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它一方面依照每一曲调的抑扬抗坠的音节,参之以曲中所表感情的起伏动荡而给以妥善的安排;一方面吸收《诗经》《楚辞》以至汉魏六朝乐府诗和唐代各大诗家所创古、近体诗的特殊音节而予以“各适物宜”的调剂;这样取得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经过无数诗人与民间艺人的不断实践,使得每一词牌的句式和韵位,都有了它的定型。我们要在有丰富遗产的古典诗词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利新型格律诗和各种戏曲或曲艺唱词的发展,这问题是值得仔细探讨的。
根据个人对唐宋曲子词的学习经验,并以同一类型的词牌的分析比较,乃至对勘同一词牌不同作家的作品,深切感到这一特殊形式,虽然宋元以后已和原有曲调的音乐脱离,以至成为“句读不葺之诗”,但它的句式参差,看来好像非常自由,而实际得受多方面的制约,对表达喜怒哀乐等等不同情感,关系却是十分重大的。
一般说来,每一歌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出和谐与拗怒两种。而这种调节关系,有表现在整阕每个句子中间的,有表现在每个句子的落脚字的。表现在整体结构上的,首先要看它在句式奇偶和句度长短方面怎样配置,其次就看它对每个句末的字调怎样安排,从这上面显示语气的急促与舒徐,声情的激越与和婉。例如第三讲中所举的《六州歌头》,就因为它接连使用三言短句,构成繁音促节,所以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在小令短调中,有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放翁词》
这一曲调,上下阕各叠用四个三言短句,两个四言偶句,一个三字叠句,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尽管全阕四换韵,但不使用平仄互换来取得和婉,却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的。
又如《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珠玉词》
这一曲调的组成几乎全部都是用的偶句,而上半阕在开首一个六言偶句之后,接上一个改用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把冲动的感情勉强拽住,恰如书法家所谓“无垂不缩”的道理,以下接着三个四言偶句,句句仄收,显示一种倔强的情调。下半阕在前后重复运用这个形式中间,只加一个承上领下的去声字(“念”字),使整个音节呈现着一种劲挺的姿势。应用这类的曲调来表达离情,是不会流于软媚的。
推演这类句式的节奏声容,从而构成适宜抒写凄壮郁勃情绪的长调,有如《水龙吟》是最好的范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见《稼轩长短句》
这一长调的整体结构主要是以十七个四言偶句构成,而上下阕各以三个偶句组成一个片段。但从整体上看,又复偶中有奇,俨然如岑参《走马川行》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那样三句一气联翩直下的变格,和《撼庭秋》的句式配置则完全相同。除了前半阕的句脚字用了两个平声,后半阕又用一个平声,从而使音节略转谐婉外,其余并用仄声收脚。而在前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把”字,领下两个四言偶句、两个三言奇句;后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倩”字,领下三个四言偶句,结尾更用上一下三的特殊句式,予以逆折顿挫,恰好显示本曲的凄壮郁勃的声容态度。
至于多用三言短句构成短调小令,乍看有些和《钗头凤》组织形式相像的,有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见《花间集》
这一短调虽然上下阕同样用了四个三言奇句,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这就构成和婉音节,情调迥不相同了。
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劲挺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例如《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数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秦观《梦中作》,见《淮海居士长短句》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渔父词》,见《樵歌》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唯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见《南涧诗余》
这一短调的声容所以拗峭激越,主要关键在上下阕除第一句落脚字用平声外,以下连用仄收;而且下半阕的第二句必得使用“仄仄仄平仄”,构成拗怒的音节,两结句又必须用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全阕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才能使“情与声会”,恰好烘托出上面所举诸例的特定内容。
还有和《撼庭秋》同一类型而和《钗头凤》《好事近》的声容态度差相仿佛的短调,例如《盐角儿》: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晁补之《亳社观梅》,见《晁氏琴趣外篇》
又如《忆少年》: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晁补之《别历下》,见《晁氏琴趣外篇》
这《盐角儿》上半阕的句式和声韵组织,几乎全部和《撼庭秋》的下半阕相同。下半阕虽然开首就用了两个三言对句,而且句脚用了平仄声递收,似乎转入谐婉;但接着连用两个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直到末了,都用仄声收脚。韵部又选用短促的入声。这就充分显示着拗峭劲挺的激越情调,恰称梅花标格。《忆少年》的上半阕连用三个四言偶句,和《盐角儿》同一机杼;接着又用一个“平平去平仄”的拗句,一个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它那激越的情调已经充分呈现出来了。下半阕第二句又运用了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接着又是一个“平平去平仄”的拗句和一个上一下四的顿挫句,加上整个仄声收脚,而且用的都是入声韵,这就构成它那迫切凄厉的声容,恰好表达出作者的万般感慨。
至于平仄韵互换,和《更漏子》略相仿佛的单调小令,有如《调笑令》: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韦应物《韦江州集》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 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录王建作
这一曲调,首尾并用两个二言叠句,接着一个六言偶句,中腰又用两个六言偶句,违反了“奇偶相生”的和谐法则。虽然韵部平仄略见谐调,取得婉转相应的效果,总的说来,情调是迫促的。
提到慢曲长调,在音节上呈现拗怒激越声情的,一般更是多用仄声收脚的四言和六言偶句,杂以二言或三言短句,并押入声部韵。例如《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清真集》
据毛开《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兰陵王》的曲谱,现仍保留于日本,灌有留声机片。我们单就周词的句度安排和声韵组织来试探它的“至末段,声尤激越”的原因。在句式上,末段用了一个二言、三个三言短句,又以一个去声“渐”字领两个四言偶句,一个去声“念”字也领两个四言偶句;而在一句之中的平仄安排,又故意违反调声常例,有如“津堠岑寂”的“平去平入”,“月榭携手”的“入去平上”,“似梦里”的“上去上”,“泪暗滴”的“去去入”;又在每句的落脚字,除“渐别浦萦回”独用平声,较为和婉外,其余并用仄收:这就构成它的拗怒音节,显示激越声情,适宜表达苍凉激越的情调。再看它的整体结构。第一段用了一个二言、三个三言短句和三个四言、一个六言偶句,虽然中间参错着一个五言、两个七言奇句,好像符合“奇偶相生”的调整规律,但在句中的平仄安排,却又违反调声常例,有如“拂水飘绵送行色”的“入上平平去平入”,“登临望故国”的“平平去去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平入平平去平入”,又都构成拗怒的音节。第二段用了一个以去声“又”字领两个四言偶句和一个以平声“愁”字领两个四言偶句,虽然参错着两个五言、两个七言奇句,似乎有了“奇偶相生”的谐婉音节,但句中的平仄安排却又违反调声常例,有如“闲寻旧踪迹”的“平平去平入”,“回头迢递便数驿”的“平平平去去去入”,“望人在天北”的“去平去平入”,加上偶句“灯照离席”的“平去平入”,“一箭风快”的“入去平去”,都是一些不能自由变更的拗句。把这三段的声韵组织联系起来,仔细体味,确是越来越紧,充分显示激越声情,和一种软媚的靡靡之音是截然殊致的。
有的慢曲长调,虽然在句度上显示“奇偶相生”之美,但奇句多用逆入式的特殊句法,偶句多用六言句式,而且在句中的平仄安排上又多拗犯,也一样可以构成激越的声情。例如《浪淘沙慢》: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樽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周邦彦《清真集》
这一长调的句法变化和拗句太多了。有如“掩红泪玉手亲折”(上平去入上平入)是上三下四的拗句;“连环解旧香顿歇”(平平上去平去入)和“恨春去不与人期”(去平去入上平平)是上三下四的平句。又如“正拂面垂杨堪揽结”(去入去平平平上入)是以一领七的平句,“念汉浦离鸿去何许”(去去上平平去平上)和“向露冷风清无人处”(去去上平平平平去)是以一领七的拗句,“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入)是上三下六的平句,“怨歌永琼壶敲尽缺”(去平上平平平去入)是上三下五的平句。这都是一些错综变化的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拗句,如“雾隐城堞”的“去上平入”,“东门帐饮乍阕”的“平平去上去入”,“望中地远天阔”的“去平去上平入”,“耿耿寒漏咽”的“上上平去入”,“唯是轻别”的“平去平入”,“罗带光销纹衾叠”的“平去平平平平入”,“弄夜色”的“去去入”,都是构成拗怒音节的主要条件。把这许多拗句和特殊句式联系起来,取得和谐与拗怒的矛盾的统一。这也就是王国维所称:“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清真先生遗事》)这一切都是由原有曲调错综变化的节奏来决定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要构成和婉的音节,在长短句的安排上,怎样最为适合“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我们首先就得注意哪些调子是最接近近体诗的形式,哪些是掺杂了其他不同句式,它的落脚字的平仄又是怎样安排的,就可以推测到每一音节和婉的曲调,哪种比较适宜抒写缠绵凄艳的感情,哪种比较适宜抒写雍容华贵的风度,哪种比较适宜抒写波澜壮阔的襟抱,哪种比较适宜抒写跌宕开阔的胸怀。这一切都得先仔细体会它们的声容,才可以够得上具备“倚声”的条件。
例如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前几章中所提到的《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一类短调,它们的句式都属奇数,而在整体上看,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而使它们的声容态度趋于流丽谐婉。在五、七言近体诗的基础上再加变化,借以增加它的声情之美的,有如下举诸调。
1《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华露滴,月胧明。东风吹断紫箫声。宫漏促,帘外晓啼莺。
愁极梦难成。红妆流宿泪,不胜情。手挼裙带绕阶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
——薛昭蕴,见《花间集》
2《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送述古》,见《东坡乐府》
3《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苏轼《东坡乐府》
4《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东坡乐府》
上述第一例《小重山》以三、五、七言参错间用,落脚字的平仄也很调匀,就使它的声容极掩抑低徊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第二例《南乡子》只是两首失黏格绝句诗的变体,前后阕首句减掉两字,而把它拉移到第三句下面,增多一个韵脚,使音节益趋于完美。第三例《南歌子》前后阕并以两个五言对句和一个七言、一个九言单句组成,由舒徐渐趋急促,末多两字,显得摇曳生姿,有余音袅袅、缠绵不尽之致。第四例《江城子》前后阕并以七、三、三、七、三、三中间夹一个上四下五的九言句式组成,上紧促而下沉咽,又复异其情态。上述四例基本上是属于音节流美的。至于《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晏几道《小山词》
除后阕开端化七言单句为三言对句外,并以七言和五言更迭组成。它在整体上的平仄安排,每句的第二字都用平声,恰和《南乡子》的全用仄声相反,在情调上此较低沉而彼较高亢,所以适用的意境也有所不同。这一短调小令几乎句句押韵,一气紧逼而下,是较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的。
至于例用平韵而以四言和五言或六言和五、七言混合组成的短调小令,它们的音节态度基本上也是属于流丽谐婉这一类型的,举例如下。
1《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清真集》
2《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小山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东坡乐府》
这两个短调,虽然句度长短各家略有出入,但都音节谐婉、声情掩抑,对整体的安排是异常匀称的。
接着再来谈谈仄韵短调的句式安排对表达不同情感的关系。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御街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文正公诗余·渔家傲》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文正公诗余·御街行》
这《渔家傲》前后阕除一个三言句外,约略相等于一首七言仄韵绝句,在句中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而从整体的落脚字来看,音节却是拗怒的。加之句句押韵,显示着情绪的紧张迫促,是适宜于表达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的。《御街行》则是以三、五、七言的奇句和四、六言的偶句参互组成,看来好像最为适合“奇偶相生”的谐调规律,但前后阕除了中间一个七言句用了平收外,其余全用仄声收脚,这就构成了整体的拗怒多于和谐;而且下半阕连用一个六言、两个四言的偶句直逼而下,才用一个五言单句使劲顿住,这就显示着心胸开阔、英姿飒爽的苍莽气度,便是用来抒写儿女柔情,也绝不至流于软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千姿百态的,即使用的是同一题材,不同形式也能表现不同作者的不同性格。且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漱玉词》
这后阕的内容和词汇,不都和范仲淹《御街行》的后阕大致相仿吗?但是我们把来对读,细味两者的音节态度,后一作者的“亦易飘飏于风雨”(刘熙载评韦端己、冯正中诸家词语,见《艺概》卷四《词曲概》)的娇怯性气,不是很容易体味出来的吗?这《一剪梅》用了全部的平声收脚,充分显示着情调的低沉,是没法把它振作起来的。
至于慢曲长调,它的句式的错综变化更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构成拗怒的音节呢?前面已经约略谈到过了。这里且再举几个用平韵构成和谐音节的长调为例,对句式安排上的声情加以分析。
极参差错落之致,藉以显示摇筋转骨、刚柔相济的声容之美,我觉得《八声甘州》这一长调是最能使人感到回肠荡气的。且把宋人诸名作举例如下。
1.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乐章集》
2.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寄参寥子》,见《东坡乐府》
3.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见《梦窗词集》
上述三人的作品,在句读节奏方面虽然有些出入,而激楚苍凉的情调基本上是一致的。宋人传世之作以柳词为最早,我们要做声律上的分析,当然必须以柳词为标准。且看他是怎样来处理这节奏关系的:开端就用一个去声“对”字,领下一个七言平句和一个五言拗句;接着又用一个去声“渐”字,使劲顶住上面两个单句,领起下面三个四言偶句,而三个四言句中,又以最末一句紧束上面两个对句,就格外显得此词句法和章法如何取得参互和谐的声容之美。跟着递用六、五、五、四的句式,错综奇偶,婉转相生,不着一些滞相。过片使用一个六言偶句,作为过脉。接着又用一个去声“望”字顶住上句,领起下面两个四言偶句,构成参差和齐整的调协。再用一个去声“叹”字,把上文加紧束住,并即领起下面一个四言偶句和一个五言单句,对上文折入一步,愈转愈深。跟着换上一个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挺接一个上三下五的特殊句式,做出回眸却顾的态势,到此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更用逆入的上三下四,并于下四变二二为一三的特殊句式,紧接一个四言平句,总收全局。它的整体结构,是异常谐协的。
至于适宜铺张排比、显示宽宏器宇或雍容气度的慢曲长调,常是多用四言偶句作成对称格局,并于落脚字递换平仄作为谐调音节的主要手段。这该以《沁园春》作为最好范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辛弃疾《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见《稼轩长短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梦孚若》,见《后村别调》
《沁园春》长调格局恢张,饶有雍容气象。一起首叠用三个四言平收偶句,显示从容不迫的姿势。紧接一个仄声(最好用去声)领字,领起下面四个四言偶句,于严整中取得和谐。跟着又是两个四言对句,紧接一个七言单句,借以展开格局。挺接一个三言短句,再以一个仄声(最好用去声)字领下两个四言对句,于整齐格局中见参差抑扬之美。过片变三个四言偶句为一个六言平句和一个以一领七的特殊句,使得它在换气的地方呈现着骀荡生姿的风致。下面和前阕全部相同。像这类和谐开展的曲调,最宜抒写壮阔襟怀,表现恢宏器宇,因此历来多被豪迈磊落的英雄志士所爱采用。
和《沁园春》的恢张格局约略相近的,还有《风流子》: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漫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
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张耒《柯山诗余》
这个曲调的组成,也很符合“奇偶相生”的和谐规律,并见掩抑低徊的恢张局势,但运用对偶不及《沁园春》的疏宕跳脱,所以只能成为缠绵悱恻的凄调。
此外如《忆旧游》《高阳台》一类的长调,亦饶和婉凄抑之音,留待下面再讲,这里就暂不举例了。
喜欢写作的我们,首先要明白,现代汉语语法中句式变化是一项基本内容,而在众多句式中,长短句式又是运用的最为频繁的。所以理解长短句式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效果,了解长短句式的区分,掌握长短句式的转换,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短句式主要是从修饰词语的多寡、句子结构的杂简和修饰效果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只有理解了长短句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长短句之间的转换。其中,长句变成短句的时候,可以从提干、梳枝、拆分、整合这四个步骤来进行,而短句变长句时,可以从找主语、分层次、做润饰这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长句和短句的区别
长句和短句从直观上来看,长句是指字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字数较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但是句子的长短又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而从专业角度上看,长句和短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分。
1修饰词语的多或少
长句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短句长,主要是因为使用的修饰语更多更复杂,主谓宾这三个主要成分的前缀词更多,定语、状语、补语的成分更长。
比如这个长句:一个暖阳普照的冬日早晨,在巴黎的街道上,我居然遇到了我小学时的老班长。如果将它转换成短句就是:我遇到了老班长。从这两句对比看,就可以清晰看到,长句的修饰语更多,字数自然也显得更多,句式也显得更长。
2句子结构的复杂或简单
长短句的区分不能单纯从句子字数和长短来判定,还需要分析句子的结构。
比如这个长句:我们全体学生的一个共同认识是,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刻苦、团结友爱,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转换成短句就是:学生的共同认识。长句“是”后面的宾语长达32个字,是一个复句形式,准确而严密地概括了学生的共同认识。
长句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四种情况:一是修饰语较多,二是联合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复杂,四是分句中结构层次较多。例如长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认真刻苦并且有伟大志向的好学生。该长句就属于修饰成分多,“学生”前有一个定语是联合短语,层次多。转换成短句则是:他是好学生。短句结构往往就只有简单明了的主谓宾,结构简单,因而结构的复杂或简单是区分长短句式的关键方法。
3修饰效果的精确或简洁
不管是长句还是短句,最终是为了传达一个恰当的信息,在修饰效果上,长句是表意周密、严谨、细致的,短句则是简洁、明快、有力的。
例如长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新型香米新品种。该长句精确地描述了袁隆平的身份和地位,周密地叙述了他所取得的四大突破。相反,短句则是:袁隆平取得突破。长句和短句不同的修辞效果一目了然,长句更为精准,短句更为精简。
二、长短句式转换原则
在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中,长句和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也不能随意随性地转换,而是需要遵守两个原则:句变意不变;尽量使用原字、原词。否则,长短句式的互换不仅不能贴切地表情达意,更会改头换面,脱离本意,偏失意义。
1句变意不变
长短句式互换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句子原意,在忠实句子本意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细枝末节进行删减,从而能在相应的语境中实现长短句式的互换。
例如长句: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经济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短句:“某集团不能裁员”。该长句换成短句之后句子的结构没有问题,可是却改变了长句的原意,所以是不恰当的。应该是:某电子集团要裁员。由此可见,句变意不变是长短句式转换中的根本原则。
2尽量使用原字、原词
围绕不改变句子本意的中心,在长短句转换中的增、删、改等都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要体会语境,根据题干和句子表达需要来进行。
例如长句: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转换成短句为:古人类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在转换过程中,“古人类学”不能改成“人类学”,虽然只是相差一字,可是谬之千里。所以在长短句式转换中要尽量使用句子中的原字、原词,避免出现歧义。
三、长短句式互换的方法
1长句变短句
长句变短句时要学会抽丝剥茧,找准中心词,确定主体结构,理顺细枝末节,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1)提干。长句是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某一结构比较复杂,适于表达有复杂、严密思想内容的句子。但是,一个句子总是不能少了主谓宾三个基本的句子成分。因而,长句变短句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句子成分划分开,提取主干,弄清楚在复杂结构的背后,句子所要表达的最终含义。
例如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奇人。解析:从分析句子成分得知,该句的主语是帕格尼尼,句子通过修饰要表达的最终含义是他是一个奇人。划分清楚句子的主干后,还需要对句子的修饰部分进行梳理。
(2)梳枝。梳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句子的层次和句子的修饰成分,能更完整和准确地贴近原长句的意思。同上例,题目要求将该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这时候需要把原长句中的修饰部分提取出来,再用置换法将主语“帕格尼尼”换成“他”来代替,作为其他短句的主语。如帕格尼尼是……,他从……,他最终……。
(3)拆分。梳枝后需要将原长句切分成几个短句,如“世界级小提琴家”“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可以划分成世界级小提琴家、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将原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切分成三个短句。
(4)整合。对原长句进行了提干、梳枝和拆分后,最后一步就是要合理排序,形成有逻辑的语段,也就是第四步整合。题目要求将该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并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通过上述的步骤,可以将长句转换成四个短句:帕格尼尼是一位奇人,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并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他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
长句看似凌乱,语意不明,但是只要能够根据上述四个步骤:提干—梳枝—拆分—整合,就能将长句变成言简意赅的短句。
2短句变长句
短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短句能够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表现果断肯定的情感。短句变长句之后,只能有一套主干,并且保证句意的完整和语意的连贯。以下三个步骤能够做好短句变长句的转换。
(1)找主语。短句变成长句最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只有一个主语、一个主干。怎样在几个短语中找到一个准确的主语,就要分析、归纳几个短句中重复出现的成分。例如,“他们都是60年代的老知青。他们都怀着远大的理想。他们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解析:在这几个短句中不难发现,相同成分的主语是“他们”,联系上下句,这个“他们”就是“老知青”,因而可以确定长句中的主语就是“老知青”,其他句子中不同的成分变成宾语的修饰成分。
(2)分层次。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单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逻辑关系不当,造成层次不明。所以在找到几个短句的共同主语之后,还需要分清几个短句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梳理语序,避免颠三倒四,语句不通,或者违背原意。同上例,将3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第一层意思是:远大理想;第二层:60年代老知青;第三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
(3)做润饰。有了共同主语和长句的修饰成分,已经完成了短句变长句的主体部分。可是如果只是将这些成分或辞藻生硬地拼接在一起,势必造成语句的不通顺或语意的不连贯。因而,必须对整理出来的句子成分进行适当的润色、修饰。同上例,短句变长句:怀着远大理想的60年代老知青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
综上所述,在灵活多变的汉语表达中,长短句式在句式类型中都具有及其鲜明的特点。长句字数多、成分多、结构复杂,其句子表意丰富、周密严谨,多用于书面表达。与长句相比,短句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长句的反向。短句字数少、成分结构比较简单,传递的情感往往是生动明快、节奏短促的,多用于口语。
由于长短句式都有着各自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其实并不存在优劣,而是要根据实际语境,恰当地选择不同的长短句式表情达意,发挥现代汉语的魅力。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1 长短句,整散句,的表达效果
一、讲解整句和散句的变换知识点 一个句子,句式整齐匀称,多构成排比和对偶的叫整句。
其结构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渲染气氛。散句是相对整句而言的,它是结构错落,句式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其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
使用整句或散句,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整句、散句也是可以互换的。
散句变整句,就是把长短交错的句子,改为相同的句式,或都改为长句,或都改为短句。而整句变散句就是要把“整齐”变为“错落”,改写时变换其中的句式,穿插使用长短句,就成了散句。
二、练习整句和散句的变换知识点 例1:将下面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
我见过雍容华贵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着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
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那天安门广场上一望无际的花。 例2:将下列语句中加线的部分改定,使之与其前句构成整句。
(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更换词语) 上海已悄然出现了为顾客丰富切身体验服务的“体验经济”的萌芽:能让你体验到进入热带雨林感觉的雨林餐厅,①上海孙桥镇的观光农业能让你体验田间劳作;集体闲与购物于一体的投资3亿多美元的娱乐购物中心即将出现,②还将建成类似香港维多利亚港、澳大利亚悉尼那样著名的黄浦江外滩旅游景点……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体验经济”的明智做法。答① 答② 例1参考答案: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暧房里开放,而在冰天雪地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
例2参考答案:①能让你体验田间劳作的上海孙桥镇的观光农业 ②类似香港维多利亚港、澳大利亚悉尼港那样著名的黄浦江外滩旅游景点也将建成。三、讲解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知识点 经常出现在口语的句式,叫口语句式。
它较为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显得活泼而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其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因而显得严谨、周密。
另外,口语句和书面句在用词上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书面语句则多由文雅庄重的词语组成。四、练习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例1: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2004年高考江苏卷) 材料: 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③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导读》( ④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要求:①内容适当。
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
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 ② ③ ④ 例1参考答案: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
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 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五、讲解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转换知识点 常式句是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
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壮语前置、定语后置四种情况。变式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突出某一个内容。
例如:①你怎么了?(常式句) 怎么了,你?(主谓倒装) ②我们明天在会议室讨论解决这一问题。(常式句) 我们明天讨论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议室。
(状语后置) 明天,我们在会议室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状语前置) ③他打了初二(1)班的小明。
(常式句) 他打了小明,初二(1)班的。(定语后置) 六、练习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转换 例1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A谁都知道李白是中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改为否定句:谁也不能否认李白不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B他们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改为特殊语序: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C被浓云衬托着,大坝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
改为主动句:大坝衬托着浓云,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D这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
改为感叹句:让雨来得更突然、更猛烈吧!选B 七、讲解句子重组的知识点 这种题目,一般是改变句子的开头或改变陈说对象,让答题在不遗漏原句的信息的情况下,对句子进行重组。八、练习句子重组 例1、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佛 例1参考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
2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句式如何表达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选择由于变化的句式,也是打破言语呆板枯燥,使语言臻于生动的不可显现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句式有: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复式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和选择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是人们运用语言的一种必需而有效的方法\x0d一、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择\x0d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而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而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但选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是不相同的选用主动句,强调的是主动者强调他(它)做了什么,选用被动句,①强调的是被动者,强调他(它)怎么了,而主动者往往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②为了使句式整齐;③往往还可表示特定情感\x0d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选择\x0d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从正面表达意思,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意思的是否定句正同为肯定句与否定句可以表达相同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句的句式,表达语气轻重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要表达同一意思,双重否定肯定否定\x0d三、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选择\x0d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的语意可以相同,但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感情例如:\x0d把下面一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x0d应改成: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x0d四、长句与短句的变换、选择\x0d长、短句只是就单句说的单句结构复杂,字数多,容易大,那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至于说到复句,不管它分句多少,字数多少,容易多少,只要是构成这个复句的某些单句长,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长句;如果构成复句的单句都短,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短句要在长短句中选择、变换,首先要知道长、短句在表达的效果上的差异一般说来,短句短少精悍,干脆利落,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了作者紧张、越的情绪或、坚强肯定的语气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能使条理贯通,气势磅礴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x0d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但可以调整语行,可增删某些词语,注意不能有语病,例如:\x0d把下面几个短句变为长句\x0d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十二年间,在这荒山野岭上创造了大片森林它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x0d在原来的荒山野岭上,经过十二年时间,他用双手奇迹般地创造了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x0d五、散句、整句互换、选择\x0d句子有长有短,结构也各式各样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包括对比、排比或二者之外结构相近的句子)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一般来说,散句自由活泼、富有变化整句结构齐整,音节和谐,喧染气氛、加强语势无可否认,整句有其特殊的修辞功能,但如果滥用,则会造成语言的呆板,而而克服因此造成的呆板的一种方法就是整散结构,而整句、散句交错使用,而考试中,经常考查的是整句与散句进行互换例如:\x0d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部他变为整句:\x0d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x0d六、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选择\x0d常式句是正常语停的句子,变式句是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常见的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状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常可以互相换转,例如:\x0d① 你进来吧(常式句)\x0d进来吧,你(主谓倒置)\x0d② 我们今天下午在礼堂开会(常式句)\x0d我们今天下午开会,在礼堂(状语后置)\x0d今天下午,我们在礼堂开会(状语前置)\x0d③ 他吃了一个红苹果\x0d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定语后置)\x0d注意,变式句的变不是随心所欲,句子成分排列的位置往往是固定的,即使采用变式句,不同句子成分变的位置也还是相应固定而且,采用变式句后,句子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在里有关于它的诗词鉴赏的呀:http://baikebaiducom/view/37169htm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说明:本课的设计意图是给听课的老师们提供一个“教学目标”从哪里来的案例,当然也是给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本身的一些的信息分析中明了教材对学习具体的文本的要求和任务提供一个支架,并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体验。狭隘一点说,这堂课是上给参加培训的老师看的,因而在设计中对指导学生如何深入的解读文本并不是这堂课的主要任务。这堂课,就是为接下来的讲座《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提供一个具体的样本的,这个目的达到了,我以为就行了。任何设计都有弊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执教:凌宗伟
班级:济南市章丘刁镇中学九年级(9)班
时间:20181009上午第三课
课前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提醒学生注意演唱的旋律。
凌宗伟:我们今天来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请大家把书打打开到本单元的单元说明,看看单元说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堂课,我们学什么,怎么学。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学习这个单元:
学生齐读: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凌宗伟:请问,平时老师让不让我们读单元说明的,要求不要求?
学生齐:要求。
凌宗伟:单元说明有什么用?(学生们在下面议论)巩垭轩,拿话筒。
巩垭轩: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这一单元。
凌宗伟:那么,这里有没有告诉我们?
巩垭轩:这里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要学习什么。
凌宗伟:怎么学,学什么,你说说说看。
巩垭轩: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颂,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熟读、词语)
凌宗伟:同学们说对不对?
学生齐:对。
凌宗伟:好,请坐,很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还有这篇课文前面的预习的要求,一起读一下预习要求,预备——起:
学生齐: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凌宗伟:这预习要求告诉我们什么?解鸿宇。
解鸿宇:我们在学习这三首古诗应该注意的方面。
凌宗伟:注意哪些?
解鸿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还要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节奏、情感)
凌宗伟: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再来看,这个是这首诗后面的探究要求,跟这首诗有关的,是第三条,一起读一读好不好。预备——起:
学生齐: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凌宗伟:知道这是什么要求?有想说话的示意一下。孟繁彪,我就知道你想说。
孟繁彪: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懂的问题。
凌宗伟:需要懂的什么问题?
孟繁彪:其中诗人对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凌宗伟:还有吗?
孟繁彪:还有他情感的变化轨迹。(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变化)
凌宗伟:有没有要补充的?请坐,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张菁菁。
张菁菁:这里面还说了这首词的特点。
凌宗伟:这首词有什么特点呢?
张菁菁: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换,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凌宗伟: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好,请坐。同学们不错。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讨论,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什么,怎么学。或者说,同学们到现在有没有明白,今天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赵世豪?
赵世豪:要学习作者的情感变化,还有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还有这首词的感染力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月、感染力)
凌宗伟:请坐,有没有要补充的。好像是孟凡轩想说话,不是孟凡轩,那么就是韩茹钰。
韩茹钰: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熟读课文,要注重理解课文的内容,文意。
凌宗伟:要读,是这个意思是吧?好。有没有要补充的。有没有了?没有,好,请坐,不错。谁来读一下。真好,山东男子汉。
孟繁彪:读课文。
凌宗伟:请坐,同学们说说看,孟繁彪同学读的怎么样?情感,节奏,再往下,读音。有没有想说话的。赵世豪,这个世界是抢话筒的世界,知道?知道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抢话筒的世界。
赵世豪: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而且节奏也控制的很好。
凌宗伟: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呢?
赵世豪:他读出了那种作者的那种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凌宗伟:那么前面王菲唱的歌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他读的这个情感,您认为哪个更贴近作者的情感。
牛家烁:我认为孟繁彪读的更贴切一些。
凌宗伟:为什么?会唱歌吗?不会,有没有喜欢唱歌,会唱歌的,你们班的,有没有。歌唱的好的班上有没有。好像没有?这个麻烦,不能够只会说话不会唱歌,凌老师也会唱歌的。你们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你觉得这个王菲唱的曲调,问题在哪里?你既然认为他读的好,那一定有主张。你觉得王菲唱的曲子的旋律的问题在哪里?
牛家烁:旋律跟这首词不一致。
凌宗伟:那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或者主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牛家烁:应该比较严肃,还有拘谨。
凌宗伟:还有拘谨?有没有不同意见?有话说了有话说了。
牛家烁:我认为这首词,读的时候应该,内心有矛盾,有不高兴的,也有高兴的,所以有的地方可以读得慢一点,有的要加快语速。
凌宗伟:具体点。
牛家烁: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凌宗伟:你这个算不算读?不算读,那么你觉得他这个读的不好,你读一下。
牛家烁:从头读?
凌宗伟:不,你认为他读得不好的地方,重读一下。
牛家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凌宗伟: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是这几个句子,你们认为是牛家烁读的好,还是孟繁彪读的好?
韩茹钰:牛家烁读得很好。
凌宗伟:为什么?
韩茹钰:因为牛家烁在最后一句的话有故意延长最后一句话。
凌宗伟:为什么要故意延长。
韩茹钰:因为最后一句话他主要表达了对天下人的一种美好的祝愿,表达了词人豁达的思想感情。
凌宗伟:同学们说,他说的有没道理。
学生:有。
凌宗伟:有道理,不错。请坐。我刚才这个问题有没有要补充的?为什么他们觉得王菲的歌跟孟繁彪的朗读相比,孟繁彪更体现了这首词的情感?王晓雅。
王晓雅:因为我感觉王菲的唱的旋律比较偏快,有点比较轻松逾越的感觉。
凌宗伟:OK,鼓鼓掌好不好?(学生鼓掌)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唱这个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同样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把苏轼的这首词读的好的,赞成不怎成我这个判断?(学生齐:赞成!)好,我们来听听别人人怎么读的。要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韵律。情感起伏。先听一位老师的朗读。(播放某老师的朗读录音)
再听一个好不好?曹可凡,知道不?不知道,上海著名的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播放曹可凡的朗读录音)。
我想问的问题是,刚刚两位老师的朗读,你们更喜欢谁的。为什么?很好,(张昭帅)。
张昭帅:我更喜欢曹可凡的。
凌宗伟:为什么?
张昭帅:因为曹可凡他读的韵律十分的到位。可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内心的对弟弟的思念以及(怅惘)。而且他的字音停顿,都表达的十分的准确。
凌宗伟:那么前面那位老师读的,你觉得哪个字音出了问题呢?
张昭帅:低绮(qǐ)户。
凌宗伟:低绮(qǐ)户,她读了什么?
张昭帅:低绮(yǐ)户。
凌宗伟:她读了低绮(yǐ)户,语文就是听说读写思。听的时候,要认真的听,说的时候,要说准确,说流畅,说简洁,写要有主旨,要有层次。背后是什么?背后是我们思考。还有没有想发表意见的。你坐下,很好张天启。这就对了,桌上有话筒的,不要举手,拿起话筒就讲,明白吗?
张田奇:我认为曹可凡老师读的更好,因为他读的比较缓慢,能够体现出作者当时那种情感的变化。
凌宗伟:情感怎么变化的。
张田奇:一开始是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到了中间,他将天上和人间进行比较,更喜欢人间。接下来又写月亮的转移,继续叙述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世间离别人的美好祝愿。(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迷茫、喜欢、思念、祝愿)
凌宗伟:同学们说说看。张田奇对这首词的变化的分析,你们觉得准确不准确?不要点头,站起来说话。
王晓雅:我觉得他叙述的很准确。
凌宗伟:为什么呢?
王晓雅:因为他从这首诗的开头表达的感情,一直到词尾的感情,以及结合诗句叙述的非常完整。
凌宗伟:其他同学呢?其他同学觉得他这个表达有没有问题。刚刚张田奇的发言,有没有把握这首词,围绕着月,来反应情感变化。张天启的表达,你们认为怎么样,有没有想说话的?
孟繁彪:他没有围绕月,再一一叙述他这些感情。
凌宗伟:为什么。
孟繁彪:他没有结合关于月的诗句。
凌宗伟:那么你就结合一下好不好。
孟繁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是说明了他的向往与担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说明了他比较迷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说明他更喜欢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说明了他对他弟弟很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明了他对世间离别人的美好祝愿。
凌宗伟:其实孟繁彪是教了同学们一个更深入的解读文本的方法,也就是:解读文本,能不能离开文本?(学生齐:不能!)好,如果同意张田奇跟孟繁彪的发言的你们就应该把这首词上面的有关句子,要做个标记,然后在这些句子旁边要做什么(凌宗伟板演:批注)?学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吗?那篇课文的学习,要求我们做批注,是这样吗?不是学过了一种方法就扔掉了,学了一种学习方法,后面要怎么样?要自觉的去应用。
关于为什么,其实我在开头让你们看预习要求,看思考和探究的时候,已经做了铺垫。所以呢,注意,今天再讲一种读书的方法:我们教材上的单元说明,预习要求,以及练习,甚至于一些注释,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读这课文的时候,要思考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有可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一些背景资料。请同学们把我刚才讲的这个意思,自己在座位上说一下,自己说一下,说出声音来。(学生们自言自语)
再听一个人的朗读,著名的电视剧的演员焦晃先生的。(播放焦晃的朗读录音)
PPT投影: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仍无法实现兄弟聚会的愿望。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凌宗伟:介绍一下背景知识,我刚才讲,课本上有些注释,其实就是介绍背景知识的,但是我们来看,这篇课文,有没有这样的介绍。没有。没有的时候怎么办,知道吗?要去查,到网络上去查,到参考资料上去查。这是我今天要跟你们讲的第二种学习方法,要学会使用工具书,要擅于借助网络,搜索跟我们读的文本相关的资料。那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的时候,我们或许就会明白,我们要理解一个人的作品的时候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这个人当年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写这首诗的,或者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的原因,尽管这首词本身,已经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写下了这首词,有没有告诉我们?(学生齐:告诉了。)哪里告诉的?小序。或者这就是编书的人,没有交代这首词写作背景的原因。
但是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如果另外有介绍,跟教材上没有介绍,哪种情况下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有。
凌宗伟:有的时候。所以,有一种说法,读书要把书读厚。读厚的方法对我们来讲就是什么?我又没有为你们讲答案?读书要把书读厚,怎么读厚?我有没有讲?讲了。谁复述一下,谁来复述一下。张昭帅。
张昭帅:第一个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查找音频等,第二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把一些重要的背景资料,写到书上。
凌宗伟:记住了没有?有的时候,知识还是需要记忆的。有的时候。但是知识又不是不全部是用来记忆的。知识更多的情况下是用来用的。好,请坐下,下面我们就再用一下好不好?结合刚才的这个背景,我们来研究一下,在张田齐同学(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深入的研究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你们觉得这个有必要先在下面把这首词读一下。然后我们来研究研究,上阙写什么,下阙写什么?下面自由读。(学生自由读)
凌宗伟: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在张田齐同学(观点)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补充。或者再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下,或者结合前面讲的,为什么我们喜欢曹可凡的朗读,而不喜欢王菲的歌唱,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补充。有没有谁想发言的。好。
李紫玉:他的上阙写出了苏轼喝醉了,对着青天拿着酒杯,在思念自己的弟弟。
凌宗伟:好,还有吗?
李紫玉:可以体会出他对弟弟浓浓的思念之情。他想上天上,又把天上和人间对比,觉得还是在人间好。因为他想离他的弟弟更近一些,相比觉得还是人间更好一点。
凌宗伟:好,还有吗?
李紫玉:没了。
凌宗伟:没了,上阙。这个名字有点女人味啊。自己名字说一下。
时子衿:时子衿。
凌宗伟:矜是什么意思啊,矜持,但是他这个性格毫不矜持。就像苏轼一样的,有豪放之情,说说看。
时子衿:因为苏轼被贬,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因为苏轼被贬,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被贬的苦闷。他想要逃离这种苦闷。于是他就想要乘风归去,但是又害怕天上寒冷。
凌宗伟:是寒冷吗?
时子衿:寒冷孤独。在人间可以喝酒,又能够离自己的弟弟更近一些,所以又想待在人间。
凌宗伟:很好。第三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不是把老师说的,字典上查到的,网络上搜到的记在脑子里。我说,知识有的时候是要记的,但知识有的时候更是需要用的。怎么用,就是把他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好,下阙,谁想说一下。好,给个机会王行之,厉害么,这个名字。
王行之:下阙写月亮的转移,可以看出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安眠。然后又看出了他对弟弟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但后来诗人看着明月,有此事古难全感慨,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之情。
PPT投影:
凌宗伟:看看张田奇还真的了不起,是不是这样?看黑板:迷茫,喜欢,祝愿。看看是不是差不多?其实我们只要用心去思考,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比老师差呀?会不会?
学生齐:不会。
凌宗伟:声音大一点,要有点自信,会不会?
学生齐:不会!
凌宗伟:对。我总结一下,词的一般写作的套路: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知道不知道阙什么意思啊?知道,解释一下,谁解释一下,阙什么意思。袁际洲。
袁际洲:词的上下两部分。
凌宗伟:上下两部分,更准确的解释呢?阙就是什么?就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就用我们平常讲的,段。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你更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还听了个焦晃的。你们觉得焦晃的读的好,还是曹可凡读的好?没有答案没问题。因为是时间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后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在下面读一下,把这种感情给读一下,要读出声音来,自由读,读出声音来。
谁来给大家读一遍。王玉宣同学。
王玉宣同学朗读。
凌宗伟:请坐,有没有谁想读的?我还想找个女同学。
张菁菁同学朗读。
凌宗伟:请坐,同学们说说看,看看两位女英雄,你们觉得谁读的更有味。说说看,谁?
学生齐:张菁菁。
凌宗伟:说说理由能不能?能不能给讲讲道理呢?
张昭帅:张菁菁的语速更慢,并且情感起伏很充分。
凌宗伟:她有没有读的不好的地方?
张昭帅:段与段之间应该停顿一下。
凌宗伟:好,请坐。你一直想发言。
李紫玉:我觉得张菁菁读得比较好。
凌宗伟:为什么?
李紫玉:因为她有适当的停顿和重读,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浓浓的思念。
凌宗伟:有没有除了刚才讲的,段与段之间的停顿不明显,有没有其他问题?
李紫玉:她有时候,句子间的停顿比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更要长。
凌宗伟:有时候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跟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停顿的更长,是不是这么个问题。我听出另一个问题。高处不(Shèng)寒,还是高处不shēng寒,是第四声还是第一声。
学生:四声。
凌宗伟:是第四声吗?确信吗?遗憾的是没有让你们带字典带词典,这个问题留的课后,自己去查字典好不好?好,请坐!知道词吗?刚刚讲的那个阙,就是词的专门的术语。词一段一段的不用段,用阙。除了阙,知道词是什么吗?老师有没有教过,过去有没有学过。有没有?好,拿话筒。
赵颖辉:词是古代一种文体,它多数用于配乐来演唱。
凌宗伟:你还知道是可以唱的,词是可以唱的,真不错。请坐,词确确实实是可以唱的。另外,词我们还要知道,因为可以唱,他又叫曲子词,又叫乐府,又叫乐章。又叫长短句。又叫诗余,又叫琴趣等。与此相关的,我们还要知道,词是填的,不是写的。我们学歌唱。有什么四二拍子。有什么四三拍子,四二拍子,四三拍子的旋律,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就要根据不同的旋律来写词。所以词叫什么呢?叫填词。是根据一定的曲调来填,古人读词呢,是怎么读的呢?大家来听听看。(播放苏州方言吟哦片段)
这是我们南方人,苏州人这么读的,其实不叫读,叫什么?
学生:唱。
凌宗伟:叫唱吗?
学生:吟。
凌宗伟:普通话好不好吟?也好吟的。听听看。时间关系,我就是让大家听一听。(播放普通话吟哦片段),我下面的问题是,你们觉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有没有必要这么吟哦?
焦月秋:我觉得有必要,因为吟哦是我们古代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把她发扬下去。
凌宗伟:好,是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发扬去传承。好这是他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赵颖辉: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如果我们朗诵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我们就没必要来吟呃。
凌宗伟:好,有的人认为有必要,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你们的观点呢?我认为没有唯一答案,这个答案,留着你们课后去思考。记得有篇课文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么,学过没有?学了要用,明白吗?我刚刚讲的,王菲的唱的不好,那么谁唱的好呢?我也不知道,我想再让大家听一首。
播放另一旋律的由男声演唱的《明月几时有》。
凌宗伟:我想问的是:如果苏轼听到这两种不同的演唱,你们觉得他是喜欢王菲唱的,还是喜欢这位先生唱的呢?
牛家烁:我觉得从苏轼的历程来看,他应该是更喜欢这位先生唱的。因为王菲唱的那首曲子,只是用了他的词,但情感不是苏轼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位先生,他唱的苏轼这首词,并且把苏轼的情感也包含在了他演唱的里面,就显得更加接近当时苏轼的情感,比王菲唱的要好。
凌宗伟:请坐,还有要发言的吗?
焦月秋:因为我觉得,苏轼应该更接受那位先生的演唱,因为那位先生是以戏曲的方式演唱的,正好苏轼生活的年代是有戏曲的,但是王菲演唱的是流行歌曲,所以苏轼应该更喜欢那位先生的演唱。
凌宗伟:请坐,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很厉害,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自己鼓鼓掌?(同学们鼓掌)尤其是刚才这个牛家烁同学的表达,用词很精准。所以我刚才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读那个具体的文本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唱那个具体的文本的。要唱得好,要读得好,我们必须怎么样呢?走进那个文本,走近那个读者,我们还可以回到这里来,要知人论世,不是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去读的,也不是凭着我们的那个朗读去读的。课后的作业:1阅读本课的其他两首诗,试着说说这三首诗有怎样的共同点。2有一部**,就叫《明月几时有》,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然后我给大家问题是,你们觉得这个**用“明月几时有”作为标题,合适不合适?说说你们的理由。
还有一个作业,搜索与《明月几时》有相关的其他的资料,就你感兴趣的某个点,写一段,或者写一篇研究性的文字。注意,这三个作业,都是可做可不做的。感兴趣的就做,不感兴趣的就可以不做,时间到了,我们下课,谢谢同学们。下课!
学生:起立。老师再见!
凌宗伟:好,谢谢你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