪非常不好,偏偏又下岗了,脾气更坏了,动不动就发火。这个孩子性格内向,看着妈妈的样子不知如何是好,说到家中就像进入“火药库”,处处留心,生怕一点小火会使妈妈爆发。老师您帮帮我吧。看来孩子确实是难住了,我找他谈心,告诉他我也曾是插过队的老三届知青,对于你妈妈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非常了解,对于她的心情也非常理解。是生活的坎坷让你妈妈心理出现了不平衡,她确实很难。要理解妈妈的难处,多帮她,尤其多和她聊些让她高兴的话题。你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你若也不理解她,她会更加难过的。孩子真的努力去做了。情况有了好转,前些日子这个孩子找到我说她妈妈找到了一份工作,心情比以前好多了,还说他经常和妈妈聊天,等毕业工作了一定好好孝顺妈妈。我真替这位母亲高兴,她的儿子扶平了她心头的创伤。还有一位同学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段感情经历,他说喜欢上自己科任老师,而且感觉老师对他也不错。于是他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想法,挥之不去非常苦恼,我没有和他面谈,怕他不好意思,只给他写了几句话:“对于学习好、懂事的学生,老师总是多几分偏爱,但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除了希望他们能成才别无其他。你没有盲目的表白自己而是积极寻求帮助,希求让情感健康发展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相信你会正确处理的”。事后我得到了他的一张小纸条:“谢谢你老师,我明白了。”看到他们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看到他们的成长,我真的感到无比的高兴。文笔交流使许多学生和我成了知心朋友,他们与我无话不谈,有时我并帮不上什么忙,可他们说:“只要和您说说,您在听心里就舒坦了”,“老师您是我的大朋友”,“感谢心理健康课它不是课而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了解自己,还知道如何面对挫折”,“我喜欢上您的课”……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心话,在高兴之余我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我面对的是正处在成长期看似成熟却有很幼稚的职高学生,要想了解他们,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呵护和帮助,必须先要和他们交心,取得他们的充分信任,成为他们真正的知心朋友。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对做出如下小结:这种课如果走到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就又成了照本宣科、单纯说教的课。我们借鉴了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但又突出了我们的特点: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予,敢于讲话,让学生在相互碰撞中互相有所感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说和讲而是启发,引导。尤其是当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导向作用,最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就对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学知识。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非常快,所以要跟上形式就要吸取课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再有就是及时掌握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还应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去努力探索,才能使我们的课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光靠几节心理课靠心理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曾有一位同学和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前,她因有道题不会,在课堂上问老师,没想到当时老师把眼一瞪冲她嚷道:“平时不好好听讲,这会儿拿不会吓唬谁啊?”……当时这个孩子感到很尴尬,非常难受,已经好长时间了,她见到这个老师都不敢说话,心里发毛。所以呼吁我们的老师请大家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过度时期,做为老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无意的话就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当您心情不佳时,当您想向学生发火时请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请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一、 主题的确立。首先,班会课主题的确立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明确。针对学生中近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班主任应及时作出分析,并着能够正确归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比如:开学后的第三周我的班会的主题就是“时间管理技巧”,就是专门针对进入高三以来绝大部分学生遇到的困惑即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效率底下等问题召开的。开学之初,我的第一个主题班会是:“高三,我们一起走过”,目的就是开展目标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班会课主题的确立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知道他们渴望得到什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交际方面的指导,还是关于人生目标的确立、如何为自己作好人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教师都应做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更能贴近学生,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比如:我本学期就有一个主题为“状元之路”的班会,就是专门针对很多同学对高考状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都渴望来了解他们的成功之道的心理确立的。于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制作成课件,结果班会课的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二、 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教师的准备。教师对主题班会的准备要像准备一堂教学课一样,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思想状况,占有大量的资料,对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予以考虑。其次是学生的准备,需要学生发言的时候要作好布置,布置可以笼统一些,是为了防止念稿子等流于形式的发言。比如:我一般在周末上完课后就告诉学生,下周班会的主题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准备。有的班会则需要主持人,那么就应该有主持人的选拔、培训等准备工作。此外,如果主题班会对场地场景等有特别的要求,那么同样也应提前作好安排。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什么内容,哪种形式的主题班会,都要发动全体班集体成员共同参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事。教师在主题班会课中可以是一个幕后工作者。比如,在我校第二届“银桥杯”班会课上获得一等奖的主题为“我拿什么来报答你们,我的父母”的班会,有个老师就在私底下问我说:你的位置在哪里。我想这并不重要。有时候教师要敢于放弃表现自我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的角色可以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定要相信他们可以作好很多事情。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高二学年时的一个班会课,我本来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临时有学生家长来访,而且事情还比较紧急。于是我就叫了一个有主持班会课经验的学生去代替老师的角色,并让班长作好记录,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班会课。因为老师不在,同学更放得开,在讨论时能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对问题的讨论很深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定辅导主题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容易操作,课堂气氛也较活跃。⑵主体范围不宜过大。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内容,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进行辅导。主题要小,以小见大,这样师生在活动中就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定辅导目标
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辅导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三个目标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并且层层深入。
三、设计活动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级活动的形式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加以辅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辅导过程的设计:
心理辅导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结束
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
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也就是解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标准。
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那么下面我把这三个阶段依次详细讲解)
(一)导入阶段(暖身活动)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抗拒,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重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活动有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活动呢?一是要以易学易做为原则,保证人人都参与。二是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以3—5分钟为宜,过长显得拖沓,学生容易疲倦;过短则学生还未进入状态,团体氛围未能形成,不利于进入下个环节。三是暖身活动尽量紧扣主题内容。如在《声声入耳——课堂注意力训练》一课中,一位辅导老师就选择了“抓手指”这一热身活动,紧扣主题内容,实际效果也很好。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的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度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这一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
可以看出暖身活动让学生有个全身心的放松,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暖身活动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提问等等,总之要根据主题选择最适合的。 可以说,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展开阶段可以设计三个步骤)
步骤一,这个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等,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例如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这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最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这个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去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地态度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体验、相互交流中促进自身成长,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的讲话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思想,教师都应予以包容。例如我看了一节浙江某校王丽丽老师设计《情绪》这一课,首先她设计了一个关于不良情绪的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提问,如“你遇到这种事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和行为?”“你陷入情绪深渊用什么方式宣泄?”“请大家给还没有走出情绪深渊的同学想想办法,帮助他克服不良情绪。” 她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学生有个引导,而且让他们帮助有不良情绪的同学想办法,使学生回答有种安全感,更开放自己,毕竟是帮别人,没有涉及到自己本人,从而使回答更具真实性。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该环节主要是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这时采取讨论法;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时间和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可以说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 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这时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付。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在活动课结束之前,给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所得进行分享、整合,这样不仅能强化本课时的内容,还为下一主题打下基础,这一环节具有回顾和前瞻的作用。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远远不够,布置一定的作业,当然,不一定是书面作业,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鼓励学生把课程中的领悟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心理课的质量。
可以说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不仅对整堂课作总结,还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也就是说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外化出来,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玩中练、乐中学、论中理、演中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整过程,教师只有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心理健康课的粗浅认识,同时我也真诚希望与会的各位老师通过今天这次活动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我县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我深信:一杯水会感动路人,一滴水会感动小草,一片云会感动天空,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会感动每一个学生,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老师会感动整个校园!
《我注意,我能行--整节课例_中小学心理健康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flv》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jXTulNV8WQ4qdoZRU7Prg
提取码:xwb3
中小学心理健康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