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的原理是什么?

情绪abc理论的原理是什么?,第1张

         情绪ABC理论是: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经受这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

   资料拓展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超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

      在美国,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第二名(卡尔·罗杰斯第一,弗洛伊德第三)。 

       他是理性情感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投身心理治疗工作近60年,诊治了15000多名饱受各种情绪困扰的人,并在纽约创立阿尔伯特·艾利斯理性情感行为疗法学院。 史上最长寿的心理学家。2007年安然辞世,享年93岁,被美国媒体尊称为“心理学巨匠”。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情绪与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它们是构成个体内心世界的重要元素。情绪和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探讨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和特点

情绪是指人在面对某些特定的环境或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愤怒、恐惧、悲伤、开心等等。情绪通常是短暂的,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或消失。情绪以其强度、持续时间和行为表现的多样性而被人们所关注。

情感则是更为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如喜爱、厌恶、信任、敌意等等。情感往往与人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及信仰有关,因此它们可能比情绪更为深层次和长期。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

1 情感调节情绪

情感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感可以调节个体的情绪体验和表达,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例如,在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感到不安、害怕或烦躁,但当他处于支持和安慰的环境中时,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会缓解他的情绪,使其更容易承受压力。

2 情绪影响情感

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例如,当一个人面对某种挑战或竞争时,他的情绪可能会变得紧张和兴奋,这种情绪状态会对他对待问题的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他对自己的评价和自信心。

3 情感和情绪的共同作用

情绪和情感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分割开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个体的情感体验既包括情绪反应,也包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三、情绪和情感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的行为表现,例如:行为退缩、进攻性行为、社交退缩等等。同时,情绪和情感问题也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如焦虑、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

因此,了解情绪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的提升。例如,积极的情感可以有益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而处理情绪问题和情感困扰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结论

情绪和情感是构成个体心理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情感可以调节和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表达,而情绪则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了解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掌握情绪管理和情感调节的技巧,对于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1.在观察中发现情绪

幼儿觉察自身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往往无法直接、准确地述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有时会在脸部表情和肢体行为上有所表露。如高兴时微笑,拍手欢呼;伤心时流泪,低头沉默;生气时皱眉,叉腰跺脚;害怕时闭眼,抱臂颤抖,等等。有时,幼儿内心的情绪还会在幻想游戏中展露。有时,幼儿胃口差、做噩梦、频繁解小便等生理反应亦是情绪不安的征兆。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表达方式,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细致观察幼儿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游戏行为等,以便及时发现幼儿的负面情绪。

例如,户外游戏时,教师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可是这边刚拉上,那边又断开了。教师终于忍耐不住,冲孩子们大声呵斥:“怎么回事儿连一个圈都拉不好。不准动!谁再动就没得玩。”突如其来的训斥声一下子把嬉闹的孩子们震住了,一个个没了声音,挺直了身子。“总算安静了!”教师松了一口气,目光与一旁的小小相遇,小小慌忙垂下眼帘,避开教师的目光,拉着教师的小手也微微颤抖。教师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语气温和了下来……

又如,最近,小雪每天吵着要教师陪她午睡,原因是:“我害怕,我会做噩梦的。”一天,小雪在玩芭比娃娃,她指挥芭比不停地游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突然小雪以芭比的口吻叫道:“妈妈,妈妈,芭比不会游泳,好害怕!”这一幕被细心的教师看见了。联想到小雪不敢独自睡觉,总嚷嚷会做噩梦的情形就是从学习游泳开始的,她拿起电话,和小雪妈妈交流起来……

案例中,小小躲避的眼神、颤抖的小手显示出她内心对教师的害怕情绪.小雪则用游戏行为间接地表达出她对游泳的恐惧心理。教师敏锐地觉察到了幼儿种种表现中所包含的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表情、行为之外,幼儿某些较之以往突然有所变化的行为往往也隐藏了许多情绪方面的信息。如:原本总是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今天却若即若离地出现在教师身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平日里嘻嘻哈哈、爱唱爱跳,最近变得不苟言笑、不爱玩耍,或是突然和小伙伴冲突不断,出现破坏物品和规则等行为。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关注,以便综合判断幼儿是否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在倾听中捕捉情绪

幼儿年龄小,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情绪,他们不仅无法觉察,而且无法直接表达。但是,积压于内心的情绪会在某一瞬间通过某一句话、某一行为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时,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时机,认真倾听幼儿在说些什么,观察他怎么在说。从幼儿的语气语调、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5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